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语文杂记 - 吕叔湘 >
- 未晚斋语文漫谈
五 “爹爹”和“哥哥”
字数:539
元曲《墙头马上》第三折有下面一段:
[端端云]妳妳,我接爹爹去来。[正旦云]还未来哩。[唱]【幺篇】……你哥哥这其间未是他来时节。……【豆叶儿】接不着你哥哥,正撞见你爷爷。……
“爹爹”和“哥哥”所指相同,都是父亲。称父亲为哥哥,是唐朝的风俗,居然到元朝还存在,以前还不知道。敦煌石室里发现的句道兴《搜神记》也有相同的例子:
其田章年始五岁,乃于家啼哭,唤歌歌娘娘。(《敦煌变文集》884)
这《搜神记》的年代不晚于唐朝。写做“歌歌”也是时代较早之一证。
按顾炎武《日知录》卷24有关于“哥”的一条:
唐时人称父为“哥”。《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惟有太平,”睿宗行四故也。玄宗子《棣王琰传》:“惟三哥辨其罪,”玄宗行三故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而称之为四哥、三哥,亦可谓名之不正也已。
玄宗与宁王宪书称大哥,则唐时宫中称父称兄皆曰哥。
赵翼的《陔余丛考》卷37也有一条谈“哥”,除引用《日知录》外,还引了些兄称弟为“哥”、父称子为“哥”、僚友相称为“哥”,以及为儿子命名(小名)带“哥”字的例子,结论是不足为怪。
可是我总觉得别的情况都比较容易理解,即说话的人借用一晚辈的身份说话,惟独子称父为“哥”不好理解。称父为“哥”,是外来语,最早还写作“歌”。我怀疑这跟我国北方某些民族长子继承亡父的妻妾(除生母外)的风俗有关。这就有待于历史学者和民俗学者的研究了。
【后记】有一天忽然想起,有没有可能这“哥(哥)”原来只用于跟说话人有一定的尊卑长幼关系的人,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泛泛的敬辞,可以用于长辈,平辈,甚至晚辈(如顾、赵所记),像不久以前北京口语里还有的“张爷、三爷”的“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