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
沅水出牂柯且兰县①,为旁沟水;又东至镡成县②,为沅水,东过无阳县③,
无水出故且兰④,南流至无阳故县。县对无水,因以氏县。无水又东南入沅,谓之无口。
【注释】
①且(jū)兰县:西晋改故且兰县置,属牂柯郡。治所在今贵州黄平西南。
②镡(xín)成县: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南。
③无阳县: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东南。
④无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据《汉志》。今曰镇阳江,亦曰洪江,出黄平州(今贵州黄平西北旧州镇)南金凤山。”
【译文】
沅水
沅水发源于牂柯郡且兰县,称为旁沟水;又往东流到镡成县,称为沅水,往东流过无阳县,
无水发源于旧时的且兰,往南流到无阳旧县城。县城面对无水,因此以水为县名。无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沅水,汇流处叫无口。
沅水东迳无阳县,南临运水①。水源出东南岸许山②,西北迳其县南流,注于熊溪③。熊溪南带移山④,山本在水北,夕中风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山以移为名,盖亦苍梧郁州、东武怪山之类也⑤。熊溪下注沅水。
【注释】
①运水:当在今湖南绥宁一带。
②许山:当在今湖南绥宁一带。
③熊溪:《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熊溪即今绥宁县(今湖南绥宁西南)之竹舟江。”
④带:缠绕,环绕。移山:《水经注疏》熊会贞按:“移山当在今绥宁县西北,黔阳县(今湖南洪江黔城镇)东南。”
⑤郁州:《水经注疏》:“赵(一清)云:按《寰宇记》东海县下引《水经注》曰,朐县东北海中有大州,谓之郁州。有道者学徒十人,游于苍梧、郁州之上数百年,皆得至道。其山自苍梧徙至东海上,今犹有南方草木生焉。故崔琰《述初赋》曰,郁州者,故苍梧之山也。”东武:即东武县。西汉置,为琅琊郡治。治所在今山东诸城。怪山:据《神异志》载,自琅琊东武海中一夕飞来,居民怪之,故曰怪山。
【译文】
沅水往东流经无阳县,县城南临运水。运水源出东南岸的许山,往西北流经该县南边,注入熊溪。熊溪南流绕过移山,移山原在北岸,夜间风雨大作,天明以后,山就移到水南了,因而名为移山,这也是苍梧郁州、东武怪山一类怪事。熊溪下注沅水。
沅水又东迳辰阳县①。县有龙溪水,南出于龙峤之山②,北流入于沅。
【注释】
①辰阳县: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辰溪县西十余里。西晋废。
②龙峤山:一作龙桥山。即今湖南洪江黔城镇东南八面山。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经辰阳县。该县有龙溪,发源于南面的龙峤之山,北流注入沅水。
沅水又东,滏水注之①。水南出扶阳之山②,北流会于沅。
【注释】
①滏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辰溪县(今湖南辰溪县)东南有一水,东北流入沅,当即此水也。”
②扶阳山:一名文竹山。在今湖南新宁东十五里。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有滏水注入。滏水发源于南面的扶阳之山,北流汇合于沅水。
沅水又东与序溪合①。水出武陵郡义陵县鄜梁山②,西北流迳义陵县,王莽之建平县也,治序溪。其城,刘备之秭归③,马良出五溪④,绥抚蛮夷⑤,良率诸蛮所筑也。所治序溪,最为沃壤,良田数百顷,特宜稻,修作无废⑥。又西北入于沅。
【注释】
①序溪:今湖南沅水支流溆水。
②义陵县:西汉置,为武陵郡治。治所在今湖南溆浦县南梁家坡。东汉省入辰阳县。鄜(fū)梁山:即古佛山。在今湖南溆浦县西南。
③秭归:即秭归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即今湖北秭归西北归州镇。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属建平郡。
④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因良眉中有白毛,当地谚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刘备得荆州,辟为从事。备称帝,拜侍中。五溪:古辰州境五条水的总名,具体为雄溪、樠(mán)溪、无溪、酉溪、辰溪。
⑤绥抚:安定抚慰。
⑥修作:耕作。
【译文】
沅水又东流与序溪汇合。序溪发源于武陵郡义陵县的鄜梁山,往西北流经义陵县—就是王莽时的建平县。治所在序溪。刘备向秭归挺进,派马良取道五溪,安抚蛮夷,就率领蛮族诸部落筑了序溪的县城。所辖序溪一带,土壤最肥沃,良田数百顷,特别适宜种稻,长期以来耕作不废。序溪又往西北注入沅水。
沅水又东合溆水①。水导源溆溪,北流注沅。
【注释】
①溆水:《水经注疏》:“赵(一清)云:序水,《方舆纪要》作溆水,《注》又别名之曰柱溪,柱、序音同通用故耳。全、戴改二柱字作溆。守敬按:《离骚·九章》入溆浦而儃佪兮。溆与序通。故《方舆纪要》云,溆水,《汉志》作序水,与此柱水源流各别,渺不相涉。且郦氏亦序、柱分叙,乃赵氏谓《注》别名序溪曰柱溪,并为柱、序音同通用之说,是混两水为一水矣,不谓全、戴亦为所惑。今辰溪县东南有松溪,东北流入沅江,盖即柱水也。”译文用柱水。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汇合了柱水。柱水发源于溆溪,北流注入沅水。
沅水又东迳辰阳县南,东合辰水①。水出县三山谷②,东南流,独母水注之③。水源南出龙门山④,历独母溪,北入辰水。辰水又迳其县北,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即名焉。《楚辞》所谓夕宿辰阳者也⑤。王莽更名会亭矣。辰水又右会沅水,名之为辰溪口。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无溪、酉溪⑥,辰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⑦,故谓此蛮五溪蛮也。
【注释】
①辰水:亦名辰溪。又名锦江。在今湖南辰溪县西南。武陵五溪之一。
②水出县三山谷:《水经注疏》:“此辰阳即今辰溪县治,乃移置之县。《汉志》辰阳三山谷,辰水所出。会贞按:《元和志》,三山谷一名辰山,在麻阳县西南八百三十五里。《舆地纪胜》作三峿山,今谓之九龙山,在铜仁县西北,麻阳河源出此,曰顺溪,即辰水也。”三山谷,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与江口县交界处之梵净山。
③独母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九域志》龙门溪在镇江寨,盖独母水变名也。今龙门溪出麻阳县(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东六十里龙门山,北流入麻阳江。”
④龙门山: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南。
⑤夕宿辰阳者:语见屈原《九章·涉江》。
⑥雄溪:又作熊溪。东汉、六朝武陵郡境内五溪之一。即今湖南沅江上游支流渠河。樠(mán)溪:亦名明溪。在今湖南永顺东南一百二十里。东南流至沅陵县入酉水。无溪:即前无水。酉溪:今酉水上游。源出今湖北宣恩东南,西南流经来凤东、湖南龙山县西、四川酉阳土家族自治县东,折而东流,经湖南保靖,至沅陵县南入沅江。
⑦蛮左:蛮夷。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经辰阳县南边,东流与辰水汇合。辰水发源于辰阳县三山谷,往东南流,有独母水注入。独母水发源自南方的龙门山,流过独母溪,北流注入辰水。辰水又流经县北,旧治所在辰水以北,因名辰阳。就是《楚辞》所说的夕宿辰阳。王莽时改名为会亭。辰水又在右边汇合于沅水,汇流处称为辰溪口。武陵有五溪,叫雄溪、樠溪、无溪、酉溪,辰溪是其中之一。溪水两岸,全是蛮族所居,所以称这一带的蛮人为五溪蛮。
水又迳沅陵县西①。有武溪②,源出武山③,与酉阳分山④。水源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⑤。盘瓠者,高辛氏之畜狗也⑥,其毛五色。高辛氏患犬戎之暴⑦,乃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军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吴将军之首于阙下,帝大喜,未知所报。女闻之,以为信不可违⑧,请行⑨,乃以配之。盘瓠负女入南山,上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帝悲思之,遣使不得进。经二年,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⑩,染以草实⑪,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母白帝⑫,赐以名山。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其狗皮毛,嫡孙世宝录之⑬。武水南流注于沅。
【注释】
①沅陵县:汉高帝五年(前202)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沅陵县南沅水南岸。东汉移治今沅陵县西南。
②武溪:一名武水。又名泸溪。沅江支流。在今湖南西部。源出花垣县境,东南流经吉首、泸溪县,在武溪镇入沅江。
③武山:即武陵山。在今湖南西部。
④酉阳:即酉阳县。战国秦置,属洞庭郡。治所在今湖南永顺东南王村镇。西汉属武陵郡。
⑤盘瓠:古代传说为帝高辛氏所畜犬。
⑥高辛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⑦犬戎:古族名。暴:侵扰,抄掠。
⑧信不可违:信用不可违背。
⑨请行:请求出嫁。
⑩织绩:编织。
⑪草实:草的种子。
⑫白:禀告。
⑬宝录:当作传家宝珍藏。录,珍藏。
【译文】
沅水又流经沅陵县西边。有武溪,发源于武山,沅陵县与酉阳县以山分界。水源的岩石上,盘瓠的遗迹还在。盘瓠是高辛氏所养的狗,毛有五色。高辛氏因对犬戎的侵扰感到忧虑,就招募天下勇士,说是如有人能取得犬戎吴将军的头颅,就把小女儿嫁给他。下令之后,盘瓠把吴将军的头衔到宫阙之下,高辛氏大喜,却不知怎样酬谢它。女儿听到这件事,认为不可失信,请求让她去嫁给它,于是就成婚了。盘瓠把姑娘背到南山,登山进入石洞里面。那地方极险,人迹不到。高辛氏思女心悲,可是派遣使者也进不去。经过二年,生了六个儿子和六个女儿。盘瓠死后,儿女们自相结成夫妻。他们编织木皮,以野果染色,爱好五色衣服,剪裁制作都有尾巴。他们的母亲禀告高辛氏,请把名山赐给他们。以后逐渐繁衍,号称蛮夷。现在武陵郡的夷人,就是盘瓠的部族。他的狗皮毛,由嫡孙世代珍藏。武水往南流注入沅水。
沅水又东,施水注之①。水南出施山,溪源有阳欺崖②,崖色纯素,望同积雪。下有二石室,先有人居处其间,细泉轻流,望川竞注,故不可得以言也③。施水北流会于沅。
【注释】
①施水:一名施黔水。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南。
②阳欺崖:《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方舆纪要》,沅陵县西十里有白田头山,乱峰嵯峨。每雪霁后,山头积素,望若图画。未知即此崖否?”
③故不可得以言也:此句费解。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有施水注入。施水发源于南方的施山,源头有阳欺崖,崖色纯白,望去如同积雪。下面有石洞两处,先前有人居住在里面,细泉轻轻地流淌着,竞向山溪奔流,故不可得以言也。施水北流汇合于沅水。
沅水又东迳沅陵县北。汉故顷侯吴阳之邑也①,王莽改曰沅陆。县北枕沅水。
【注释】
①吴阳:长沙文王吴苪之子。高后元年(前187)封为沅陵侯。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经沅陵县北边。这里原是汉朝时顷侯吴阳的食邑,王莽时改名为沅陆。县城北临沅水。
沅水又东迳县故治北。移县治,县之旧城置都尉府。因冈傍阿①,势尽川陆②,临沅对酉,二川之交会也。酉水导源益州巴郡临江县③,故武陵之充县酉源山④,东南流迳无阳故县南⑤,又东迳迁陵故县界⑥,与西乡溪合⑦。即延江之枝津⑧,更始之下流⑨,谓之西乡溪口。酉水又东迳迁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迁陆也。酉水东迳酉阳故县南。县,故酉陵也⑩。酉水又东迳沅陵县北,又东南迳潘承明垒西⑪。承明讨五溪蛮,营军所筑也。其城跨山枕谷。酉水又南注沅水。阚骃谓之受水⑫。其水所决入⑬,名曰酉口。
【注释】
①阿:山陵。
②势尽川陆:充分利用川流和陆地的形势。
③酉水:沅江支流。在今湖南西北部及与重庆、湖北交界处。源出湖北宣恩境,西南流经重庆西南,折而东流,至湖南沅陵县入沅江。临江县: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即今重庆忠县。
④充县: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即今湖南桑植。西晋太康四年(283)改为临澧县。
⑤无阳故县:《水经注疏》:“朱(谋㙔)流下脱二字,《笺》曰阳上缺无字,并引《汉志》武陵郡无阳县为证。全(祖望)、赵(一清)、戴(震)增迳无二字。守敬按:增迳字是也,增无字则非。无阳故县为无水所迳,见上文,其地去此甚远,且中隔辰、武二水。惟晋、齐等《志》,武陵郡之黚阳县,在今龙山县境。《延江水注》,酉水北岸有黚阳县,则酉水正迳县南,此为黚阳之脱误无疑。”译文从之。
⑥迁陵县:战国秦置,属黔中郡。治所在今湖南保靖东北乳香岩。西汉属武陵郡。南朝齐改名零陵县,迁治今保靖。
⑦与西乡溪合:《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酉水与延江水不通流,自延江水《经》误谓延江水注更始水,下入酉水,而郦氏沿其误,此又承彼篇之误。”
⑧延江:即今四川、贵州两省境之乌江。
⑨更始:即更始水。即今四川、贵州两省境之乌江。
⑩酉陵:具体不详。
⑪潘承明垒:《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在今沅陵县(今湖南沅陵县南沅水南岸)西北。”潘承明,即潘濬,字承明。刘备领荆州,以濬为治中从事,备入蜀,典留州事。孙权杀关羽,并荆土,濬归孙权。五溪蛮夷叛乱盘结,权假濬节,督诸军讨之。斩获万数。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
⑫阚骃(kàn yīn):字玄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撰有《十三州志》。
⑬决入:汇入。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经旧县城北边。后来县治迁移,而在旧县城设置都尉府。都尉府傍冈倚山,一边是沅水,一边是酉水,位于两水汇流处,充分利用了川流和陆地的形势。酉水发源于益州巴郡的临江县,就是旧时武陵郡充县的酉源山,往东南流经旧黚阳县南边,又往东流经旧迁陵县边界,与西乡溪汇合,汇流处称为西乡溪口。西乡溪是延江的一条支流,也是更始水的下游。酉水又往东流经迁陵县旧城北边,王莽时改名为迁陆。酉水往东流经酉阳县旧城南边,这就是旧时的酉陵。酉水又往东流经沅陵县北边,又往东流经潘承明垒西边。此垒是潘承明征讨五溪蛮时为驻军所筑,其城跨山枕谷。酉水又往南注入沅水。阚骃称为受水。入沅处叫酉口。
沅水又迳窦应明城侧①,应明以元嘉初伐蛮所筑也②。
【注释】
①窦应明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其城疑即沅陵县治。”窦应明,南朝宋刘裕时人。毛德祖之麾将。官讨虏将军、弘农太守。
②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
【译文】
沅水又流经窦应明城侧,此城是元嘉初年窦应明讨伐蛮人时所筑。
沅水又东,溪水南出茗山①。山深回险,人兽阻绝。溪水北泻沅川。
【注释】
①茗山:在今湖南沅陵县东南。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有溪水发源于南方的茗山。山深而险,人迹不至,连野兽都难以越过。溪水北流,泻入沅水。
沅水又东与诸鱼溪水合①。水北出诸鱼山,山与天门郡之澧阳县分岭。溪水南流会于沅。
【注释】
①诸鱼溪水:即今湖南沅陵县东北朱红溪。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与诸鱼溪水汇合。诸鱼水发源于北方的诸鱼山。诸鱼山是沅陵县与天门郡澧阳县的分界。溪水南流,与沅水汇合。
沅水又东,夷水入焉。水南出夷山,北流注沅。夷山东接壶头山①,山高一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有新息侯马援征武溪蛮停军处。壶头径曲多险,其中纡折千滩②。援就壶头,希效早成,道遇瘴毒③,终没于此。忠公获谤,信可悲矣。刘澄之曰④:沅水自壶头枝分,跨三十三渡,迳交趾龙编县⑤,东北入于海。脉水寻梁⑥,乃非关究⑦,但古人许以传疑⑧,聊书所闻耳。
【注释】
①壶头山:在今湖南沅陵县东北,沅水南。
②纡折:迂回曲折。
③瘴毒:瘴气之毒。
④刘澄之: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族弟刘遵考之子。累官豫州刺史、都官尚书。著作有《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太平御览》还引刘澄之《江州记》《扬州记》《豫章记》等。
⑤龙编县:西汉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北宁仙游东。
⑥脉:探寻,寻找。
⑦关究:关涉,相关。
⑧许:允许。传疑:把有疑虑的事情流传下去。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有夷水注入。夷水发源于南方的夷山,北流注入沅水。夷山东与壶头山相接,山高一百里,方圆三百里。山下水边,有新息侯马援征伐武溪蛮时军队歇息的地方。壶头道路崎岖,险阻很多,其间溪流迂回曲折,有成千的险滩。马援去壶头,希望早日功成,不幸路上遭到瘴气之毒,终于死在这里。他对朝廷忠心耿耿,却受人毁谤,实在可悲得很。刘澄之说:沅水到壶头分出支流,跨水有三十三处渡口,流经交趾龙编县东北注入大海。细究水脉所经,却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但古人容许存疑,所以姑且记下来罢了。
又东北过临沅县南①,
临沅县与沅南县分水②。沅南县西有夷望山③,孤竦中流,浮险四绝。昔有蛮民避寇居之,故谓之夷望也。南有夷望溪水④,南出重山,远注沅。
【注释】
①临沅县:战国楚置。后入秦,为黔中郡治。治所即今湖南常德。西汉属武陵郡。东汉为武陵郡治。
②沅南县: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西南。延平元年(106)移治今湖南桃源县东。分水:以水为界。
③夷望山: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中水心崖。
④夷望溪:沅江支流。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俗讹为怡望溪、渔网溪。
【译文】
沅水又往东北流过临沅县南边,
临沅县与沅南县以沅水为分界。沅南县西边有夷望山,孤峰耸峙于江心,四面无依,如在险流中漂浮。从前有蛮民避乱于此山,所以称为夷望。南有夷望溪水,发源于南方重叠的山岭间,远流注入沅水。
沅水又东得关下山①。东带关溪②,泻注沅渎。
【注释】
①关下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名脚底岩,在桃源县(今湖南桃源县)西。”
②关溪:《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桃源县西有仙人溪,在水心崖东,源出高桥村,南流入沅,即此溪也。”
【译文】
沅水又东流,到了关下山。关溪从山的东面流过,泻注于沅水。
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璧湾①。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楫嬉游,徘回爱玩。
【注释】
①明月池:在今湖南桃源县东。白璧湾:在今湖南桃源县。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经临沅县西边,就到明月池、白璧湾。湾呈半月形,澄清的潭水明澈如镜,头上风声在空中回荡,脚下流泉淙淙不绝。经过这里的人无不来荡桨嬉游,留连忘返。
沅水又东历三石涧①,鼎足均跱②,秀若削成③。其侧茂竹便娟④,致可玩也。又东带绿萝山⑤,绿萝蒙幂⑥,颓岩临水,寔钓渚渔咏之胜地,其迭响若钟音⑦,信为神仙之所居。
【注释】
①三石涧:《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有倒水岩在桃源县西南瓮子滩上。岩石参差,鼎立称尊,适可三足,中皆有涧隔之,其地饶竹。”
②跱(zhì):站立,伫立。
③秀:高耸,高峻。
④便娟:修长而美好的样子。
⑤绿萝山:在今湖南桃源县南十五里。下有潭。
⑥蒙幂:茂密覆盖的样子。
⑦迭响:荡漾的回声。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经三石涧,涧中有三石鼎足耸立,距离匀称,仿佛是妙手斧削而成。旁边翠竹袅袅婷婷,风姿妙曼,可供玩赏。沅水又往东流,绕过绿萝山。绿油油的松萝垂披,危耸的山岩凭依着水边,真是钓鱼吟咏的胜地;水击山岩,回音荡漾,有如钟声一般,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了。
沅水又东迳平山西①。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绝于其侧。
【注释】
①平山:即河洑山。在今湖南常德西三十里。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经平山西边。平山南临沅水,寒松垂荫于冈峦之上,清泉流注于山崖之下,隐居的人一到这里,就再也不愿离开了。
沅水又东迳临沅县南。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王莽更之曰监沅也。县南有晋征士汉寿人袭玄之墓①。铭,太元中车武子立②。县治武陵郡下,本楚之黔中郡矣③。秦昭襄王二十七年④,使司马错以陇、蜀军攻楚⑤,楚割汉北与秦⑥。至三十年⑦,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⑧,以为黔中郡。汉高祖二年⑨,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王莽更之曰建平也。南对沅南县,后汉建武中所置也。县在沅水之阴,因以沅南为名。县治故城,昔马援讨临乡所筑也⑩。
【注释】
①征士:有学行而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汉寿:即汉寿县。东汉阳嘉三年(134)改索县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东北四十里崆巄城。袭玄之墓:在今湖南武陵县南。袭玄之,一作龚玄之。字道玄。武陵汉寿人。好学潜默,安于陋巷。
②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车武子:即车胤,字武子。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③黔中郡:战国时楚置,后入秦。秦代治所在临沅县(今湖南常德)。西汉改为武陵郡。
④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昭襄王,名则,一名稷。秦武王之异母弟,秦国国君。
⑤司马错:战国时秦国将领。曾将兵伐蜀,攻下后,任蜀郡郡守。陇、蜀军:甘肃和四川等地的军队。
⑥汉北:地区名。指湖北汉水以北地区。
⑦三十年:指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
⑧巫:即巫郡。战国楚置。治所即今重庆巫山县。秦昭襄王三十年,蜀郡守张若伐楚取巫郡,寻改为巫县。黔:此指战国楚置黔中郡。
⑨汉高祖二年:前205年。
⑩临乡:在今湖南常德西南七十里古城山上。即沅南故城。
【译文】
沅水继续往东流经临沅县城南边。县城南临沅水,因此得名。王莽时把临沅改名为监沅。县南有袭玄之墓。袭玄之,晋时汉寿人,曾受朝廷征聘而不赴。墓铭是太元年间车武子所立。县治在武陵郡下—武陵郡本来是楚时的黔中郡。秦昭襄王二十七年,派司马错率陇、蜀军队攻楚,楚把汉北割让给秦国。到三十年,秦又夺取楚巫、黔及江南等地,设为黔中郡。汉高祖二年,把黔中原辖地划为武陵郡,王莽时改名为建平。临沅县南对沅南县,置于后汉建武年间。该县位于沅水南岸,因此名为沅南。县治旧城,是从前马援讨伐临乡时所筑。
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①。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②。山西带脩溪一百余里,茂竹便娟,披溪荫渚③,长川迳引④,远注于沅。
【注释】
①枉渚:当在今湖南常德南。
②枉人山:即枉山。在今湖南常德东南十五里。
③披溪:覆盖溪流。荫渚:遮蔽枉渚。
④迳引:径直通流。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过一处小湾,称为枉渚。渚东一里左右,就是枉人山。枉人山西边傍着脩溪绵延一百余里,翠竹亭亭摇曳,沿溪披拂,荫蔽了水湾;长长的溪流从远处流来,注入沅水。
沅水又东入龙阳县①。有澹水出汉寿县西杨山②,南流东折,迳其县南。县治索城,即索县之故城也③。汉顺帝阳嘉中④,改从今名。阚骃以为兴水所出,东入沅。而是水又东历诸湖,方南注沅,亦曰渐水也。水所入之处,谓之鼎口⑤。
【注释】
①龙阳县:三国吴置,属武陵郡。治所即今湖南汉寿。
②澹水:在今湖南安乡东。九澧之一。今名后河。杨山:在今湖南常德北三十里。
③索县:战国秦置,属黔中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东北六十里。西汉属武陵郡。东汉改为汉寿。
④汉顺帝:刘保。东汉安帝之子。阳嘉:汉顺帝刘保的年号(132—135)。
⑤鼎口:在今湖南汉寿东北一百二十里。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入龙阳县。有澹水发源于汉寿县西边的杨山,南流东转,流经县南。县治索城,就是索县的老城。汉顺帝阳嘉年间才改为今名。阚骃以为兴水发源于那里,往东流注入沅水。而此水又往东流过诸湖,方才往南注入沅水,又名渐水。水流汇入处叫鼎口。
沅水又东历龙阳县之汜洲①。洲长二十里,吴丹杨太守李衡②,植柑于其上,临死敕其子曰③:吾州里有木奴千头④,不责衣食,岁绢千匹。太史公曰:江陵千树橘,可当封君⑤。此之谓矣。吴末,衡柑成,岁绢千匹。今洲上犹有陈根余枿⑥,盖其遗也。
【注释】
①汜(sì)洲:亦作汎洲、氾洲。又名橘洲。在今湖南汉寿西北。
②吴:三国吴。丹杨:即丹阳郡。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置。治所在宛陵县(今安徽宣城)。三国吴移治建邺(今江苏南京)。李衡:本居襄阳(今湖北襄阳),东汉末入吴为武昌(今湖北鄂城)庶民。后为诸葛恪司马。入蜀说姜维伐魏。迁丹阳太守。时孙休在郡治,衡数以法绳之。及休立,自囚请罪,得释,加威远将军。衡密遣客于武陵种柑橘千株,临死谓儿云有千头木奴,可得衣食,后家道殷足。
③敕(chì):告诫,叮嘱。
④木奴:这里指柑橘树。
⑤可当封君:可比得上封为诸侯了。
⑥陈根:老树根。余枿:残剩的树木根株。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经龙阳县的汜洲。洲长二十里,吴丹杨太守李衡在洲上种植柑橘,临死时嘱咐他的儿子说:我在乡里有木奴一千个,不要你供给衣食,每年可为你赚得一千匹绢。太史公说:江陵一千棵橘树,抵得上封侯。这话说得不错。吴国末年,李衡柑橘长成,每年收入可抵绢一千匹的价值。现在洲上还有树根和残存的树桩,就是当年留下的。
沅水又东迳龙阳县北,城侧沅水。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经龙阳县北边,县城就在沅水边上。
沅水又东合寿溪①,内通大溪口②。有木连理③,根各一岸而凌空交合。其上承诸湖,下注沅水。
【注释】
①寿溪:当在今湖南汉寿一带。
②大溪口:大溪水与寿溪相通之处。大溪水即资水。在今湖南中部。
③连理:不同根的草木枝干连生在一起,古人认为是吉祥的征兆。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与寿溪汇合。寿溪与大溪相通。通合处有木连理,树根各在溪的一岸,枝桠则在水上凌空交合。寿溪上游承接诸湖,下注于沅水。
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①,北入于江。
沅水下注洞庭湖,方会于江。
【注释】
①长沙:即长沙郡。战国秦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西汉改为长沙国。东汉复为郡。下隽县:西汉置,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北通城西北。东汉属长沙郡。因隽水得名。
【译文】
沅水又往东流到长沙下隽县西北,注入江水。
沅水下流注入洞庭湖,方才与江水相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