洭水
洭水出桂阳县卢聚①,
水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为卢溪水②,东南流迳桂阳县故城,谓之洭水。《地理志》曰:洭水出桂阳,南至四会是也③。
【注释】
①洭(kuāng)水:又名湟水、洸水。即今广东英德西南连江。桂阳县:西汉置,属桂阳郡。治所即今广东连州。卢聚:山名。在今湖南蓝山县境内。
②《地理志》:即《汉书·地理志》。概述先秦至汉地理沿革、西汉行政区划、山川名胜、户口物产及中外交通等。
③四会:即四会县。秦置,属桂林郡。治所即今广东四会。汉属南海郡。
【译文】
洭水
洭水发源于桂阳县的卢聚,
洭水发源于桂阳县西北上驿山的卢溪,叫卢溪水,往东南流经桂阳县老城,称为洭水。《地理志》说:洭水发源于桂阳,往南流到四会。
洭水又东南流,峤水注之。水出都峤之溪①,溪水下流历峡,南出是峡,谓之贞女峡②。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③。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贞女峡。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遇风雨昼晦④,忽化为石。斯诚巨异,难以闻信。但启生石中⑤,挚呱空桑⑥,抑斯类矣。物之变化,宁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
【注释】
①都峤之溪:一作萌渚峤之溪。《水经注疏》杨守敬按:“盖都庞峤在南平,洭水径桂阳后,无出都庞入洭之水。惟出今连山厅(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东北太保镇旧城村)西之横水,西与《温水》篇出萌渚峤之峤水,北与《湘水》篇出萌渚峤之萌渚水近。郦氏所叙,当即此水。”译文从之。
②贞女峡:一名楞伽峡。在今广东连州东南十五里。
③贞女山:在今广东连州南。
④昼晦:白天昏暗无光。
⑤启生石中:《汉书·武帝纪》:“获駮麃,见夏后启母石。”颜师古注:“应劭曰:‘启生而母化为石。’……师古曰:‘启,夏禹子也。其母塗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辕山,化为熊,谓塗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塗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事见《淮南子》。’”启,大禹之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
⑥挚呱(gū)空桑:《水经注·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挚,即商汤大臣伊尹。名伊,尹是官名。一说名挚。相传生于伊水空桑之中。是汤妻陪嫁的奴隶,后助汤伐夏桀。呱,小儿哭声。这里用作动词,哭叫,哭喊。空桑,空心的大桑树。
【译文】
洭水又往东南流,有峤水注入。峤水发源于萌渚峤之溪,溪水下流,穿过山峡,从南边出峡,这条山峡叫贞女峡。峡西岸有高岩,名为贞女山。山下有一块岩石,形状像一个女人,高七尺,所以叫贞女峡。据古来相传,有几个姑娘在这里捡螺,遇上了暴风雨,白昼天昏地暗,姑娘们忽然都变成了石头。这实在是天大的奇闻,听来难以置信。但启在岩石中降生,挚在空心桑树中呱呱出世,或许也是类似的事。事物的变化很多,难道都是可按常理来解释的吗?溪水又与洭水汇合。
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①,右合涟口水②。源出县西北百一十里石塘村,东南流。水侧有豫章木③,本径可二丈④,其株根犹存,伐之积载⑤,而斧迹若新。羽族飞翔不息,其旁众枝,飞散远集⑥,乡亦不测所如⑦,惟见一枝,独在含洭水矣。涟水东南流注于洭。
【注释】
①阳山县:西汉置,属桂阳郡。治所在今广东阳山县东青莲镇东南连江之北。
②涟水:《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今有水出连州(今广东连州)西南数十里,当即此水矣。”
③豫章木:木名。枕木与樟木的并称。
④本:树干。
⑤积载:很多年。
⑥远集:在很远的地方聚集。武英殿本《水经注》注:“众枝飞散已下,舛误未详。”《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戴谓飞散下舛误未详。今寻绎文义,惟远集为集远之倒错耳。”
⑦如:到,往。
【译文】
洭水又往东南流入阳山县,右边在涟口汇合涟水。涟水的源头出自阳山县西北一百一十里的石塘村,往东南流。水边有豫章木,树干直径约二丈,至今株根还在,砍伐已经多年,但斧痕仍像新砍的一样。据说伐木时群鸟不停地绕树飞翔,树倒之后,众枝忽然远飞而去,也不知道落到哪里了,见有一枝还孤零零地在含洭水上。涟水往东南流,注入洭水。
洭水又东南流而右与斟水合①。水导源近出东岩下,穴口若井,一日之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②,而注洭水。洭水又南迳阳山县故城西。耆旧传曰,往昔县长临县,辄迁擢超级③,大史迳观④,言势使然。掘断连冈,流血成川,城因倾阤⑤,遂即倾败。阁下大鼓,飞上临武⑥,乃之桂阳⑦,追号圣鼓。自阳山达乎桂阳之武步驿⑧,所至循圣鼓道也。其道如堑⑨,迄于鼓城矣。
【注释】
①斟水:在今广东阳山县北。
②信:准时,按时。潮流:亦称潮水。海洋中以及沿海地区的江河中受潮汐影响而定期涨落的水。
③辄:往往,常常。迁擢:晋升,提拔。
④大史:即太史。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理册命、制禄、图籍、礼制、占卜、祭祀以及记录历史、时令、天文、历法等事务。
⑤倾阤(zhì):崩颓,倒塌。
⑥临武:即临武县。西汉置,属桂阳郡。治所在今湖南临武东十五里古城渡。
⑦之:到,往。
⑧武步驿:古驿站名。在今广东连州一带。
⑨堑:坑,壕沟。
【译文】
洭水又往东南流,右边汇合了斟水。斟水的源头就在近处的东岩下,洞口如井,一日之中,泉水十次溢出,十次涸竭,就像潮汐一样准时,水流注入洭水。洭水又往南流经阳山县老城西边。老人们传说:从前县官一到县里来,就会越级升官,太史经过这里察看后,说是地势风水所造成的。于是就把相连的山冈掘断,于是流血成河,城也就倾斜崩毁,立即倒塌了。同时阁下的大鼓也飞上了临武,直到桂阳,以后称为圣鼓。从阳山通到桂阳武步驿的路,就是循着圣鼓的路径开成的。这条路好像壕沟一样,直到鼓城为止。
洭水又迳阳山县南。县,故含洭县之桃乡①,孙皓分立为县也②。洭水又东南流也。
【注释】
①含洭县:西汉置,属桂阳郡。治所在今广东英德西北浛洸镇。
②孙皓:字元宗。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吴国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为人粗暴骄盈。后投晋朝,封归命侯。
【译文】
洭水又流经阳山县南。阳山县就是原来含洭县的桃乡,孙皓把它分出另立为县。洭水又往东南流去。
东南过含洭县,
应劭曰:洭水东北入沅①。瓒注《汉书》②:沅在武陵③,去洭远,又隔湘水④,不得入沅。
【注释】
①沅(yuán):即沅水。今湖南西北境沅江。
②瓒注《汉书》:《汉书》颜师古注中收录有“臣瓒”注《汉书》。但臣瓒姓氏,历来学者考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郦注屡作薛瓒,未知何据。
③武陵:即武陵郡。汉置。故治在义陵县(今湖南溆浦南)。东汉移至临沅县(今湖南常德西)。
④湘水:即湘江。
【译文】
洭水往东南流过含洭县,
应劭说:洭水往东北流,注入沅水。薛瓒注《汉书》,说沅水在武陵,离洭水很远,又隔着湘水,是不可能注入沅水的。
洭水东南,左合翁水①。水出东北利山湖,湖水广圆五里②,洁逾凡水,西南流注于洭,谓之翁水口。口已下东岸有圣鼓杖,即阳山之鼓杖也。横在川侧,虽冲波所激,未尝移动。百鸟翔鸣,莫有萃者③。船人上下以篙撞者,辄有疟疾④。
【注释】
①翁水:《水经注疏》:“《一统志》谓在英德县(今广东英德)西北。”
②广圆:犹方圆。指面积。
③萃:聚集。
④疟疾:急性传染病。
【译文】
洭水往东南流,左边与翁水汇合。翁水发源于东北方的利山湖,湖水方圆五里,比一般的水要洁净得多,往西南流,注入洭水,汇流处称为翁水口。翁水口下游,东岸有圣鼓杖,就是阳山之鼓的鼓杖。横搁在川流旁边,虽然受到水浪的冲击,却没有移动。百鸟在这里飞鸣,却并不聚集于杖上。船夫撑船往来经过这里,如用篙去戳杖,就会得疟疾。
洭水又东南,左合陶水①。水东出尧山②。山盘纡数百里③,有赭岩迭起④,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⑤。山上有白石英⑥,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⑦。陶水西迳县北,右注洭水。
【注释】
①陶水:即今广东英德西北浛光镇北之陶江。
②尧山:在今广东英德西北。
③盘纡:盘绕迂回。
④赭(zhě):紫赤色,赤褐色。迭起:重叠耸立。
⑤乱采:淆乱颜色。这里指可以与云霞相互媲美。
⑥白石英:矿物名。呈白色或乳白色。
⑦尧:名放勋。我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行宫所: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译文】
洭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陶水。陶水发源于东面的尧山。尧山盘曲绵延数百里,山上有赭红色的岩石层叠而起,岩顶林木青葱,艳如云霞。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缓的丘陵,还有大堂遗址。据老人相传,这是尧行宫的所在地。陶水往西流经县北,向右边注入洭水。
洭水又迳含洭县西。王歆《始兴记》曰①:县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冈②。咸康中③,郡民张鲂为县④,有善政,白鹿来游,故城及冈并即名焉。
【注释】
①王歆:即王歆之,字叔道。南朝宋时人。《始兴记》:《隋书经籍志》不录。卷亡。《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以及《文选》注、《水经注》引之。
②白鹿冈:亦称白鹿山。在今广东英德东南。
③咸康:东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335—342)。《书钞》《类聚》作咸和,未知孰是。
④张鲂:具体不详。为县:任含洭县县令。
【译文】
洭水又流经含洭县西边。王歆《始兴记》说:县里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冈。咸康年间,郡人张鲂当县令,有利民的政绩,于是白鹿来游,城和山冈都因而得名了。
南出洭浦关①,为桂水②。
关在中宿县③,洭水出关,右合溱水④,谓之洭口⑤。《山海经》谓之湟水。徐广曰⑥: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阳,通四会,亦曰漼水也。汉武帝元鼎元年⑦,路博德为伏波将军⑧,征南越⑨,出桂阳,下湟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别名也。
【注释】
①洭浦关:在今广东英德西南连江口镇。
②桂水:一名湟水。在今广东连州北。
③中宿县:西汉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清远清新区西北河洞堡,以中宿峡为名。东汉末废。三国吴复置。
④溱水:古秦水。在今湖南临武南。源出临武西南华阴山,东流会武溪水,遂通称武水。东流经宜章,入广东昌乐,至韶关合浈水,南流为北江。
⑤洭口:在今广东英德西南连江口镇。即洭水合溱水之口。
⑥徐广:字野民。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北)人。晋、宋间史学家、辞赋家。著作有《史记音义》《晋纪》等。
⑦元鼎元年:前116年。元鼎,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前116—前111)。
⑧路博德:以右北平太守从骠骑将军霍去病有功,为符离侯。骠骑死后,任卫尉、伏波将军,伐破南越,益封。伏波将军:杂号将军,西汉武帝置。多以为统率水军之将领。
⑨南越:古族名,或国名。古代南方越人的一支,也作南粤。秦于其地置桂林、南海和象郡。秦末,龙川令赵佗兼并三郡,建立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灭南越,设置九郡。
【译文】
洭水往南流出洭浦关,叫桂水。
洭浦关在中宿县,洭水流出洭浦关,在右边与溱水汇合,汇流处叫洭口。《山海经》称为湟水。徐广说:湟水又名洭水,发源于桂阳,通四会,也叫漼水。汉武帝元鼎元年,路博德为伏波将军,远征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就是这条水。桂水是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