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水

字数:926

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①,

湛水出轵县南原湛溪②,俗谓之椹水也。是盖声形尽邻,故字读俱变,同于三豕之误耳③。其水自溪出南流。

【注释】

①湛(zhàn)水:在今河南济源西南。流程短而流域窄,独流入黄河。河内:即河内郡。秦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轵(zhǐ)县:战国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济源东南十二里轵城镇。

②原湛溪:当在今河南济源境内。

③三豕之误:《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后多用来比喻文字的舛讹。

【译文】

湛水

湛水发源于河内郡轵县西北的山间,

湛水发源于轵县南原的湛溪,俗称椹水。两字读音和字形都很相近,因而写法和读法也慢慢变了,正像把“己亥”误作“三豕”一样。湛水从溪中流出后,就往南奔去。

东过其县北,又东过波县之北①,

湛水南迳向城东而南注②。

【注释】

①波县:西汉置,属河内郡。治所在河南济源东南裴城。

②向城:周畿内邑。在今河南济源西南。

【译文】

湛水往东流过县北,又往东流过波县以北,

湛水往南流经向城东面,往南流注。

又东过毋辟邑南①,

原《经》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②,非湛水之间关也③。是乃《经》之误证耳。湛水自向城东南迳湛城东④,时人谓之椹城,亦或谓之隰城矣。溪曰隰涧。隰城在东,言此非矣。《后汉郡国志》曰⑤:河阳县有湛城是也⑥。

【注释】

①毋辟邑:即无鼻城。在今河南孟州东。

②湨(jú)川:即今河南济源、孟州、武陟境之黄河支流漭河。所由:所经过。

③间关:蜿蜒曲折。

④湛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一统志》,城在今济源县(今河南济源)南。”

⑤《后汉郡国志》:今本范晔《后汉书》中的《郡国志》,是晋秘书监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内容。《水经注》中多引。司马彪撰《续汉书》,唯存八志,南朝宋时为后人补入范晔《后汉书》中而流传至今。

⑥河阳县:西汉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孟州西三十五里冶戍镇。

【译文】

湛水又往东流过毋辟邑南边,

推原《水经》所注,这是湨川经过的地方,并非湛水所流的路线。《水经》搞错了。湛水从向城往东南流经湛城东面,当时人们称之为椹城,也有人叫隰城。溪则叫隰涧。隰城在东,说这座城是隰城,这就错了。《后汉郡国志》说:河阳县有湛城,就指此城。

又东南当平县之东北①,南入于河。

湛水又东南迳邓②,南流注于河③,故河济有邓津之名矣④。

【注释】

①平县: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为侯国,属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孟津老城东黄河南岸。

②邓: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孟州西南。

③南流注于河:本卷“题解”中说,称湛水独流入黄,其实湛水在入黄前还与今河南境内的另一条小河汇合,然后才入黄的。

④河济:黄河的渡口。津:渡口。

【译文】

湛水又往东南流到平县的东北边,南流注入河水。

湛水又往东南流经邓县,南流注入河水,所以河上的渡口有邓津这个名称。


晋水卷七 济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