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语文杂记 - 吕叔湘 >
- 未晚斋语文漫谈
二五 人称代词图解
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里,人称代词往往有单数、复数,指人、指物,阳性、阴性、中性等种种分别。50年代我曾经在Word杂志上读到过两篇讲人称代词的文章,讲的都不是印欧系语言。它们的人称代词的种种分别和印欧系语言的情况有些不同。引起我的兴趣的是这两篇文章都附有图解,我顺手把图解描下来,可惜现在已经找不着了。我想,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也可以用图解来表示。
上面图解里有两个“我们”和两个“你们”,需要略加说明。“我们 1 ”是“我”的扩大,用在集体发言的场合,例如联名写信、发表声明等等,它的对立面是“你/你们 2 ”或所有一切人。“我们 2 ”是“我/我们 1 ”加“他/他们”,它的对立面是“你/你们 1 ”。“你们 1 ”是“你”的扩大,例如教师在班上说话的时候指全班学生。“你们 2 ”指“你”和跟“你”处于同一地位的人,例如教师在课外对一个学生说有关全班学生(即“你”加“他们”)的话,或者父母对子女中的一人说有关他们兄弟姐妹的话。
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在口语里和在书面上稍微有点出入。书面上第三人称分别“他、她、它”,口语里只有一个tā,口语里有“咱们”,书面上除剧本、小说等文艺作品外不大用,一般仍然用“我们”。这个“我们”放在上面图解的“咱们”的位置上,可以标为“我们 3 ”。“咱们”或“我们 3 ”包括“我/我们 1 ”加“你/你们 1 ”,它的对立面是“他/他们”,例如“咱们去,别管他(们)去不去。”
这个“咱们”以及它的凝缩式“喒”,有人认为是从北方民族(契丹、女真)传进汉语的,所以只在北方官话区里通行,长江流域官话区里就没有。这是可能的,但是“咱们”的原料“咱←自家”和“们”都是汉语固有的,所以不能说是进口货,只能说是用本族材料照外族式样加工的。
有人会说,“有了‘我们’、‘你们’就得了,还分什么一、二、三,有那么多麻烦!”我说:“六合之内,无奇不有,咱们知道的语言太少了,焉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是用语音形式来区别这一、二、三的?赵元任先生说得好,说‘有’易,说‘无’难。”
人称代词是很值得研究的。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在某一时期,某些社会或社团,不行直接用人称代词,而要用尊称和贱称,如“老爷”、“奴才”之类(请看《红楼梦》和其他旧小说)。就是现在,也还有礼貌称呼如“您、怹”之类。
从语言习得的机制看,人称代词是比指示代词难学会的。如果您用手指指着自己对您的正在学话阶段的孩子说:“我是爸爸。”然后用手指着孩子问:“你是谁?”他很可能回答:“你是冬冬。”这是因为他还没学会“你”和“我”是对等的,把“你”当指示代词用了。至于小孩儿说事情,老是重复人名而不知道利用“他”,例如“康康不好,康康会骂人,康康骂我‘小胖子’”,那就更常见了。据研究病理语言学的人说,患失语症的人很多是在初级阶段就搞混了人称代词的。
附带说一点:“人称代词”这个名称似乎是从日本传来的(我可没考证过)。严复在《英文汉诂》里称之为“三身代词”,我看比“人称代词”好,因为第三人称有时候不指人而指物(“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