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江水

字数:2639

延江水出犍为南广县①,东至牂柯鄨县②,又东屈北流,

鄨县,故犍为郡治也。县有犍山③。晋建兴元年置平夷郡④。县有鄨水⑤,出鄨邑西不狼山⑥,东与温水合⑦。温水一曰暖水,出犍为符县而南入黚水⑧。黚水亦出符县,南与温水会。阚骃谓之阚水⑨,俱南入鄨水。鄨水于其县而东注延江水。延江水又与汉水合⑩。水出犍为汉阳道山闟谷⑪。王莽之新通也。东至鄨邑入延江水也。

【注释】

①延江水:即今重庆、贵州境内之乌江。犍(qián)为:即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分广汉郡南部及夜郎国地置,属益州。治所在鄨县(今贵州遵义西)。元光五年(前130)移治南广(今四川筠连县境)。后治所多有变动。南广县:西汉太初元年(前104)置,属犍为郡。治所在今四川筠连西南至云南盐津一带。

②牂柯(zāng kē):即牂牁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故且兰县(今贵州黄平西南,一说在今贵阳附近)。鄨(bì)县:西汉置,为犍为郡治。治所在今贵州遵义西。

③犍山:刘琳《华阳国志校注》认为:“当在遵义一带,或即大娄山。”

④建兴元年:313年。建兴,西晋愍帝司马邺的年号(313—316)。平夷郡:西晋永嘉五年(311)分牂牁郡置,属益州。治所在平夷县(今贵州毕节境内)。

⑤鄨(bì)水:即今贵州遵义东湘江。

⑥不狼山:即今贵州遵义北龙岩山。

⑦温水:一曰暖水。即今贵州绥阳西洛安江。

⑧符县:西汉元鼎二年(前115)置,属犍为郡。治所即今四川合江县。黚(jiān)水:也称阚水。即今贵州湄潭西湄江。

⑨阚骃(kàn yīn):字玄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北凉至北魏学者。所撰《十三州志》为地理类著作。

⑩汉水:即今贵州西部乌江上源三岔河。

⑪汉阳道:即汉阳县。西汉置,属犍为郡。治所在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南。东汉属犍为属国。三国蜀汉属朱提郡。山闟(tà)谷:山谷名。在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一带。

【译文】

延江水

延江水发源于犍为郡南广县,往东流到牂柯郡鄨县,又往东转向北流,

鄨县从前是犍为郡的治所。县里有犍山。晋建兴元年设置平夷郡。县里有鄨水,发源于鄨邑西边的不狼山,东流与温水汇合。温水又名暖水,发源于犍为郡符县,往南注入黚水。黚水也发源于符县,往南流与温水汇合。阚骃称温水为阚水,两条水都往南流,注入鄨水。鄨水在鄨县往东流注入延江水。延江水又与汉水汇合。汉水发源于犍为郡汉阳道山闟谷。汉阳道就是王莽的新通。汉水往东流到鄨邑注入延江水。

至巴郡涪陵县①,注更始水②。

更始水,即延江枝分之始也③。延江水北入涪陵水④。涪陵水出县东,故巴郡之南鄙⑤,王莽更名巴亭,魏武分邑,立为涪陵郡⑥。张堪为县⑦,会公孙述击堪⑧,同心义士,选习水者筏渡堪于小别江,即此水也。其水北至枳县入江⑨。更始水东入巴东之南浦县⑩,其水注引渎口石门。空岫阴深⑪,邃涧暗密,倾崖上合,恒有落势。行旅避瘴,时有经之,无不危心于其下。又谓之西乡水,亦谓之西乡溪⑫。溪水间关二百许里⑬,方得出山,又通波注远。复二百余里,东南入迁陵县也⑭。

【注释】

①巴郡:战国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灭巴国置。治所在江州县(今重庆江北区,三国蜀汉移治南岸区)。涪(fú)陵县: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即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②更始水:即今重庆、贵州境内之乌江。

③延江:即延江水。

④涪陵水:即涪水。今重庆、贵州境内之乌江。

⑤鄙:边邑。边远的地方。

⑥魏武分邑,立为涪陵郡:《晋书·地理志》,蜀置涪陵郡。此处“魏武分邑,立为涪陵郡”怀疑有误。魏武,魏武帝曹操。涪陵郡,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改巴东属国置,属益州。治所在涪陵县(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⑦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从学长安,号称圣童。东汉光武帝刘秀召拜郎中。随吴汉讨伐公孙述。又拜蜀郡太守,安抚吏民,收检库藏,蜀人悦服。拜渔阳太守,匈奴不敢犯边。鼓励农耕,开垦稻田八千余顷,郡内殷富。

⑧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新莽时,任蜀郡太守。后起兵,据益州称帝,号成家。建武十二年(36),为汉军所破,被杀。

⑨枳(zhǐ)县:战国秦于枳邑置,属巴郡。治所在今重庆涪陵区东乌江东岸。

⑩巴东:即巴东郡。东汉建安六年(201)改固陵郡置,属益州。治所在鱼復县(三国蜀汉改为永安,西晋复为鱼復,在今重庆奉节东十里白帝城)。南浦县:三国蜀汉建兴八年(230)改羊渠县置,属巴东郡。治所即今重庆万州区。

⑪空岫(xiù):空旷的山峦。阴深:幽深。

⑫西乡溪:又谓之西乡水,在迁陵县(今湖南保靖东北)故城上五十里。

⑬间关:曲折辗转。

⑭迁陵县:战国秦置,属黔中郡。治所在今湖南保靖东北十里乳香岩。

【译文】

延江水到巴郡涪陵县,注入更始水。

更始水就是延江支流的源头部分。延江水北流注入涪陵水。涪陵水发源于涪陵县东面,涪陵是旧时巴郡的南疆,王莽改名为巴亭,魏武帝分邑,立为涪陵郡。张堪当县令,适逢公孙述来攻打他,有个同心的义士挑选了熟悉水性的人,用竹筏送他渡过小别江,就是此水。水往北流,到枳县入江。更始水往东流入巴东郡南浦县,水流注入渠口的石门。空寂的山谷沉浸在浓重的阴影里,深邃的山涧幽暗而寂静,倾斜的悬崖顶上合拢,望去像是就要崩塌下来的样子。往返行人躲避瘴气,时常从这里经过,到了崖下无人不感到提心吊胆的。这条水又叫西乡水,也称西乡溪。溪水辗转奔流约两百里,方才出山,又泛着清波流向远方。又奔流了两百余里,就往东南进入迁陵县。

又东南至武陵酉阳县①,入于酉水②。

《武陵先贤传》曰③:潘京世长为郡主簿④,太守赵伟甚器之⑤。问京:贵郡何以名武陵?京答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⑥,与夷相接,数为所破。光武时⑦,移治东山之上,遂尔易号。《传》曰:止戈为武⑧。《诗》云:高平曰陵⑨。于是名焉。酉水北岸有黚阳县⑩。许慎曰:温水南入黚⑪。盖鄨水以下,津流沿注之通称也,故县受名焉。西乡溪口在迁陵县故城上五十里,左合酉水。酉水又东际其故城北⑫,又东迳酉阳故县南,而东出也。两县相去,水道可四百许里,于酉阳合也。

【注释】

①武陵:即武陵郡。汉高帝改黔中郡置。治所在义陵县(今湖南溆浦南)。酉阳县:战国秦置,属洞庭郡。治所在今湖南永顺东南九十里王村镇。

②酉水:沅江支流。在今湖南西北部及与重庆、湖北交界处。源出湖北宣恩县境,西南流经重庆西南隅,折而东流至湖南沅陵入沅江。

③《武陵先贤传》:书名。《隋书·经籍志》中未见著录。具体不详。

④潘京:字世长。西晋武陵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人。初辟郡主簿,有机辩。历巴丘、邵陵、泉陵三县令。明于政术,道不拾遗。迁桂林太守,不就。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主管文书等事务。

⑤赵伟:《晋书·潘京传》作赵(xīn)。赵,字和叔。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历长安令,天门、武陵太守。官扬烈将军、益州刺史、加折冲将军、大长秋等职。《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中有记载。译文从之。

⑥辰阳县: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辰溪县西十余里。

⑦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

⑧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武”的古文从“止”“戈”。

⑨高平曰陵:高而且平坦的地形叫陵。

⑩黚(qián)阳县:三国吴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龙山县南。

⑪温水:即今贵州绥阳西洛安江。黚(qián):即黚水。即今贵州湄潭西湄江。

⑫际:临近,靠近。

【译文】

更始水又往东南流到武陵郡酉阳县,注入酉水。

《武陵先贤传》说:潘京世世代代都在郡里做主簿,太守赵非常器重他。赵问道:贵郡为什么叫武陵呢?潘京答道:鄙郡本来叫义陵,在辰阳县边境与夷人地区邻接,屡次被夷人攻破。光武帝时,把郡治迁移到东山上,就把郡名改了。《左传》说:止戈为武。《诗经》说:高而且平叫陵。于是就叫武陵。酉水北岸有黚阳县。许慎说:温水往南流入黚水。黚水大概是鄨水以下各支流的通称,所以县也得名了。西乡溪口在迁陵县老城上游五十里,左边与酉水汇合。酉水又往东流,傍着老城北面流过,又东经酉阳县老城南面,然后往东流去。两县县城之间,水路相距四百里左右,在酉阳汇合。

酉水东南至沅陵县①,入于沅②。

【注释】

①沅(yuán)陵县:汉高帝五年(前202)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沅陵南沅水南岸。东汉移治今沅陵西南。

②沅:即沅水。即今湖南西北境沅江。

【译文】

酉水往东南流到沅陵县,注入沅水。


沫水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