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 宋人笔记中某些字音字义

字数:814

近来翻阅几种宋人笔记,看到一些与字音字义有关的记载,摘录几条如下:

(1)胡秘监旦学冠一时而轻躁喜况人。……范应辰为大理评事,旦画一布袋中藏一丐者以遗范,题云“袋里贫士”也。(《渑水燕谈录》卷10)

按“大”字从来有dà和dài两个音,但“大理”的“大”现在读dà,想来宋朝时也不会读dài,这里只是利用“大”字的异读而已。

(2)[刘]贡父晚年鼻既断烂,日忧死亡。客戏之云:颜渊、子路微服同出市中。逢孔子,惶怖求避。忽见一塔,相与匿于塔后。孔子既过,颜子曰:“此何塔也?”由曰:“所谓避孔子塔也。”(同上)

“避”谐“鼻”,可见宋朝时候“鼻”字已不作入声而作去声。“塔”谐“塌”。

(3)[元丰]官制行……判大理寺崔谏议台符换大中大夫。前呼曰:“大中来。”人不知,皆笑曰:“大虫来。”(《麈史》卷下《谐谑门》)

“虫”字是古澄母字,在现代的北方话区域的方言里,声母都是送气的,跟声母不送气的“中”字差别显明。看来在宋朝时候澄母中平声字还没有发生这一变化,发音跟知母的“中”字相近或竟相同。

(4)晁以道与其弟季比同应举,以道独拔解。时考试官葛某眇一目,以道戏作诗云:“没兴主司逢葛八,贤弟被黜兄荐发。细思堪羡又堪嫌,一壁有眼一壁瞎。” (《老学庵笔记》,卷4)

这说明“壁”作“边”讲,宋朝已有。《辞源》、《辞海》这一义项都只引王实甫《西厢记》。

(5)故都里巷间人言利之小者曰“八文十二”,谓“十”为“谌”,盖语急,故以平声呼之。白傅诗曰:“绿浪东西南北路,红栏三百九十桥。”宋文安公宫词曰:“三十六所春宫馆,二月香风送管弦。”晁以道诗亦云:“烦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诗。”则诗家亦以“十”为“谌”矣。 (同上,卷5)

近代汉语疑问指代词先有“什没”、“什么”,后有“甚么”,不知道是否也是由于“语急”,但“甚”不是平声。

(6)老杜《哀江头》云:“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城北。”言方皇惑避死之际,欲往城南,乃不能记孰为南北也。然荆公集句两篇皆作“欲往城南望城北”,或以为舛误,或以为改定,皆非也。盖所传本偶不同而意则一也。北人谓“向”为“望”,谓欲往城南乃向城北,亦皇惑避死,不能记南北之意。 (同上,卷7)

现在常见的杜诗版本没有作“忘城北”的,都作“望城北”,但是对“望”字仍有不同的解释,多数作眺望讲(为什么眺望城北,又有不同的说法)。其实正如陆放翁指出来的,应当作“向”字讲。只是因为向望义的“望”字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写成“往”,因而看见“望”字总是想到眺望。实际上,向往义的“往”说话的时候仍然是去声,跟来往义的“往”作上声不同。在吴语方言里仍然是m-声母而不是零声母。


一二 “物”作“人”讲一四 馒头和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