浍水
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①,
浍水东出绛高山②,亦曰河南山,又曰浍山。西迳翼城南③。按《诗谱》言④:晋穆侯迁都于绛⑤,暨孙孝侯⑥,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也⑦。后献公北广其城,方二里,又命之为绛。故司马迁《史记·年表》称,献公九年,始城绛都⑧。《左传·庄公二十六年》⑨,晋士城绛以深其宫是也⑩。其水又西南合黑水⑪。水导源东北黑水谷,西南流迳翼城北,右引北川水⑫,水出平川,南流注之,乱流西南入浍水。
【注释】
①浍(huì)水:汾水支流。源出今山西翼城东南,流经绛县、曲沃、侯马、新绛等县入汾水。绛县:春秋晋置。后入秦,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侯马西新田遗址。浍交:即今山西绛县东北三十四里大交镇。
②绛高山:亦名浍高山、浍山。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③翼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十里故城村。
④《诗谱》: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此注所引直称《诗谱》,不举撰名,考其引言,其为郑氏(郑玄)文无疑。”
⑤晋穆侯迁都于绛:事见《竹书纪年》:“(周宣王)十六年晋迁于绛。”晋穆侯,晋献侯之子费生,或作弗生。
⑥暨:至,到。孝侯:即晋昭侯之子,名平。
⑦翼为晋之旧都:《左传·隐公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杜预注:“翼,晋旧都,在平阳绛邑县东。”
⑧献公九年,始城绛都:语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献公九年,前668年。献公,即晋献公诡诸。绛都,一名翼。春秋晋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十五里故城村。晋穆侯自曲沃迁都于此。
⑨庄公二十六年:前668年。
⑩士(wěi):晋大夫,官司空。士会祖父。
⑪黑水:在今山西翼城北。源出乌岭山,西流入浍水。
⑫北川水:《水经注疏》:“董祐诚曰:当在翼城县(今山西翼城)北。”
【译文】
浍水
浍水发源于河东郡绛县东边的浍交东高山,
浍水发源于东方的绛高山,绛高山也叫河南山,又称浍山。浍水往西流经翼城南面。据《诗谱》说:晋穆侯迁都于绛,到了他孙子孝侯的时候,按照晋国旧都名,把绛改名为翼。后来献公把城向北扩展,面积增至二里见方,重又命名为绛。所以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献公九年,才开始在绛筑城。《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晋国士在绛筑城,以便把他的宫殿造得更为高大。浍水又往西南流,与黑水汇合。黑水发源于东北方的黑水谷,往西南流经翼城北面,右边引了出自平原的北川水,南流注入黑水,然后乱流往西南注入浍水。
浍水又西南与诸水合,谓之浍交。《竹书纪年》曰:庄伯十二年①,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②,作为文公也③。又有贺水④,东出近川,西南至浍交入浍。又有高泉水⑤,出东南近川,西北趣浍交注浍。又南,紫谷水东出白马山白马川⑥。《遁甲开山图》曰⑦:绛山东距白马山⑧,谓是山也。西迳荧庭城南⑨,而西出紫谷,与干河合⑩,即教水之枝川也⑪。《史记·白起传》称:涉河取韩安邑,东至干河是也⑫。其水西与田川水合⑬。水出东溪,西北至浍交入浍。又有于家水出于家谷⑭。《竹书纪年》曰: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⑮。有范壁水出于壁下⑯,并西北流,至翼广城⑰。昔晋军北入翼,广筑之,因即其姓以名之。二水合而西北流,至浍交入浍。
【注释】
①庄伯十二年:前712年。今本《竹书纪年》为周桓王元年。庄伯,名鱓,晋人,曲沃桓侯之子,晋武公之父。
②翼侯:《国语·晋语》“武公伐翼,杀哀侯”,韦昭注:“晋人立昭侯之子孝侯于翼,更为翼侯。”曲沃:在今山西闻喜东北。
③作为文公也:武英殿本《水经注》:“案此句有讹舛,未详。”故不译。
④贺水:在今山西翼城东。
⑤高泉水: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⑥紫谷水:在今山西翼城东。白马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紫谷水在翼城县(今山西翼城)东。当亦出县东南。《地形志》,清廉县(今山西垣曲)有白马山。《方舆纪要》,垣曲县(今山西垣曲)西北有白马山,与绛县(今山西绛县)接界。”
⑦《遁甲开山图》:书名。又作《开山图》。撰者不详。所记皆天下名山及洪古帝王发迹之处。
⑧绛山:在今山西绛县西北,与曲沃接界。
⑨荧庭城: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⑩干河:在今山西翼城南。裴骃《史记集解》:“郭璞曰:‘今河东闻喜县东北有干河口,因名干河里,但有故沟处,无复水也。’”
⑪教水:黄河支流。在今山西垣曲东。源于山西绛县东南教山,南流至垣曲古城附近入黄河。《山海经·北次三经》:“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乾(干)而夏流,实惟乾(干)河。”
⑫涉河取韩安邑,东至干河是也:《史记·白起列传》:“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干河。”白起,战国秦名将。郿(今陕西眉县)人。善用兵,事秦昭王。以上将军击赵于长平,前后坑杀赵俘四十五万。
⑬田川水:具体不详。
⑭于家水: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⑮“庄伯以曲沃叛”几句:《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本《竹书》周桓王元年。”
⑯范壁水:《水经注疏》:“董祐诚曰:今亦曰故郡水,在绛县东北四十里,其地有范壁里,亦曰范壁水。”
⑰翼广城:《水经注疏》:“董祐诚曰:当近今大交镇。”
【译文】
浍水又往西南流,与诸水汇合,汇流处称为浍交。《竹书纪年》说:庄伯十二年,翼侯焚烧了曲沃的庄稼后退了回去。……还有一条贺水,出自东边近处的平原,往西南到浍交注入浍水。又有高泉水,源出东南邻近的平原,往西北到浍交注入浍水。浍水又南流,紫谷水出自东方白马山的白马川。《遁甲开山图》说:绛山东到白马山。说的就是这座山。往西流经荧庭城南边,然后往西流出紫谷,与干河汇合—干河是教水的支流。《史记·白起列传》说:涉水过河,占领韩国的安邑,往东直至干河。干河西流与田川水汇合。田川水源出东溪,往西北流,到浍交注入浍水。又有于家水,发源自于家谷。《竹书纪年》说:庄伯据有曲沃,起兵反叛,向翼进攻,公子万前来援救,荀叔轸追击他,直到于家谷。又有范壁水发源于壁下,也往西北流到翼广城。从前晋军北上攻入翼,扩大修建此城,因而叫翼广城。两水汇合后往西北流,到浍交注入浍水。
浍水又西南与绛水合,俗谓之白水,非也。水出绛山东,寒泉奋涌,扬波北注,悬流奔壑,一十许丈。青崖若点黛,素湍如委练,望之极为奇观矣。其水西北流注于浍。应劭曰:绛水出绛县西南,盖以故绛为言也。《史记》称:智伯率韩、魏引水灌晋阳,不没者三版①。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国,今乃知之。汾水可以浸安邑②,绛水可以浸平阳③。时韩居平阳,魏都安邑,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以亡④。鲁定公问,一言可以丧邦,有诸?孔子以为几乎,余睹智氏之谈矣⑤。汾水灌安邑,或亦有之;绛水灌平阳,未识所由也。
【注释】
①智伯率韩、魏引水灌晋阳,不没者三版:事见《史记·魏世家》:“当晋六卿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不湛者三版。”智伯,春秋末晋国正卿荀瑶,谥曰襄子。三版,六尺高。版,古代计量城墙的度量单位。每版高二尺,长一丈,或八尺,或六尺。
②安邑:在今山西夏县禹王城。
③平阳:在今山西临汾西南十八里金殿镇。
④“时韩居平阳”几句:《史记·魏世家》:“魏侈之孙曰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共伐灭知伯,分其地。”又见《史记·晋世家》:“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尽并其地。”魏桓子,春秋末晋国正卿魏驹,魏侈之孙。肘,用胳膊肘捣。韩康子,春秋时晋国正卿。姬姓,韩氏,名虎。履,用脚尖踢。韩兆琦《史记笺证》:“极生动形象之文学语,以言其串通、倒戈之快,与三家联合打败知氏之易。”
⑤“鲁定公问”几句:语见《论语·子路》:“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鲁定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几,差不多。
【译文】
浍水又往西南流,与绛水汇合,俗称白水,其实不对。绛水发源于绛山东麓,一股冷泉强劲地直冒出来,波浪滔滔地往北流去,从高约十丈的悬崖一泻而下,倾注入深壑中。青苍的崖壁像是点上了黛色,霜雪似的急流宛如下垂的白绢,望去真是壮观极了。绛水往西北流,注入浍水。应劭说:绛水发源于绛县西南,这是就旧绛城而说的。《史记》说:智伯率领韩、魏两国军队引水淹晋阳,城没有被淹的只有六尺高。智伯说:起初我还不知道水可以使人亡国,现在才知道。汾水可以淹没安邑,绛水可以淹没平阳。当时韩国建都平阳,魏国建都安邑,魏桓子用手肘碰碰韩康子,韩康子用脚尖踢踢魏桓子,两人的手肘和脚尖在车上相触,智氏于是就灭亡了。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事吗?孔子以为差不多是可能的,我从智伯的话里就看到一个例证。但以汾水来淹安邑,也许还是可行的;以绛水来淹平阳,却不知怎么流的过去。
西过其县南,
《春秋·成公六年》①,晋景公谋去故绛②,欲居郇、瑕③。韩献子曰④:土薄水浅,不如新田⑤,有汾、浍以流其恶。遂居新田。又谓之绛,即绛阳也,盖在绛、浍之阳⑥。汉高帝六年⑦,封越骑将军华无害为侯国⑧。县南对绛山,面背二水。《古文琐语》曰⑨:晋平公与齐景公乘至于浍上,见乘白骖八驷以来,有大狸身狐尾,随平公之车。公问师旷,对首阳之神,有大狸身狐尾,其名曰者。饮酒得福,则徼之⑩。盖于是水之上也。
【注释】
①成公六年:前585年。
②晋景公:名据,一名獳。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成公之子。去:离开。故绛:绛为晋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晋景公迁都于新田,亦谓之绛,因称旧都为故绛。
③郇(xún):春秋时晋邑。在今山西临猗西南。瑕:春秋时晋邑。在今山西临猗南。
④韩献子:即韩厥。春秋时晋国正卿。
⑤新田:又名新绛、绛阳。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侯马西晋国遗址。
⑥阳:山南水北为阳。此指绛水、浍水北面。
⑦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⑧华无害:留(今江苏沛县东南)人。高祖开国功臣。从刘邦入关,进汉中。还定三秦、击项羽。又参与平定燕王臧荼反叛,有功。封绛阳侯。
⑨《古文琐语》:书名。又作《汲冢琐语》。汲冢古书的一种。记夏、商、西周及春秋晋、齐、宋诸国时事。今仅存辑本。
⑩“晋平公与齐景公乘至于浍上”几句:此处似有脱文。事又见《太平广记》卷二九一“晋平公”:“晋平公至浍上,见人乘白骖八驷以来。有狸身而狐尾,去其车而随公之车。公问师旷。师旷曰:狸身而狐尾,其名曰首阳之神,饮酒于霍太山而归,其逢君于浍乎?君其有喜焉。出《古文琐语》。”晋平公,名彪。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悼公之子。齐景公,名杵臼。春秋齐庄公异母弟。骖,驾车时位于两边的马。驷,马。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晋国乐师。善于辨音。首阳,即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南。徼(yāo),招致。
【译文】
浍水往西流过绛县南,
《春秋·成公六年》,晋景公打算离开旧绛城,迁居到郇、瑕去。韩献子说:郇、瑕地方土壤瘠薄,河水又浅,不如新田,有汾水、浍水能把脏污涤荡净尽。于是就迁居到新田。也叫绛,就是绛阳,因为在绛、浍两条水北边的缘故。汉高帝六年,把这里封给越骑将军华无害,立为侯国。县城南与绛山相望,前后是汾、浍两水。《古文琐语》说:晋平公与齐景公乘车到浍上,看见有人驾着八匹白马而来,此物身如狸,尾如狐,一直跟在平公的车后。平公问师旷,师旷回答说:是首阳山的神祇,身如狸,尾如狐,名叫……者。如果饮酒得福,就会招来此神。他就是在这条水边碰到的。
又西南过虒祁宫南①,
宫在新田绛县故城西四十里,晋平公之所构也。时有石言于魏榆,晋侯以问师旷,旷曰:石不能言,或凭焉。臣闻之,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言也。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石言不亦宜乎?叔向以为子野之言君子矣②。其宫也,背汾面浍,西则两川之交会也。《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③,浍绝于梁④,即是水也。
【注释】
①虒祁宫:宫名。春秋时晋平公筑。在今山西侯马西南十里汾祁村。
②“时有石言于魏榆”几句:事见《左传·昭公八年》。魏榆,春秋晋邑。在今山西榆次西北。不时,不善,不合时宜。怨(dú),怨恨。,怨恨。
③晋出公五年:前470年。晋出公,名凿。晋定公之子。
④梁:即上文《汾水》中记载的“故梁”:“汾水西迳虒祁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径五尺,裁与水平,盖晋平公之故梁也。”
【译文】
浍水又往西南流过虒祁宫南,
虒祁宫在新田绛县旧城西四十里,是晋平公所建。当时魏榆有一块石头竟说起话来,晋侯问师旷怎么回事,师旷说:石头是不能说话的,或许有什么东西凭借着石头在说话。我听说做事情不合时,民怨沸腾,那么原来不会说话的东西也就说话了。现在宫廷的房子造得这么高大豪华,把民间的财力都耗尽了,石头开口说话岂不是很自然的吗?叔向认为子野的话真是君子之言,语重心长。平公的宫殿背倚汾水,前临浍水,西边是这两条河流的汇合处。《竹书纪年》说:晋出公五年,浍水到梁就断流了,指的就是此水。
又西至王泽①,注于汾水。
晋智伯瑶攻赵襄子,襄子奔保晋阳。原过后至,遇三人于此泽,自带以下不见。持竹二节与原过曰:为我遗无卹②。原过受之于是泽,所谓王泽也。
【注释】
①王泽:在今山西新绛西南。
②“晋智伯瑶攻赵襄子”几句:事见《史记·赵世家》:“知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知伯,即智伯。亦见《水经注·汾水》:“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也。”晋智伯瑶,亦称荀瑶、知襄子。赵襄子,赵简子之子,名毋卹、无卹。奔,即出奔,逃亡。保,依凭,依恃。原过,赵襄子的家臣。遗,赠送。
【译文】
浍水又往西流到王泽,注入汾水。
晋国智伯瑶进攻赵襄子,襄子逃奔到晋阳,守城自卫。原过随后来到,在这片泽地里遇见三个人,但腰带以下却看不到他们的下身。他们手里拿着一支两节的竹筒交给原过,说道:请替我们送给无卹吧。原过就在这片泽地接过竹筒,这就是所谓的王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