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
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①,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东北②,东入于汾。
文水迳大陵县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③。县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地,东南注文水。
【注释】
①文水:亦名文谷水、文峪河。汾水支流。源出今山西交城西北孝文山,南流至文水县东南入汾水。大陵县: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交城西南大陵庄。
②平陶县: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文水县西南二十里平陶村。
③泌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隋志》,文水县(今山西文水县)有泌水。《方舆纪要》,在文水县北八里。《寰宇记》谓之神福泉。”
【译文】
文水
文水发源于大陵县西山文谷,往东流到县城,转向南边,流到平陶县东北,往东注入汾水。
文水经过大陵县老城西边往南流,有泌水注入。大陵县西南山下,有一家姓武的人家凿井汲水,井凿得极深,后来有一天忽然井中冒出一道泉水,在平地流溢成河,往东南注入文水。
文水又南迳平陶县之故城东,西迳其城内,南流出郭①。王莽更曰多穰也。
【注释】
①郭:外城。
【译文】
文水又往南流经平陶县老城东面,转向西边流过城内,然后南流出城。王莽改名为多穰。
文水又南迳县,右会隐泉口①。水出谒泉山之上顶②,俗云:旸雨愆时③,是谒是祷④,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余丈,爰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⑤。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矣。雨泽丰澍⑥,则通入文水。
【注释】
①隐泉口:隐泉之发源口。隐泉,在今山西文水县西南。《水经注·文水》:“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矣。”
②谒(yè)泉山:即隐泉山。在今山西文水县西南。
③旸(yáng):天旱。愆(qiān)时:失时。愆,违背,错失。
④是谒是祷:拜请和祈祷。
⑤沙门:佛教用以专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人。释僧光:僧名。具体不详。表:启奏,上奏章。刹:佛寺。
⑥丰澍(shù):丰沛。澍,水满溢貌。
【译文】
文水又往南流经县城右边,在隐泉口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谒泉山顶上,民间相传:无论久晴久雨,人们都要上山朝拜祈祷,山也因而得名,不知是否如此。山上石崖极其险峻,陡如墙壁,上接青天,半腰有一个石洞,离地五十余丈,岩上层层点缀着苍松,洞外生长着成行的翠柏。只在西边一处可以沿着石级上登,顶上有一片平地,面积约十来顷,有个名叫光的僧人建造了两座寺院。一道泉水在两寺间流出,在岩石上往东流泻到山下,又东流,水道隐没而不长流,所以有隐泉之称。每逢雨水丰沛的季节,水流就通入文水。
文水又南迳兹氏县故城东为文湖①。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湖,在县直东十里。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潴城②。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潴,盖即水以名城也。
【注释】
①兹氏县:战国赵置。后入秦,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汾阳东南。三国魏移治今汾阳市,为西河郡治。西晋改为隰城县。文湖:《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元和志》,文湖,一名西河泊,多蒲鱼之利。《寰宇记》同。《方舆纪要》,文水至汾州府东十五里,谓之西河泊。”
②潴(zhū)城:亦作猪城。即今山西汾阳东潴城村。
【译文】
文水又往南流经兹氏县老城东,就到文湖。文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人称之为西湖,在县城正东十里。湖的西边临湖又有一座城池,称为潴城。水流汇聚成泽叫都,也叫潴,潴城就是以水命名的。
文湖又东迳中阳县故城东①。案《晋书地道记》《太康地记》②,西河有中阳城,旧县也。
【注释】
①文湖:《水经注疏》杨守敬按:“《通鉴》周赧王三十年,《注》引此湖下有水字,今增。”译文从之。
②《晋书地道记》:书名。又称《晋地道志》《晋地道记》。东晋王隐撰。今存清人辑本。《太康地记》:书名。又称《晋太康地记》等。撰者不详。成书于晋太康三年(282)。记载晋初州、郡、县建制沿革、地名取义、山水、物产等。
【译文】
文湖水又东经中阳县老城以东。查考《晋书地道记》《太康地记》,西河有中阳城,是个旧县城。
文水又东南流,与胜水合①。水西出狐岐之山②,东迳六壁城南③。魏朝旧置六壁于其下④,防离石诸胡⑤,因为大镇。太和中罢镇⑥,仍置西河郡焉⑦。胜水又东合阳泉水⑧。水出西山阳溪,东迳六壁城北,又东南流注于胜水。胜水又东迳中阳故城南,又东合文水。文水又东南,入于汾水也。
【注释】
①胜水:亦名孝水、下堡河。在今山西孝义南。源于狐岐山,东南流入汾水。
②狐岐之山:即狐岐山,一名薛颉山。在山西孝义西。《山海经·北次二经》:“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
③六壁城:在今山西孝义西二十里六壁头村。
④魏朝:此指北魏。亦称后魏。鲜卑人拓跋珪所建,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六壁:《太平寰宇记·汾州·孝义县》:“六壁府,《后魏书》云:‘太平真君五年(444)讨胡人于六壁’,即此城也。俗以城有六面,因以为名。”
⑤离石:即离石县。秦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吕梁离石区。
⑥太和: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477—499)。
⑦西河郡:西汉元朔四年(前125)置。治所在平定县(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南)。三国魏黄初二年(221)移治兹氏县(今山西汾阳)。
⑧阳泉水:又名芦河。即今山西阳城北芦苇河。
【译文】
文水又往东南流,与胜水汇合。胜水发源于西边的狐岐之山,往东流经六壁城南面。从前魏朝曾在城下造了六道壁垒,以防备离石的各族胡人,因而成为大镇。太和年间撤去镇的建制,仍设西河郡。胜水又东流,与阳泉水汇合。阳泉水发源于西山的阳溪,往东流经六壁城以北,又往东南流,注入胜水。胜水又往东流经中阳旧城南,又东流与文水汇合。文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