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榆河
益州叶榆河①,出其县北界②,屈从县东北流,
县,故滇池叶榆之国也③。汉武帝元封二年④,使唐蒙开之⑤,以为益州郡。郡有叶榆县,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⑥,众鸟千百为群,其会呜呼啁哳⑦,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一岁六至⑧。雉雀来吊⑨,夜燃火伺取之。其无嗉不食⑩,似特悲者,以为义则不取也⑪。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因名吊鸟。县之东有叶榆泽⑫,叶榆水所钟而为此川薮也⑬。
【注释】
①益州:此指益州郡。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武帝开滇置。治所在滇池县(今云南昆明晋宁区东北晋城镇)。东汉时,西部划属永昌郡。三国蜀建兴三年(225)改建宁郡。叶榆河:又作叶榆水。即今云南洱海源的弥苴佉江和洱海出口的西洱河、黑惠江。三国至南朝称叶榆河。
②县:指叶榆县。西汉元封二年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大理西北喜洲。
③滇池:又称滇池泽。即今云南之滇池。
④元封二年:前109年。元封,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0—前105)。
⑤唐蒙:西汉武帝时人,任番阳令。上书汉武帝,建议开通夜郎道,武帝应许。被任为中郎将,奉命前往夜郎,以厚礼招致夜郎侯多同,晓喻汉之威德,遂与蒙约,归汉。西汉政府于其地设犍为郡。
⑥吊鸟山:即今云南洱源县西南罗坪山。
⑦呜呼:象声词。这里指鸟的鸣叫声。啁哳(zhāo zhā):形容声音繁杂而细碎。
⑧“每岁七、八月至”几句:《水经注疏》:“朱(谋㙔)《笺》曰:郭义恭《广志》……作每岁七月八月晦望至,集六日则止,岁凡六至。又《九州要记》云,一岁必一度大集,是凤皇死也。李彤《四部》云,吊鸟山,俗传凤死于上,每岁七月至九月,群鸟常来集其处。会贞按:《注》此条全本《广志》。《续汉志》叶榆,刘《注》引《广志》比朱《笺》尤详……作每岁七月八月晦望至,集六日则止,岁凡六至同,又作伺取,作义鸟。朱氏引《广志》,又引《九州要记》、李彤《四部》者,因此七、八月云云,《广志》既异,二书尤异,历举以表异同也。惟《寰宇记》姚城县下引《九州要记》云,岁凡六大集。弄栋县下云,一岁必一度大集,不引《要记》。朱偶误。朱引李彤见《御览》九百十五,又二十五引李彤,九月下有晦望二字,参观之,是七、八、九三月,每晦一至,望一至,三月六至,以岁计即每岁六至,作一岁一度集者误。然则《广志》八月二字当作至九月三字,此七八月至十六六字,当作七月至九月晦望至集九字,七日,疑当依《广志》作六日。”
⑨雉雀:本指雉鸟。借指各种鸟类。
⑩嗉(sù):亦称嗉子、嗉囊。鸟类的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在食道的下部,像个袋子,用来储存食物。
⑪义:讲仁义,讲义气。
⑫叶榆泽:即今洱海。在云南西部,大理东。汉至南朝称叶榆泽。
⑬钟:汇聚,集中。川薮:川泽。
【译文】
叶榆河
益州叶榆河,发源于叶榆县北界,转弯从县里往东北流,
叶榆县是旧时滇池的叶榆国。汉武帝元封二年,派唐蒙去开拓那个地区,设为益州郡。郡里有叶榆县,叶榆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成千上百的鸟聚集成群,会集时啾啾唧唧,传出一片叫声。鸟群每年七、八月来到,十六七日就停止,一年来六次。当雉雀来吊时,人们夜间点火守候捕捉。其中有无嗉不吃东西的,好像特别悲哀似的,人们以为这是义鸟,就不捉它。民间相传,凤凰死在这山上,所以百鸟都来吊丧,因此叫吊鸟。县东有叶榆泽,由叶榆水汇聚而成,形成大沼泽。
过不韦县①,
县,故九隆哀牢之国也②。有牢山③,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孕,产十子。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九子惊走,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④。其母鸟语⑤,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为九隆。及长,诸兄遂相共推九隆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生十女,九隆皆以为妻,遂因孳育,皆画身像龙文,衣皆着尾。九隆死,世世不与中国通。汉建武二十三年⑥,王遣兵来,乘革船南下,攻汉鹿茤民⑦。鹿茤民弱小,将为所擒,于是天大震雷,疾雨,南风漂起,水为逆流,波涌二百余里,革船沉没,溺死数千人。后数年,复遣六王,将万许人攻鹿茤。鹿茤王与战,杀六王,哀牢耆老共埋之⑧。其夜,虎掘而食之。明旦⑨,但见骸骨,惊怖引去。乃惧,谓其耆老小王曰⑩:哀牢犯徼⑪,自古有之,今此攻鹿茤,辄被天诛,中国有受命之王乎⑫?何天佑之明也?即遣使诣越嶲奉献,求乞内附,长保塞徼。汉明帝永平十二年⑬,置为永昌郡⑭,郡治不韦县。盖秦始皇徙吕不韦子孙于此⑮,故以不韦名县。北去叶榆六百余里,叶榆水不迳其县。自不韦北注者,卢仓、禁水耳⑯。
【注释】
①不韦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市东北金鸡村。东汉永平年间属永昌郡。建初元年(76)后为永昌郡治。
②九隆:即九隆山。在今云南保山市西十里。
③牢山:即哀牢山。在今云南保山市东,保山坝子东缘。
④舐:舔。
⑤鸟语:指难懂的言语。古代多指四夷、外国之语。
⑥建武二十三年: 47年。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25—56)。
⑦鹿茤(duō):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
⑧耆老:年老者。
⑨明旦:第二天早晨。
⑩谓其耆老小王:《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小字衍,当承王遣兵句,只作一王字,移乃惧上方合。”译文从之。
⑪犯徼:犯边,侵扰边界。
⑫受命之王:接受天命的君王。
⑬永平十二年:69年。永平,东汉明帝刘庄的年号(58—75)。
⑭永昌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哀牢内属,以其地并析益州郡西部六县合置。治所在嶲唐县(今云南云龙西南漕涧镇)。建初元年(76)后,治所在不韦县。
⑮秦始皇:嬴政。秦庄襄王之子。灭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故称秦始皇。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滑县)人。秦庄襄王时,官至相国,封文信侯。秦嬴政时称之为“仲父”,专断朝政。秦王嬴政亲政后逼其饮鸩自尽。吕不韦曾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⑯卢仓、禁水:具体不详。
【译文】
叶榆河流过不韦县,
不韦县是从前九隆哀牢之国。有牢山,他们的祖先有个女人叫沙壹,住在牢山。她在水中捕鱼时,触到沉在水下的树而有感,因而就怀孕了,生了十个儿子。后来那棵沉在水里的树化成了龙,从水中出来,九个儿子都吓得跑开了,小儿子不能走,以背朝着龙坐,龙就去舔他。他母亲是讲夷语的,把背叫作九,坐叫作隆,因此名为九隆。九隆长大后,哥哥们都推他为王。后来牢山下有一对夫妻,生了十个女儿,九隆都娶过来做妻子,于是养了许多儿女。他们身上都画了龙纹,衣服都带着尾巴。九隆死后,世世代代都不与中原来往了。汉建武二十三年,国王派兵乘皮船南下,进攻汉朝的鹿茤人。鹿茤人弱小,就要被抓走了,于是天上响起震天动地的霹雳,暴雨南风刮得水都倒流了,波涛汹涌二百余里,皮船都沉没了,溺死了好几千人。几年以后,又派了六个王率领一万余人来进攻鹿茤。鹿茤王和他们作战,杀了六个王,哀牢的父老们一同把他们埋葬了。那天晚上,老虎把尸体都刨出来吃掉。天明后只见一堆白骨,人们都吓得逃开了。王于是害怕了,对他们的父老说:哀牢进犯边疆,古来就有,此次进攻鹿茤,立即遭受上天的诛灭,难道中原有真命天子了吗?为什么上天明明白白地保护他们呢?于是就派遣使者到越嶲去进献礼物,请求归附,永远维护边境。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在那里设置永昌郡,郡治在不韦县。因为秦始皇把吕不韦的子孙流徙到这里,所以用不韦作县名。不韦县北距叶榆六百余里,叶榆水并不流经不韦县。从不韦往北流的是卢仓水和禁水。
叶榆水自县南迳遂久县东,又迳姑复县西,与淹水合。
【译文】
叶榆水从县南流经遂久县东边,又流经姑复县西边,与淹水汇合。
又东南迳永昌邪龙县①。县以建兴三年刘禅分隶云南②,于不韦县为东北。
【注释】
①邪龙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东汉永平十二年(69)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属云南郡。
②建兴三年:225年。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223—237)。刘禅(shàn):字公嗣。刘备之子。223年袭位于成都,昏庸无谋,为魏所灭。举家东迁至洛阳,被魏朝封为安乐县公。
【译文】
叶榆水又往东南流经永昌邪龙县。邪龙县于建兴三年,被刘禅划归云南郡,对不韦县来说,是在东北方了。
东南出益州界,
叶榆水自邪龙县东南迳秦臧县①,南与濮水同注滇池泽于连然、双柏县也②。
【注释】
①秦臧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即今云南禄丰。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属建宁郡。西晋太安二年(303)属益州郡。南朝梁废。
②连然:即连然县。西汉元封二年置,属益州郡。治所即今云南安宁。三国蜀建兴三年属建宁郡。西晋太安二年属益州郡。双柏县:西汉元封二年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双柏境。三国蜀建兴三年属建宁郡。西晋太安二年属益州郡。
【译文】
叶榆河往东南流出益州边界,
叶榆水从邪龙县往东南流,经过秦臧县,往南流,在连然、双柏县与濮水一同注入滇池泽。
叶榆水自泽又东北迳滇池县南①,又东迳同并县南②,又东迳漏江县③,伏流山下,复出蝮口,谓之漏江④。左思《蜀都赋》曰:漏江洑流溃其阿⑤,汩若汤谷之扬涛⑥,沛若濛汜之涌波⑦。诸葛亮之平南中也⑧,战于是水之南。
【注释】
①滇池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为益州郡治。治所即今云南昆明晋宁区东北晋城镇。三国蜀汉属建宁郡。西晋泰始七年(271)为宁州治,太安二年(303)兼为益州郡治。东晋为晋宁郡治。南朝梁末废。
②同并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属牂柯郡。治所在今云南弥勒县城附近。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属建宁郡。南朝梁末废。
③漏江县:西汉元鼎六年置,属牂柯郡。治所在今云南泸西境。三国蜀汉废。西晋复置,属建宁郡。南朝梁末废。
④漏江:《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蜀都赋》刘注,漏江在建宁,有水道,伏流数里复出,故曰漏江。”
⑤洑流:水在地表下流动。阿:高大的山体。
⑥汩:象声词。水流声。汤谷:即旸谷。古代传说日出之处。
⑦沛:浩瀚、盛大貌。濛汜:古代神话中所指日入之处。
⑧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足智多谋,运筹帷幄,被时人称为“卧龙”。后为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译文】
叶榆水从滇池泽又往东北流,经过滇池县南边,又往东流经同并县南边,又往东流经漏江县,在山麓潜入地下,又在蝮口流出,叫漏江。左思《蜀都赋》说:漏江地下河冲破陵阜汩汩涌出,有如汤谷怒涛奔腾;水盛势强,有如濛汜水的波涛汹涌。诸葛亮平定南中时,就是在此水以南作战的。
叶榆水又迳贲古县北①,东与盘江合②。盘水出律高县东南盢町山③,东迳梁水郡北④,贲古县南。水广百余步,深处十丈,甚有瘴气⑤。朱褒之反⑥,李恢追至盘江者也⑦。建武十九年⑧,伏波将军马援上言⑨:从泠出贲古⑩,击益州,臣所将骆越万余人⑪,便习战斗者二千兵以上⑫,弦毒矢利,以数发,矢注如雨,所中辄死。愚以行兵此道最便,盖承藉水利,用为神捷也。盘水又东迳汉兴县⑬。山溪之中,多生邛竹、桄榔树⑭,树出面,而夷人资以自给。故《蜀都赋》曰:邛竹缘岭。又曰:面有桄榔。盘水北入叶榆水。诸葛亮入南,战于盘东是也。
【注释】
①贲(bēn)古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蒙自东南新安所镇。
②盘江:即今南盘江云南弥勒东南皈依底山以下部分,在云南东部及贵州、广西间。三国至唐称盘江。
③律高县:西汉元封二年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弥勒南朋普村。盢町(xù dīng)山:即今皈依底山。在云南弥勒东南隅。汉至南朝称盢町山。
④梁水郡:三国蜀汉析兴古郡盘南置,旋废。西晋永嘉五年(311)复置,属宁州。治所在梁水县(今云南开远)。
⑤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是瘴疠的病原。
⑥朱褒:三国蜀汉官吏。任牂牁太守,后拥郡反叛,被平定。
⑦李恢:字德昂。三国蜀汉将领。
⑧建武十九年:43年。
⑨伏波将军:杂号将军,西汉武帝置。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初名将。
⑩泠:一作麋泠县。治所在今越南富寿安朗西夏雷村。
⑪骆越:古民族名。居于今云南、贵州、广西之间。
⑫便习:娴熟,熟习。
⑬汉兴县:《水经注疏》杨守敬按:“蜀置县,属兴古郡。晋因,宋废。当在广西州(治所即今云南泸西)。”
⑭邛(qióng)竹:竹名。邛山所出,中实而节高,可做手杖。桄榔树:木名。俗称砂糖椰子、糖树。常绿乔木。肉穗花序的汁可制糖,茎中的髓可制淀粉,叶柄基部的棕毛可编绳或制刷子。
【译文】
叶榆水又流经贲古县北边,东流与盘江汇合。盘水发源于律高县东南的盢町山,东经梁水郡北、贲古县南。水阔百余步,深处有十丈,瘴气很盛。朱褒谋反时,李恢直追到盘江,即是此地。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上奏说:从泠取道贲古进攻益州,我率领骆越万余人,熟习作战的兵士二千以上,弓强箭利,接连射个不停,箭如雨下,中箭就死。我以为行军走这条路最便捷,因为利用水路,进军就很神速。盘水又往东流经汉兴县。山溪里不少地方长着邛竹和桄榔树,树里出产面粉,夷人赖以自给。所以《蜀都赋》说:邛竹沿着山岭。又说:桄榔树里出产面粉。盘水往北流入叶榆水。诸葛亮进军南方,在盘东打仗,即指此地。
入牂柯郡西随县北为西随水①,又东出进桑关②,
进桑县③,牂柯之南部都尉治也④。水上有关,故曰进桑关。故马援言,从泠水道出进桑王国⑤,至益州贲古县,转输通利,盖兵车资运所由矣。自西随至交趾⑥,崇山接险,水路三千里。叶榆水又东南,绝温水⑦,而东南注于交趾。
【注释】
①牂(zāng)柯郡:亦作䍧牱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故且兰县(今贵州黄平西南,一说在今贵阳附近)。西随县:西汉元鼎六年置,属牂柯郡。治所在今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境。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属兴古郡。西随水:即今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北部一段红河。东汉至南朝称西随水。
②进桑关:汉代置。在今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西北莲花滩。
③进桑县:西汉元鼎六年置,属牂柯郡,为南部都尉治。治所在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境。水上有进桑关。东汉改名进乘县。
④南部都尉:汉魏在边地郡县设置都尉,在南部的称南部都尉。
⑤泠水:当在泠县境内。进桑王国:当在进桑县境内。
⑥交趾:即交趾郡。秦亡后南越赵佗置。西汉元鼎六年归汉。西汉时治所在羸县(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县(今越南北宁仙游东)。
⑦绝:横渡,直渡。温水:即今云南东部及贵州、广西间之南盘江。汉至南朝称温水。
【译文】
叶榆水流进牂柯郡西随县北边,就是西随水,又往东流出进桑关,
进桑县是牂柯的南部都尉治所。水上有个关口,叫进桑关。所以马援说:从泠水经进桑王国到益州贲古县,转运畅通便利,兵车补给运输都走这条路。从西随到交趾水路三千里,其间高山峻岭,险阻连接不断。叶榆水又往东南流,穿过温水,往东南流入交趾。
过交趾泠县北,分为五水,络交趾郡中①,至南界,复合为三水,东入海。
《尚书大传》曰②:尧南抚交趾于《禹贡》荆州之南垂③。幽荒之外④,故越也。《周礼》⑤,南八蛮⑥,雕题、交趾⑦,有不粒食者焉⑧。《春秋》不见于传⑨。不通于华夏,在海岛,人民鸟语。秦始皇开越岭南⑩,立苍梧、南海、交趾、象郡⑪。汉武帝元鼎二年⑫,始并百越,启七郡⑬,于是乃置交趾刺史以督领之⑭。初治广信⑮,所以独不称州。时又建朔方⑯,明已始开北垂。遂辟交趾于南,为子孙基址也。
【注释】
①络:如网一样交织。
②《尚书大传》:书名。旧题汉伏胜撰,郑玄注。《尚书》的最早传文。
③尧:传说中远古帝王,名放勋。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族首领。初居于陶,后迁居唐,故称陶唐氏,史称唐尧。《禹贡》:即《尚书·禹贡》。详细记载了古代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物产分布以及土壤性质等。荆州: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指荆山(今湖北南漳西);衡指衡山,《汉书·地理志》以为即今湖南衡山县西之衡山。南垂:南方边境。
④幽荒:偏远荒凉。泛指九州之外。
⑤《周礼》:书名。儒家经典之一。是书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见解不一。杂汇周王室官制及战国年间各国制度,附会儒家政治理想,增损排比而成,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等六篇。
⑥八蛮:古谓南方的八蛮国。李巡《尔雅》注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春。”
⑦雕题:古云南部落名。
⑧不粒食者:不以谷物为食。
⑨《春秋》:书名。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凡十二君、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叙事简略,后世有《左氏传》《穀梁传》与《公羊传》为之解释补充,合称《春秋》三传。
⑩越:即百越。我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岭南:亦谓岭外、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故名。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北部地区。
⑪苍梧:即苍梧郡。战国秦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后称长沙郡。南海:即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象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置。治所在临尘县(今广西崇左境)。按,秦始皇并未在交趾设郡。
⑫元鼎二年:前115年。元鼎,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⑬启:开启,设置。七郡:指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
⑭刺史: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或称州),每部设刺史一人,遵照皇帝诏书所颁列的条令督察各部郡国。
⑮广信:即广信县。西汉置,为苍梧郡治。治所即今广西梧州。
⑯朔方:即朔方郡。西汉元朔二年(前127)置。治所在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什拉召一带)。东汉时移治临戎县(今内蒙古磴口东北布隆淖乡河拐子村古城)。
【译文】
叶榆河流过交趾泠县北边,分为五条水,在交趾郡中散布成为水网,到南界又合并为三条水,东流入海。
《尚书大传》说:尧在《禹贡》荆州的南疆安抚交趾。地在遥远荒凉的塞外,就是从前的越地。《周礼》记载的南八蛮,如雕题、交趾等,有的是不吃五谷的。在《春秋》的经传中,没有关于他们的记载。他们住在海岛上,和华夏不相往来,人民说话很难懂。秦始皇开拓百越岭南,设置了苍梧、南海、交趾、象郡。汉武帝元鼎二年,开始合并百越,开辟了七个郡,于是才设置交趾刺史来管辖这些地方。最初治所在广信,所以只有这个地区是不称州的。这时又建立了朔方郡,说明已开始开拓北方边疆了。于是又在南方开辟交趾,作为子孙的基地。
泠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开①,都尉治②。《交州外域记》曰③:越王令二使者典主交趾、九真二郡民④,后汉遣伏波将军路博德讨越王⑤,路将军到合浦⑥,越王令二使者赍牛百头、酒千钟⑦,及二郡民户口簿,诣路将军,乃拜二使者为交趾、九真太守,诸雒将主民如故⑧。交趾郡及州本治于此也,州名为交州。后朱䳒雒将子名诗⑨,索泠雒将女名徵侧为妻⑩。侧为人有胆勇,将诗起贼⑪,攻破州郡,服诸雒将,皆属徵侧为王,治泠县,复交趾、九真二郡民二岁调赋⑫。后汉遣伏波将军马援将兵讨侧,诗走入金溪究⑬,三岁乃得。尔时西蜀并遣兵共讨侧等,悉定郡县,为令长也⑭。
【注释】
①元鼎六年:前111年。
②都尉:官名。汉景帝时改秦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并掌全郡的军事。
③《交州外域记》:书名。具体未详。
④典主:掌管,统理。九真:即九真郡。西汉初南越赵佗置。西汉元鼎六年归汉。治所在胥浦县(今越南清化东山县杨舍村)。
⑤路博德:西汉大将。以右北平太守从骠骑将军霍去病有功,为符离侯。后以卫尉为伏波将军,伐破南越,益封。
⑥合浦:即合浦郡。西汉元鼎六年置。治所在合浦县(今广西浦北县南旧州村)。
⑦赍(jī):带着。
⑧雒将:一作骆将。交趾有骆王、骆侯,其将曰骆将。骆,古民族名。
⑨朱䳒(yuān):亦作朱鸢。在今越南兴安快州附近。
⑩索:聘娶。
⑪将:带领。起贼:造反。
⑫复:减除徭役或赋税。二岁:两年。调赋:租税,赋税。
⑬走入:逃入。金溪究:即禁谿。今越南红河支流山阳河。
⑭令长:秦汉时治万户以上县者为令,不足万户者为长。后因以令长泛指县令。
【译文】
泠县开发于武帝元鼎六年,是个都尉治所。《交州外域记》说:越王命令两个使者管理交趾、九真二郡人民,后来汉朝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讨伐越王,路博德率领部队到了合浦,越王派遣两位使者送了一百头牛、一千钟酒,还带了两郡百姓的户口册去见路将军,于是路将军就分别任命两位使者为交趾、九真太守,诸雒将所管的百姓仍照旧不变。交趾郡和州本来的治所就在这里,州名交州。后来朱䳒的雒将有个儿子叫诗,娶泠雒将女儿徵侧为妻。徵侧为人颇有胆略和勇气,她与诗起来作乱,攻破州郡,压服诸雒将,诸雒将都归属徵侧,并拥戴她做了女王,以泠县城为治所,并免除交趾、九真二郡人民两年的赋税。东汉派遣伏波将军马援去讨伐徵侧,诗逃到金溪究,三年以后方才被捕获。这时西蜀也派兵来讨伐徵侧等,完全平定了各郡县,就任命他们当地方官。
山多大蛇,名曰髯蛇,长十丈,围七八尺,常在树上伺鹿兽,鹿兽过,便低头绕之,有顷鹿死①,先濡令湿讫②,便吞,头角骨皆钻皮出。山夷始见蛇不动时③,便以大竹签签蛇头至尾,杀而食之,以为珍异。故杨氏《南裔异物志》曰④:髯惟大蛇,既洪且长。采色驳荦⑤,其文锦章。食豕吞鹿,腴成养创⑥。宾享嘉宴,是豆是觞⑦。言其养创之时,肪腴甚肥⑧。搏之,以妇人衣投之,则蟠而不起走⑨,便可得也。
【注释】
①有顷:一会儿,指时间很短。
②濡:沾湿,浸渍。
③山夷:山中的少数民族。
④杨氏《南裔异物志》:《水经注疏》:“赵(一清)云:按《隋书·经籍志》,《交州异物志》一卷,杨孚撰。”
⑤驳荦(luò):斑驳,文彩交杂貌。
⑥养创:疗养创伤。
⑦是豆是觞:既享食物又喝美酒。豆,本指盛装食物的容器,借代食物。觞,本指盛满酒的酒杯,借代美酒。
⑧肪腴:脂肪肥肉。
⑨蟠:盘结,盘曲。
【译文】
山上大蛇很多,名叫髯蛇,长十丈,身围七八尺,常常躲在树上伺机捕捉像鹿这一类野兽,待有鹿经过时,就垂下头把它缠住,一会儿鹿死了,先用舌头把它舔得全身湿透,然后吞下,鹿角和骨头都从皮里钻出来。山区夷民初见蛇不动时,就用大竹签把蛇从头到尾钉住杀死,当作佳肴美馔来吃。所以杨氏《南裔异物志》说:髯是巨蛇,既大又长。色彩斑驳,花纹就像锦缎一样。它吞吃猪、鹿,吃胖了躺下来养伤。宰蛇摆下盛筵,嘉肴美酒,邀来宾客共享。这是说它在养伤的时候,是最肥美的。捕蛇时把女人的衣服投过去,蛇就盘着不动,任人去捉了。
北二水,左水东北迳望海县南①。建武十九年,马援征徵侧置。
【注释】
①望海县:东汉建武十九年(43)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北宁西北求河北岸。
【译文】
北边有两条水,左边的水向东北流经望海县南边。望海县是建武十九年马援讨伐徵侧时所置。
又东迳龙渊县北①,又东合南水。水自泠县东迳封溪县北②。《交州外域记》曰: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③。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④。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⑤,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后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⑥,安阳王有神人名皋通,下辅佐,为安阳王治神弩一张,一发杀三百人。南越王知不可战,却军住武宁县⑦。按《晋太康记》⑧,县属交趾。越遣太子名始,降服安阳王,称臣事之。安阳王不知通神人,遇之无道⑨,通便去,语王曰:能持此弩王天下⑩,不能持此弩者亡天下。通去,安阳王有女名曰媚珠,见始端正,珠与始交通。始问珠,令取父弩视之。始见弩,便盗以锯截弩讫,便逃归报南越王。南越进兵攻之,安阳王发弩,弩折遂败。安阳王下船迳出于海。今平道县后王宫城见有故处⑪。《晋太康地记》,县属交趾。越遂服诸雒将。马援以西南治远,路迳千里,分置斯县,治城郭,穿渠通导溉灌,以利其民。县有猩猩兽,形若黄狗,又状貆,人面,头颜端正,善与人言,音声丽妙,如妇人好女,对语交言,闻之无不酸楚。其肉甘美,可以断谷,穷年不厌。
【注释】
①龙渊县:即龙编县。在今越南北宁仙游东。
②封溪县:东汉建武十九年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永福安朗东。
③雒田:在沼泽中以木为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成的浮于水面的农田。于上种植谷物,可随水高下,不致浸淹。
④铜印:铜制的印章。青绶: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
⑤蜀王:战国时蜀王。秦惠文王从司马错言,伐蜀,灭之。贬为侯。
⑥南越王尉佗:初名赵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秦始皇时为南海龙川县令。二世时,行南海郡尉事,故又名尉佗。秦亡,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王。汉立,高祖遣陆贾立其为南越王。高后时反叛,自号南越武帝。至文帝时,复遣陆贾出使南越,赵佗去帝称臣。
⑦武宁县:三国吴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北宁。南齐以后废。
⑧《晋太康记》:书名。撰者不详。
⑨遇:对待。无道:没有德行。
⑩王(wàng)天下:称王于天下。
⑪平道县:西晋置,属武平郡。治所在今越南永富福安东南。
【译文】
又往东流经龙渊县北边,又往东流与南水相汇合。南水从泠县往东流经封溪县北边。《交州外域记》说:从前交趾没有郡县时,土地有雒田。田地依潮水上下而起伏,百姓靠垦种这些田亩吃饭,因此叫雒民。这里设有雒王、雒侯来掌管各郡县。县里有很多雒将,授有铜印青带。后来蜀王的儿子率兵三万来讨伐雒王、雒侯,征服了诸雒将,蜀王的儿子于是就称为安阳王。后来南越王尉佗起兵去攻打安阳王,安阳王有个仙人名叫皋通,下凡来辅助他,为安阳王制了一把神弩,一发就可射杀三百人。南越王知道没法取胜,就退兵驻在武宁县。查考《晋太康记》,武宁县属交趾郡。南越王派了名叫始的太子去投降安阳王,向他称臣,为他效劳。安阳王不知道皋通是仙人,待他粗暴无礼,皋通就走了,对安阳王说:能保管好这把弩,可以称王于天下;不能保管好这把弩,就要亡天下。皋通去后,安阳王有个女儿叫媚珠,她看到始长得眉清目秀,就和他私通起来。始向媚珠探问,并叫她把她父亲的弩拿来看。他看见了弩,就偷偷用锯子锯过,逃回告诉南越王。南越王进兵攻打安阳王,安阳王开弩,弩就断了,仗也打败了。安阳王只得下船出海。现在平道县后面还可以看到安阳王的宫城遗址。据《晋太康地记》,平道县隶属于交趾。于是南越就征服了诸雒将。马援因西南治所遥远,路途千里,就分设此县,筑城开渠,引水灌溉,以利于百姓。县里有猩猩,长得像黄狗,又有点像貆,人面,五官端正,善于和人谈话,声音柔丽妙曼,有如姣好的女子,和它交谈,听到它的话人们无不感到心酸。猩猩的肉很鲜美,可以代替谷物,一年到头也吃不厌。
又东迳浪泊①。马援以其地高,自西里进屯此。
【注释】
①浪泊:今越南河内西北,东英西南之西湖。
【译文】
南水又往东流经浪泊。马援因其地势高,就从西里移驻于此。
又东迳龙渊县故城南,又东,左合北水。建安二十三年立州之始①,蛟龙蟠编于南、北二津②,故改龙渊以龙编为名也。卢循之寇交州也③,交州刺史杜慧度率水步晨出南津④,以火箭攻之,烧其船舰,一时溃散,循亦中矢赴水而死。于是斩之,传首京师。慧度以斩循勋,封龙编侯。刘欣期《交州记》曰⑤:龙编县功曹左飞⑥,曾化为虎,数月,还作吏。既言其化,亦化无不在,牛哀易虎⑦,不识厥兄,当其革状⑧,安知其讹变哉⑨?
【注释】
①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②蛟龙: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蟠编:盘结,盘曲。
③卢循:字于先。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孙恩妹夫。孙恩率众起兵败死,众推循为主。率军进攻江东,不利,泛海至番禺,攻占广州,自号广州刺史、平南将军。时东晋内乱,无暇顾及广州,授以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以示安抚。义熙中,趁刘裕北伐,与徐道覆分别从广州和始兴起兵,水陆并进,攻打建康。刘裕灭南燕回师建康,循与刘裕战,兵败投水自杀。寇:入侵,侵扰。交州:东汉建安八年(203)改交州刺史部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十五年(210)移治番禺县(今广东广州)。三国吴黄武年间分为交、广二州,交州治龙编县(今越南北宁仙游东)。
④杜慧度:安帝时除交州刺史。从刘裕征讨卢循。水步:水军和陆军。
⑤刘欣期《交州记》:具体不详。
⑥功曹:官名。汉代郡守、县令之佐吏。
⑦牛哀易虎:公牛哀变成了老虎。牛哀,指公牛哀。传说他病了七日之后,变成了老虎,把去看他的哥哥吃了。见《淮南子·俶真训》。
⑧革:改易,变革。
⑨讹变:讹误变易。
【译文】
又往东流经龙渊县老城南面,又往东流,在左边汇合了北水。建安二十三年开始立州时,蛟龙在南北两处渡口盘缠编结在一起,所以把龙渊改名为龙编。卢循进犯交州时,交州刺史杜慧度率领了水兵和步兵,一早就从南津出击,用火箭来进攻,把卢循的大船烧毁,部队就溃散了,卢循也中箭投水而死。于是砍下他的头,派人送到京城里去。杜慧度因杀卢循有功,被封为龙编侯。刘欣期《交州记》说:龙编县功曹左飞,曾变成老虎,几个月后,又回来做小吏。既然说到变化,变化是无处不在的;公牛哀变虎,连自己的哥哥也不认识了,在他变了形以后,又怎能知道他自己变虎呢?
其水又东迳曲易县①,东流注于泿郁。《经》言,于郡东界复合为三水,此其二也②。
【注释】
①曲易县:亦作曲阳县。西汉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海阳附近。
②此其二:一作此其一。《水经注疏》:“全(祖望)云:当作此其二也。二水谓南水、北水,其次一水谓中水,合之为三水。戴依改二。会贞按:一字不误,(赵)(全)未明郦《注》之旨,说乃大误。惟《经》言分为五水,复合为三水。《注》有分流之五水,而合流只二水,与《经》不符。按其次一水至稽徐县,泾水注之,而泾水入稽徐县,乃不言注次一水,而言注于中水,显有夺误,当作入稽徐县注于次一水,又东注郁,此其二也。盖上北二水合为一水,此次一水合泾水为一水,下中水、南水又合为一水,各注郁,方足三水之数。”译文从之。
【译文】
水又往东流经曲易县,东流注入泿郁。《水经》说:在郡东边界上又汇成三条水,这是其中的一条。
其次一水,东迳封溪县南,又西南迳西于县南①,又东迳羸县北②,又东迳北带县南③,又东迳稽徐县④,泾水注之。水出龙编县高山,东南流入稽徐县,注于中水。中水又东迳羸县南。《交州外域记》曰:县,本交趾郡治也。《林邑记》曰⑤:自交趾南行,都官塞浦出焉⑥。其水自县东迳安定县⑦,北带长江,江中有越王所铸铜船,潮水退时,人有见之者。其水又东流,隔水有泥黎城⑧,言阿育王所筑也⑨。又东南合南水。南水又东南迳九德郡北⑩。《交州外域记》曰:交趾郡界有扶严究⑪,在郡之北,隔渡一江,即是水也。
【注释】
①西于县:西汉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永福东英古螺乡。
②羸县:亦作羸娄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为交趾郡治。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
③北带县:西汉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内东文林附近。
④稽徐县:西汉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兴安计瑟附近。
⑤《林邑记》:书名。亦作《林邑国记》。撰者不详。
⑥都官塞浦:在交趾郡南。
⑦安定县:西汉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南定西北红河南岸。
⑧泥黎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寰宇记》宋平县下引刘欣期《交州记》,泥黎城在安定县东南,隔水七里,阿育王所造塔、讲堂尚在。”
⑨阿育王:古印度摩竭提国王,著名的佛教扶持者。
⑩九德郡:三国吴置,属交州。治所在咸县(今越南义安演州西)。西晋移治九德县(今越南义安荣市)。南朝宋治所在浦阳县(今越南义安荣市东南)。
⑪扶严究:《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宋志·武平郡》,吴建卫三年,讨扶严夷,以其地立,即此。”扶严,三国时交趾地方少数民族。
【译文】
还有一条水,往东流经封溪县南面,又往西南流经西于县南面,又往东流经羸县北面,又往东流经北带县南面,又往东流经稽徐县,有泾水注入。泾水发源于龙编县的高山,往东南流入稽徐县,注入中水。中水又往东流经羸县南面。《交州外域记》说:羸县原来是交趾郡的治所。《林邑记》说:从交趾南行,有都官塞浦通出。水从县东流经安定县,该县北边有长江流过,江中有越王所铸造的铜船,潮水退时有人曾看见过。水又往东流,隔岸有泥黎城,据说是阿育王所筑。又往东南流,与南水汇合。南水又往东南流经九德郡北面。《交州外域记》说:交趾郡边界有扶严究,在郡城以北,渡过一条江,就是这条水了。
江水对交趾朱䳒县,又东迳浦阳县北①,又东迳无切县北②。建武十九年九月,马援上言:臣谨与交趾精兵万二千人,与大兵合二万人,船车大小二千艘,自入交趾,于今为盛。十月,援南入九真,至无切县,贼渠降③。进入馀发④,渠帅朱伯弃郡亡入深林巨薮⑤。犀象所聚,羊牛数千头,时见象数十百为群。援又分兵入无编县⑥,王莽之九真亭。至居风县⑦,帅不降,并斩级数十百,九真乃靖⑧。
【注释】
①浦阳县:西晋置,属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义安荣市东南。南朝宋为九德郡治。
②无切县:亦作无功县。西汉置,属九真郡。治所在今越南宁平附近。东汉末废。
③贼渠:贼首。
④馀发:即馀发县。西汉置,属九真郡。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峨山县附近(一说在今越南清化原禄附近)。东汉废。
⑤渠帅:首领。巨薮:大泽。
⑥无编县:西汉置,属九真郡。治所在今越南清化靖嘉西龙施。东汉末年废。
⑦居风县:西汉置,属九真郡。治所在今越南清化北马江南岸。三国吴改为移风县。
⑧靖:平定,安定。
【译文】
江水以北是交趾的朱䳒县,又往东流经浦阳县北面,又往东流经无切县北面。建武十九年九月,马援上书说:我带领交趾精兵一万二千人,连同大兵共二万人,车船大小二千艘,自从进交趾以来,规模要算现在最盛大了。十月,马援南下进入九真,直到无切县,敌方首领投降了。又进入馀发,敌军主帅朱伯放弃了郡城,逃入深林大泽里。那是犀象聚集之地,有牛羊数千头,时常可以看到大象数十或数百头结集成群。马援又分兵进入无编县,就是王莽时的九真亭。到了居风县,首领不肯投降,杀了好几千人,九真方才平定。
其水又东迳句漏县①。县带江水,江水对安定县。《林邑记》所谓外越安定、纪粟者也。县江中有潜牛②,形似水牛,上岸斗,角软还入江水,角坚复出。又东与北水合,又东注郁,乱流而逝矣。此其三也。
【注释】
①句漏县:即苟屚县。治所在今越南河西石室县。
②潜牛:生活在南方江河中的野牛,形似水牛。
【译文】
其水又往东流经句漏县。江水从县城旁边流过,江水对岸是安定县。《林邑记》所谓外越的安定、纪粟,指的就是此县。县里江水中有潜牛,形状像水牛,上岸相斗,角软以后又潜入江水中,待到角硬后再出来。又往东流与北水汇合,又往东流注入郁水,然后乱流逝去。这是第三条。
平撮通称①,同归郁海,故《经》有入海之文矣。
【注释】
①撮:采用,撮取。
【译文】
取其通称,最后都流入郁海,所以《水经》中有东流入海这样的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