浿水

字数:1360

浿水出乐浪镂方县①,东南过临浿县②,东入于海。

许慎云:浿水出镂方,东入海。一曰出浿水县③。《十三州志》曰:浿水县在乐浪东北,镂方县在郡东。盖出其县南迳镂方也。昔燕人卫满自浿水西至朝鲜④。朝鲜,故箕子国也⑤。箕子教民以义,田织信厚,约以八法,而下知禁,遂成礼俗。战国时,满乃王之⑥,都王险城⑦,地方数千里,至其孙右渠。汉武帝元封二年,遣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讨右渠⑧,破渠于浿水,遂灭之。若浿水东流,无渡浿之理,其地今高句丽之国治。余访蕃使⑨,言城在浿水之阳⑩。其水西流迳故乐浪朝鲜县,即乐浪郡治,汉武帝置,而西北流。故《地理志》曰:浿水西至增地县入海⑪。又汉兴,以朝鲜为远,循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考之今古,于事差谬,盖《经》误证也。

【注释】

①浿(pèi)水:即今朝鲜大同江。乐(luò)浪:即乐浪郡。西汉元封三年(前108)置。治所在朝鲜县(今朝鲜平壤大同江南岸土城洞,一说即今平壤)。镂方县:西汉置,属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阳德之间。陈桥驿按,中国古籍记及浿水的不少,但因水在域外,所以多互不相同。浿水当今朝鲜半岛上的河水,历来也有不同见解。所以郦氏如以上“题解”中所述,他得请教当年朝鲜来中国的使节。而从这使节所告,可以肯定此浿水即是今大同江。当年,杭州大学建有“韩国研究所”这样一个科研机构,实际上是研究整个朝鲜半岛的。他们邀我写稿,我就写了《〈水经·浿水篇〉笺校》一文,发表在《韩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此文并加有一个副标题:《兼考中国古籍记载的朝鲜河流》,将今朝鲜半岛较大河流,均写入文中,全文今已收入拙著《水经注研究》四集(杭州出版社,2003年版)中。

②临浿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经》,三国时人作,临浿县当是曹魏所置,旋废,故郦氏《注》亦不详临浿。”

③浿水县:西汉置,属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清川江上游慈江道熙川以东院站一带,因浿水而得名。

④卫满:西汉初燕国人。燕王卢绾叛入匈奴后,卫满率千余人东走出塞,渡过浿水入朝鲜,自立为王,建都于王险城。朝鲜:即朝鲜县。西汉置,为乐浪郡治。治所在今朝鲜平壤西南大同江南岸土城洞,一说在今平壤。

⑤箕(jī)子:纣之叔父。官至太师,受封于箕(今山西晋中太谷区东北)。纣暴虐,箕子屡谏而不听,后见王子比干被杀,箕子惧,披发佯狂为奴,为纣所囚。周武王灭商,释放箕子。相传武王曾访箕子,所对答之论见《尚书·洪范》。

⑥王(wàng):称王。

⑦王险城:西汉初卫满朝鲜都城。在今朝鲜平壤西南大同江南岸。一说即今平壤。

⑧杨仆:宜阳(今河南宜阳西)人。西汉将领。以敢击称。南越反,武帝拜为楼船将军,击破南越,以功封梁侯。后与荀彘俱击朝鲜,坐罪免为庶人。荀彘(zhì):西汉太原广武(今山西代县西)人。元封三年(前126)为左将军击朝鲜。击朝鲜无功,以捕楼船将军杨仆坐法死。

⑨蕃(fān)使:外国使节。

⑩浿水之阳:浿水的北边。阳,山南水北为阳。

⑪增地县:西汉置,属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平安南道清川江下游新安州附近。

【译文】

浿水

浿水发源于乐浪郡镂方县,往东南流过临浿县,东流入海。

许慎说:浿水发源于镂方县,东流注入大海。还有个说法,以为发源于浿水县。《十三州志》说:浿水县在乐浪郡东北,镂方县在郡东。大概浿水是发源于县南而流经镂方县的。从前燕国有个人叫卫满,从浿水往西去朝鲜。朝鲜,就是旧时箕子的封国。箕子教老百姓要好好做人,他们耕田织布,风俗淳厚,他立了八条约法,下民也都知道禁令,于是就形成礼俗。战国时,卫满在朝鲜称王,建都在王险城,国土几千里,王位传到他的孙子右渠。汉武帝元封二年,派遣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前去讨伐,在浿水大败右渠,灭了它。假如浿水往东流,就不会去横渡浿水了,那地方现在是高句丽的国都。我曾询访过番国的使者,说此城在浿水北岸。浿水往西流经旧乐浪郡朝鲜县,往西北流去,朝鲜县是乐浪郡的治所,汉武帝时设置。所以《地理志》说:浿水往西流到增地县,注入大海。汉朝兴起后,因朝鲜太远,就沿着辽东原来的边疆通到浿水,定为国界。考查今天和古代的情况,与所叙的事相差很大,那是《水经》搞错了。


小辽水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