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河

字数:4143

沽河从塞外来,

沽河出御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东南流,大谷水注之①。水发镇北大谷溪,西南流,迳独石北界②,石孤生,不因阿而自峙③。又南,九源水注之④。水导北川,左右翼注⑤,八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称。其水南流,至独石注大谷水。大谷水又南迳独石西,又南迳御夷镇城西,魏太和中⑥,置以捍北狄也。又东南,尖谷水注之。水源出镇城东北尖溪,西南流迳镇城东,西南流注大谷水,乱流南注沽水。

【注释】

①大谷水:当在今河北赤城境内。

②独石:在今河北赤城北独石口。

③因:依凭,依傍。阿:山体,大山。峙:耸立,高峙。

④九源水:当在今河北赤城境内。

⑤翼注:从左右两侧汇注。

⑥太和: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477—499)。

【译文】

沽河

沽河从塞外流过来,

沽河发源于御夷镇西北九十里的丹花岭下,往东南流,大谷水注入。大谷水发源于镇北大谷溪,往西南流经独石北界,这块巨石四面没有山峦依附,孤零零地矗立于平地上。大谷水又南流,九源水注入。九源水来自北川,左右两边有八条小溪汇入,合成一条,因此有九源之称。水往南流,到独石注入大谷水。大谷水又往南流经独石西面,又往南流经御夷镇西面,御夷镇是魏太和时为防北狄而设。大谷水又往东南流,尖谷水注入。尖谷水源出御夷镇东北的尖溪,往西南流经镇城东面,往西南流,注入大谷水,乱流往南注入沽水。

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①。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岩壁升耸②,疏通若门,故得是名也。

【注释】

①独固门:即龙门山。在今河北赤城北云州乡东北五里。

②升耸:疑为“斗耸”之讹。斗耸,陡峭高耸。

【译文】

沽水又往南流出峡谷,这里有两座城夹岸对峙,人们称之为独固门。因为这里有险要难攻的地形可以依靠,易于固守,两旁岩石壁立高耸,而中间则可以通过,犹如门户,因而得名。

沽水又南,左合乾溪水,引北川西南迳一故亭东,又西南注沽水。

【译文】

沽水又往南流,在左边汇合乾溪水,乾溪水引北川往西南流,经一个老亭东面,又往西南注入沽水。

沽水又西南迳赤城东①,赵建武年②,并州刺史王霸为燕所败③,退保此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枕深隍④,溪水之名,藉以变称,故河有赤城之号矣。

【注释】

①赤城:《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赤城县(今河北赤城)东二里有赤城山,石多赤,古赤城在其上。”

②建武:后赵石虎的年号(335—348)。

③并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所在太原郡(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

④枕:临近,靠近。深隍:深而无水的壕沟。

【译文】

沽水又往西南流经赤城东面,赵建武年间,并州刺史王霸被燕国打败,退回此城坚守。赤城位于山丘上,城下便是深壕,溪名也因城名而改变,因此又有赤城河之称。

沽水又东南与鹊谷水合,水有二源,南即阳乐水也①,出且居县②。《地理志》曰:水出县东,南流迳大翮山、小翮山北③,历女祁县故城南④。《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⑤,王莽之祁县也。世谓之横水,又谓之阳田河。又东南迳一故亭,又东,左与候卤水合⑥,水出西北山,东南流迳候卤城北,城在居庸县西北二百里⑦,故名云候卤,太和中,更名御夷镇。又东南流注阳乐水。阳乐水又东南傍狼山南⑧,山石白色特上,亭亭孤立,超出群山之表。又东南迳温泉东⑨,泉在山曲之中。又迳赤城西,屈迳其城南,东南入赤城河。河水又东南,右合高峰水,水出高峰戍东南⑩,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又屈而东南,入沽水。

【注释】

①阳乐水:又名横水、龙门水。即今河北赤城南红河。

②且居县:西汉置,属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沙城)西北新安堡镇。

③大翮(hé)山:在今北京延庆区西北二十五里,相连者为小翮山。

④女祁县:西汉置,为上谷郡东部都尉治。治所在今河北赤城南。

⑤东部都尉:官名。东汉以后,大郡有时一郡设二三都尉分部治之,称东部都尉、西部都尉等。

⑥候卤水:具体不详。

⑦居庸县:西汉置,属上谷郡。治所在今北京延庆区东。

⑧狼山:即郎山。在今河北保定满城区西北五十里。

⑨温泉:在今河北赤城西。

⑩高峰戍:在今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镇)西南四十里。北魏曾于此筑城。

【译文】

沽水又往东南流,与鹊谷水汇合,鹊谷水有两个源头,南面是阳乐水,发源于且居县。《地理志》说:阳乐水发源于县东,往南流经大翮山、小翮山以北,流过女祁县老城南面。《地理志》说:这是东部都尉治,也就是王莽时的祁县。阳乐水世人称之为横水,又称阳田河。阳乐水又往东南流经一个古亭,又东流,在左与候卤水汇合,候卤水发源于西北山,往东南流经候卤城北面,城在居庸县西北二百里,因此名叫候卤,太和年间改名为御夷镇。候卤水又往东南流,注入阳乐水。阳乐水又往东南沿着狼山南麓流过,山上的岩石呈白色,孤峰亭亭耸峙,高出众山之上。阳乐水又往东南流经温泉东面,温泉在一处山弯里。又流经赤城西面,折向城南,往东南流入赤城河。赤城河又往东南流,向右流汇合高峰水,高峰水发源于高峰戍东南面,这座城堡位于山上,水往西南流,又折向东南,注入沽水。

沽水又西南流出山,迳渔阳县故城西①,而南合七度水②。水出北山黄颁谷③,故亦谓之黄颁水,东南流注于沽水。

【注释】

①渔阳县:战国燕置,为渔阳郡治。治所在今北京密云区西南三十里。

②七度水:一名黄颁水。在今河北三河市西北。

③黄颁谷:当在今河北三河市西北一带。

【译文】

沽水又往西南流出山间,流经渔阳县老城西面,南流汇合了七度水。七度水发源于北山黄颁谷,因此又称黄颁水,往东南流,注入沽水。

沽水又南,渔水注之①。水出县东南平地,泉流西迳渔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在渔水之阳也②。考诸地说③,则无闻;脉水寻川④,则有自。今城在斯水之阳,有符应说,渔阳之名当属此,秦发闾左戍渔阳⑤,即是城也。渔水又西南入沽水。

【注释】

①渔水:在今北京密云区西南,南流入白河。

②渔水之阳:渔水的北边。阳,山南水北为阳。

③地说:关于地理的著作。

④脉:通“眽”。审观,察视。

⑤闾(lǘ)左:居住于闾巷左侧的人民。一说秦时贫贱者居闾左,后因借指平民。

【译文】

沽水又往南流,渔水注入。渔水发源于渔阳县东南的平地上,泉水往西流经渔阳县老城南面,应劭说:渔阳县在渔水之阳。查阅其他地理著作,都没有这个说法;但沿着河流探寻,却又确实从那里流过。如今渔阳在渔水之阳,与应劭说法相符,渔阳的地名应是由此而来的,秦调派乡里贫民驻守渔阳,指的就是此城。渔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沽水。

沽水又南与螺山之水合①,水出渔阳城南小山。《魏土地记》曰:城南五里有螺山②,其水西南入沽水。

【注释】

①螺山之水:在今北京怀柔区一带。

②螺山:即今北京怀柔区北二十里红螺山。

【译文】

沽水又南流,与螺山水汇合,此水发源于渔阳城以南的小山。《魏土地记》说:城南五里有螺山,水往西南流注入沽水。

沽水又南迳安乐县故城东①,《晋书地道记》曰②:晋封刘禅为公国③。俗谓之西潞水也④。

【注释】

①安乐县:西汉置,属渔阳郡。治所在今北京顺义区西南。

②《晋书地道记》:书名。又称《晋地道志》《晋地道记》《地道记》。东晋王隐撰。今存清人辑本。

③刘禅(shàn):字公嗣。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刘备之子。昏庸无谋,后用光禄大夫谯周之计策,投降邓艾。举家东迁至洛阳,被魏朝封为安乐县公。公国:三国魏在县与侯国之外,另增县王国与公国两种相当于县的政区。受封者的地位及身份低于和郡平行的王国的王,故其封国仅相当于县一级政区,受统于郡。

④西潞水:即今北京东北运河。

【译文】

沽水又往南流经安乐县老城东面,《晋书地道记》说:晋把这里封给刘禅,立为公国。沽水,俗称西潞水。

南过渔阳狐奴县北①,西南与湿馀水合,为潞河②;

沽水西南流迳狐奴山西③,又南迳狐奴县故城西。渔阳太守张堪④,于县开稻田,教民种殖,百姓得以殷富。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岐⑤,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注释】

①渔阳:即渔阳郡。战国燕置。秦汉治渔阳县(今北京密云区西南三十里)。

②潞河:又名白河。即今北京东南北运河。

③沽水:上游即今河北白河,下游故道自今北京顺义区东南李遂镇西南流至通州区东北,会温榆河,此下即今北运河。狐奴山:即呼奴山。在今北京顺义区东北二十五里。

④张堪:字君游。东汉初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初任郎中,迁谒者。从吴汉伐公孙述,拜蜀郡太守。视事二年,征为骑都尉,转渔阳太守。在郡八年,捕击奸猾,劝民耕种,并大破匈奴,使其不敢犯塞。

⑤麦秀两岐:一麦两穗。这在古代是吉瑞。麦秀,本指麦子秀发而未实,这里指麦穗。

【译文】

沽水往南流过渔阳郡狐奴县北面,往西南与湿馀水汇合,称为潞河;

沽水往西南流经狐奴山西面,又往南流经狐奴县老城西面。渔阳太守张堪,带领狐奴县百姓开垦农田,并指导他们种植水稻,百姓从此才富裕起来。有童谣唱道:桑树没有弱枝,双穗的麦子旺长,张太守爱民施政,老百姓喜气洋洋。张堪在渔阳任职八年,匈奴不敢进犯边塞。

沽水又南,阳重沟水注之。水出狐奴山,南转迳狐奴城西,王莽之所谓举符也。侧城南注,右会沽水。

【译文】

沽水又南流,阳重沟水注入。阳重沟水发源于狐奴山,转弯往南流经狐奴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举符。阳重沟水傍着城边南流,在右边与沽水汇合。

沽水又南,湿馀水注之。

【译文】

沽水又往南流,湿馀水注入。

沽水又南,左会鲍丘水①,世所谓东潞也②。

【注释】

①鲍丘水:在今天津蓟州区、宝坻区境内,东南流汇窠头河,入蓟运河。古鲍丘水上游即今潮河,下游略与今白河平行南流,折东南循今蓟运河下游入海。

②东潞:即鲍丘水。相对于上文的“西潞水”而言,称为“东潞”。

【译文】

沽水又往南流,在左边与鲍丘水汇合,世人称之为东潞水。

沽水又南迳潞县为潞河。《魏土地记》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也。

【译文】

沽水又往南流经潞县,称为潞河。《魏土地记》说:城西三十里有潞河。

又东南至雍奴县西①,为笥沟②;

㶟水入焉③,俗谓之合口也。又东,鲍丘水于县西北而东出。

【注释】

①雍奴县:西汉置,属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武清区(杨村镇)西北土门楼村。

②笥(sì)沟:在今天津武清区西。

③㶟(lěi)水:在今山西北部及河北、北京境内。上游即今山西、河北境内桑乾河及永定河,下游自今北京西南卢沟桥以下,故道在今永定河之北,东南流至今天津武清区入潞河(北运河)。

【译文】

沽水又往东南流到雍奴县西面,称为笥沟;

㶟水在这里注入,汇流处俗称合口。沽水又东流,鲍丘水在雍奴县西北往东流出。

又东南至泉州县①,与清河合②,东入于海。清河者,派河尾也③。

沽河又东南迳泉州县故城东④,王莽之泉调也。沽水又东南合清河,今无水。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滹沱⑤,同归于海。故《经》曰派河尾也。

【注释】

①泉州县:战国秦置,属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武清区(杨村)西南城上村。

②清河:上游即今河南卫辉以上的卫河。《水经·清水》:“出河内脩武县(今河南获嘉)之北。”汉、魏前在今淇县(朝歌镇)南入黄河。西晋后改道东会淇水入白沟。随后自今新乡以下成为永济渠的一部分,清水之名渐废。

③派河尾:各派水流的下游。《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盖《经》言派河尾者,谓众河之尾也。众河发源不同,至此同流归于海,故总括之曰派河尾矣。”派,水分道而流。

④沽河:又作沽水。即今白河、潮白河,东循北运河入海。

⑤淇:即淇水,古黄河支流。即今河南淇河,南流至今卫辉东北淇门镇南入河。漳:即漳水。有清漳水、浊漳水二源,均发源于山西东南部,与河北南部边境汇合后称漳河,其河道古今变迁很大。古漳河初为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支流。洹:即洹河。今河南北部卫河支流安阳河,发源于河南林州林虑山。滱(kòu):即滱水。上游即今河北定州以上之唐河。自定州以下,故道东南流经今安国南,折东北经高阳西,又北流经安新安州镇西,东北流与易水合,此下易水亦通称滱水。易:即易水。有三:一曰中易水,源出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西南合拒马河。即古武水。一曰北易水,源出易县北,东南流入定兴界,与中易水合,即古濡水,又名沙河。一曰南易水,源出易县西南,东流入徐水、安新为雹河(今瀑河)。涞:涞水,又名巨马河,即今河北拒马河。濡:有南、北濡水之分。北濡水,即今河北易县西北之北易水;南濡水,即今河北顺平南之方顺河,又名曲逆水。滹沱:在今河北西部。源出山西五台山东北泰戏山,西南流至忻州北折向东流,至盂县北穿割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在献县与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全长五百四十公里。

【译文】

沽水又往东南流到泉州县,与清河汇合,往东流入大海。清河是众河的末尾。

沽水又往东南流经泉州县老城东面,泉州就是王莽时的泉调。沽水又往东南流,汇合了清河,现在已经无水了。沽水又汇合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滹沱等水,一同归入大海。因此《水经》说:清河是众河的末尾。


湿馀水鲍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