温水

字数:27607

温水出牂柯夜郎县①,

县,故夜郎侯国也②。唐蒙开以为县③。王莽名曰同亭矣。温水自县西北流,迳谈藁与迷水合④。水西出益州郡之铜濑县谈虏山⑤,东迳谈藁县,右注温水。

【注释】

①温水:即今云南东部及贵州、广西间之南盘江。汉至南朝称温水。夜郎县:西汉置,属牂牁郡。为都尉治。治所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

②夜郎侯国:战国至西汉时国名。主要在今贵州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云南、广西之一部。国都旧址迄无定论。

③唐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任番阳令。上书汉武帝建议开通夜郎道,被任为中郎将。奉诏前往夜郎,以厚礼招致夜郎侯多同,晓谕汉之威德,遂与蒙约,归汉。西汉政府于其地设犍为郡。

④谈藁(gǎo):即谈藁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牂牁郡。治所在今云南富源与贵州盘州间。三国蜀汉废。迷水:又作米水。即今云南曲靖之阿幢河。汉至南朝称迷水。

⑤益州郡: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武帝开滇置。治所在滇池县(今云南昆明晋宁区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镇)。铜濑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曲靖马龙区。东汉改同濑县。谈虏山:又作铜虏山。在今云南曲靖马龙区北。

【译文】

温水

温水发源于牂柯郡夜郎县,

夜郎县就是旧时的夜郎侯国。唐蒙开拓夜郎,设置为县。王莽称为同亭。温水从夜郎往西北流,经谈藁与迷水汇合。迷水发源于西方益州郡铜濑县谈虏山,往东流过谈藁县,在右岸注入温水。

温水又西迳昆泽县南①,又迳味县②,县,故滇国都也③。诸葛亮讨平南中④,刘禅建兴三年⑤,分益州郡置建宁郡于此⑥。水侧皆是高山,山水之间,悉是木耳夷居⑦,语言不同,嗜欲亦异。虽曰山居,土差平和⑧,而无瘴毒。

【注释】

①昆泽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宜良东北北古城镇附近。

②味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曲靖西北十五里西山街道(三岔)。

③滇国都:滇国的国都。在今云南昆明晋宁区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附近。

④南中:地区名。相当于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贵两省。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

⑤刘禅(shàn):字公嗣。刘备之子。魏黄初四年(223)袭位于成都,时年十七。昏庸无谋。建兴三年:225年。

⑥建宁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改益州郡置,属庲降都督。治所在味县(今云南曲靖西北十五里三岔)。

⑦木耳夷:刘琳《华阳国志校注》:“中外历史上曾有些民族有用小木棍或竹筒穿耳的习俗。‘木耳’或即此类。”

⑧差:差不多,大致。

【译文】

温水又西流,经过昆泽县南面,又流经味县,味县是旧时滇国的都城。诸葛亮平定南中,刘禅建兴三年,分益州郡另立建宁郡,治所就设在这里。水边都是高山,山水之间都是木耳夷的居住区,夷人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也互异。他们虽说是山居,但土地比较平和,没有瘴气之毒。

温水又西南迳滇池城①,池在县西北,周三百许里,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似如倒流,故曰滇池也②。长老传言,池中有神马,家马交之则生骏驹,日行五百里。晋太元十四年③,宁州刺史费统言④:晋宁郡滇池县两神马⑤,一白一黑,盘戏河水之上⑥。有滇州⑦,元封三年立益州郡⑧。治滇池城,刘禅建宁郡也。

【注释】

①滇池城:滇池县城。在今云南昆明晋宁区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镇。

②滇池:又称滇池泽。即今云南中部之滇池。

③太元十四年:389年。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④宁州:西晋泰始七年(271)分益州置。治所在滇池县(今云南昆明晋宁区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镇)。费统:东晋官吏。孝武帝太元中,任宁州刺史。

⑤晋宁郡:东晋元帝时改益州郡置,属宁州。治所在滇池县(今云南昆明晋宁区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镇)。滇池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为益州郡治。

⑥盘戏:犹游戏、嬉戏。

⑦滇州:即滇池之洲。洲,水中的陆地。

⑧元封三年:前108年。元封,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0—前105)。

【译文】

温水又往西南流经滇池城,滇池在县城西北,周围约三百里,上游的源头又深又阔,下游却又浅又狭,看来就像倒流似的,所以叫滇池。据老人们相传,池中有神马,与家马相交配,就产下骏驹,能日行五百里。晋太元十四年,宁州刺史费统说:晋宁郡滇池县有两匹神马,一匹是白马,一匹是黑马,在河水上嬉戏。有滇州,元封三年设置益州郡。治所在滇池城,就是刘禅的建宁郡。

温水又西会大泽①,与叶榆、仆水合②。温水又东南迳牂柯之毋单县③。建兴中④,刘禅割属建宁郡。桥水注之⑤。水上承俞元之南池⑥,县治龙池洲,周四十七里,一名河水,与邪龙分浦⑦。后立河阳郡⑧,治河阳县⑨,县在河源洲上⑩。又有云平县⑪,并在洲中。桥水东流至毋单县,注于温。

【注释】

①大泽:即今云南宜良、澄江、呈贡三县间之阳宗海。

②叶榆:又称叶榆水。即今云南洱海源的弥苴佉江和洱海出口的西洱河、黑惠江。三国至南朝称叶榆河。仆水:即今云南南部之红河。汉至南朝称仆水。

③毋单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牂牁郡。治所在今云南宜良南。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属建宁郡。

④建兴:三国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223—237)。

⑤桥水:即今云南澄江市南抚仙湖东入南盘江的海口河。汉至南朝称桥水。

⑥俞(shù)元:即俞元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澄江市东南旧城。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属建宁郡。南池:又称河水。即今云南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之抚仙湖。汉至南朝称南池。

⑦邪龙:即邪龙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

⑧河阳郡:西晋永嘉五年(311)析云南、永昌两郡置,属宁州。治所在河阳县(今云南大理东南凤仪镇)。

⑨河阳县:西晋永嘉五年(311)置,为河阳郡治。治所在今云南大理东南凤仪镇。

⑩河源洲:当在今云南大理一带。

⑪云平县:西晋咸宁五年(279)析云南县置,为云南郡治。治所在今云南宾川境。

【译文】

温水又往西流,汇入大泽,与叶榆、仆水合流。温水又往东南流,经过牂柯的毋单县。建兴年间,刘禅把毋单县划入建宁郡。桥水在这里注入温水。桥水又名河水,上游承接俞元的南池,县治在龙池洲上,这片沙洲周长四十七里,俞元县与邪龙县以桥水水口为分界。后来设置河阳郡,治所在河阳县,县城在河源洲上。还有云平县也在洲上。桥水往东流到毋单县,注入温水。

温水又东南迳兴古郡之毋棳县东①,王莽更名有棳也,与南桥水合②。水出县之桥山③,东流,梁水注之④。梁水上承河水于俞元县,而东南迳兴古之胜休县⑤,王莽更名胜僰县。梁水又东迳毋棳县,左注桥水。桥水又东注于温。

【注释】

①兴古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析牂柯郡西南部、益州郡南部置,属庲降都督。治所在宛温县(今云南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彝族乡)。毋棳(zhuō)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华宁南境。

②南桥水:即今云南南部之曲江。汉代称桥水,南朝称南桥水。

③桥山:即今云南玉溪市江川区西南架雄山。汉至晋称桥山。

④梁水:即今泸江。南盘江与泸江合流后的一段也称梁水。在云南南部。三国至南朝称梁水。

⑤胜休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玉溪市江川区北二十六里江城镇龙街。

【译文】

温水又往东南流经兴古郡毋棳县东面,王莽改名为有棳,与南桥水汇合。南桥水发源于县内的桥山,往东流,有梁水注入。梁水上游在俞元县承接河水,往东南流,经过兴古郡的胜休县,王莽改名为胜僰县。梁水又往东流过毋棳县,在左岸注入桥水。桥水又往东流,注入温水。

温水又东南迳律高县南①。刘禅建兴三年②,分牂柯置兴古郡,治温县③。《晋书地道记》④,治此。

【注释】

①律高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弥勒南一百里朋普村。

②建兴三年:225年。

③温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置县,属牂牁郡,后汉因,蜀属兴古郡,晋、宋、齐因,梁荒废。在今宣威州(今云南宣威)南。”

④《晋书地道记》:书名。又称《晋地道志》《晋地道记》《地道记》。东晋王隐撰。今存清人辑本。

【译文】

温水又往东南流,经过律高县南面。刘禅建兴三年,分牂柯郡设置兴古郡,治所在温县。据《晋书地道记》,治所在此。

温水又东南迳梁水郡南①,温水上合梁水②,故自下通得梁水之称。是以刘禅分兴古之盢南③,置郡于梁水县也④。温水东南迳镡封县北⑤,又迳来惟县东⑥,而仆水右出焉。

【注释】

①梁水郡:三国蜀汉析兴古郡盘南置,属庲降都督,旋废。西晋永嘉五年(311)复置,属宁州。治所在梁水县(今云南开远)。

②梁水:即今泸江。南盘江与泸江合流后的一段也称梁水。在云南南部。三国至南朝称梁水。

③盢(xù):山名,即盢町山。今称皈依底山,在云南弥勒东南隅。

④梁水县:三国蜀汉置,为梁水郡治,旋废。西晋永嘉五年(311)复置,仍为梁水郡治。治所即今云南开远。

⑤镡(xín)封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牂柯郡。治所在今云南砚山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平远街。

⑥来惟县:亦作来唯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越南北部莱州省莱州附近。东汉废。

【译文】

温水又往东南流,经梁水郡南面,温水上游与梁水汇合,所以自此以下也就有了梁水的通称。刘禅划出兴古郡的盢町山之南,就在梁水县设立郡治。温水往东南流,经过镡封县北面,又经过来惟县东面,仆水在这里从右边分出。

又东至郁林广郁县①,为郁水②,

秦桂林郡也③,汉武帝元鼎六年④,更名郁林郡。王莽以为郁平郡矣。应劭《地理风俗记》曰⑤:《周礼》,郁人掌祼器⑥,凡祭醊宾客之祼事⑦,和郁鬯以实樽彝⑧。郁,芳草也,百草之华,煮以合酿黑黍,以降神者也。或说今郁金香是也。一曰:郁人所贡,因氏郡矣。

【注释】

①郁林:即郁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布山县(今广西桂平西南古城)。广郁县:西汉置,属郁林郡。治所在今广西凌云东南。

②郁水:汉、魏、南北朝时期之郁水,指今广西之右江、郁江、浔江及广东之西江。

③桂林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略取陆梁地置。治所在布山县(今广西桂平西南)。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改为郁林郡。

④元鼎六年:前111年。元鼎,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⑤应劭《地理风俗记》: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末学者。其《地理风俗记》今仅存辑本。

⑥郁人:古代的官名。祼(guàn)器:祼祭所用的祭器。祼,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

⑦祭醊(zhuì):祭祀时以酒洒地。

⑧郁鬯(chàng):用鬯酒和郁金香汁调制的香酒。古时用于祭祀或待宾。鬯,古代宗庙祭祀用的香酒,以郁金香合黑黍酿成。樽彝(zūn yí):古代祭礼用的酒器。

【译文】

温水又往东流到郁林郡广郁县,叫郁水,

郁林,就是秦时的桂林郡,汉武帝元鼎六年改名为郁林郡。王莽称为郁平郡。应劭《地理风俗记》说:据《周礼》,郁人掌管祭祀的酒器,凡是祭祀和敬客之类事务,就由他把芳香的美酒注满酒樽。郁是香草,为百草中的精华,煮郁草与黑黍一起酿酒,用以祭神,求神降福。有人说那就是现在的郁金香。有一种说法:这是郁人所贡,因此就作为郡名了。

温水又东迳增食县①,有文象水注之②。其水导源牂柯句町县③。应劭曰:故句町国也④。王莽以为从化。文象水、蒙水与卢惟水、来细水、伐水⑤,并自县东历广郁至增食县,注于郁水也。

【注释】

①增食县:西汉置,属郁林郡。治所在今广西隆安东。

②文象水:即今云南东南部及广西西部之西洋江。汉至南朝称文象水。

③句町(gōu dīng)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牂柯郡。治所在今云南广南县南。

④句町国:战国、秦时国名。在今云南广南县一带。西汉置为县。

⑤蒙水:亦作濛江。在今广西蒙山县南,浔江支流。卢惟水、来细水、伐水:均在句町县(今云南广南县)境内。

【译文】

温水又往东流,经过增食县,有文象水注入。文象水发源于牂柯郡句町县。应劭说:那就是旧时的句町国。王莽改为从化。文象水、蒙水和卢惟水、来细水、伐水都从句町县往东流,经过广郁到增食县,注入郁水。

又东至领方县东①,与斤南水合②。

县有朱涯水③,出临尘县④,东北流,水注之⑤。水源上承牂柯水⑥,东迳增食县而下注朱涯水。朱涯水又东北迳临尘县,王莽之监尘也。县有斤南水、侵离水⑦,并迳临尘,东入领方县,流注郁水。

【注释】

①领方县:西汉置,属郁林郡,为都尉治。治所在今广西宾阳东南古城村。

②斤南水:即今广西西南部左江及上源平而水。

③朱涯水:即今广西西南部左江支流水口河。

④临尘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为象郡治。治所即今广西崇左。西汉属郁林郡。

⑤(huān)水:即今广西西南部左江支流黑水河。

⑥牂柯(zāng kē)水:即牂柯江。即今云南、贵州两省境内之北盘江及广西之红水河。或说即今都江。

⑦侵离水:即今广西西南部左江支流明江。

【译文】

郁水又东流到领方县东面,与斤南水汇合。

领方县有朱涯水,发源于临尘县,往东北流,有水注入。水源头在上游承接牂柯水,往东流经增食县,下游注入朱涯水。朱涯水又往东北流,经过临尘县,就是王莽的监尘。县内有斤南水、侵离水,都经临尘,往东流进入领方县,注入郁水。

东北入于郁。

郁水,即夜郎豚水也①。汉武帝时,有竹王兴于豚水②。有一女子浣于水滨③,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声。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遂雄夷濮④,氏竹为姓,所捐破竹,于野成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⑤。王尝从人止大石上,命作羹⑥,从者白无水,王以剑击石出水,今竹王水是也⑦。后唐蒙开牂柯,斩竹王首,夷獠咸怨⑧,以竹王非血气所生,求为立祠。帝封三子为侯,及死,配父庙⑨。今竹王三郎祠,其神也。

【注释】

①夜郎:战国至西汉时国名。主要在今贵州西部及北部,并包括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及广西北部部分地区。豚水:即今北盘江。源于云南宣威,流经贵州西境。汉至南朝称豚水。

②竹王:汉时夜郎国王。传说生于大竹中,故名。

③浣(huàn):洗衣。

④雄夷濮:在夷濮称雄。

⑤竹王祠:当在夜郎县(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一带。

⑥羹:古代指带汁的肉。

⑦竹王水:当在夜郎县一带。

⑧夷獠: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之称。

⑨配父庙:在父庙中配享。配,配享,合祭。

【译文】

斤南水往东北注入郁水。

郁水就是夜郎豚水。汉武帝时,有个竹王曾在豚水上兴起。一天,有个女人在水边洗衣服,忽然漂来三节大竹,漂到她的两脚间,推也推不开,而且听到里面有声音。她把大竹拿回家中,剖了开来,竟得到一个男孩子。以后他就在夷濮称雄,以竹为姓,丢弃的破竹在田野间长成了竹林,就是现在竹王祠周围那片竹林。竹王曾与侍从一起在大石上歇息,叫他们做羹,侍从禀告说没有水,竹王用剑向岩石捅了一下,岩石里就流出水来,这就是现在的竹王水。后来唐蒙开拓牂柯,砍了竹王的头,夷獠各族都心怀怨恨,因竹王不是人的血气所生,要求给他立祠。皇帝封竹王的三个儿子为侯,死后也附于他们父亲的祠庙,同享祭祀。现在的竹王三郎祠奉的就是他们的神灵。

豚水东北流迳谈藁县①,东迳牂柯郡且兰县②,谓之牂柯水。水广数里,县临江上,故且兰侯国也③,一名头兰,牂柯郡治也。楚将庄蹻④,溯沅伐夜郎⑤,椓牂柯系船⑥,因名且兰为牂柯矣。汉武帝元鼎六年开⑦。王莽更名同亭,有柱浦关⑧。牂柯,亦江中两山名也。左思《吴都赋》云⑨:吐浪牂柯者也⑩。元鼎五年⑪,武帝伐南越⑫,发夜郎精兵下牂柯江,同会番禺是也⑬。牂柯水又东南迳毋敛县西⑭,毋敛水出焉⑮。又东,水出焉。又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

【注释】

①谈藁(gǎo)县:即谈稿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牂柯郡。治所在今云南富源与贵州盘州间。

②且兰县:西晋改故且兰县置,属牂柯郡。治所在今贵州黄平西北。

③且兰侯国:战国至汉初古国。在今贵州东部以黄平为中心的沅水上游潕水、清水江流域。

④庄蹻(qiāo):一作庄豪。战国末年楚将。前279年率军通过黔中向西南地区进攻,攻占夜郎(辖地主要在今贵州西部及北部),直入滇池。后因黔中郡为秦攻占,与楚本土联系断绝无法东归,遂变服从俗,就滇地称王。

⑤溯:逆水而上。沅(yuán):即沅水。即今湖南西北境沅江。

⑥椓(zhuó):敲,捶。牂柯:船只停泊时用以系缆绳的木桩。

⑦元鼎六年:前111年。元鼎,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⑧柱浦关:当在今贵州黄平一带。

⑨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人。西晋文学家。其《三都赋》(包括《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名重一时,曾使“洛阳为之纸贵”。《吴都赋》:左思的《三都赋》之一。

⑩吐浪牂柯:今《吴都赋》云“修鲵吐浪”,无“吐浪牂牁”之文。

⑪元鼎五年:前112年。

⑫南越:西汉高帝四年(前203),南海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十一年(前196),高帝遣陆贾立佗为南越王,高后时自号为南越武帝,都番禺(今广东广州)。

⑬番禺:即番禺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南越后置,为南海郡治。治所即今广东广州。

⑭毋敛县:西汉置,属牂牁郡。治所在今贵州独山县附近。

⑮毋敛水:当在今贵州独山县一带。

【译文】

豚水往东北流经谈藁县,东流经过牂柯郡且兰县,称为牂柯水。水阔好几里,县城在江边,就是旧时的且兰侯国,又名头兰,是牂柯郡的治所。楚国将军庄蹻,溯沅水而上,去讨伐夜郎,敲下木桩来系船,夜郎称木桩为牂柯,因此就把且兰称为牂柯了。牂柯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发的。王莽改名为同亭,有柱浦关。牂柯也是江中的两座山名。左思《吴都赋》说:在牂柯激扬波浪。元鼎五年,武帝征南越,调发夜郎精兵下牂柯江,会师于番禺。牂柯水又往东南流,经过毋敛县西面,毋敛水就发源于那里。又往东流,水在那里分出。又流经郁林郡广郁县,称为郁水。

又东北迳领方县北,又东迳布山县北①,郁林郡治也。吴陆绩曰②:从今以去六十年,车同轨,书同文③。至太康元年④,晋果平吴。又迳中留县南与温水合⑤。又东入阿林县⑥,潭水注之⑦。水出武陵郡镡成县玉山⑧,东流迳郁林郡潭中县⑨,周水自西南来注之⑩。潭水又东南流与刚水合⑪。水西出牂柯毋敛县,王莽之有敛也,东至潭中入潭。潭水又迳中留县东、阿林县西,右入郁水。《地理志》曰:桥水东至中留入潭⑫。又云:领方县又有桥水。余诊其川流⑬,更无殊津,正是桥、温乱流⑭,故兼通称⑮。作者咸言至中留入潭,潭水又得郁之兼称,而字当为温,非桥水也,盖书字误矣。郁水右则留水注之⑯。水南出布山县,下迳中留入郁。

【注释】

①布山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为郁林郡治。治所在今广西桂平西南古城。

②陆绩:字公纪。三国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孙权辟为奏曹掾,好直言,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虽在军中,不废著述,作《浑天图》、注《易》释《玄》。

③车同轨,书同文:车辙的宽度相同,文字相同。多借代国家统一。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古代有定制,其广度为古制八尺。

④太康元年:280年。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⑤中留县:秦置,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武宣西南。西汉属郁林郡。

⑥阿林县:西汉置,属郁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东南油麻镇。

⑦潭水:即今广西北部之融江、柳江,为郁江支流。

⑧武陵郡:汉高帝改黔中郡置。治所在义陵县(今湖南溆浦南)。镡(xín)成县: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南。

⑨潭中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郁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柳州东南驾鹤山间。

⑩周水:即今广西柳江支流龙江。

⑪刚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劳村江源出荔波县(今贵州荔波),东南流经南丹土州河池州为龙江,又东经宜山县(今广西宜州)至柳城县(今广西柳城南凤山镇西北涂家村)西入柳江,即刚水也。”

⑫桥水:即今云南澄江市南抚仙湖东入南盘江的海口河。汉至南朝称桥水。

⑬余:郦道元。诊:考察,探寻。

⑭桥、温乱流:桥水与温水相汇合。

⑮故兼通称:所以兼有其统称。即桥水可称为温水,温水亦可称为桥水。

⑯留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段玉裁云:溜水即今柳州府之柳江(在今广西柳州南,为西江支流)。”

【译文】

郁水又往东北流,经过领方县北面,又往东流,经过布山县北面,这是郁林郡治所。吴国陆绩说:从今以后六十年,车辆要用同样的轮距,书写要用同样的文字。到了太康元年,晋果然平定了吴国。郁水又流经中留县南面,与温水汇合。郁水又往东流入阿林县境,有潭水注入。潭水发源于武陵郡镡成县的玉山,往东流经郁林郡潭中县,周水从西南流来注入。潭水又往东南流,与刚水汇合。刚水发源于西边的牂柯郡毋敛县—就是王莽的有敛—东流到潭中注入潭水。潭水又流经中留县东面、阿林县西面,在右岸注入郁水。《地理志》说:桥水东流到中留县,注入潭水。又说:领方县也有桥水。我考查这条河流再也没有别的支流了,正是因为桥水与温水汇合,所以就兼有通称了。各书作者又都说桥水到中留注入潭水,潭水又兼有郁水的名称,其实应当写作温字,不是桥水,这大概是书写造成的错误。郁水右岸有留水注入。留水发源于南面的布山县,下游经中留注入郁水。

郁水东迳阿林县,又东迳猛陵县①,泿水注之②。又东迳苍梧广信县③,漓水注之④。

【注释】

①猛陵县:西汉置,属苍梧郡。治所在今广西苍梧西北五十里人和镇孟陵。

②泿(yín)水:即今广西东北部柳江、洛清江。

③苍梧:即苍梧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广信县:西汉置,为苍梧郡治。治所即今广西梧州。

④漓水:即今广西之漓江、桂江,为西江支流。

【译文】

郁水往东流过阿林县,又往东流过猛陵县,有泿水注入。又往东流过苍梧广信县,有漓水注入。

郁水又东,封水注之①。水出临贺郡冯乘县西②,谢沐县东界牛屯山③,亦谓之临水④。东南流迳萌渚峤西⑤,又东南,左合峤水⑥。庾仲初云⑦:水出萌渚峤,南流入于临。临水又迳临贺县东⑧,又南至郡,左会贺水⑨。水出东北兴安县西北罗山⑩,东南流迳兴安县西。盛弘之《荆州记》云⑪:兴安县水边有平石,上有石履,言越王渡溪脱履于此⑫。贺水又西南流至临贺郡东,右注临水。郡对二水之交会,故郡县取名焉。临水又西南流迳郡南,又西南迳封阳县东⑬,为封溪水⑭。故《地理志》曰:县有封水。又西南流入广信县⑮,南流注于郁水,谓之封溪水口者也。

【注释】

①封水:即今广西西江支流贺江。

②临贺郡:三国吴黄武五年(226)置,属荆州。治所在临贺县(今广西贺州东南贺街镇)。冯乘县:西汉置,属苍梧郡。治所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以冯水得名。三国吴属临贺郡。

③谢沐县:西汉置,属苍梧郡。治所在今湖南江永西南二十五里甘棠村。三国吴属临贺郡。牛屯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临水出冯乘县(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西北灵山下。灵山盖牛屯之殊目也。”

④临水:即今广西贺州南贺江。

⑤萌渚峤:即萌渚岭。五岭之一。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南、贺县西北、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南北走向。为湘江支流潇水和西江支流贺水的分水岭。

⑥峤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有水出富川县(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北,西南流入龙溪,即峤水矣。”

⑦庾仲初:即庾阐,字仲初。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累迁尚书郎、彭城内史、散骑侍郎,领大著作等。有《吊贾谊辞》《扬都赋》存世。

⑧临贺县:西汉置,属苍梧郡。治所在今广西贺州东南贺街镇。

⑨贺水:在今广西上林东北。

⑩兴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建兴县置,属临贺郡。治所在今广西贺州东北桂岭镇。

⑪盛弘之《荆州记》:盛弘之,南朝宋临川王侍郎,撰《荆州记》三卷。记荆州(今湖北江陵)之风土人物。已佚。

⑫越王:即南越王尉佗,初名赵佗。真定(今河北石家庄)人。秦二世时为南海郡陇川县令,旋代任嚣为南海尉。秦亡,据南海、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刘邦正式封为南越王。

⑬封阳县:西汉置,属苍梧郡。治所在今广西贺州东南信都镇。

⑭封溪水:又名封江、贺江、临水、临贺水等。即今广西贺州南之贺江。

⑮广信县:西汉置,为苍梧郡治。治所即今广西梧州。

【译文】

郁水又往东流,封水注入。封水发源于临贺郡冯乘县以西,谢沐县东部边界的牛屯山,也叫临水。封水往东南流经萌渚峤西边,又往东南流,在左岸汇合了峤水。庾仲初说:峤水发源于萌渚峤,南流注入临水。临水又流经临贺县东面,又往南流到临贺郡城,在左岸汇合了贺水。贺水发源于东北方兴安县西北的罗山,往东南流经兴安县西部。盛弘之《荆州记》说:兴安县水边有一块平坦的岩石,上面有石鞋,传说是越王渡溪时在这里脱下的鞋子。贺水又往西南流,到了临贺郡东面,向右注入临水。临贺郡面对两水交汇之处,郡县都因此而得名。临水又往西南流经郡南,又向西南流经封阳县东面,就是封溪水。所以《地理志》说:县里有封水。封水又往西南流入广信县,往南注入郁水,汇流处叫封溪水口。

郁水又东迳高要县①,牢水注之②。水南出交州合浦郡③,治合浦县④,汉武帝元鼎六年平越所置也⑤。王莽更名曰桓合,县曰桓亭。孙权黄武七年⑥,改曰珠官郡⑦。郡不产谷,多采珠宝。前政烦苛,珠徙交趾⑧。会稽孟伯周为守⑨,有惠化,去珠复还。郡统临允县⑩,王莽之大允也。牢水自县北流,迳高要县入于郁水。

【注释】

①高要县:西汉置,属苍梧郡。治所即今广东肇庆。

②牢水:又名新江。即今广东新兴县北新兴江,为西江支流。

③交州:东汉建安八年(203)改交州刺史部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十五年(210)移治番禺县(今广东广州)。三国吴时分为交、广二州,交州治龙编县(今越南河宁省仙游东)。合浦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合浦县(今广西浦北县南泉水镇旧州村)。

④合浦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为合浦郡治。治所在今广西浦北县南泉水镇旧州村。

⑤平越:平定南越。

⑥黄武七年:228年。黄武,三国吴大帝孙权的年号(222—229)。

⑦珠官郡:三国吴黄武七年(228)改合浦郡置,属交州。治所在合浦县(今广西浦北县南旧州村)。

⑧交趾:即交趾郡。秦亡后南越赵佗置。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归汉。西汉时治所在羸县(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县(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

⑨孟伯周:即孟尝,字伯周。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为合浦太守,有惠政。为守:为郡守。

⑩临允县:西汉置,属合浦郡。治所在今广东新兴南。

【译文】

郁水又往东流经高要县,有牢水注入。牢水发源于南方的交州合浦郡,郡治在合浦县,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平定南越后所置。王莽改郡名为桓合,县名为桓亭。孙权黄武七年,改名为珠官郡。郡里不产稻谷,人民多从事采珠。从前郡守苛征暴敛,珠流移到交趾去了。会稽孟伯周来做太守,推行仁政和教化,流走的珠又返回了。合浦郡管辖临允县,就是王莽的大允。牢水从临允县往北流,经过高要县注入郁水。

郁水南迳广州南海郡西①,泿水出焉②。又南,右纳西随三水③,又南迳四会浦④。水上承日南郡卢容县西古郎究⑤,浦内漕口,马援所漕⑥。水东南曲屈通郎湖⑦。湖水承金山郎究⑧,究水北流,左会卢容、寿泠二水⑨。卢容水出西南区粟城南高山⑩,山南长岭,连接天障岭西⑪。卢容水凑隐山绕西卫北,而东迳区粟城北,又东,右与寿泠水合。水出寿泠县界⑫。魏正始九年⑬,林邑进侵⑭,至寿泠县以为疆界,即此县也。寿泠县以水凑,故水得其名。东迳区粟故城南。考古志,并无区粟之名。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日南,故秦象郡⑮。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日南郡⑯,治西卷县⑰。《林邑记》曰⑱:城去林邑,步道四百余里⑲。《交州外域记》曰⑳:从日南郡南,去到林邑国,四百余里。准迳相符,然则城故西卷县也。《地理志》曰:水入海,有竹可为杖。王莽更之曰日南亭。

【注释】

①广州: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分交州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

②泿(yín)水:即今广西东北部柳江、洛清江。

③西随三水:《水经注疏》:“全(祖望)云:按西随三水,即《叶榆水》篇所谓西随水过交趾(东汉时治所在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分为五水,至东界,复为三水者也。”

④四会浦:具体不详。

⑤日南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平南越置。治所在西卷县(今越南广治省广治西北广治河与甘露河合流处)。卢容县:西汉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承天—顺化省顺化附近。古郎究:溪濑名。究,山溪濑的尽头处。

⑥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新莽末,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莽败,先依隗嚣,继归刘秀,屡建战功。拜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⑦郎湖:在今越南中部广治省境内。

⑧金山郎究:当在今越南中部广治省一带。

⑨卢容:即卢容水。即今越南广治省甘露河。寿泠:即寿泠水。今越南广治省广治县北广治河。

⑩区(ōu)粟城:即汉西卷县城。在今越南中部广治省广治西北石杆河与甘露河合流处。

⑪天障岭:当在今越南中部广治省一带。

⑫寿泠(líng)县:三国吴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治省广治县北广治河东岸。

⑬正始九年:248年。正始,三国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

⑭林邑:即占城。在今越南中部一带。进侵:进逼侵犯。

⑮象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治所在临尘县(今广西崇左境)。西汉元凤五年(前76)废。

⑯元鼎六年:前111年。

⑰西卷县:西汉置,为日南郡治。治所在今越南广治省广治西北广治河与甘露河合流处。

⑱《林邑记》:书名。亦作《林邑国记》。撰者不详。

⑲步道:人、牛、马可通行而不能通车的道路。

⑳《交州外域记》:书名。《隋书·经籍志》未录。具体未详。

【译文】

郁水往南流经广州南海郡西面,泿水发源于那里。又往南流,在右边接纳了西随的三条水,又往南流经四会浦。四会浦的水,上游承接日南郡卢容县西面的古郎究浦,浦内有个漕口,马援曾运粮经此。水流折向东南,屈曲与郎湖相通。湖水承接金山郎究,究水北流,左岸汇合了卢容、寿泠两条水。卢容水发源于西南区粟城南面的高山,山南面的长岭,逶迤连绵与天障岭西端相连接。卢容水汇聚了诸涧的水,潜流于深山之间,绕过山西和山北,往东流经区粟城北,又往东流,向右与寿泠水汇合。寿泠水发源于寿泠县界。魏正始九年,林邑入侵,直到寿泠县,就以寿泠县作为疆界。水流经寿泠县,于是也就因县而得名了。寿泠水往东流,经过区粟老城南面。查考古志,并无区粟的地名。应劭《地理风俗记》说:日南原是秦时的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置日南郡,治所在西卷县。《林邑记》说:由郡城到林邑,步行道四百余里。《交州外域记》说:从日南郡南到林邑国四百余里。路程相符,那么区粟就是旧时的西卷县了。《地理志》说:水流入海,有竹可制手杖。王莽改名为日南亭。

《林邑记》曰:其城治二水之间①,三方际山,南北瞰水②,东西涧浦,流凑城下。城西折十角③,周围六里一百七十步,东西度六百五十步。砖城二丈,上起砖墙一丈,开方隙孔。砖上倚板,板上五重层阁,阁上架屋,屋上架楼,楼高者七八丈,下者五六丈。城开十三门,凡宫殿南向,屋宇二千一百余间。市居周绕,阻峭地险,故林邑兵器战具,悉在区粟。多城垒,自林邑王范胡达始④,秦余徙民,染同夷化,日南旧风,变易俱尽。巢栖树宿,负郭接山⑤,榛棘蒲薄⑥,腾林拂云,幽烟冥缅,非生人所安。区粟建八尺表⑦,日影度南八寸⑧。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望北辰星⑨,落在天际。日在北,故开北户以向日⑩。此其大较也。

【注释】

①其城治二水之间:西卷县城治所处在两水之间。

②南北瞰水:卢容水在西卷县城的北边,寿泠水在西卷县城的南边,故云南北瞰水。瞰,看,俯视。

③城西折十角:熊会贞认为当作“城西折一角”。译文从之。

④林邑王:林邑国的国王。范胡达:东晋末林邑国王。义熙中攻破日南、九真、九德三郡,遂围州城,后为九真太守杜慧瑗所败,逃还林邑。

⑤负郭:背对着城郭。

⑥蒲薄:蒲草丛生。薄,草木丛生。

⑦八尺表:八尺高的标杆。表,古代天文仪器圭表的组成部分,为直立的标竿,用以测量日影的长度。

⑧日影度南八寸:日影移到南边八寸。度,度过,移动。

⑨北辰星:即北极星。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距天球北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可以靠它来辨别方向。

⑩北户:北边的窗户。

【译文】

《林邑记》说:城治在两条水之间,三面依山,南北临水,东西两面是溪涧和水口,流到城下相汇合。城墙西面一角开裂,周围六里一百七十步,东西长六百五十步。砖城高两丈,城上筑了高一丈的砖墙,墙上开方孔。砖上铺板,板上造了五层楼阁,阁上架屋,屋上建楼,城楼高的七八丈,低的五六丈。城墙周围开了十三座城门,宫殿都朝南,有屋宇两千一百余间。四周是市场和住宅区,悬崖峭壁,地势险要,所以林邑的兵器和作战工具,都贮存在区粟。林邑各地所建城堡很多,从林邑王范胡达时开始,自秦迁徙过去的移民,都与夷族同化了,日南的旧风俗也全部改变了。人们在树上搭巢居住,傍着山边的城郭,是一片荆榛乱草,原始森林上拂青云,阴霾的远方飘散着一缕缕幽荒的野烟,这一片荒凉的土地,实在不是人类所能栖身的。区粟立了一根高达八尺的标竿,日影可移到南边八寸。因为此影以南都在太阳的南边了,所以就以日南为郡名。在这里遥望北斗星,已沉落到天边了。太阳在北,所以房屋都开北窗面向太阳。这是大略的情况。

范泰《古今善言》曰①:日南张重②,举计入洛③,正旦大会,明帝问④:日南郡北向视日邪?重曰:今郡有云中、金城者⑤,不必皆有其实,日亦俱出于东耳。至于风气暄暖⑥,日影仰当,官民居止随情,面向东西南北,回背无定⑦。人性凶悍,果于战斗⑧,便山习水⑨,不闲平地⑩。古人云:五岭者⑪,天地以隔内外。况绵途于海表⑫,顾九岭而弥邈,非复行路之迳阻,信幽荒之冥域者矣!

【注释】

①范泰:字伯伦。南朝宋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西南)人。初为东晋太学博士。从刘裕,助平卢循,迁护军将军等。刘裕即位后,为国子祭酒。宋少帝在位多过失,范泰上书极谏。撰有杂家类著作《古今善言》。

②张重:字仲笃。东汉明帝时举孝廉。曾作为上计吏诣京师上奉计簿。曾向明帝解释日南郡何谓“日南”。

③举计:即作为上计吏诣京师上奉计簿(古代计吏登记户口、赋税、人事的簿籍)。

④明帝:东汉明帝刘庄。光武帝刘秀第四子。

⑤云中:即云中郡。战国赵武灵王置,秦时治所在云中县(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古城镇)。金城:即金城郡。西汉始元六年(前81)置。治所在允吾县(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古鄯镇北古城)。

⑥暄暖:温暖。

⑦回背无定:是向着还是背着太阳,没有一定之规。

⑧果:果敢,勇敢。

⑨便、习:娴熟,习惯。

⑩闲:娴熟,习惯。

⑪五岭:即南岭,为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在今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区边境。

⑫海表:犹海外。古代指中国四境以外僻远之地。

【译文】

范泰《古今善言》说:日南张重去洛阳赴考,在元旦朝会时,明帝问道:日南郡是不是朝北望太阳的?张重说:现在郡有云中、金城之名,不一定都是名如其实,太阳也都是从东方升起的。至于那里的风,总是温煦的,日影位置正在脚下,官民住宅则随环境不同而选择朝向,或朝东西,或向南北,并无一定。人民生性凶悍,勇于战斗,上山下水,习以为常,但不惯于平地生活。古人说:五岭是天地间分隔内外的壁障。何况路途迢迢,远在天涯海角,回望九岭,渺渺茫茫,非但道路艰险,实在也是个穷荒绝域的边远地区啊!

寿泠水自城南①,东与卢容水合②,东注郎究③。究水所积下潭为湖,谓之郎湖④。浦口有秦时象郡⑤,墟域犹存。自湖南望,外通寿泠,从郎湖入四会浦。元嘉二十年⑥,以林邑顽凶,历代难化,恃远负众,慢威背德,北宝既臻⑦,南金阙贡,乃命偏将与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陈兵日南⑧,修文服远。二十三年⑨,扬旌从四会浦口入郎湖⑩,军次区粟⑪,进逼围城,以飞梯、云桥⑫,悬楼登垒,钲鼓大作⑬,虎士电怒,风烈火扬,城摧众陷。斩区粟王范扶龙首⑭,十五以上,坑截无赦,楼阁雨血,填尸成观⑮。自四会南入,得卢容浦口⑯。晋太康三年⑰,省日南郡属国都尉⑱,以其所统卢容县置日南郡及象林县之故治⑲。

【注释】

①寿泠水:今越南广治省广治县北广治河东岸。

②卢容水:即今越南广治省甘露河。

③郎究:当在今越南广治省一带。

④郎湖:在今越南中部广治省境内。

⑤象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治所在临尘县(今广西崇左境)。

⑥元嘉二十年:443年。元嘉,南朝宋皇帝刘裕的年号(424—453)。

⑦臻:到达。

⑧偏将:即副将。龙骧将军:杂号将军。西晋始置,晋武帝咸宁初年以王濬为之。南北朝均置。在北朝地位较高,为三品将军;南朝梁、陈则为七品将军。檀和之:南朝宋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檀凭之子。宋文帝时,官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林邑王范阳迈父子屡攻宋,檀和之率宗悫等进克林邑,阳迈父子奔逃。宋孝武帝孝建中,累迁南兖州刺史。后坐罪免官禁锢,病卒。陈兵:陈列军队。

⑨二十三年:即元嘉二十三年,446年。

⑩扬旌:高举军旗。指征战。

⑪军次:军队驻扎。

⑫飞梯:古代攻城用的长梯。云桥:古代攻城的战具。属云梯一类。

⑬钲(zhēng)鼓:钲和鼓。古代行军时用以指挥进退的乐器。

⑭范扶龙:林邑王阳迈手下的大帅,因戍守区粟城被封为区粟王。被交州刺史檀和之手下司马萧景宪所杀。

⑮填尸成观:堆积的尸体都成为高观。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

⑯卢容浦口:当在今越南广治省广治一带。

⑰太康三年:282年。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年号(280—289)。

⑱省:裁撤,省并。属国都尉: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掌管民事。《汉书·百官公卿表》:“农都尉、属国都尉,皆武帝初置。”

⑲卢容县:西汉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承天—顺化省顺化附近。象林县:西汉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南省维川县南茶荞。

【译文】

寿泠水自城南东流,与卢容水汇合,东注于郎究。究水在下潭积瀦成湖,称为郎湖。浦口有秦时的象郡,废址仍然存在。从湖边南望,湖水外与寿泠相通,从郎湖流入四会浦。元嘉二十年,因林邑凶恶顽固,历代以来难以教化,又自恃地远人多,侮慢中国的国威,背弃中国的恩德,而中国朝廷已经积聚了许多北地的宝物,只是欠缺南方进贡的金银,于是就命令偏将和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陈兵日南,修明文教,使远方小国心悦诚服。元嘉二十三年,旌旗飘扬,大军从四会浦口进入郎湖,屯驻于区粟,进逼围城,用飞梯、云桥等攻城器具,攀登上城头,钲鼓之声震天动地,猛士震怒如雷霆,风势猛烈,火焰冲天,守兵溃败,城也被攻破了。这一战杀了区粟王范扶龙,十五岁以上的人,杀的杀埋的埋,一个也不放过,城阁上滴血如雨,尸体堆成高台。从四会浦往南,有卢容浦口。晋太康三年,撤废日南郡属国都尉,将所辖的卢容县设立为日南郡及象林县的旧治所。

《晋书地道记》曰:郡去卢容浦口二百里,故秦象郡象林县治也。永和五年①,征西桓温遣督护滕畯率交、广兵伐范文于旧日南之卢容县②,为文所败,即是处也。退次九真③,更治兵。文被创死,子佛代立。七年,畯与交州刺史杨平复进军寿泠浦④,入顿郎湖⑤,讨佛于日南故治。佛蚁聚连垒五十余里。畯、平破之,佛逃窜川薮,遣大帅面缚,请罪军门。遣武士陈延劳佛⑥,与盟而还。

【注释】

①永和五年:349年。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345—356)。

②征西:即征西将军。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东晋名臣,晋明帝之婿。有雄才大略。督护:两晋南北朝府、州、郡佐官,掌督辖、护理军队。其名称开始于西晋末年,晋诸将行军时常临时差遣上佐参军等督护诸军,从事征讨,故名。滕畯(jùn):东晋穆帝司马聃时人。官长沙太守、西阳太守、征西督护等。受征西大将军桓温派遣,率交、广之兵击林邑王范文于卢容,为范文所败,退囤九真。交、广兵:交州、广州的士兵。范文:东晋林邑国人。初为日南西卷县夷帅范稚奴,后至林邑,为国王范逸所信,使为将。逸死,自立为王,攻并诸小国。晋穆帝永和三年(347),率众陷日南,杀太守夏侯览。

③退次:退守驻扎。九真:即九真郡。西汉初南越赵佗置。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归汉。治所在胥浦县(在今越南清化省东山县杨舍村)。

④杨平:字伯衡。东晋南海(今广东广州)人。以才略为郡从事。穆帝永和五年(349),拜交州刺史。与征西督护滕畯攻林邑王范文,力战破之。诏加龙骧将军,封南陵县侯。寿泠浦:当在今越南广治省广治县一带。

⑤顿:止,驻扎。

⑥陈延:具体不详。劳:慰劳,犒劳。

【译文】

《晋书地道记》说:郡城离卢容浦口二百里,原是秦时象郡象林县的治所。永和五年,征西大将军桓温调派督护滕畯率领交、广二州军队去旧日南郡卢容县讨伐范文,被范文打败,就是在这地方。滕畯退兵驻于九真,重新练兵。范文受伤而死,其子范佛继位。永和七年,滕畯和交州刺史杨平又向寿泠浦进军,进驻郎湖,在日南旧治所讨伐范佛。范佛的军队像蚂蚁似的结集在一起,营垒相连,绵延五十余里。滕畯、杨平大败范佛军,范佛逃到山林里,派大帅反绑自己,到军门去请罪。滕畯等派武士陈延去安抚范佛,和他缔结和约而回。

康泰《扶南记》曰①:从林邑至日南卢容浦口可二百余里②,从口南发往扶南诸国③,常从此口出也。故《林邑记》曰④:尽纮沧之徼远⑤,极流服之无外⑥。地滨沧海⑦,众国津径。郁水南通寿泠,即一浦也。浦上承交趾郡南都官塞浦⑧。《林邑记》曰:浦通铜鼓、外越、安定、黄冈心口⑨,盖藉度铜鼓,即骆越也⑩。有铜鼓,因得其名。马援取其鼓以铸铜马。至凿口⑪,马援所凿,内通九真、浦阳⑫。《晋书地道记》,九德郡有浦阳县⑬。

【注释】

①康泰《扶南记》:又称《扶南传》。三国吴康泰出使南海诸国,其所经历及传闻,有百数十国,《扶南传》可能即是为这次“立记传”的产物。扶南,三国吴时在今柬埔寨内的一个国家。

②林邑:古国名。即占城。在今越南中部一带。

③扶南:意为山地之王。在今柬埔寨。1世纪建国。

④《林邑记》:书名。亦作《林邑国记》。《隋书·经籍志》:“《林邑国记》一卷。”未录撰者。

⑤纮(hóng)沧:辽远阔大。徼远:偏远的边塞。

⑥流服:五服(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相距为方五千里)以外的地方。服,古代指王畿以外的地方。

⑦沧海:大海。

⑧交趾郡:秦亡后南越赵佗置。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归汉。西汉时治所在羸县(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县(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都官塞浦:具体不详。

⑨铜鼓:即铜鼓山。在今广西武宣县南。安定:即安定县。西汉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南定省南定县西北红河南岸。南朝宋改为安定县。黄冈心口:具体不详。

⑩骆越:古种族名。居于今云南、贵州、广西之间。

⑪凿口:马援所开凿的石道。

⑫九真:即九真郡。西汉初南越赵佗置。元鼎六年(前111)归汉。治所在胥浦县(在今越南清化省东山县杨舍村)。东汉属交州。浦阳:即浦阳县。西晋置,属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义安省荣市东南。

⑬九德郡:三国吴天纪二年(278)分九真郡置,属交州。治所在咸县(今越南义安省演州西)。西晋移治九德县(今越南义安省荣市)。

【译文】

康泰《扶南记》说:从林邑到日南卢容浦口约两百多里,从日南去扶南诸国,常从这里出发。所以《林邑记》说:在域外茫茫沧海的尽头,天涯海角,没有更遥远的去处了。那里濒临大海,是水路通往各国的必经之地。郁水南通寿泠,是个水口。上游与交趾郡南的都官塞浦相接。《林邑记》说:水口通铜鼓、外越、安定、黄冈心口,取道铜鼓山,往前就到骆越所居之地了。那里有一面铜鼓,因而得名。马援把铜鼓拿走,铸成一匹铜马。到了马援所开凿的石道,可通内地的九真郡、浦阳县。据《晋书地道记》,九德郡有浦阳县。

《交州记》曰①:凿南塘者,九真路之所经也。去州五百里,建武十九年②,马援所开。《林邑记》曰:外越、纪粟、望都③。纪粟出浦阳④,渡便州⑤,至典由⑥;渡故县⑦,至咸⑧。咸属九真。咸已南,獐麂满冈⑨,鸣咆命畴⑩,警啸聒野⑪。孔雀飞翔,蔽日笼山。渡治口⑫,至九德⑬。按《晋书地道记》有九德县。《交州外域记》曰⑭:九德县属九真郡,在郡之南,与日南接。蛮卢轝居其地⑮,死,子宝纲代。孙党,服从吴化,定为九德郡,又为隶之。《林邑记》曰:九德,九夷所极⑯,故以名郡。郡名所置,周越裳氏之夷国⑰。《周礼》,九夷远极越裳。白雉、象牙,重九译而来⑱。自九德通类口⑲,水源从西北远荒,迳宁州界来也⑳。九德浦内迳越裳究、九德究、南陵究(21)。

【注释】

①《交州记》:东晋刘欣期撰。《隋书·经籍志》不录。

②建武十九年:43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③外越、纪粟、望都:具体不详。

④浦阳:即浦阳县。西晋置,属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义安省荣市东南。南朝宋为九德郡治。

⑤便州:具体不详。

⑥典由:具体不详。

⑦故县:具体不详。

⑧咸(huān):即咸县。西汉置,属九真郡。治所在今越南义安省演州西。三国吴属九德郡。

⑨獐:獐子。外形像鹿而较小,无角。也叫牙獐、河麂。麂(jǐ):鹿科动物,形体似麝,雄的生短角。脚细而有力,善于跳跃。满冈:布满山冈。

⑩命畴(chóu):呼喊同类。畴,类。

⑪聒(guō):喧闹,声音高响或嘈杂。

⑫治口:具体不详。

⑬九德:即九德县。三国吴天纪二年(278)分咸县置。治所在今越南义安省荣市。

⑭《交州外域记》:书名。《隋书·经籍志》不录。

⑮卢轝(yú):人名。具体不详。

⑯九夷:古时谓东夷有九种:一说为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臾、索家、东屠、倭人、天鄙;一说为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⑰越裳氏:即越裳。古南海国名。在今越南河静省西北甘禄附近。

⑱重:辗转。九译:多次翻译。九,言其多。

⑲类口:具体不详。

⑳宁州:西晋泰始七年(271)分益州置。治所在滇池县(今云南昆明晋宁区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镇)。

(21)越裳究、九德究、南陵究:山溪濑的名字。当在今越南义静省河静县一带。

【译文】

《交州记》说:开凿南塘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这是去九真郡的必经之路。此处离州城五百里,是建武十九年马援所开。《林邑记》说:去外越、纪粟、望都。从纪粟取道浦阳,经过便州,可到典由;经过故县,可到咸。咸隶属于九真郡。咸以南,山冈上全是獐麂,呦呦地叫唤着伴侣,荒野里响彻一片惊叫声。孔雀成群飞翔时,会把山冈上的太阳遮住。渡过治口,就到九德县。查考《晋书地道记》,有九德县。《交州外域记》说:九德县隶属于九真郡,该郡南部与日南接界。蛮王卢轝统治着那个地区,他死后,儿子宝纲继位。孙子卢党遵从吴国的政教,立为九德郡,隶属于吴。《林邑记》说:九德是九夷的尽头,所以作为郡名。该郡的辖境,就是周代越裳氏的夷国。据《周礼》,九夷以越裳为最远。他们通过重重翻译,带了白雉、象牙前来进贡。从九德通类口的那条水,源头是从西北的边远地区经宁州边界流来的。九德浦经过越裳究、九德究、南陵究通往内地。

按《晋书地道记》,九德郡有南陵县①,晋置也。竺枝《扶南记》②:山溪濑中谓之究。《地理志》曰:郡有小水五十二,并行大川,皆究之谓也。《林邑记》曰:义熙九年③,交趾太守杜慧度造九真水口④,与林邑王范胡达战⑤,擒斩胡达二子,虏获百余人,胡达遁。五月,慧度自九真水历都粟浦⑥,复袭九真,长围跨山,重栅断浦,驱象前锋,接刃城下,连日交战,杀伤乃退。

【注释】

①南陵县:西晋置,属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河静省锦川附近。

②竺枝:亦作竺芝。《扶南记》:书名,具体不详。《隋书·经籍志》不录。

③义熙九年:413年。义熙,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405—418)。

④杜慧度:南朝宋交趾(今越南河内)人。杜瑗子。初仕晋为州主簿,迁九真太守。安帝义熙七年(411)除交州刺史。从刘裕征讨卢循。卢循袭交州,慧度力战斩循,封龙编县侯。入宋,号辅国将军。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林邑乞降。慧度俭约质素,能弹琴,好《庄》《老》,禁淫祀,修学校,岁荒民饥,以私禄赈给。奸盗不起,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造:到达。

⑤范胡达:林邑王。曾率兵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被交州刺史杜慧度败。

⑥都粟浦:具体不详。

【译文】

查考《晋书地道记》,九德郡有南陵县,晋时所置。按竺枝《扶南记》,山溪的礁滩称为究。《地理志》说:郡中有小溪流五十二条,合并成大川,这些溪流都可称为究。《林邑记》说:义熙九年,交趾太守杜慧度到九真水口,与林邑王范胡达战,把范胡达的两个儿子抓住杀了,还俘虏了百余人,范胡达则逃走了。五月,杜慧度自九真水通过都粟浦,再次袭击了九真,长长的包围圈跨过山冈,重重的栅栏切断水口,驱赶大象作为前锋,在城下短兵相接,连日交战,死伤了不少人方才退去。

《地理志》曰:九真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开①,治胥浦县②。王莽更之曰成也。《晋书地道记》曰:九真郡有松原县③。《林邑记》曰:松原以西,鸟兽驯良,不知畏弓,寡妇孤居,散发至老。南移之岭,崪不逾仞④,仓庚怀春于其北⑤,翡翠熙景乎其南⑥。虽嘤讙接响⑦,城隔殊非。独步难游,俗姓涂分故也⑧。自南陵究出于南界蛮⑨,进得横山⑩。太和三年⑪,范文侵交州,于横山分界,度比景庙⑫,由门浦至古战湾⑬。吴赤乌十一年⑭,魏正始九年⑮,交州与林邑于湾大战,,初失区粟也。

【注释】

①元鼎六年:前111年。

②胥浦县:西汉置,为九真郡治。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东山县阳舍村。

③松原县:西晋置,属九真郡。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县西南。

④崪(zú):山顶。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⑤仓庚:黄莺。怀春:拟人化手法,比拟仓庚如人一样,在春天会牵惹情思。

⑥熙景:犹弄影。

⑦嘤:鸟叫声。讙(huān):鸣。

⑧俗姓涂分故也:不同姓氏的各部族,中途分道而行。涂,通“途”。路途,中途。

⑨南陵究:在今越南河静省河静县东。

⑩横山:在今越南中部河静省与广平省交界处。

⑪太和三年:229年。太和,三国魏明帝曹叡(ruì)的年号(227—233)。

⑫比景庙:《水经注疏》:“会贞按:比景县(今越南广治省宋河下游高牢下村)见下。庙在县之北。”

⑬门浦、古战湾:当在今越南中部广平省一带。

⑭赤乌十一年:248年。赤乌,三国吴大帝孙权的年号(238—251)。

⑮正始九年:248年。正始,三国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

【译文】

《地理志》说:九真郡,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拓的,治所在胥浦县。王莽改名为成。《晋书地道记》说:九真郡有松原县。《林邑记》说:松原以西,鸟兽都很驯良,不知害怕弓箭,寡妇单身居住,到老都披头散发。到了南方,都是低丘小岭,仓庚在山北唱着情歌,翡翠鸟在山南晒着太阳。虽然欢乐的呖啭一声接一声,但隔着一座城墙情况却全然两样。人们很难单独一人出来行走,这是因为当地风俗各部族分别聚居,分道行走的缘故。从南陵究出南部蛮族边界,就进了横山。太和三年,范文在横山的分界处侵入交州,过了比景庙,由门浦直到古战湾。吴赤乌十一年,即魏正始九年,交州和林邑在海湾大战,区粟第一次失陷。

渡卢容县,日南郡之属县也,自卢容县至无变①,越烽火至比景县②。日中头上,景当身下③,与景为比。如淳曰④:故以比景名县。阚骃曰⑤:比,读荫庇之庇。景在己下,言为身所庇也。《林邑记》曰:渡比景至朱吾⑥。朱吾县浦⑦,今之封界⑧。朱吾以南,有文狼人⑨,野居无室宅,依树止宿,食生鱼肉。采香为业,与人交市⑩,若上皇之民矣⑪。县南有文狼究⑫,下流径通。《晋书地道记》曰:朱吾县属日南郡,去郡二百里。此县民,汉时不堪二千石长吏调求⑬,引屈都乾为国⑭。《林邑记》曰:屈都,夷也。

【注释】

①无变:地名。当在今越南广治省广治一带。

②烽火:地名。具体未详。当在今越南境内。比景县:亦作北景县。西汉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平省宋河下游高牢下村。

③景:同“影”。

④如淳:冯翊(今陕西大荔)人,魏陈郡丞。注《汉书》。

⑤阚骃(kàn yīn):字玄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北凉至北魏学者。所撰《十三州志》为地理类著作。

⑥朱吾:即朱吾县。西汉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平省美丽附近。

⑦朱吾县浦:即今越南广平省美丽南日丽江。

⑧封界:边界。

⑨文狼人:当生活在今越南广治省一带。

⑩交市:交换贸易。

⑪上皇:太古的帝皇。

⑫文狼究:水名。当在今越南广平省一带。

⑬二千石长吏:指郡国守、相。汉代百官以俸禄多寡为等差,郡守、诸侯王国相皆秩二千石,遂以为称。调求:征收赋税。

⑭屈都乾:牛军凯《都元、屈都乾与卡蒂加拉考》一文认为:在今泰国东南部。

【译文】

过了日南郡的属县卢容县,走到无变,再走过烽火到比景县。正午太阳在头上,影子正在脚下,身子与影紧密相合。如淳说:所以用比景作县名。阚骃说:比,读作荫庇的庇。影在自己脚下,是被自己的身体所蔽。《林邑记》说:过了比景,就到朱吾。朱吾是水口,就是现在的疆界。朱吾以南,有文狼人,他们在荒野居住,没有房屋,歇宿时就背靠在树上,生鱼生肉,拿到就吃。他们以采香为职业,与人做买卖,就好像上古圣皇时的人民一样。县南有文狼究,与下游相通。《晋书地道记》说:朱吾县属于日南郡,离郡城两百里。汉时该县百姓因受不了二千石长吏的苛征暴敛,叛汉而认屈都乾为宗主国。《林邑记》说:屈都是夷族。

朱吾浦内通无劳湖①,无劳究水通寿泠浦②。元嘉元年③,交州刺史阮弥之征林邑④,阳迈出婚不在⑤,奋威将军阮谦之领七千人⑥,先袭区粟。已过四会⑦,未入寿泠,三日三夜无顿止处,凝海直岸,遇风大败。阳迈携婚都部伍三百许船来相救援。谦之遭风,余数船舰,夜于寿泠浦里相遇。暗中大战,谦之手射阳迈柁工,船败纵横,昆仑单舸⑧,接得阳迈。谦之以风溺之余,制胜理难,自此还渡寿泠,至温公浦⑨。升平三年⑩,温放之征范佛于湾分界阴阳圻,入新罗湾,至焉下,一名阿贲浦,入彭龙湾隐避风波⑪,即林邑之海渚。

【注释】

①朱吾浦:即朱吾县浦。内通:中间贯通。无劳湖:当在无劳县(西汉武帝时分比景县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平省广泽一带)境内。

②无劳究水:当在无劳县(西汉武帝时分比景县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平省广泽一带)境内。寿泠浦:当在寿泠县(三国吴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治省广治县北广治河东岸)境内。

③元嘉元年:424年。元嘉,南朝宋皇帝刘裕的年号(424—453)。

④阮弥之:南朝宋武帝时官吏,为交州刺史。元嘉八年(431),林邑王遣楼船百余攻九德,他派队主相道生三千人讨之。

⑤阳迈出婚不在:阳迈出外娶妻,不在家中。阳迈,即范阳迈。南朝宋时林邑国王。范诸农子。其母怀孕时梦有人以金席藉之,当地谓金之精为阳迈,遂名。诸农死,继立为王。宋武帝永初二年(421)遣使入贡。

⑥阮谦之:南朝宋合浦徐闻(今广东徐闻)人。为郡功曹。累迁奋威将军。从兄弥之为交州刺史,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受诏征林邑国,谦之为副,大败之。振旅而还,子孙遂居遂溪。

⑦四会:当在今越南广治省境内。

⑧昆仑:古代豪门富家以南海国人为奴,称昆仑奴。陈桥驿按,昆仑是外语,《水经注》以昆仑开首,后来常称此为“西域昆仑”。此卷中“昆仑单舸,接得阳迈”,后来常称此为“南海昆仑”。单舸(gě):一艘小船。

⑨温公浦:因温放之而得名。在林邑(今越南中部一带)境内。

⑩升平三年:359年。升平,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357—361)。

⑪“温放之征范佛于湾分界阴阳圻”几句:温放之,东晋穆帝司马聃时人,官交州刺史。曾帅兵讨林邑参黎、耽潦等地。范文之子寇暴交州,温放之讨破之。范佛,范文之子。温公浦、新罗湾、焉下、阿贲浦、彭龙湾,《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所云温公浦、新罗湾、焉下、彭龙湾,皆自区粟(在今越南中部广治省广治西北石杆河与甘露河合流处)至典冲(林邑国都城,越南中部一带)渐次而南之地。”

【译文】

朱吾浦内通无劳湖,无劳究水通寿泠浦。元嘉元年,交州刺史阮弥之出征林邑,阳迈因外出娶妻不在家中,奋威将军阮谦之率领七千人,先去袭击区粟。过了四会,还没有进入寿泠,三天三夜没有屯驻歇息的地方,只得聚集在海岸上,不巧遇到台风,于是大败。阳迈带去迎娶新娘的部队三百余条船,前来救援。阮谦之遭风灾之后所余的战船,夜间与阳迈军相遇于寿泠浦。两军在黑暗中大战,阮谦之亲手射倒阳迈船上的舵手,战船就像瘫了似的随风转动,幸亏家奴摇了小船把阳迈接走。阮谦之遭风灾之后的残余兵力,按理也难以打胜仗,就从这里返回寿泠,到温公浦去了。升平三年,温放之在海湾分界的阴阳圻讨伐范佛,他进入新罗湾,来到焉下—又名阿贲浦—驶进彭龙湾躲避风浪,这就是林邑的海滨。

元嘉二十三年①,交州刺史檀和之破区粟已②,飞旍盖海③,将指典冲④。于彭龙湾上鬼塔,与林邑大战,还渡典冲。林邑入浦,令军大进,持重故也。浦西,即林邑都也,治典冲,去海岸四十里,处荒流之徼表⑤,国越裳之疆南⑥,秦汉象郡之象林县也⑦。东滨沧海,西际徐狼⑧,南接扶南⑨,北连九德⑩。后去象林,林邑之号,建国起自汉末。初平之乱⑪,人怀异心,象林功曹姓区⑫,有子名达,攻其县杀令,自号为王。值世乱离,林邑遂立,后乃袭代,传位子孙,三国鼎争,未有所附。吴有交土⑬,与之邻接;进侵寿泠,以为疆界。自区达以后⑭,国无文史,失其纂代⑮,世数难详,宗胤灭绝⑯,无复种裔。外孙范熊代立⑰,人情乐推。后熊死,子逸立⑱。

【注释】

①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元嘉,南朝宋皇帝刘裕的年号(424—453)。

②檀和之:南朝宋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檀凭之子。宋文帝时,官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林邑王范阳迈父子屡攻宋,檀和之率宗悫等进克林邑,阳迈父子奔逃。宋孝武帝孝建中累迁南兖州刺史。后坐罪免官禁锢,病卒。

③飞旍(jīng):飞驰的旌旗。借代战船。旍,同“旌”。旌旗。

④典冲:林邑国的都城所在地。在今越南中部一带。

⑤徼(jiào)表:边境之外。徼,边境,边界。

⑥越裳:亦作越常国。古南海国名。在今越南河静省西北甘禄附近。

⑦象林县:西汉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南省维川县南茶荞。

⑧际:接临。徐狼:国名。具体不详。

⑨扶南:意为山地之王。在今柬埔寨,1世纪建国。

⑩九德:即九德郡。三国吴天纪二年(278)分九真郡置,属交州。治所在咸县(今越南义安省演州西)。西晋移治九德县(今越南义安省荣市)。

⑪初平之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后汉书·南蛮传》,顺帝永和二年,日南象林徼外蛮夷区怜等数千人,攻象林县,杀长吏。与此言起自初平异。”

⑫功曹:官名。汉代郡守、县令长之佐吏。有功曹史,简称功曹,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⑬交土:即交州。

⑭区达:也作区连。为日南郡象林县功曹,汉末大乱,杀县令自立为王,始建林邑,子孙相承。

⑮纂代:继承接替。

⑯宗胤:宗族子嗣。

⑰外孙:当为外甥。范熊:西晋时林邑国王。东汉末区达自立为王,传数世,其后王无嗣,范熊以外甥被立为王。

⑱逸:即范逸。西晋林邑国国君。父范熊死,逸继为国君。在位期间建宫室城邑,造器械兵甲,其国初具规模。

【译文】

元嘉二十三年,交州刺史檀和之攻破区粟后,就统率水军船只直指典冲,飘扬的旌旗把海面都盖住了。他在彭龙湾的鬼塔,与林邑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就驶向典冲。林邑军进入河口,阻挡檀和之军,打算慎重固守。浦西就是林邑的国都典冲,离海岸四十里,位于僻远的边陲,地处越裳的南疆,就是秦汉时象郡的象林县。那地方东濒大海,西邻徐狼,南接扶南,北连九德。后来抛弃象林一名,恢复林邑的国号,在汉朝末年开始立国。初平之乱时,人们都怀有野心,象林一位姓区的功曹,有个儿子名达,攻入县城杀了县令,自号为王。当时正值天下大乱,林邑于是建立,以后世代传位子孙,在三国鼎立时期,没有归附任何一国。吴所领属的交州,与林邑相邻;林邑入侵寿泠,以此为界。自从区达以后,国家不修文史,帝位传承的世系也没有记录,究竟传了几代也不清楚,而且宗族也灭绝了,不再有人可以传宗接代了。于是外甥范熊代之而立,人民也乐于推他登位。范熊死后,儿子范逸即位。

有范文①,日南西卷县夷帅范稚奴也②。文为奴时,山涧牧羊,于涧水中得两鲤鱼,隐藏挟归,规欲私食。郎知检求,文大惭惧,起托云③:将砺石还④,非为鱼也。郎至鱼所,见是两石,信之而去。文始异之。石有铁,文入山中,就石冶铁,锻作两刀,举刃向障⑤,因祝曰:鲤鱼变化,冶石成刀,斫石障破者是有神灵,文当得此,为国君王;斫不入者,是刀无神灵。进斫石障,如龙渊、干将之斩芦藁⑥,由是人情渐附。今斫石尚在,鱼刀犹存⑦,传国子孙,如斩蛇之剑也⑧。

【注释】

①范文:东晋林邑国王。初为日南西卷县夷帅范稚奴,后至林邑,为国王范逸所信,使为将。范逸死,自立为王。永和中攻陷日南,杀太守夏侯览。

②日南:即日南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西卷县(今越南广治省广治西北广治河与甘露河合流处)。西卷县:西汉置,为日南郡治。治所在今越南广治省广治西北广治河与甘露河合流处。夷帅:少数民族的渠帅。范稚:日南郡夷帅。

③起托:假托,说谎。

④砺石:磨刀石。

⑤障:此指挡在路中的石障。

⑥龙渊:古宝剑名。干将:古宝剑名。传说春秋时吴国有干将、莫邪夫妇善于铸造宝剑。吴王阖闾命其铸造,阳曰干将,阴曰莫邪。芦藁(gǎo):芦苇的枯枝。藁,同“槁”。干枯。

⑦鱼刀:由鱼变化的石头锻造的宝刀。

⑧斩蛇之剑:指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之剑。

【译文】

当时有个范文,是日南郡西卷县夷人头目范稚的奴隶。范文做奴隶时,在山涧牧羊,从涧水中捉到两条鲤鱼,藏起来带回家中,想私自烧了吃。主人知道了,向他要鱼,范文非常羞惭害怕,就撒谎说:我只拿了磨石回来,不是鱼呀!主人到藏鱼的地方,看见真是两块石头,就相信他,回头走了。范文这才觉得奇怪。石头中含有铁质,范文到山里去用这两块石头来冶铁,打了两把刀,他举刀对着挡在前面的岩石,祝祷道:鲤鱼会变化,冶石炼成刀,如果一刀砍破岩石,就是有神灵相护了,我范文应当得刀,做国中君王;如果砍不进去,就是刀没有神灵。他上前向岩石一刀劈了下去,就像用龙渊、干将这样的宝剑斫芦苇枯枝一般,从此民心渐渐归附他了。现在他当年劈过的岩石和鱼刀都还在,传国给子孙时,把鱼刀也一起传下去,就像汉高祖斩蛇的宝剑一样。

稚尝使文远行商贾①,北到上国②,多所闻见。以晋愍帝建兴中③,南至林邑,教王范逸制造城池④,缮治戎甲,经始廓略⑤。王爱信之,使为将帅,能得众心。文谗王诸子,或徙或奔,王乃独立。成帝咸和六年死⑥,无胤嗣。文迎王子于外国,海行取水,置毒椰子中,饮而杀之,遂胁国人,自立为王。取前王妻妾置高楼上,有从己者,取而纳之;不从己者,绝其饮食而死。

【注释】

①远行商贾:到很遥远的地方做生意。商贾,做生意。

②上国: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③建兴:西晋愍帝司马邺的年号(313—316)。

④范逸:林邑国王。城池:城墙和护城河。

⑤经始:开始。廓略:扩张策略。

⑥咸和六年:331年。咸和,东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326—334)。

【译文】

范稚曾派范文去远地做生意,到了北方的上国,增长了很多见识。晋愍帝建兴年间,他到了南方的林邑,指导林邑国王范逸建筑城池,制造甲胄兵器,着手扩张势力。国王很宠信他,叫他去当将帅,他也能得人心。范文对国王屡进谗言,毁谤他的儿子们,使得他们放逐的放逐,逃走的逃走,于是国王被孤立起来了。成帝咸和六年,国王死了,没有后嗣。范文把国王在国外的儿子迎接回来,在海上航行途中,去打水时暗地把毒药放进椰子里将其毒死,于是就胁迫国人,自己当了国王。他把已故国王的妻妾放在高楼上,肯跟从他的,就娶了过来;不肯从他的,就不给饭吃,把她们饿死。

《江东旧事》云①:范文,本扬州人②,少被掠为奴,卖堕交州③。年十五六,遇罪当得杖,畏怖因逃,随林邑贾人渡海远去,没入于王,大被幸爱。经十余年,王死,文害王二子,诈杀侯将,自立为王,威加诸国。或夷椎蛮语④,口食鼻饮;或雕面镂身,狼㬻裸种⑤。汉、魏流赭⑥,咸为其用。建元二年⑦,攻日南、九德、九真,百姓奔迸,千里无烟,乃还林邑。

【注释】

①《江东旧事》:书名。《隋书·经籍志》不录。撰者不详。

②扬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

③卖堕:卖入。

④夷椎:少数民族的一种装束打扮,即把头发梳成一撮之髻,其形如椎,故称。

⑤狼㬻(huāng)裸种:即裸国。传说中的古国名。或说在西方,或说在南方。其民皆不穿衣,故称。

⑥流赭(zhě):指被流放的犯人。古代囚徒穿红衣,故称。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

⑦建元二年:344年。建元,东晋康帝司马岳的年号(343—344)。

【译文】

《江东旧事》说:范文原来是扬州人,小时候被抢去做奴隶,贩卖流落到交州。十五六岁时,有罪要受杖刑,心里害怕,因而逃走,跟着林邑商人渡海远去,于是被国王收为奴仆,很受宠爱。十余年后,国王死了,范文谋害了国王的两个儿子,嫁祸于公侯和大将,把他们杀了,于是自立为王,用武力压服各国。这些国家,有的束着夷人的发髻,说着蛮人的话语,用口吃东西,用鼻子喝水;有的刺面文身,是裸体的狼㬻部族。汉、魏时期被流放的囚徒,都被他收留利用。建元二年,他进攻日南、九德、九真,百姓都逃散了,千里之地荒无人烟,这才回到林邑。

林邑西去广州二千五百里,城西南角,高山长岭,连接天障①。岭北接涧。大源淮水出郍郍远界②,三重长洲,隐山绕西,卫北回东③。其岭南开涧。小源淮水出松根界④,上山壑流,隐山绕南,曲街回东,合淮流以注典冲⑤。其城西南际山⑥,东北瞰水,重堑流浦⑦,周绕城下,东南堑外,因傍薄城⑧,东西横长,南北纵狭,北边西端,回折曲入。城周围八里一百步,砖城二丈,上起砖墙一丈,开方隙孔。砖上倚板,板上层阁,阁上架屋,屋上构楼,高者六七丈,下者四五丈。飞观鸱尾⑨,迎风拂云,缘山瞰水,骞翥嵬崿⑩,但制造壮拙,稽古夷俗⑪。

【注释】

①天障:自然形成的屏障。

②大源淮水:具体不详。郍郍(nuó):地名。具体不详。

③回:曲折。

④小源淮水:具体不详。松根:地名。具体不详。

⑤典冲:林邑国的都城,在越南中部一带。

⑥际:临近,毗邻。

⑦重堑(qiàn):重重叠叠的壕沟。堑,壕沟。也指护城河。流浦:河岸,河埠头。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⑧薄:逼近,临近。

⑨飞观(guàn):高耸的宫阙。鸱(chī)尾:古代宫殿屋脊正脊两端构件上的装饰。外形略如鸱尾,因称。

⑩骞翥(qiān zhù):凌空飞举貌。嵬崿(wéi è):高峻貌。

⑪稽古夷俗:与古代夷族之风俗相同。稽,相合,相同。

【译文】

林邑西距广州两千五百里,城的西南角是高山长岭,与天障岭相连接。山岭北面连接着山涧。大源淮水发源于遥远的郍郍边界,从万山深处流出,水中有三道狭长的沙洲,水从山中流绕到城西,又流向城北,转到城东。岭南山南流出山涧。小源淮水发源于松根边界的山谷里,从山上的深涧流出,在山间绕南曲折东流与大源淮水汇合,流向典冲。林邑城西南依山,东北临水,城下环绕着两重城河,东南面的城河迫近城墙,城的形状东西长而南北狭,北边西头,曲折地向内弯。城周围长八里一百步,砖城高两丈,城上筑砖墙,高一丈,墙上开方孔。砖上铺板,板上建起层阁,阁上架屋,屋上建楼,高的六七丈,低的四五丈。飞阁依山面水,宫阙高耸,鸱尾飞举,迎风拂云,但建筑雄壮、古拙,与古代夷族的风俗相同。

城开四门:东为前门,当两淮渚滨①,于曲路有古碑,夷书铭赞前王胡达之德②。西门当两重堑,北回上山,山西即淮流也。南门度两重堑,对温公垒③。升平二年④,交州刺史温放之杀交趾太守杜宝、别驾阮朗⑤,遂征林邑,水陆累战⑥,佛保城自守⑦,重求请服,听之。今林邑东城南五里有温公二垒是也。北门滨淮,路断不通。城内小城,周围三百二十步,合堂瓦殿,南壁不开,两头长屋,脊出南北,南拟背日⑧。

【注释】

①两淮:即大源淮水和小源淮水。

②胡达:即林邑王范胡达。曾率兵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后被交州刺史杜慧度败。德:德行,品德。

③温公垒:因温放之而得名。当在林邑(今越南中部一带)东南。

④升平二年:358年。升平,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357—361)。

⑤温放之:东晋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温峤之子。袭父爵。曾为交州刺史。穆帝升平三年(359)帅兵讨林邑,胜而还。杜宝:温放之麾下将领。官交趾太守。温放之将征讨林邑,杜宝与阮朗不从,放之以为沮众,诛之。别驾:府、州佐吏名。汉置,为司隶校尉及诸州刺史之上佐,亦称别驾从事,秩百石。刺史行部时,别乘传车侍从导引,主录众事,故名。位居诸从事之右,职位颇重。阮朗:温放之麾下将领。官别驾。温放之将征讨林邑,阮朗与杜宝不从,被诛。

⑥累:连续,接连。

⑦佛:即范佛。林邑王范文之子,代父为林邑王。保:凭借,依仗。

⑧拟:打算,准备。

【译文】

按夷人风俗,城上开城门四座:朝东的是前门,面临两条淮水的岸边,弯曲的道路上有古碑,用夷文刻着称颂前国王范胡达的恩德。西门前临两重护城河,城墙向北回转上山,山的西面就是淮水。南门隔着两道护城河,朝向温公垒。升平二年,交州刺史温放之杀了交趾太守杜宝和别驾阮朗,于是就出征林邑,经过多次水上和陆上的战斗,范佛入城自保,不久重又请求归顺,温放之答应了他。现在林邑东城南面五里的温公二垒,就是当时的遗迹。北门濒淮水,路被阻断不通。城内又有小城,周围长三百二十步,合堂为瓦殿,南壁不开窗户,两头的长屋,屋脊取南北向,南边背着太阳。

西区城内,石山顺淮面阳,开东向殿,飞檐鸱尾①,青琐丹墀②,榱题桷椽③,多诸古法。阁殿上柱,高城丈余五,牛屎为埿④,墙壁青光回度。曲掖绮牖⑤,紫窗椒房⑥。嫔媵无别,宫观、路寝、永巷⑦,共在殿上。临踞东轩⑧,径与下语,子弟臣侍,皆不得上。屋有五十余区⑨,连甍接栋⑩,檐宇相承。神祠鬼塔,小大八庙,层台重榭,状似佛刹。郭无市里⑪,邑寡人居,海岸萧条,非生民所处⑫,而首渠以永安⑬。养国十世,岂久存哉!

【注释】

①飞檐: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屋檐上翘,屋角外突出,若飞举之势。常用于亭、台、楼、阁、庙宇、宫殿等建筑上。

②青琐: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丹墀(chí):指宫殿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墀,古代殿堂上涂饰过的地面。

③榱(cuī)题:亦作榱提。屋椽的端头。通常伸出屋檐,因通称出檐。桷(jué):方形的椽子。椽(chuán):椽子,安在檩子上承接屋面和瓦片的木条。

④牛屎:牛粪。埿(ní):湿土。

⑤曲掖:曲幽的掖庭。掖庭,宫殿两边的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绮牖(yǒu):华丽的木窗。绮,带有花纹图案,华丽的。牖,窗户。

⑥紫窗:紫色的窗户。借指嫔妃居住的地方。椒房:泛指后妃居住的宫室。椒,木名。即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可做调味的香料,也可供药用。其种子亦用以和泥涂壁。

⑦宫观:供帝王游憩的宫馆。路寝:古代天子、诸侯的正殿。永巷:宫中长巷。

⑧临踞:俯临高踞。东轩:东边堂前屋檐下的平台。

⑨区:间,处。

⑩连甍(méng)接栋:谓房屋连片。连甍,形容房屋连延成片。甍,屋脊。接栋,栋梁相接。栋,本指屋子的正梁。后泛指房屋。

⑪郭:外城。泛指城市。

⑫生民:人,人类。

⑬首渠:少数民族的首领。渠,大。

【译文】

西区城内,沿河石山向阳的一面,建筑了一座朝东的宫殿,飞檐鸱尾,青琐纹的门饰,红色的台阶,出檐的方椽,大多依照古法。阁殿上层的柱子,比城高一丈五尺,以牛屎作泥涂墙,墙壁带着青色的光泽。转过曲折的掖庭,到处是雕饰精美的窗户。椒房里住着一色嫔媵,宗庙、台榭、正殿和长巷,都在宫殿之上。国王凭依着长廊的窗子向下说话,子弟和大臣侍从都不许登上去。房屋五十多幢,屋栋连着屋栋,屋檐接着屋檐。神祠鬼塔,大大小小共八座庙宇,层台重榭,就像佛寺一样。城里没有市场和居民区的划分,都城里居民很少,海岸冷落萧条,不是能住人的地方,而首领却以为这样天下就永远太平了。国家只延续了十代,哪里称得上长久呢!

元嘉中①,檀和之征林邑,其王阳迈②,举国夜奔窜山薮。据其城邑,收宝巨亿,军还之后,阳迈归国,家国荒殄③,时人靡存。踌蹰崩擗④,愤绝复苏,即以元嘉二十三年死⑤。初,阳迈母怀身⑥,梦人铺阳迈金席,与其儿落席上,金光色起,昭晣艳曜⑦。华俗谓上金为紫磨金,夷俗谓上金为阳迈金。父胡达死,袭王位,能得人情,自以灵梦,为国祥庆。其太子初名咄,后阳迈死,咄年十九代立,慕先君之德,复改名阳迈。昭穆二世⑧,父子共名,知林邑之将亡矣。

【注释】

①元嘉:南朝宋皇帝刘裕的年号(424—453)。

②阳迈:林邑国国君。

③荒殄(tiǎn):荒凉疲敝。殄,疲敝。

④踌蹰(chóu chú):徘徊不进。崩擗(pǐ):瘫倒捶胸。形容悲痛欲绝。崩,倒塌。这里指人瘫倒在地。擗,捶胸。

⑤元嘉二十三年:446年。

⑥怀身:怀有身孕。

⑦昭晣(zhé):亦作昭晢。光亮,明亮。

⑧昭穆二世:父子两代。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译文】

元嘉年间,檀和之出征林邑,林邑国王阳迈带着全城的人连夜逃奔到山林里去。檀和之占领了林邑都城,缴获无数财宝,部队回去之后,阳迈也回到都城,家园和都城残破荒芜,人民也都背井离乡了。他欲行又止,顿足捶胸,悲愤气绝复又苏醒,到元嘉二十三年就死了。当初,阳迈母亲怀孕时,曾梦见有人铺了一条阳迈金席,她和儿子一起落在席上,发出鲜艳耀眼的金光。中国风俗,称上等黄金为紫磨金,夷人风俗称上等金为阳迈金。他父亲胡达死后,阳迈继承了王位,能得民心,自以为他母亲那个神奇的梦是国家吉庆的预兆。他的太子原来名叫咄,阳迈死后,咄继位时十九岁,他仰慕先君的德望,也改名为阳迈。前后两代,父子共名,可知林邑将亡国了。

其城,隍堑之外①,林棘荒蔓,榛梗冥郁②,藤盘筀秀③,参错际天。其中香桂成林,气清烟澄。桂父④,县人也,栖居此林,服桂得道。时禽异羽,翔集间关⑤。兼比翼鸟⑥,不比不飞,鸟名归飞,鸣声自呼。此恋乡之思孔悲⑦,桑梓之敬成俗也⑧。豫章俞益期⑨,性气刚直,不下曲俗,容身无所,远适在南。《与韩康伯书》曰⑩:惟槟榔树,最南游之可观,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不遇长者之目,令人恨深。尝对飞鸟恋土,增思寄意,谓此鸟其背青,其腹赤,丹心外露,鸣情未达,终日归飞,飞不十千,路余万里,何由归哉?

【注释】

①隍堑(huáng qiàn):城壕。隍,没有水的城壕。堑,壕沟。这里可指护城河。

②榛(zhēn)梗:丛生的杂木。喻指荒僻之地。冥郁:葱郁茂盛。

③筀(guì):竹名。

④桂父: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传说其常服桂、葵及龟脑所合之桂丸,颜色如童子,南海人尊事之。

⑤间关:鸟鸣声。

⑥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而不分离。

⑦孔:大,甚。

⑧桑梓之敬: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敬意。桑梓,《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栽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用来借指故乡。

⑨豫章:即豫章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分九江郡置。治所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东)。俞益期:陈桥驿按,俞益期其人事迹无考,令人遗憾。他与当时名人韩康伯相知,互有信札来往。韩康伯其人数见于《世说新语》,足见是当时名人,可惜他的著述已经亡佚,否则必对俞益期有所记述。不过从此卷《注》文中,藉所引俞函,尚可揣摩中原的农业文化是怎样传入今中南半岛的。那边气候不同,故有“白田”“赤田”以及“八蚕之绵”等说法,这些当然是中国传去的文化。

⑩韩康伯:字康伯。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东晋时官至吏部尚书、领军将军等。著有《辩谦》《周易系辞注》等。

【译文】

林邑城的护城河外面,都是树林荆棘,蔓草荒藤,丛莽茂密而幽暗,盘绕的古藤,秀美的篁竹,参差交错,高入云天。其中香桂成林,空气清新明净。桂父是本县人,隐居在这座树林里,服用香桂,因而得道。形形色色的鸟类,飞集而来,林中响彻了一片啁啾声。还有比翼鸟,不与伴侣一同展翅就不肯飞,此鸟名归飞,啼时就唤自己的名字。这里流露出怀恋乡土的心情极其悲凄,对桑梓之爱已成风俗了。豫章郡俞益期性情刚直,不肯迎合流俗,因而弄得无处容身,于是远去南方。他在《与韩康伯书》中说:南游中最值得观赏的是槟榔树,但性不耐霜,不能移植到北方,不能让您老人家看看,深以为憾。看到飞鸟留恋乡土,更增添了一份怀乡之情,这种鸟背青腹红,一片丹心流露于外,啼鸣表达不出它的感情,一天到晚只是叫着:归飞!归飞!可是却飞不了几千里,而路途却是万里迢迢,又怎能归去呢?

九真太守任延①,始教耕犁,俗化交土,风行象林②。知耕以来,六百余年,火耨耕艺③,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火作④,十月登熟⑤;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至于草甲萌芽⑥,谷月代种⑦,穜稑早晚⑧,无月不秀⑨。耕耘功重,收获利轻,熟速故也。米不外散,恒为丰国。桑蚕年八熟茧⑩,《三都赋》所谓八蚕之绵者矣⑪。

【注释】

①任延:字长孙。东汉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年十二学于太学,明《诗》《易》《春秋》,号为“任圣童”。年十九为会稽都尉,迎官者惊其少。到任尊贤礼士,待严子陵、龙丘苌等以师礼。

②风行象林:风化在象林地区流行。象林,即象林县。

③火耨(nòu):犹火耕。艺:种植。

④火作:即火耕。一种原始的耕作方法。烧去草木,就地种植作物。

⑤登熟:庄稼成熟。

⑥草甲:草木种类的种皮、花萼、果实的外壳等。萌芽:植物开始发芽。

⑦谷月代种:稻谷在不同的月份交替种植。代,交替,轮替。

⑧穜稑(tóng lù):指先种后熟的谷类和后种先熟的谷类。早晚:有的早,有的晚。

⑨无月不秀:每月都有开花的作物。秀,谷物开花抽穗。

⑩桑蚕年八熟茧:蚕一年八次熟茧。

⑪《三都赋》:此指左思的《吴都赋》。八蚕之绵:用八次熟茧做成的丝绵。

【译文】

九真太守任延开始教百姓耕犁,在交州已历久成俗,并风行到象林。自从人们知道耕田以来,六百余年间,刀耕火种的方法,都和中华相同。叫白田的都种白谷,七月间下种,十月成熟;叫赤田的都种赤谷,十二月间耕作,次年四月成熟。这就是所谓双季稻。至于种子萌芽,播种季节轮作,下种和成熟的早晚各有不同,但每月都有作物抽穗开花。耕耘所费的劳力多,而收获所得的利益少,这是因为作物成熟快的缘故。稻米从不外流,国家经常丰足。养蚕一年收茧八次,就是《三都赋》所说的八蚕之绵。

其崖小水羃䍥①,常吐飞溜②,或雪霏沙涨③,清寒无底,分溪别壑,津济相通。其水自城东北角流,水上悬起高桥,渡淮北岸,即彭龙、区粟之通逵也④。檀和之东桥大战,阳迈被创落象,即是处也。其水又东南流迳船官口⑤。船官川源徐狼⑥,外夷皆裸身,男以竹筒掩体,女以树叶蔽形,外名狼㬻⑦,所谓裸国者也。虽习俗裸袒,犹耻无蔽,惟依暝夜⑧,与人交市⑨。暗中臭金⑩,便知好恶,明朝晓看,皆如其言。

【注释】

①羃䍥(mì lì):覆盖笼罩貌。这里指小水覆盖山崖,形成小瀑布状流下。

②飞溜:飞流而下的瀑布。

③雪霏:瀑布如飘洒飞扬的雪花。

④彭龙:具体位置不详。通逵(kuí):畅通无阻的大路。逵,大路。

⑤船官口:具体不详。

⑥徐狼:国名。具体不详。

⑦狼㬻(huāng):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国名。

⑧依:乘着,依靠。暝(míng)夜:日暮,夜晚。

⑨交市:交易,贸易。

⑩臭(xiù):嗅,闻。

【译文】

那里崖壁上布满细小的水流,常有瀑布泻下,有如雪花纷飞,白沙翻涌,下面的潭水清冽,深不见底,分流入各条溪涧和沟壑,津渡互可相通。淮水从城东北角流过,水上架起高桥,渡过淮水北岸,就是彭龙、区粟的通衢大道。檀和之在东桥大战,阳迈受伤落象,就是这地方。淮水又往东南流经船官口。船官川发源于徐狼,此处夷人都裸体无衣,男的用竹筒掩体,女的用树叶蔽身,外号叫狼㬻,就是所谓裸国。虽然赤身露体已成习俗,但还是因无衣蔽体感到羞耻,只有乘着黑夜和别人做买卖。他们在黑暗中只要闻一闻钱币,便能知道是好是坏,天明后去看,都和他们所说的一般无二。

自此外行,得至扶南①。按竺枝《扶南记》曰②:扶南去林邑四千里,水步道通。檀和之令军入邑浦,据船官口城六里者也。自船官下注大浦之东湖,大水连行,潮上西流。潮水日夜长七八尺③,从此以西,朔望并潮④,一上七日,水长丈六七。七日之后,日夜分为再潮,水长一二尺。春夏秋冬,厉然一限,高下定度。水无盈缩,是为海运⑤。亦曰象水也,又兼象浦之名⑥。《晋功臣表》所谓:金潾清迳⑦,象渚澄源者也。其川浦渚,有水虫弥微,攒木食船⑧,数十日坏。源潭湛濑⑨,有鲜鱼,色黑,身五丈,头如马首,伺人入水⑩,便来为害。

【注释】

①扶南:意为山地之王。在今柬埔寨。1世纪建国。

②竺枝《扶南记》:具体不详。《隋书·经籍志》不录。

③长:上涨。

④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十五。

⑤海运:指海洋潮汐现象。

⑥象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越南南圻广和省境。”

⑦《晋功臣表》:不可考。金潾:古国名。亦作金陈、金邻。在今泰国曼谷湾西北岸之叻(lè)丕。

⑧攒(zuān)木:穿孔进入木头之中。攒,通“钻”。穿孔,钻入。食船:蚕食舟船。

⑨濑(lài):浅水沙石滩。

⑩伺:观察,守候。

【译文】

从这里向外走,可到扶南。据竺枝《扶南记》说:扶南离林邑四千里,水路陆路都通。檀和之命令军队进入邑浦,占据船官口,这里离城六里。水从船官流下,注入大浦的东湖,大水时鱼类成群相随而游,涨潮时则水向西流。潮水一昼夜升涨七八尺,从此以西,朔望时潮水并合,一上就是七天,水涨一丈六七尺。七天之后,一昼夜涨两次潮,水涨一二尺。无论春夏秋冬,这个界限都是清清楚楚,涨潮的水平线,都有一定的高度。海水没有增减,这就是海水升涨的规律。此水也称象水,又兼有象浦之名。《晋功臣表》所谓:金潾水流清净,象渚源头澄澈。就指的是这里。河川的水滨,有一种极细的水虫,能钻进木船里蚕食船,几十天船就坏了。深潭和礁滩有一种黑色的鲜鱼,身长五丈,头像马头,一旦候到有人落水,便来伤害他。

《山海经》曰:离耳国、雕题国①,皆在郁水南。《林邑记》曰②:汉置九郡③,儋耳与焉④。民好徒跣⑤,耳广垂以为饰⑥,虽男女亵露⑦,不以为羞。暑亵薄日⑧,自使人黑,积习成常,以黑为美。《离骚》所谓玄国矣。然则儋耳即离耳也。王氏《交广春秋》曰⑨:朱崖、儋耳二郡⑩,与交州俱开,皆汉武帝所置。大海中,南极之外⑪,对合浦徐闻县⑫。清朗无风之日,迳望朱崖州⑬,如囷廪大⑭,从徐闻对渡,北风举帆,一日一夜而至。周回二千余里,径度八百里,人民可十万余家,皆殊种异类。被发雕身⑮,而女多姣好,白皙、长发、美鬓。犬羊相聚,不服德教。儋耳先废,朱崖数叛,元帝以贾捐之议罢郡⑯。杨氏《南裔异物志》曰⑰:儋耳、朱崖,俱在海中,分为东蕃。故《山海经》曰:在郁水南也。

【注释】

①离耳国:即儋耳国。古国名。在今海南岛西部。雕题国:古国名。在今海南岛北部。

②《林邑记》:书名。亦作《林邑国记》。撰者不详。

③九郡:《水经注疏》:“赵(一清)云:按九郡谓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暨儋耳、朱崖而为九。儋耳、朱崖既罢,故《地理志》列七郡之目也。”

④儋(dān)耳:即儋耳郡。西汉元封元年(前110)置。治所在儋耳县(今海南儋州西北三都镇北南滩)。儋,同“聸”。耳下垂。

⑤徒跣(xiǎn):光脚。

⑥耳广垂以为饰:《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异物志》,儋耳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支,状如鸡肠,累累垂至肩。”

⑦亵(xiè)露:赤身露体。亵,赤身。

⑧薄:迫近,逼近。

⑨王氏《交广春秋》:作者互异,具体未详。

⑩朱崖:即朱崖郡。三国吴赤乌五年(242)置,属交州。治所在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南)。

⑪南极:这里指中国的最南边。

⑫合浦:即合浦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合浦县(今广西浦北县南泉水镇旧州村)。徐闻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合浦郡。治所在今广东徐闻南。

⑬朱崖州:即今海南省海南岛。

⑭囷廪(qūn lǐn):粮仓。囷,圆形谷仓。廪,粮仓。

⑮被发:披散着头发。雕身:文身。

⑯元帝:即西汉皇帝刘奭。汉宣帝子。贾捐之:字君房。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贾谊曾孙。元帝初即位,上疏言得失,召待诏金马门。初元元年(前48)珠崖郡反,帝与有司议发兵,捐之上疏建议弃珠崖郡,帝从。数召见,言多采纳。时中书令石显用事,捐之常言显短处,以故不得官。后与杨兴互相荐誉,欲得高官。为石显告发,下狱死。

⑰杨氏《南裔异物志》:《隋书·经籍志》未著录。杨氏亦具体不详。

【译文】

《山海经》说:离耳国、雕题国,都在郁水以南。《林邑记》说:汉朝设置九郡,儋耳也是其中之一。人民喜欢赤脚走路,两耳戴着大耳坠作装饰,男女虽然都赤身露体,但并不害羞。暑天光着身子任阳光曝晒,自然把人晒黑了,久而久之,成了习俗,就以黑为美了。这就是《离骚》中所说的玄国。如此说来,儋耳就是离耳了。王氏《交广春秋》说:朱崖、儋耳两郡,是和交州同时开拓的,都是汉武帝所设置的。两郡都在大海中,在大陆南端的海外,与合浦郡徐闻县隔海相望。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遥望朱崖州,大如粮仓,从徐闻县渡海到对岸,刮北风一昼夜可到。周围两千余里,两头相距八百里,人民十余万家,都是异族。他们披散着头发,身上刺着花纹,但女的俊俏秀丽的颇多,她们肤色白净,长发、美鬓。人们像犬羊般群居一处,不遵从伦理教化。儋耳郡先被撤废,朱崖郡则多次反叛,元帝采用贾捐之的建议,罢撤朱崖郡。杨氏《南裔异物志》说:儋耳、朱崖都在海中,都是东部藩属。所以《山海经》说:两郡在郁水以南。

郁水又南自寿泠县注于海①。昔马文渊积石为塘②,达于象浦③,建金标为南极之界④。俞益期笺曰⑤:马文渊立两铜柱于林邑岸北⑥,有遗兵十余家不反,居寿泠岸南而对铜柱。悉姓马,自婚姻,今有二百户。交州以其流寓⑦,号曰马流⑧。言语饮食,尚与华同。山川移易,铜柱今复在海中,正赖此,民以识故处也。《林邑记》曰:建武十九年⑨,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⑩,汉之南疆也。土人以之流寓,号曰马流,世称汉子孙也。《山海经》曰: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者也⑪。应劭曰:郁水出广信,东入海。言始或可,终则非矣。

【注释】

①寿泠县:三国吴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治省广治县北广治河。

②马文渊:即马援,字文渊。

③象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越南南圻广和省境。”

④金标:即下文的铜柱。南极之界:中国最南端的界限。

⑤俞益期笺: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御览》一百八十七亦引俞益期笺,《温水》篇有俞益期《与韩康伯书》,或即此也。”

⑥铜柱:即马援建立的金标。

⑦交州:此指交州土人。流寓:流落他乡而居住下来。

⑧马流:这里指流落交州而居住于此的姓马的士兵们。

⑨建武十九年:43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⑩西屠国:《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越南辑要》,满剌加国,马援征交阯时之西屠夷也。后又改号哥罗富沙,为占城所并。占城复为安南所灭,即今越南定祥及永隆省一带也。”

⑪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者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海内东经》文。又《海内南经》,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虑。是项陵、须陵、湘陵,地皆无考,而字形近,无以定为谁误,不如各存其旧。”

【译文】

郁水又往南流,从寿泠县注入海中。从前马文渊用石头修筑海塘,直达象浦,并竖了铜柱标志作为南疆的边界。俞益期的信中说:马文渊在林邑岸北立了两根铜柱,兵士十余家留下不回去,定居在寿泠水南岸与铜柱对面的地方。他们全都姓马,族内自相通婚,现在已有两百户。交州人因为他们是流寓在这里的,所以称他们为马流。他们的言语饮食也还和中国的相同。由于山川的沧桑变化,今天铜柱已没入海中了,正是靠着这些移民,才使人还可辨认原来的地方。《林邑记》说:建武十九年,马援在象林南部边界树立了两根铜柱,与西屠国分界,这是汉朝的南疆。当地人因为他们流寓于此,称他们为马流,世人称之为汉子孙。《山海经》说:郁水发源于象郡,往西南注入南海。这就是流入须陵东南的那条水。应劭说:郁水发源于广信,东流入海。他这句话中说到郁水的起点倒还可以,说到它的终点就不对了。


存水卷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