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①,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②,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③:出武州之燕京山④。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蒙流耳⑤。又西南,夹岸连山,联峰接势。刘渊族子曜尝隐避于管涔之山⑥,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⑦。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曰:神剑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时变为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
【注释】
①汾水:黄河支流。在今山西中部。源出宁武管涔山,经太原南流到新绛折向西,在河津西入黄河。太原:即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置。治所在晋阳县(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村)。汾阳县: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静乐西。管涔(cén)山:一名燕京山。在今山西宁武西南。《山海经·北次二经》:“《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②枕:靠近,毗邻。
③《十三州志》:应劭有《十三州记》,黄义仲有《十三州记》,阚骃有《十三州志》。《水经注》引用时“志”“记”互出,此不知究竟为何家《十三州志》。
④武州:即武州县。西汉置,属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左云东北。
⑤稚水蒙流:涓涓细流。
⑥刘渊:冒姓刘氏,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人。十六国时期汉国的建立者。匈奴贵族都尉刘豹之子。博习经史,轻财好施。晋永兴元年(304),在离石(今山西吕梁离石区)起兵反晋,自称大单于,又称汉王。族子曜:即刘渊同宗的侄子刘曜。字永明。十六国时期前赵皇帝。
⑦再拜:拜了两拜。
【译文】
汾水
汾水发源于太原郡汾阳县以北的管涔山,
《山海经》说:《北次二经》头一座山,在大河东边,头靠汾水,叫管涔山,山上没有树木,山下多玉,汾水就发源于这里,西流注入大河。《十三州志》说:汾水发源于武州的燕京山,这也是管涔山的异名。这座山冈峦层沓,危岩高耸,只有蔓草,却没有树木,源泉就在南麓冒出,不过是一道涓涓细流而已。又往西南流,两岸山脉连绵,峰峦相接。刘渊同宗的侄子刘曜曾隐避在管涔山,夜间忽然进来两个孩子,跪着说:管涔王派我们俩来拜见赵皇帝,献上宝剑一把。于是把剑放在面前,拜了两拜然后离去。刘曜擎着蜡烛去看,剑长两尺,非常光亮,背面有铭文,刻的是:佩上神剑,可除各种邪毒。刘曜于是就佩上它,宝剑随时会变幻出五色光芒。以后刘曜就做了胡王。
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①。水出左右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荫,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②。又南迳一城东,凭墉积石③,侧枕汾水,俗谓之代城④。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⑤,翼枕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⑥,盖语出戎方⑦,传呼失实也。
【注释】
①东、西温溪:《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方舆纪要》静乐县(今山西静乐)下云:温泉在县东十五里北山下,出石罅中,流分数派,注于碾河。碾河西流入汾。盖此《注》之东温溪也,然则西温溪亦在静乐境矣。”
②襄:漫溢。
③墉:城垣。
④代城:《水经注疏》:“董佑诚曰:代城阙,疑系伏戎城之误。《元和志》,伏戎城在静乐县北八十里。在今宁武(今山西宁武)西南。守敬按:伏戎二字,与代城并形近,董说是也。”
⑤角倚:像兽角一样对峙。
⑥侯莫干城:《水经注疏》:“董佑诚曰:当在今静乐县。”
⑦戎方:指西、北方少数民族。
【译文】
汾水又南流,与东温溪和西温溪汇合。这两条水都出自邻近一带的小溪,在两边淙淙地奔流注入汾水。水上各种树木繁荫交错,就像一片云烟似的。两条水汇入后,水流高涨起来,波浪升腾,流转泛涌。又往南流经一座城邑东边,城脚堆积了许多石块,城临汾水之滨,俗称代城。汾水往南又从两城中间流过,这两座城左右相对,坐落在汾水两边,世人称之为侯莫干城,地名大概源出戎语,口头相传,因而造成音讹。
汾水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川土宽平,峘山夷水①。《地理志》曰②: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帝十一年③,封靳彊为侯国④。后立屯农,积粟在斯,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⑤,在晋阳西北⑥,石隥萦行⑦,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汉永平中⑧,治呼沱、石臼河⑨。按司马彪《后汉郡国志》⑩: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⑪,盖资承呼沱之水,转山东之漕⑫,自都虑至羊肠仓⑬,将凭汾水以漕太原,用实秦、晋。苦役连年,转运所经,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无算。拜邓训为谒者⑭,监护水功。训隐括知其难立⑮,具言肃宗⑯,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⑰。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以为训积善所致也⑱。羊肠即此仓也。又南迳秀容城东⑲。《魏土地记》曰⑳: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21),东去汾水六十里。南与酸水合(22)。水源西出少阳之山(23),东南流注于汾水。
【注释】
①峘(huán):高。夷:平缓。
②《地理志》:即《汉书·地理志》。概述先秦至汉地理沿革、西汉行政区划、山川名胜、户口物产及中外交通等。
③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
④靳彊:其先河西人,后徙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以郎中骑从高祖击项羽,迁中尉,破锺离昧,封汾阳侯。
⑤羊肠坂:在今山西太原西、古交东南。
⑥晋阳:即晋阳县。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取赵晋阳邑置。治所在晋阳城(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
⑦石隥(dèng):石阶,石级。
⑧永平:东汉明帝刘庄的年号(58—75)。
⑨呼沱:又名滹沱河。在今河北西部。源出山西五台山东北泰戏山,西南流至忻州北折向东流,至盂县北穿割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在献县与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全长五百四十公里。石臼河:在今河北平山县西北。
⑩司马彪《后汉郡国志》: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内容。《续汉书》记载东汉一代史实,为纪、志、传三体。唯八志为后人补入范晔《后汉书》而流传至今。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魏晋时期史学家、文人。
⑪常山:即常山郡。西汉刘邦时置恒山郡。《汉书·地理志》“常山郡”颜师古注:“张晏曰:‘恒山在西,避文帝讳,故改曰常山。’”治所在真定县(今河北石家庄东北)。南行唐县:战国赵置。后入秦,属常山郡,为都尉治。治所在今河北行唐东北三十里故郡村。
⑫漕:通过水路运送粮食。
⑬都虑:地名。大致在今河北中部偏西、山西汾河上游以东的太行山脉一带。
⑭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邓禹之子。谒者:官名。守宫殿门户,掌传达、接待宾客以及临时差遣等职务。
⑮隐括:审度,查核。
⑯肃宗:即东汉章帝刘炟(dá),庙号肃宗。
⑰全活:保全性命。按,以上事见《后汉书·邓禹传》附“邓训传”:“永平中,理虖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78),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⑱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gāi)以为训积善所致也:事见《后汉书·皇后纪》:“后叔父陔言:‘常闻活千人者,子孙有封。兄训为谒者,使修石臼河,岁活数千人。天道可信,家必蒙福。’初,太傅禹叹曰:‘吾将百万之众,未尝妄杀一人,其后世必有兴者。’”和熹邓后,名绥,邓训之女,汉和帝刘肇的皇后。
⑲秀容城:一名秀容都。在今山西岚县南。《元和郡县志》:“秀容故城,在县南三十里。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为名也。”
⑳《魏土地记》:书名。地志类著作。具体不详。
(21)护军:统护蛮夷种族之军将。始于曹魏时司马懿所置之抚夷护军。两晋、北魏及南朝均置以领护少数民族部落。
(22)酸水:《水经注疏》:“诸志俱不言酸水所在,李吉甫言,少阳山周回二十里,则山之绵亘可知。今孔河出交城县(今山西交城)西北龙须山,东南流,又东迳故交村巡检司入汾,疑即酸水也。”
(23)少阳之山:在今山西交城西北。《山海经·北次二经》:“又西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
【译文】
汾水又往南流经汾阳县老城东边,这里地势广阔平坦,山小而高,水缓而静。《地理志》说:汾水发源于汾阳县的北山,往西南流。汉高帝十一年,把汾阳封给靳彊,立为侯国。后来设立屯垦区,在这里积贮粮食,称为羊肠仓。山间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山径石级盘回曲折,好像羊肠一般,粮仓和山坡都因此而取名。汉永平年间,浚治呼沱河、石臼河。查考司马彪的《后汉郡国志》:常山郡南行唐县有石臼谷,当时想引导呼沱之水,来转运常山以东的粮食,从都虑到羊肠仓,经汾水从太原运粮,以补秦、晋的不足。这项工程使人民连年苦役,而转运所经的地方,共有三百八十九处险隘,以致死了无数人。后来任命邓训为谒者,来督察这项水利工程。邓训考察之后,知道工程很难建立起来,就详详细细地向肃宗做了报告,肃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停止了工程,因而使数千服役的民工得以活命。和帝时邓训的女儿立为皇后,叔父邓陔认为这是邓训行善积德的结果。这里提到的就是这羊肠仓。汾水又往南流经秀容城东。《魏土地记》说:秀容有胡人迁来居住,设立秀容护军治所,东距汾水六十里。汾水南流与酸水汇合。酸水源头出自西边的少阳之山,往东南流,注入汾水。
汾水又南出山,东南流,洛阴水注之①。水出新兴郡②,西流迳洛阴城北③。又西迳盂县故城南④。《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⑤,分祁氏七县为大夫之邑⑥,以孟丙为盂大夫⑦。洛阴水又西迳狼孟县故城南⑧,王莽之狼调也。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故壁尚在⑨。洛阴水又西南迳阳曲城北。《魏土地记》曰:阳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迳阳曲城西南注也。
【注释】
①洛阴水:汾水支流。在今山西太原北。
②新兴郡: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15)置。治所在九原县(今山西忻州)。
③洛阴城:在今山西阳曲东十二里洛阴村。
④盂县:春秋晋置。治所在今山西阳曲东北二十五里大盂镇。秦属太原郡。西晋属太原国。
⑤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
⑥祁氏:指晋国大夫祁盈。
⑦孟丙:似为“盂丙”。顾炎武云:“今本作‘孟丙’者非。《汉书·地理志》云:‘盂,晋大夫盂丙邑。’以其为盂大夫而谓之盂丙,犹魏大夫之为魏寿馀,阎大夫之为阎嘉,邯郸大夫之为邯郸午也。”译文从之。
⑧狼孟县:战国赵置。后入秦,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阳曲。
⑨(yīn):古代瓮城的门,即城门外的护城小门。
【译文】
汾水又往南从山间流出,往东南流,洛阴水注入汾水。洛阴水发源于新兴郡,西流经洛阴城北边。又往西流经盂县老城南边。《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把祁氏的田分成七县,作为大夫的食邑,把盂丙封为盂大夫。洛阴水又往西流经狼孟县旧城南边,这就是王莽的狼调县。老城左右两边都是幽深的山涧,城南朝向一条大沟,俗称狼马涧。旧时截断山涧来筑城,有南门和北门,城门和老城墙还在。洛阴水又往西南流经阳曲城北边。《魏土地记》说:阳曲的胡人寄居在太原边界,设置了阳曲护军治所。洛阴水往西南流,注入汾水。汾水又往南流经阳曲城往西南流去。
东南过晋阳县东①,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②。
太原郡治晋阳城③,秦庄襄王三年立④。《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⑤。《春秋说题辞》曰⑥: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广雅》曰⑦:大卤,太原也。《释名》曰⑧:地不生物曰卤。卤,炉也。《穀梁传》曰⑨: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尚书大传》曰⑩: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也。《魏土地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之碑⑪。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⑫,豫让死于津侧⑬,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⑭。
【注释】
①晋阳县: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取赵晋阳邑置,秦为太原郡治。治所在晋阳城(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村)。
②晋水:汾水支流。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水经·晋水》:“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
③晋阳城:在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村。
④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庄襄王,初名异人,后改名子楚。孝文王之庶子,昭襄王之孙。
⑤既修太原:语见《尚书·禹贡》:“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⑥《春秋说题辞》:书名。又作《说题辞》。汉代谶纬类著作。撰者不详。
⑦《广雅》:书名。三国魏张揖撰。为增广《尔雅》而作,篇目与《尔雅》相同。清代学者王念孙著《广雅疏证》,成为训诂学的重要典籍。引文语见《广雅·释丘》。
⑧《释名》:书名。东汉刘熙撰。是中国第一部词源词典,全面运用声训的方式,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意义,从而探讨事物得名的由来。下文语见《释名·释地》。
⑨《穀梁传》:书名。即《春秋穀梁传》。撰人不详,或为穀梁喜、穀梁淑、穀梁赤,众说纷纭。其学说大抵出于鲁儒,更注重传扬经义,谨守《春秋》书法,阐明义理。与《左氏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⑩《尚书大传》:书名。旧题西汉伏生(一作伏胜)撰。是最早解释《今文尚书》的著作,但其内容不尽在解经,与经义在离合之间。
⑪太原成王:《晋书·宗室传》“太原成王辅”:“武帝受禅,封渤海王……咸宁三年(277),徙为太原王,监并州诸军事。太康四年(283)入朝,五年薨,追赠镇北将军。”
⑫青荓(píng)殒于梁下:事见《吕氏春秋·序意》:“赵襄子游于囿中,至于梁,马却不肯进。青荓为骖乘。襄子曰:‘进视梁下,类有人。’青荓进视梁下。豫让却寝,佯为死人,叱青荓曰:‘去,长者吾且有事。’青荓曰:‘少而与子友,子且为大事,而我言之,是失相与友之道;子将贼吾君,而我不言之,是失为人臣之道。如我者,惟死为可。’乃退而自杀。”青荓,赵襄子的大臣。
⑬豫让死于津侧:事见《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者,晋人也……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曰:‘彼义人也……’卒醳去之……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⑭襄子解衣:赵襄子感佩豫让的义勇,脱衣给他以剑击之,为智伯报仇。
【译文】
汾水往东南流过晋阳县东边,晋水从县南往东流注入。
太原郡设置于秦庄襄王三年,郡治在晋阳城。《尚书》所说的太原的河道也已得到整治,指的就是这里。《春秋说题辞》说:又高又平的土地叫太原。原是端正的意思,平坦而有规度。《广雅》说:大卤就是太原。《释名》说:土地不长草木叫卤。卤就是炉。《春秋穀梁传》说:中国叫太原,夷狄地区叫大卤。《尚书大传》说:东部的原野很平坦,广大而又高又平的土地叫太原,郡就照此取名。《魏土地记》说:城东有汾水南流,汾水东边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碑。水上从前有一座桥,青荓死于这座桥下,豫让死于桥边,那也是赵襄子脱衣给豫让刺击的地方。
汾水西迳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祠①,祠前有碑。庙宇倾颓,惟单碑独存矣。今文字剥落,无可寻也。
【注释】
①介子推:春秋时晋人。追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重耳即位为文公后赏赐跟从流亡者未及介子推,子推偕母隐于绵上山,文公焚山欲迫其出山,子推竟抱木不出而焚死。后世遂有寒食之俗纪念之。
【译文】
汾水往西流经晋阳城南边,那里从前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石碑。如今庙宇早已塌毁,只留下那块孤零零的石碑了。现在碑上的字也已剥落,再也看不出来了。
又南,洞过水从东来注之①。
汾水又南迳梗阳县故城东②。故榆次之梗阳乡也③,魏献子以邑大夫魏戊也④。京相璠曰⑤: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⑥。汾水又南,即洞过水会者也。
【注释】
①洞过水:又名洞涡水,俗名小河。汾水支流。在今山西太原东南。
②梗阳县:春秋晋置。治所在今山西清徐。西汉废。
③榆次:即榆次县。战国赵置。后入秦,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晋中榆次区。梗阳乡:春秋晋之梗阳县,西汉降为梗阳乡。故址在今山西清徐。
④魏献子:即魏舒。春秋时晋国正卿。魏嬴之子,魏绛之孙(《左传》《世本》等称魏绛之子)。晋顷公十二年(前514),韩宣子老,魏献子为国政。攻灭祁氏、羊舌氏,改两家采邑为十县,并荐举包括自己的庶子魏戊在内的十位贤士为县大夫治之。孔子称他近不失亲,远不失举。邑:本指食邑。这里指赏赐给……作食邑。魏戊:魏献子之庶子。
⑤京相璠(fán):西晋地理学者裴秀的门客。撰有《春秋土地名》三卷。
⑥梗阳城:春秋晋之梗阳县的县城。故址在今山西清徐。
【译文】
汾水又往南流,洞过水从东边流来注入。
汾水继续往南流,经过梗阳县旧城东边。这里本来是榆次的梗阳乡,魏献子把梗阳赐给大夫魏戊作为食邑。京相璠说:梗阳是晋国的城邑。现在太原郡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的边界上有梗阳城。汾水又南流,就是洞过水的汇流处。
又南过大陵县东①,
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想见其人,吴广进孟姚焉②,即于此县也。王莽改曰大宁矣。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③。《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④。其陂东西四里,南北十余里,陂南接邬⑤。《地理志》曰:九泽在北⑥,并州薮也⑦。《吕氏春秋》谓之大陆⑧。又名之曰沤洟之泽,俗谓之邬城泊。许慎《说文》曰⑨:漹水出西河中阳县北沙⑩,南入河。即此水也。漹水又会婴侯之水⑪。《山海经》称谒戾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⑫。水出祀山,其水殊源共舍,注于婴侯之水,乱流迳中都县南,俗又谓之中都水,侯甲水注之⑬。
【注释】
①大陵县:战国赵改平陵县置。后入秦,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交城西南大陵庄。
②“昔赵武灵王游大陵”几句:事见《史记·赵世家》:“王游大陵。他日,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异日,王饮酒乐,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夫人而内其女娃嬴,孟姚也。孟姚甚有宠于王,是为惠后。”赵武灵王,名雍。赵肃侯之子。是赵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
③邬泽:即古昭馀祁泽。又名蒿泽、邬城泊。在今山西平遥西南,跨介休界。唐宋以来日渐涸塞。
④水自汾出为汾陂:《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广雅》,水自汾出为派。王念孙谓……《水经注》,水自汾出为下,当有脱文,是也。今拟订之曰,水自汾出为派,积而成陂,谓之汾陂。”译文从之。
⑤邬:即邬县。春秋晋置,秦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北三十里邬城店村。
⑥九泽:即九薮。古泽薮的总称。一说为具区、云梦、圃田、望诸、大野、弦蒲、貕养、杨纡、昭馀祁。
⑦并州薮:《周礼·夏官·职方氏》中记载:“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馀祁。”
⑧《吕氏春秋》:书名。为杂家代表作。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而成。该书成于战国末期,内容相当庞杂,基本倾向似糅合黄老之学和儒家学说,旁及阴阳家、墨家、名家、法家、农家诸学说。
⑨许慎《说文》:即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引文语见《说文·水部》。
⑩西河:即西河郡。西汉元朔四年(前125)置。治所在平定县(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南)。三国魏黄初二年(221)移治兹氏县(今山西汾阳)。中阳县:战国秦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中阳。西汉属西河郡。
⑪婴侯之水:一名中都水。即今山西平遥东南之惠济河。为汾水支流。
⑫“《山海经》称谒戾之山”几句:语见《山海经·北次三经》。祀水:具体不详。
⑬侯甲水:又名侯谷水、胡甲水。即今山西祁县东昌源河。源出山西平遥东南,向北纵贯祁县境入汾河。
【译文】
汾水又往南流过大陵县东边,
从前赵武灵王游大陵,梦见一位姑娘在弹琴唱歌。他很想见见那位姑娘,于是吴广就在大陵这个地方找了孟姚献给他。王莽把大陵改名为大宁。汾水在大陵县向左分支流出,积成邬泽。《广雅》说:从汾水分支流出的水,积聚成为汾陂。这片陂塘东西宽四里,南北长十余里,南端与邬县相接。《地理志》说:九泽在北方,是并州的沼泽地。《吕氏春秋》称为大陆。又叫沤洟之泽,俗称邬城泊。许慎《说文解字》说:漹水发源于西河郡中阳县北沙,南流注入河水。说的就是这条水。漹水又与婴侯之水汇合。《山海经》说,谒戾之山,婴侯之水发源于它的北麓,北流注入祀水。祀水发源于祀山,有多个源头,位于同一个山坳,合流后注入婴侯之水,乱流经过中都县南边,民间又叫中都水,有侯甲水注入。
水发源祁县胡甲山①,有长坂,谓之胡甲岭,即刘歆《遂初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②。蔡邕曰③:侯甲,亦邑名也,在祁县。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④,迳太谷,谓之太谷水⑤。出谷西北流,迳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馀祁矣,贾辛邑也⑥。辛貌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双中之则笑也⑦。王莽之示县也。又西迳京陵县故城北⑧,王莽更名曰致城矣。于春秋为九原之地也⑨。故《国语》曰⑩: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⑪,曰:死者若可作也⑫,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并植于晋国,不免其身,智不足称⑬。叔向曰:其舅犯乎⑭?文子曰:夫舅犯见利不顾其君,仁不足称⑮。吾其随会乎⑯!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⑰,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⑱。其故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
【注释】
①祁县:春秋晋置。治所在今山西祁县东南七里之祁城。西汉属太原郡。胡甲山:亦名侯甲山、胡甲岭。在今山西武乡西北百里。
②刘歆《遂初赋》:刘歆,字子骏。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之子。总校秘府群书,成《七略》七卷。因上书为朝廷大臣所非,求出补吏。后徙五原太守,志意不得,经故晋之城,感今思古而作《遂初赋》。
③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④宜岁郊:《水经注疏》:“董祐诚曰:当在今武乡(今山西武乡)西北境。”
⑤太谷水:《水经注疏》:“董祐诚曰:当在今太谷县(今山西晋中太谷区)南。”
⑥贾辛:春秋中后期晋国大夫。封邑在祁(今山西祁县东南)。
⑦“辛貌丑”几句:事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贾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夫!’”杜预注:“贾国之大夫。恶亦丑也。”显然他认为“贾大夫”不是“贾辛”。《水经注疏》:“朱(谋㙔)《笺》曰:据《左传》,貌丑者自是贾大夫,非贾辛也。会贞按:《元和志》《寰宇记》已驳《注》文之误。”
⑧京陵县: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平遥东北京陵城。郦注认为,京为晋墓地,汉朝在此增修陵墓而称“京陵”:“汉兴,增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京,大。
⑨九原之地:郦注误。清顾炎武《日之录》“九原”条:“《礼记·檀弓》:‘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水经注》以在京陵县。《汉志·太原郡》‘京陵’,师古曰:‘即九京。’因《记》文‘或作九京’而附会之尔……古者卿大夫之葬必在国都之北,不得远涉数百里,而葬于今之平遥也,《志》以为太平之西南二十五里有九原山,近是。”
⑩《国语》:书名。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为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历史的记录,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⑪赵文子:即赵武。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之孙、赵朔之子。也即民间所说的“赵氏孤儿”。后辅佐晋悼公、平公,以知人善任闻名诸侯间。叔向:名肸(xī),字叔向。晋羊舌大夫之后。因封邑在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又称杨肸。
⑫作:站起。这里指死人活过来。
⑬“夫阳子行并植于晋国”几句:事见《左传·文公五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宁嬴从之。及温而还,其妻问之。嬴曰:‘以刚。《商书》曰:“沈渐刚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没乎?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况在人乎?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是以去之。’”阳子,即阳处父。晋襄公之太傅。为人廉直而纯刚,后为贾季所杀。并植,当为“廉直”之讹。《国语·晋语》正作“廉直”。不免其身:阳处父因刚直而无谋,最终被贾季(狐射姑)所杀。
⑭舅犯:即春秋晋大夫狐突之子狐偃,字子犯,又称咎犯。因其为晋文公重耳的舅舅,故又称舅犯。是重耳为公子时的五贤士之一。
⑮夫舅犯见利不顾其君,仁不足称:《史记·晋世家》:“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
⑯随会:字季,又称士季、士会、随武子、范武子、范会。春秋时晋国正卿。
⑰言身不失其友:《左传·文公七年》:“己丑,先蔑奔秦,士会从之……士会在秦三年,不见士伯。其人曰:‘能亡人于国,不能见于此,焉用之?’士季曰:‘吾与之同罪,非义之也,将何见焉?’及归,遂不见。”士伯为先蔑别称。
⑱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孔子家语·弟子行》:“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君陈则进而用之,不陈则行而退,盖随武子之行也。”援,攀援,攀附。阿,阿谀,逢迎。
【译文】
侯甲水发源于祁县胡甲山,有一道长长的山岭,叫胡甲岭,刘歆《遂初赋》说翻过侯甲岭向前走,说的就是这道山岭。蔡邕说:侯甲也是城名,在祁县。侯甲水又往西北流过宜岁郊,穿过太谷,叫太谷水。出谷后往西北,流经祁县老城南,从县城往西与邬泽相连,就是祁薮。祁薮就是《尔雅》所说的昭馀祁,祁县是贾辛的食邑。贾辛状貌丑陋,他的妻子不同他说话,和他一起到沼泽旁边猎雉,两人都射中时才嫣然一笑。祁县也就是王莽的示县。太谷水又往西流经京陵县旧城北面,王莽改名为致城。春秋时这是九京的地方。所以《国语》说:赵文子和叔向一起在九原游览,对叔向说:假如死人能够活着走出来的话,你看我该同谁一起回去呢?叔向说:该是阳子了吧?文子说:阳子在晋国行为廉直,可是却未能逃脱杀身之祸,他的智慧不值得称道。叔向说:那么是舅犯吧?文子说:舅犯一见有利可图,就不顾自己的君主,他的仁德不值得称道。我看还是同季会一起吧!季会在接受劝告的时候不忘记自己的老师,说到自身的时候,不伤朋友的感情,事奉君主不攀附他人而进身,也不曲意逢迎而引退。旧时的墓地现在还留着。汉朝兴起后,在山下增建了陵墓,所以叫京陵。
侯甲水又西北迳中都县故城南①,城临际水湄②。《春秋·昭公二年》③,晋侯执陈无宇于中都者也④。汉文帝为代王,都此⑤。武帝元封四年⑥,上幸中都宫,殿上见光,赦中都死罪以下⑦。侯甲水又西,合于婴侯之水,迳邬县故城南⑧,晋大夫司马弥牟之邑也,谓之邬水,俗亦曰虑水,虑、邬声相近,故因变焉。又西北入邬陂,而归于汾流矣。
【注释】
①中都县:秦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平遥西南。
②际:靠近,连接。水湄(méi):水边。
③昭公二年:前540年。
④晋侯执陈无宇于中都:事见《左传·昭公二年》:“夏,四月,韩须如齐逆女。齐陈无宇送女,致少姜。少姜有宠于晋侯,晋侯谓之少齐。谓陈无宇非卿,执诸中都。”晋侯,即晋平公,名彪。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悼公之子。陈无宇,齐大夫。陈须无之子。
⑤汉文帝为代王,都此:事见《史记·孝文本纪》:“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前196)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汉文帝,西汉皇帝刘恒。
⑥元封四年:前107年。元封,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0—前105)。
⑦赦中都死罪以下:把中都等地死罪以下的人的罪过都赦免了。事见《汉书·武帝纪》:“诏曰:‘朕躬祭后土地祇,见光集于灵坛,一夜三烛。幸中都宫,殿上见光。其赦汾阴、夏阳、中都死罪以下,赐三县及杨氏皆无出今年租赋。’”
⑧邬县:春秋晋置,秦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北三十里邬城店村。
【译文】
侯甲水又往西北流,从中都县老城南边流过,老城靠近水边。《春秋·昭公二年》,晋侯在中都逮捕了陈无宇。汉文帝封为代王时就建都在这里。元封四年,武帝来到中都宫,殿上有祥光出现,于是把中都的犯人还够不上死罪的都赦免了。侯甲水又西流,与婴侯之水汇合,流经邬县老城南—这是晋大夫司马弥牟的食邑—称为邬水,民间也叫虑水,虑、邬读音相近,因而字也转变了。侯甲水又往西北注入邬陂,最后流入汾水。
又南过平陶县东①,文水从西来流注之②。
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③,即绵水也。水出界休县之绵山④,北流迳石桐寺西,即介之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晋文公之赏⑤,而隐于绵上之山也⑥。晋文公求之不得,乃封绵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过⑦,且旌善人⑧。因名斯山为介山。故袁山松《郡国志》曰⑨:界休县有介山、绵上聚、子推庙。王肃《丧服要记》曰⑩:昔鲁哀公祖载其父⑪,孔子问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⑫。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⑬,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霣于地⑭,故作桂树焉。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树为?余按夫子尚非璠玙送葬⑮,安能问桂树为礼乎?王肃此证,近于诬矣。石桐水又西流注于汾水。
【注释】
①平陶县: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文水县西南二十里平陶村。
②文水:亦名文谷水、文峪河。汾水支流。源出今山西交城西北孝文山,南流至文水县东南入汾水。
③石桐水:一名绵水、洪山水。在今山西介休东,源于绵山,西北流入汾水。
④界休县:秦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十五里。绵山:又名介山。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古时山下有绵上之田,因名。
⑤子推逃晋文公之赏:事见《史记·晋世家》。介子推追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共十九年。重耳即位为文公后赏赐跟从流亡者未及介子推。子推偕母隐于绵上山,文公焚山欲迫其出山,子推竟抱木不出而焚死。晋文公,即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春秋五霸之一。
⑥绵上:在今山西介休东南。
⑦志:记载,记录。
⑧旌:彰显,显扬。
⑨袁山松《郡国志》:袁山松,即袁崧,字山松。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史学家。撰《后汉书》,今存辑本。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晋书》本传称山松著《后汉书》百篇与《隋志注》合。《水经注》所引多《郡国志》文……”
⑩王肃《丧服要记》:王肃,字子雍。东海剡(今山东郯城)人。三国魏经学家。《丧服要记》为其申明丧服意义之书。
⑪鲁哀公:名将。春秋时鲁国国君。鲁定公之子。祖载:将葬之际,以柩载车上行祖祭之礼。
⑫割肉以续军粮:事见《韩诗外传》卷十:“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
⑬子推奉唱而歌:古书中对介子推的歌词记载较多,大同小异。《史记·晋世家》:“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⑭霣(yǔn):通“陨”。坠落,下落。
⑮余:此指郦道元。夫子尚非璠玙(fán yú)送葬:事见《吕氏春秋·安死》:“鲁季孙有丧,孔子往吊之……主人以玙璠收,孔子径庭而趋,历级而上,曰:‘以宝玉收,譬之犹暴骸中原也。’”高诱注:“玙璠,君佩玉也。昭公在外,平子行君事。入宗庙佩玙璠,故用之。孔子以平子逐昭公出之,其行恶,不当以敛,而反用之,肆行非度,人又利之,必见发掘,故犹暴骸中原也。”夫子,指孔子。璠玙,鲁地出产的美玉。
【译文】
汾水又往南流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边流来注入。
汾水又往南流,与石桐水汇合,这就是绵水。绵水发源于界休县的绵山,往北流经石桐寺西边,石桐寺实际上就是介子推祠。从前介子推不受晋文公的赏赐而出逃,隐居在绵山之上。晋文公找不到他,于是在绵划地立为介子推田。说道:留下这地方来记录我的过失吧,同时也用以表扬好人。因此把这座山称为介山。所以袁山松《郡国志》说:界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王肃《丧服要记》说:从前鲁哀公的祖父用车载了他父亲的遗体行祖祭之礼,孔子问道:要立一棵桂树吗?哀公说:不用立。立桂树是从介子推开始的。介子推是晋国人。晋文公国内有难,出逃到狄去避难,介子推跟他出走,因军粮吃完了,就割下自己的肉给文公吃。后来文公回国,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唱了一首歌,文公这才醒悟,想到应当给他奖赏爵位和俸禄,可是介子推却逃到介山去不肯出来,抱着树木被火烧死。晋国人把他安葬了,恐怕他的魂魄仆地而灭,所以立了一棵桂树。我父亲生在宫殿里,死在床上,哪里用得着桂树呢?我查考孔夫子甚至反对用美玉陪葬,怎能向哀公询问立桂树行丧礼的事呢?王肃这些话有点近于污蔑了。石桐水又西流,注入汾水。
汾水又西南迳界休县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界美矣。城东有征士郭林宗、宋子浚二碑①。宋冲以有道、司徒征②。林宗县人也,辟司徒,举太尉③,以疾辞。其碑文云:将蹈洪崖之遐迹④,绍巢、由之逸轨⑤,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建宁二年正月丁亥卒⑥。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痛,乃树碑表墓⑦,昭铭景行云。陈留蔡伯喈、范阳卢子幹、扶风马日等⑧,远来奔丧,持朋友服⑨。心丧期年者如韩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⑩,其余门人着锡衰者千数⑪。蔡伯喈谓卢子幹、马日曰: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惟郭有道无愧于色矣。汾水之右有左部城⑫,侧临汾水,盖刘渊为晋都尉所筑也⑬。
【注释】
①征士:有学行而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郭林宗:名太(原名泰,避范晔父范泰讳而改),字林宗。太原界休(今山西介休)人。东汉名士。博通典籍,居家教授,弟子以千数,屡征不应。及卒,蔡邕为其碑文,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铭无愧色耳。”宋子浚:即下文的宋冲。字子浚。郭林宗同县人。
②宋冲以有道、司徒征:武英殿本《水经注》:“案此句有脱误,未详。”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此句当读宋冲以司徒辟(句),有道征,皆不就。沈钦韩《疏证》云:‘司徒府所举有道。’是也。敦朴有道与贤良方正在《汉官仪》同为特征。”译文从之。有道,东汉察举科目之一。司徒,官名。掌教化之官。
③太尉:官名。秦始置。为三公之一,是最高军事长官。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改称大司马,并加“大将军”称号,实际权力在丞相之上。东汉以后权力受侵夺,地位渐低。
④蹈:遵循,履行。洪崖:传说中的上古仙人名。一说即黄帝之臣伶伦。帝尧时三千岁。
⑤巢:即巢父。传说为尧时的隐士。因巢居树上而得名。尧拟传位与他,他坚辞不就。由:即许由。传说中的隐士。隐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相传尧让以天下,许由闻之,乃临河洗耳。
⑥建宁二年:169年。似为“建宁四年(171)”。《水经注疏》:“《通鉴》系于二年十月,是则建宁二年,林宗尚存。郦氏目验石刻,云卒于建宁四年正月,年四十三,为得其实。”建宁,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168—172)。译文从之。
⑦表墓:在死者墓前刻石,以彰其善,谓之表墓。
⑧蔡伯喈(jiē):即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卢子幹:即卢植,字子幹。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东汉经学家、文学家。马日(dī):字翁叔。马融族孙。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汉献帝时位至太傅。
⑨持朋友服:穿着表示朋友身份的丧服。《仪礼·丧服》郑玄注:“朋友虽无亲,有同道之恩,相为服缌之绖带。”
⑩心丧:古时谓老师去世,弟子守丧,身无丧服而心存哀悼。期年:一年。韩子助: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东汉末学者。
⑪锡衰(xī cuī):细麻布所制的丧服。锡,通“緆”。细布。衰,旧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服三年之丧(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者用之。
⑫左部城:在今山西孝义南二十五里。
⑬刘渊为晋都尉所筑:《水经注疏》:“《晋书·刘元海载记》,魏武分匈奴之众为五部,以元海父豹为左部帅。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兹氏。会豹卒,以元海代为左部帅。”刘元海即刘渊。都尉,汉以后地方武官名。佐太守主一郡武事。
【译文】
汾水又往西南流,从界休县老城西边流过,王莽改名为界美。城东有郭林宗和宋子浚两人的墓碑。宋冲被司徒辟为僚属,举荐参加有道科考察,但都没有去。郭林宗是本县人,被征召为司徒,授以太尉的官职,他却借口有病推辞了。碑文说:他踏着仙人洪崖的足迹,循着高士巢父、许由的道路,展翅翱翔于远绝尘寰的天宇,超越青云而傲然独峙。享寿不长,只活到四十二岁,死于建宁四年正月丁亥日。我们这些来自各地志同道合的人,长怀着哀痛的心情,在他的墓前刻石立碑,以旌表他的崇高德行。陈留蔡伯喈、范阳卢子幹,扶风马日等,远道前来参加丧礼,穿的是朋友身份的丧服。以弟子身份守丧满一年的,有韩子肋、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余门生披麻戴孝的还有上千人。蔡伯喈对卢子幹、马日说:我为天下人写的碑文很多,自己却感到有点惭愧,只有为郭有道写这篇碑文,可以毫无愧色。汾水右岸有左部城,靠近水边,这是刘渊在晋朝当都尉时所筑。
又南过冠爵津①,
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②,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③,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
【注释】
①冠爵津:俗称雀鼠谷。在今山西介休西南、霍州以北的汾河河谷。
②阁道:即栈道。
③鲁般:亦作鲁班。姓公输,名班(般)。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工匠,后世尊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译文】
汾水又往南流过冠爵津,
冠爵津是汾水上的渡口名,在界休县西南,俗称雀鼠谷。谷内数十里的小路险阻难行,河水两岸都架设了栈道,沿着岩边用石块筑成弯弯曲曲的山路,有的离水一丈,有的高约五六尺,头上有山冈遮顶,脚下临着深涧,这条栈道俗称鲁般桥,不仅是古代的津渡要隘,在今天也属险要之地。
又南入河东界①,又南过永安县西②,
故彘县也③,周厉王流于彘④,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⑤,改曰永安。县,霍伯之都也⑥。
【注释】
①河东:即河东郡。战国魏置。后属秦。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城)。
②永安县:东汉顺帝时改彘县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霍州。
③彘(zhì)县:西汉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霍州。因彘水为名。东汉顺帝时改为永安县。
④周厉王:名胡。西周国王。周夷王之子。贪狠好利,横征暴敛,钳制言论,致使百姓道路以目。“国人”暴动,他逃奔于彘,前828年死去。
⑤阳嘉三年:134年。阳嘉,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132—135)。
⑥霍伯:晋大夫先轸之子先且居,晋中军帅,受霍为霍伯。霍,西周封国名。在今山西霍州西南十六里。
【译文】
汾水又往南流入河东郡地界,又往南流过永安县西,
永安县是从前的彘县,周厉王被流放于彘,就是这座城。王莽改名为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改称永安县。这里曾经也是霍伯的都城。
历唐城东①,
薛瓒注《汉书》云②: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汾水又南与彘水合③。水出东北太岳山④,《禹贡》所谓岳阳也⑤,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⑥。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多力见知⑦。周武王伐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⑧,乃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⑨。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⑩,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焉。霍太山有岳庙⑪,庙甚灵。鸟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祀⑫,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⑬,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深数尺,居常无水,及临祈祷,则甘泉涌出,周用则已,亦其比也。彘水又西流迳观阜北⑭,故百邑也⑮。原过之从襄子也⑯,受竹书于王泽⑰,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⑱,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⑲,汝亦立我于百邑。襄子拜受三神之命⑳,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21),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也。彘水又西流迳永安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
【注释】
①唐城:在今山西霍州西。
②薛瓒注《汉书》:《汉书》颜师古注中收录有“臣瓒”注《汉书》。但臣瓒姓氏,历来学者考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郦注屡作薛瓒,未知何据。
③彘水:汾水支流。在今山西霍州西南。
④太岳山:一名霍山、霍太山。即今山西霍州东南太岳山。为汾河与沁河、浊漳河分水岭。
⑤《禹贡》:即《尚书·禹贡》。详细记载了古代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物产分布以及土壤性质等。
⑥飞廉:一作蜚廉。商纣的谀臣。善走,与其子恶来俱以材力事商纣。
⑦恶来:飞廉之子,有力气,据说能手裂虎兕。事商纣王,纣王嬖之。恶来善毁谗诸侯,纣王以此益疏诸侯,因之以亡国。
⑧还无所报:等到出使归来,纣王已死,飞廉找不到复命的人了。
⑨坛:此指修建祭坛。致命:报命。
⑩处父:飞廉的别号。
⑪岳庙:《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永安有霍山祠。《元和志》,霍山庙在赵城县东南三十里霍山上,甚有灵验。庙在今赵城县(今山西洪洞北赵城镇东北)东南。”
⑫灵泉:《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灵泉在州东霍山三十里,今名打鼓泉。”
⑬湘东:即湘东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置。治所在酃县(今湖南衡阳东),以在湘水之东而命名。阴山县:西汉置,本名阳山县,属贵阳郡。治所在今湖南攸县西南。三国吴属湘东郡。侯昙山:一名侯堂山。在今湖南耒阳东八十里。
⑭观阜:又名观堆、观塠峰。在今山西霍州东南三十里霍山上。
⑮百邑:战国赵邑。在今山西霍州东南。
⑯原过:赵襄子的家臣。襄子:赵简子之子,名毋卹。晋六卿之一。联合韩、魏三家灭知氏,尽分其地。
⑰受竹书于王泽:事见《史记·赵世家》:“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与原过竹二节,莫通。”王泽,在今山西新绛南。
⑱斋:即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等),以表示虔诚。
⑲智氏:亦作知氏。知氏与中行氏皆晋大夫荀氏逝遨之后,同为荀氏。逝遨子桓伯林父,其后为中行氏;逝遨另一子庄子首,其后为知氏。这里指知氏家族。
⑳三神:指原过在王泽所见到的三位神人。
(21)祠三神:《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括地志》,三神祀,今名原过祠,在霍山侧。《寰宇记》,观堆祠在霍邑县(今山西霍州)东南三十里,堆高二里,周回十里,俗谓其处为观阜。《一统志》,观堆祠在霍州东南。”
【译文】
汾水流过唐城东边,
薛瓒为《汉书》作注时说:唐城是尧定都的地方。东边离彘十里。汾水又南流,与彘水汇合。彘水发源于东北的太岳山,《禹贡》称为岳阳,就是霍太山。山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为纣王效力,恶来以力大而知名。周武王征伐纣王,连恶来也杀了。飞廉早先为纣王出使北方,回来后却不能向纣王报告了,于是在霍太山设坛祭祀,打算以身殉纣。他在山上看到一具石棺,上面刻着:天帝命令飞廉不要参与殷朝的作乱,特此赐你石棺安葬。他死了,于是就葬在霍太山。山上有霍山庙,十分灵验。庙旁的树林里,鸟雀都不来栖息,庭院里常有猛虎在守卫。又有灵泉可供人祭祀之用,鼓声一响就有泉水流出,鼓声一停泉水也就干了。湘东郡阴山县有侯昙山,山上有灵坛,坛前有一口数尺深的石井,平常都没有水,待到祈祷时,就有甘泉涌出,大家都用遍后,泉水就不流了,也是这一类。彘水又往西流经观阜以北,就是旧时的百邑。原过跟从赵襄子,在王泽得到竹书,他把这件事报告了襄子。襄子斋戒了三天,亲自剖开竹子,看到里面有朱砂写的红字:我是霍太山山阳侯,是天帝的使者,三月丙戌日,我将派遣你去杀掉智氏,你也要在百邑为我立庙。襄子跪拜领受了三位神人的命令,于是就杀了智氏,在百邑为三位神人立祠,让原过去管理,人们就把这地方称为观阜。彘水又西流,从永安县老城南面流过,然后往西南流,注入汾水。
汾水又南迳霍城东①,故霍国也。昔晋献公灭霍②,赵夙为御③,霍公求奔齐④。晋国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⑤。使赵夙召霍君奉祀,晋复穰⑥。盖霍公求之故居也。
【注释】
①霍城:古霍国的都城。在今山西霍州西南十六里。西周初武王封叔处于霍。
②晋献公灭霍:事见《史记·晋世家》:“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灭魏,灭耿。”晋献公,名诡诸。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武公之子。
③赵夙:春秋时晋国大夫。晋献公讨灭霍、魏、耿三国后,赵夙被赐为大夫,同时被赐予耿国。为御:给……驾车。
④霍公求:霍国的国君名求。奔:逃亡他国。
⑤霍太山为祟(suì):因霍国被灭,无人给霍太山之神上供,故为祟。祟,鬼神给人制造的灾祸。
⑥穰(ráng):丰收。按,以上事见《史记·赵世家》。
【译文】
汾水又往南流经霍城东边,就是旧时的霍国。从前晋献公灭了霍国,赵夙当驾车人,载着霍公求逃奔到齐国。当时晋国大旱,巫师占卜说:这是霍太山之神作祟的缘故。于是派赵夙去招回霍君主持祭祀,晋国又重新获得丰收。霍城就是霍公求的故居。
汾水又迳赵城西南①,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②。
【注释】
①赵城:今山西洪洞北赵城镇东北三里。
②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事见《史记·赵世家》:“造父幸于周穆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穆王,即周昭王之子姬满。造父,西周著名的善御车者。
【译文】
汾水又流经赵城西南,穆王把赵城封给造父,他就是赵氏的始祖。
汾水又南,霍水入焉①。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注释】
①霍水:汾水支流。源出今山西霍州霍山南麓,西南流至洪洞北入汾水。
【译文】
汾水又南流,霍水注入。霍水发源于霍太山,源泉流出后积成深潭,宽七十步,深不可测。水往西南流经赵城南边,西流注入汾水。
又南过杨县东①,
涧水东出穀远县西山②,西南迳霍山南,又西迳杨县故城北,晋大夫僚安之邑也③。应劭曰:故杨侯国④。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西流入于汾水。汾水迳杨城西,不于东矣。《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⑤,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注释】
①杨县:西汉改杨氏县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洪洞东南十五里范村东古城址。
②涧水:在今山西洪洞南。穀远县:西汉置,属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沁源。
③晋大夫僚安之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杜预注:“平阳杨氏县。”
④杨侯国:西周封国。在今山西洪洞东南十五里范村。周幽王时封周宣王之子尚父为杨侯。一说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逊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杨侯。
⑤平阳郡: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十八里金殿镇)。杨县:西汉改杨氏县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洪洞东南十五里范村东古城址。三国魏改为杨国,属平阳郡。西晋复为杨县。未知何时曾为平阳郡治。
【译文】
汾水又往南流过杨县东边,
涧水发源于东方穀远县的西山,往西南流经霍山南,又往西流经杨县老城以北,这是晋大夫僚安的食邑。应劭说:这是从前杨侯的封国。王莽改名为有年亭。水往西流入汾水。汾水是从杨城西边而不是东边流过的。《魏土地记》说:平阳郡的治所是杨县,郡西有汾水,往南流。
西南过高梁邑西①,
黑水出黑山②,西迳杨城南,又西与巢山水会③。《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④,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东南出巢山东谷,北迳浮山东⑤,又西北流与劳水合,乱流西北迳高梁城北⑥,西流入于汾水。
【注释】
①高梁邑: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临汾东北。一说在今临汾北高河村。
②黑水:即涝水,一名劳水。在今山西临汾北。黑山:一名牛首山。在今山西浮山县东北。
③巢山水:又名三交水、潏(yù)水。即今山西临汾东南洰河。
④“牛首之山”几句:语见《山海经·中山经》。
⑤浮山:在今山西临汾东南。
⑥高梁城: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临汾东北。
【译文】
汾水往西南流过高梁邑西边,
黑水发源于黑山,往西流过杨城南边,又往西流,与巢山水汇合。《山海经》说:牛首之山,劳水发源于那里,往西流注入潏水,说不定就是汾水,而潏水则是巢山之水。巢山水的源头,从东南方巢山的东谷流出,往北流经浮山东边,又往西北流与劳水汇合,往西北乱流,经过高梁城北边,西流注入汾水。
汾水又南迳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①。《春秋·僖公二十四年》②,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③。《竹书纪年》④:晋出公十三年⑤,智伯瑶城高梁⑥。汉高帝十二年以为侯国⑦,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⑧。
【注释】
①高梁之墟:《左传·僖公十五年》:“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
②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
③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时秦国国君。秦德公第三子。既立,任用百里奚、蹇叔等谋臣,奋发图强,使国势强大。怀公,晋惠公之子圉,谥号怀,故称怀公。
④《竹书纪年》:书名。因原本写于西晋时汲郡出土的竹简之上,故名。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夏商周及春秋晋国、战国魏国的史事,至魏襄王时止。今存辑本。
⑤晋出公十三年:前462年。晋出公,名凿。晋定公之子。
⑥智伯瑶:晋国智伯文子荀跞之孙,亦称荀瑶、知襄子。
⑦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
⑧郦疥: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西)人。秦末农民起义时,从其父郦食其(yì jī)投刘邦,有功,然尚不足以封侯。刘邦追念其父之功,封他为高梁侯。
【译文】
汾水又往南流经高梁老城西边,这就是旧时的高梁之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接纳了来自晋国的公子重耳,并在这里杀害了怀公。《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三年,智伯瑶在高梁筑城。汉高帝十二年,把高梁立为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此城。
又南过平阳县东①,
汾水又南迳白马城西②,魏刑白马而筑之③,故世谓之白马城。今平阳郡治④。
【注释】
①平阳县:春秋置。治所在今山西临汾西南十八里金殿镇。在平水之阳(北),故曰平阳。
②白马城:北魏置。即今山西临汾。
③刑:杀,割。
④平阳郡: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县。北魏移治白马城。
【译文】
汾水又往南流过平阳县东边,
汾水又往南流经白马城西边。魏杀白马致祭筑了此城,所以人们称之为白马城。现在是平阳郡的治所。
汾水又南迳平阳县故城东,晋大夫赵鼂之故邑也①。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②,尧、舜并都之也③。《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④,韩武子都平阳⑤。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友为侯国⑥,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阳郡⑦,治此矣。水侧有尧庙⑧,庙前有碑。《魏土地记》曰: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⑨。永嘉三年,刘渊徙平阳⑩,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龙纽⑪。其文曰:有新宝之印,王莽所造也。渊以为天授,改永凤二年为河瑞元年。
【注释】
①晋大夫赵鼂:赵胜曾孙,为平阳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赵朝为平阳大夫……”赵朝,即赵鼂。
②平河:即平水。在今山西临汾西。阳:山南水北为阳。
③尧、舜并都之:《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汉志》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又《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舜所都,或言平阳。”
④晋烈公元年:前415年。晋烈公,名止。战国时晋国国君。晋幽公之子,一作幽公弟。
⑤韩武子都平阳:《史记》和《汉书》中均为“贞子徙居平阳”。《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平阳,韩武子玄孙贞子居此。”韩武子,姬姓,韩氏,名启章。战国时韩国国君。韩康子之子。周威烈王二年(424)代其父为韩君。
⑥范明友:陇西(今甘肃境)人。事昭帝,多次率兵征伐匈奴、乌桓。汉昭帝刘弗陵元凤三年(前78)为度辽水攻击乌桓,以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封平陵侯。
⑦魏立平阳郡:《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八年夏五月,分河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
⑧尧庙:《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魏书·地形志》,平阳有尧庙。《孝文帝纪》太和十六年(492),诏祀唐尧于平阳;二十一年(497),又诏修尧庙。”
⑨尧神屋石碑:《太平寰宇记·晋州·临汾县》:“《尧碑》云:‘旧在汾水西,晋元康中移于汾水东,显庆三年(658)移就今庙。’”神屋,祭神之处,即神庙。
⑩永嘉三年,刘渊徙平阳:《晋书·载记·刘元海》:“永嘉二年,元海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元永凤……太史令宣于脩之言于元海曰:‘……平阳势有紫气,兼陶唐旧都,愿陛下上迎乾象,下协坤祥。’于是迁都平阳。”永嘉三年,309年。永嘉,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307—312)。
⑪龙纽:龙形的印鼻。纽,通“钮”。印鼻。
【译文】
汾水又往南流经平阳县老城东边,这里从前是晋大夫赵鼂的封邑。应劭说:县城在平河的北岸,尧、舜都在这里建都过。《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建都于平阳。汉昭帝把这地方封给度辽将军范明友,立为侯国,这里也是王莽的香平。魏时设置平阳郡,治所就在这里。水边有尧庙,庙前有碑。《魏土地记》说: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以东的高地上,有一座小台,台上有尧的祠庙和石碑。永嘉三年,刘渊迁都平阳,在汾水上得到一枚白玉印,四寸见方,高二寸二分,上有龙形印纽。印上刻的是:有新宝之印,是王莽刻的。刘渊以为这是上天所赐,于是把永凤二年改为河瑞元年。
汾水南与平水合。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①。《尚书》所谓壶口治梁及岐也②。其水东迳狐谷亭北③,春秋时,狄侵晋取狐厨者也④。又东迳平阳城南,东入汾。俗以为晋水⑤,非也。
【注释】
①壶口山:一名平山。在今山西临汾西南。
②壶口治梁及岐:语见《尚书·禹贡》:“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③狐谷亭:在今山西襄汾西北。
④狄侵晋取狐厨:事见《左传·僖公十六年》:“秋,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因晋败也。”狐厨,春秋晋邑。在今山西襄汾西北襄陵镇西。
⑤晋水:汾水支流。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译文】
汾水南流与平水汇合。平水发源于平阳县西边的壶口山。就是《尚书》所说的继壶口山之后,又凿梁山及岐山。此水往东流经狐谷亭北面,春秋时,狄族入侵晋国,占领了狐厨,就指的是这地方。又往东流经平阳城南边,东流注入汾水。民间以为这是晋水,那是弄错了。
汾水又南历襄陵县故城西①,晋大夫郤犨之邑也②,故其地有犨氏乡亭矣③。西北有晋襄公陵④,县,盖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更名曰幹昌矣。
【注释】
①襄陵县:西汉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襄汾北十五里古城庄。三国魏属平阳郡。
②郤犨(xì chōu):晋大夫。郤克从父兄弟。郤犫与郤锜、郤至称为三郤,俱各骄奢,为晋厉公所杀。
③犨氏乡亭:在今山西襄汾境内。
④晋襄公陵:《水经注疏》:“《一统志》,襄公墓在襄陵县(今山西襄汾北)南十五里。”晋襄公,名。晋文公之子。
【译文】
汾水又往南流经襄陵县旧城西,这是晋大夫郤犨的食邑,所以那里有犨氏乡亭。西北有晋襄公的陵墓,该县就是以这座陵墓来命名的。王莽改名为幹昌。
又南过临汾县东①,
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②,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钘隥也。《穆天子传》曰③:乙酉,天子西绝钘隥④,西南至盬是也⑤。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西迳尧城南⑥,又西流入汾。
【注释】
①临汾县:西汉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襄汾西南五十里晋城村。三国魏属平阳郡。
②天井水:在今山西曲沃北。东陉(xíng)山:亦称乌岭山、黑水岭。在今山西翼城东北六十五里,南接沁水县界。
③《穆天子传》:书名。撰者不详。约为春秋末到战国初时作。晋咸宁五年(279)在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魏襄王墓中出土的汲冢书之一。主要记录的是周穆王西征西方诸国和巡游中原的故事。
④天子:此指西周穆王姬满。周昭王之子。
⑤盬(gǔ):盐池名。在今山西运城南。
⑥尧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元和志》,故尧城在河东县(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南二十八里。”
【译文】
汾水又往南流过临汾县东边,
天井水发源于东陉山西南,北边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就是钘隥。《穆天子传》说:乙酉日,穆天子西行翻过钘隥,往西南到达盬。这条水的源头由三道泉水涌发出来,往西北流,合并成一条溪流,西经尧城以南,又往西流入汾水。
又屈从县南西流,
汾水又迳绛县故城北①。《竹书纪年》:梁武王二十五年②,绛中地坼③,西绝于汾。
【注释】
①绛县:春秋晋置。后入秦,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侯马西新田遗址。
②梁武王二十五年:陈桥驿按,武英殿本《水经注》:“案朱谋㙔云:当作梁惠成王。”赵一清《水经注释》改梁惠成王。《水经注疏》:“梁有惠成王而无武王,今本《竹书》系此于周显王二十三年,适当惠成王二十五年,戴震何以不改?”而戴氏《微波榭本水经注》作惠成王,这恐是孔继涵刊印《微波榭本》时由孔所校改。译文从之。
③坼:裂。
【译文】
汾水又转弯从县南往西流,
汾水又流经绛县老城北面。《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绛县发生地裂,西到汾水为止。
汾水西迳虒祁宫北①,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 十柱,柱径五尺,裁与水平②,盖晋平公之故梁也③。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败也。又西迳魏正平郡南④,故东雍州治⑤。太和中⑥,皇都徙洛⑦,罢州立郡矣⑧。又西迳王泽⑨,浍水入焉⑩。
【注释】
①虒祁宫:宫名。春秋时晋平公所筑。在今山西侯马西南十里汾祁村。
②裁:刚刚,仅仅。
③晋平公:名彪。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悼公之子。
④正平郡:北魏太和十八年(494)改征平郡置,属东雍州。治所在临汾县(今山西新绛)。
⑤东雍州:北魏初置。治所在南太平郡,神麚元年(428)改征平郡,后改正平郡,即今山西新绛。
⑥太和: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477—499)。
⑦皇都徙洛:495年,北魏孝文帝把平城的文武百官和六宫后妃全部迁徙到洛阳。
⑧罢州立郡:《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地形志》,东雍州,世祖置,太和中罢。又云,天平初复,则郦氏后又置此州。”
⑨王泽:在今山西新绛西南。
⑩浍(huì)水:汾水支流。源出今山西翼城东南,流经绛县、曲沃、侯马、新绛等县入汾水。
【译文】
汾水往西流经虒祁宫北,水上有一座老桥,横跨过汾水,共有三十根桥柱,直径五尺,高度与水面相平,这是晋平公时造的桥。木头浸在水里,所以能经久不烂。又往西流经魏正平郡南边,这里是旧时东雍州的治所。太和年间,皇都迁到洛阳,于是废州立郡。又往西流经王泽,有浍水注入。
又西过长脩县南①。
汾水又西与古水合②。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轮,西南流,故沟横出焉,东注于汾,今无水。又西南迳魏正平郡北,又西迳荀城东③,古荀国也④。汲郡古文⑤: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⑥。古水又西南入于汾。
【注释】
①长脩县:西汉初为长脩侯国,后改为长脩县,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新绛西北泽掌镇。
②古水:一名鼓水、鼓堆泉。汾河支流。在今山西南部。源出新绛西北古山下,南流入汾河。
③荀城:春秋时古荀国的都城。故址在今山西新绛西十五里。
④荀国:西周姬姓封国。春秋时被晋所灭。
⑤汲郡古文:亦称汲冢书。西晋咸宁五年(279)在汲郡汲县(今河南汲县)战国魏襄王古冢中出土的古书,皆用蝌蚪文(即战国文字)写在简册上。
⑥晋武公:名称。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穆侯曾孙,曲沃桓侯孙,庄伯之子。
【译文】
汾水又往西流过长脩县南边。
汾水又西流与古水汇合。古水发源于临汾县老城西边的黄阜脚下,源头的水口大如车轮,往西南流,有旧沟从旁边横通出去,往东注入汾水,现在已经枯涸无水了。又往西南流,经魏正平郡北边,又往西流经荀城东边,就是古时的荀国。汲郡古文载:晋武公灭了荀国,把那地方赏赐给大夫原氏。古水又往西南注入汾水。
汾水又西南迳长脩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一年以为侯国①,封杜恬也②。有脩水出县南③,而西南流入汾。
【注释】
①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
②杜恬:汉王二年(前205)为御史。从高祖出关。五年(前203)为内史,击诸侯,功封长脩侯。
③脩水:亦名泉掌泉。在今山西新绛西北泉掌镇一带。
【译文】
汾水又往西南流经长脩县老城南。汉高帝十一年,把这里立为侯国,封给杜恬。有脩水发源于县南,往西南流入汾水。
汾水又西迳清原城北①,故清阳亭也②。城北有清原,晋侯蒐清原,作三军处也③。
【注释】
①清原城: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稷山县东南。
②清阳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魏志·裴潜传》,封清阳亭侯。潜,闻喜人,此为闻喜地,当即潜所封也。”
③晋侯蒐(sōu)清原,作三军处也:事见《左传·宣公十四年》:“晋侯伐郑,为邲故也。告于诸侯,蒐焉而还。”晋侯,即晋献公之子重耳。蒐,检阅,阅兵。三军,当为“五军”之讹。《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秋,晋蒐于清原,作五军以御狄。”译文从之。
【译文】
汾水又往西流经清原城北面,就是旧时的清阳亭。城北有清原,晋侯在清原检阅部队,建立五军,就在这地方。
汾水又迳冀亭南①,昔臼季使②,过冀野,见郤缺耨③,其妻馌之④,相敬如宾。言之文公,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⑤。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⑥,古之冀国所都也⑦。杜预《释地》曰⑧: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
【注释】
①冀亭:在今山西稷山县北。
②臼季:晋文公重耳的大夫,荐郤缺于晋文公。《通志》卷九十:“胥臣,字季子,食邑于臼,曰臼季。官为司空,又曰司空季子。”
③郤(xì)缺:即郤成子,亦称冀缺。春秋时晋国大夫。耨(nòu):锄草。
④馌(yè):往田间送饭。
⑤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与之归,言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以一命命郤缺为卿,复与之冀,亦未有军行。”与郦注稍有不同。
⑥皮氏县:战国魏置。后入秦,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河津西。
⑦冀国:商、周国名。在今山西河津东北冀亭。春秋时为晋所灭。
⑧杜预《释地》:即杜预《春秋释地》。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晋经学家。《隋书·经籍志》只记载其有《春秋释例》十五卷。
【译文】
汾水又流经冀亭南,从前臼季出使,经过冀野,看见郤缺在田间耨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两人相敬如宾。臼季把所见报告文公,文公就任命郤缺为大臣,又把冀这地方赐给他。京相璠说:现在河东皮氏县有冀亭,是古代冀国建都的地方。杜预《释地》说: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就是此亭。
汾水又西与华水合①。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迳一故城西,俗谓之梗阳城②,非也。梗阳在榆次不在此③。按《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④:侯氏出自仓颉之后⑤,逾殷历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⑥,斯其胄也⑦。食采华阳⑧,今蒲坂北亭⑨,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于汾。
【注释】
①华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华水在稷山县(今山西稷山县)北,亦曰清水,亦曰黄华谷涧。”
②梗阳城:春秋晋之梗阳县的县城。故址在今山西清徐。
③榆次:即榆次县。战国赵置,后入秦,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晋中榆次区。西汉降为梗阳乡。
④上谷:即上谷郡。战国燕置,秦时治所在沮阳县(今河北怀来东南官厅水库南岸之大古城)。长史:官名。官府、军府属吏之长。本为秦官。汉承秦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府及边郡太守府等均置长史。
⑤侯氏:《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引《地记》云,仓颉姓侯冈氏,其后居冯翊衙县。”唐林宝《元和姓纂》“十九侯”:“汉末侯氏徙上谷。”仓颉(jié):相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实则为古代整理汉字的代表者。
⑥士(wěi):春秋时晋大夫。士会的祖父。
⑦胄: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后代、继嗣。
⑧食采:享用封邑的租赋。采,指古代卿大夫的封地。
⑨蒲坂北亭:今称华谷城。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北二十里化峪镇。
【译文】
汾水又西流,与华水汇合。华水发源于北山的华谷,往西南流经一座老城西边,俗称梗阳城,其实是不对的。梗阳在榆次,并不在这里。查考《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说:侯氏是仓颉的后裔,经过商、周两朝,各个支系分成不同的姓氏,有的在楚国和魏国成为著名的氏族,有的在齐国和秦国取得显要的地位,晋国大臣士,也是他的后代。他的食邑华阳,在现在蒲坂的北亭,就是此城。华水往西南流,注入汾水。
汾水又迳稷山北①,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十五里②。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③,秦桓公伐晋,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④。
【注释】
①稷山:一名稷神山,俗呼稷王山。在今山西稷山县南五十里。
②介山:一名介休山、绵山。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古时山下有绵上之田,亦名绵山。
③宣公十五年:前594年。
④“秦桓公伐晋”几句:事见《左传·宣公十五年》:“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杜预注:“壬午,七月二十九日。晋时新破狄,土地未安,权秦师之弱,故别遣魏颗拒秦,而东行定狄也。”秦桓公,名荣。春秋时秦国国君。秦共公之子。晋侯,即晋厉公寿曼。春秋时晋国国君。
【译文】
汾水又流经稷山以北,山在水南约四十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边离介山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攻打晋国,晋侯在稷练兵,准备夺取狄族的土地,指的就是这地方。
又西过皮氏县南,
汾水西迳鄈丘北①,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②: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③。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鄈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④。河东临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⑤。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文颖言在皮氏县东南⑥,则可,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高十余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扬雄《河东赋》曰⑦:灵舆安步⑧,周流容与⑨,以览于介山。嗟文公而悯推兮,勤大禹于龙门⑩。《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⑪,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即实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杜预曰:在西河界休县者是也⑫。
【注释】
①鄈(kuí)丘:在今山西万荣东北。
②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贾谊九世孙。精《左传》《国语》、古文《尚书》。后世称为通儒。
③三年祭地:古人祭祀皇天后土。祭祀后土每三年一次。汾阴:即汾阴县。战国秦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万荣西南庙前村北古城。
④从邑,癸声:是说这个字的部首为“邑”部,音读为“癸”声。
⑤汾山:具体不详。
⑥文颖:字叔良。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后汉末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曾注《汉书》。
⑦扬雄《河东赋》:赋名。写汉成帝横渡黄河去祭祀后土的活动。除叙述帝王出行和祭祀外,主旨写成帝“思唐虞之风”的感想和作者“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的劝谏。扬雄,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文学家。
⑧灵舆:天子之车舆。安步:徐徐缓步而行。
⑨周流:到处,处处。容与:即犹豫,徘徊不进,犹豫不前。
⑩勤大禹于龙门:因大禹开凿龙门,而颂扬他勤劳功高。
⑪《晋太康记》:书名。又名《晋太康地记》等。撰者不详。记载晋初十九州及郡县建置沿革、山水、物产、风俗,兼及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地道记》:书名。即《晋书地道记》。东晋王隐撰。今存清人辑本。《永初记》:书名。又作《永初山川古今记》。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族弟刘遵考之子刘澄之撰。
⑫界休县:秦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十五里。
【译文】
汾水又往西流过皮氏县南边,
汾水往西流经鄈丘北边,就是从前汉代的方泽。贾逵说:按汉代的传统,每三年须在汾阴的方泽举行祭地。泽中有个方丘,所以泽称方泽,这方丘就是鄈丘。许慎《说文解字》说:鄈字偏旁从邑,读作癸。这是河东临汾的地名,在介山以北,就是汾山。汾山巍然耸立,周围七十里,高三十里。文颖说: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倒也差不多,说三十里却不对了。现在据目测,此山高十余里,山上有神庙,庙旁有灵泉,在祈祷祭祀的日子,泉水供应源源不绝,世人也称神庙为子推祠。扬雄《河东赋》说:天子的车驾缓缓前行,到处从容不迫地漫游,在介山观赏风光。他为文公而嗟叹,为介子推而悲伤,因为大禹开凿龙门,而称颂他劳苦功高。《晋太康记》以及《地道记》《永初记》都说介子推出逃,隐居在这座山中,但证之于史实,却不是这里。我查考介子推所隐的地方,其实是绵山。文公绕山划定范围,立为介推田,称山为介山。杜预说:介山在西河界休县。
汾水又西迳耿乡城北①,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②,为河所毁,故《书叙》曰③:祖乙圮于耿④。杜预曰:平阳皮氏县东南耿乡是也。盘庚以耿在河北⑤,迫近山川,乃自耿迁亳⑥。晋献公灭耿,以封赵夙⑦,后襄子与韩、魏分晋⑧,韩康子居平阳⑨,魏桓子都安邑⑩,号为三晋⑪,此其一也。汉武帝行幸河东,济汾河,作《秋风辞》于斯水之上⑫。
【注释】
①耿乡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一统志》,耿城在河津县(今山西河津)南十二里。一名耿乡城。”
②帝祖乙自相徙此:《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郑玄曰,祖乙去相居耿,而国为水所毁,于是修德以御之,不复徙也。”帝祖乙,商朝第十四代王,继叔父河亶甲而立。帝祖乙立,殷复兴。相,一名亶甲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
③《书叙》:即《尚书叙》。《尚书》为儒家经典之一,中国最早的文书汇编。
④祖乙圮(pǐ)于耿:此指祖乙在相的都城被水冲毁了,于是从相迁来于耿。圮,毁坏。
⑤盘庚:殷王。汤九世孙,帝阳甲弟。继位后经几次迁都后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因此商朝又称为殷朝。
⑥亳:在今河南偃师西尸乡沟一带。
⑦晋献公灭耿,以封赵夙:事见《左传·闵公元年》:“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赵夙,春秋晋大夫。赵衰之兄。
⑧襄子:即赵襄子,名毋卹。赵简子之子。韩:即韩康子,名虎。韩宣子之曾孙、韩庄子之子。魏:即魏桓子,名驹。魏献子之子曼多(魏侈)之孙,魏文侯都之祖父。
⑨平阳:即平阳县。在今山西临汾西南十八里金殿镇。
⑩安邑:战国时魏国都城。故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
⑪三晋:战国时韩、赵、魏三国的合称。
⑫“汉武帝行幸河东”几句:《文选·汉武帝〈秋风辞〉并序》:“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幸,古代称帝王亲临。
【译文】
汾水又往西流,经耿乡城北边,这里是殷商的故都。帝祖乙从相迁移到这里,相被黄河冲毁,所以《尚书叙》说:祖乙在相的都城被水冲毁了,于是迁徙到耿这个地方。杜预说:耿,就是平阳郡皮氏县东南的耿乡。盘庚因耿在河水以北,近山临水,地方狭窄,于是从耿迁都于亳。晋献公灭耿,把这地方封给赵夙,后来赵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分割了晋国,韩康子居留在平阳,魏桓子定都于安邑,号称三晋,这就是其中之一。汉武帝巡游河东,渡过汾河,在这条水上作了一篇《秋风辞》。
汾水又西迳皮氏县南。《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二年①,秦公孙爰率师伐我②,围皮氏。翟章率师救皮氏围③,疾西风④。十三年,城皮氏者也。汉河东太守潘係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县⑤,故渠尚存,今无水也。
【注释】
①魏襄王十二年:前307年。魏襄王,战国时魏国国君。魏惠王之子。以张仪为相,秦屡败魏军,襄王予秦以河西地。
②公孙爰:战国时秦国将领。
③翟章:本为魏将,后入赵。《战国策·赵策》:“翟章从梁来,甚善赵王。赵王三延之以相,翟章辞不受。”
④疾西风:以西风为疾苦。
⑤汉河东太守潘係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县:事见《汉书·沟洫志》:“后河东守潘係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底柱之艰,败亡甚多而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故尽河堧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底柱之东可毋复漕。’”
【译文】
汾水又往西流经皮氏县南边。《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国公孙爰领兵攻打我国,包围皮氏。翟章领兵来援救被围困的皮氏,苦于猛烈的西风。十三年,给皮氏筑城。汉朝河东太守潘係,开渠引汾水来灌溉皮氏县,这条旧渠道还在,但现在已无水了。
又西至汾阴县北①,西注于河。
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②,西入河。《汉书》谓之汾阴脽③。应劭曰④:脽,丘类也。汾阴男子公孙祥望气⑤,宝物之精上见,祥言之于武帝,武帝于水获宝鼎焉。迁于甘泉宫⑥,改其年曰元鼎⑦,即此处。
【注释】
①汾阴县:战国秦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万荣西南庙前村北古城。
②阴:山的北面。
③汾阴脽(shuí):又作魏脽。汾水之南一土阜。在今山西万荣西南宝井镇庙前村北。脽,小土山。
④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末学者。撰有《风俗通义》《汉官仪》《地理风俗记》等。
⑤汾阴男子公孙祥望气:《汉书·郊祀志》:“于是天子东幸汾阴。汾阴男子公孙滂洋等见汾旁有光如绛,上遂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作“公孙滂洋”。望气,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术。观察云气以预测吉凶。
⑥甘泉宫:宫名。一名云阳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
⑦改其年:这种做法亦称改元,即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改元。元鼎: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译文】
汾水又往西流到汾阴县北边,往西注入河水。
汾水南岸有一条长长的山冈,背倚汾水,河水从旁边流过,山冈长四五里,宽二里余,高十丈,汾水经山北,西流注入河水。《汉书》把这条山冈称为汾阴脽。应劭说:脽是丘陵一类。汾阴有个汉子叫公孙祥,能够望气,他看到宝物的精光冲天而上,就去报告武帝,于是武帝在水中获得宝鼎。武帝把宝鼎移到甘泉宫,并改年号为元鼎,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