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水

字数:5133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①,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庐山赋·叙》曰②:庐山③,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④,寔峻极之名山也⑤。孙放《庐山赋》曰⑥:寻阳郡南有庐山⑦,九江之镇也⑧。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开山图》曰⑨:山四方,周四百余里,叠障之岩万仞⑩,怀灵抱异,苞诸仙迹⑪。《豫章旧志》曰⑫: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鄡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亭之山⑬,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远法师《庐山记》曰⑭: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⑮: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⑯,生而神灵,屡逃征聘⑰,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⑱,事同乌号⑲。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斯耳传之谈⑳,非实证也。故《豫章记》以庐为姓(21),因庐以氏,周氏、远师(22),或托庐慕为辞(23),假凭庐以托称(24)。二证既违(25),二情互爽(26)。按《山海经》创之大禹(27),记录远矣。故《海内东经》曰(28):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29),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又按张华《博物志·曹著传》(30),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庐山,后吴猛经过(31),山神迎猛。猛语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尽(32),不宜久居非据(33)。猛又赠诗云:仰瞩列仙馆,俯察王神宅。旷载畅幽怀(34),倾盖付三益(35)。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换转,理难详矣。吴猛,隐山得道者也。

【注释】

①庐江水:古水道名。据《山海经》和《汉书·地理志》,此水出于三天子都北麓,流经陵阳县(今安徽石台东北),北至彭泽县(今江西彭泽)境入江。三天子都:今安徽黄山山脉的古名。

②王彪之:东晋辞赋家、诗人。《庐山赋·叙》:《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书钞》一百五十八节引彪之《庐山赋》,而叙他无所见。”

③庐山:古称南障山。又名匡山、匡庐。即今江西九江南庐山。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④穹隆:山体高大貌。嵯峨:形容山势险峻。

⑤寔:的确,确实。

⑥孙放:字齐庄。东晋辞赋家。

⑦寻阳郡: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分庐江、武昌二郡置。治所在寻阳县(今湖北黄梅西南)。东晋咸和中移治柴桑县(今江西九江西南二十里)。

⑧九江:即九江县。东晋初置,属寻阳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西。南朝宋元嘉初省入寻阳县。镇:古代称一地区最大最主要的名山,主山。

⑨《开山图》:书名。《隋书·经籍志》题荣氏撰。

⑩叠障之岩:重峦叠嶂上的岩石。万仞:形容极其高峻。

⑪苞诸仙迹:包藏着很多仙人的遗迹。

⑫《豫章旧志》:书名。晋熊默撰。记豫章郡人文及山水形胜。

⑬寓精:寄托精神。意谓修道。

⑭远法师:即东晋著名高僧释慧远。是佛教净土宗的开山祖师、创始人之一,庐山白莲社创始者。

⑮周景式:具体不详。

⑯周武王:名发。周文王姬昌之子。嗣位西伯。兴师伐纣,遂革殷命。即天子位,都镐京,改国号曰周。

⑰征聘:征召聘任某人做官。

⑱旦暮:早晚。

⑲乌号:典出《汉书·司马相如传》:“《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颜师古注:“张揖曰:‘黄帝乘龙上天,小臣不得上,挽持龙髯,髯拔,堕黄帝弓,臣下抱弓而号,故名弓乌号。’”

⑳耳传之谈:口耳相传。

(21)《豫章记》:熊会贞认为即《豫章旧志》。

(22)周氏:指周景式。远师:即释慧远法师。

(23)庐慕:当为庐墓。庐舍和坟墓。

(24)假:凭借,依据。凭庐:一作凭虚。译文用凭虚。托称:寄托言辞。

(25)二证:指上文中提及的庐姓和庐墓。既违:与事实相违背。

(26)二情:当为三情之讹。指上文提及的《豫章旧志》、周景式和释慧远法师三说。爽:差错,不同。

(27)《山海经》创之大禹:相传《山海经》是大禹所著。

(28)《海内东经》:《山海经》中的内容。

(29)互举殊称:互相凭借对方而得到不同的名称。

(30)《博物志》:书名。西晋张华撰。为笔记体志怪小说。多取材古籍,分类记载异物、奇境、琐闻等,多神仙方术故事。

(31)吴猛:晋代隐士。

(32)符命:指上天给帝王受命的符兆。

(33)非据:不应该占据的地方。

(34)旷载:久远的年代。畅:畅快地倾述。幽怀:胸中之情怀。

(35)倾盖:本指车上的伞盖靠在一起,引申为关系亲密。付:交付,托付。三益:本指友直、友谅、友多闻,后借指良友、益友。典出《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译文】

庐江水

庐江水发源于三天子都,往北流过彭泽县西,往北注入江水。

查考《山海经》,三天子都又称天子鄣。王彪之《庐山赋·叙》说:庐山,就是彭泽之山,虽然不在五岳之内,但峰峦嵯峨,上接苍穹,实在也是极其高峻的名山。孙放《庐山赋》说:寻阳郡南有庐山,是九江的主峰。此山俯临彭蠡泽,邻接平旷的原野。《开山图》说:庐山伸展向四方,周围四百余里,层峦叠嶂,山岩高达万仞,其间藏着许多灵异的事物,留着许多仙人的遗迹。《豫章旧志》说:庐俗,字君孝,本姓匡,他的父亲东野王与鄱阳县令吴芮为辅佐汉室平定天下而死。汉封庐俗于鄡阳,名为越庐君。庐俗兄弟七人,都喜好道术,就在宫亭山上修炼,所以世人称之为庐山。汉武帝南巡时看到此山,觉得有点神灵,就封庐俗为大明公。远法师的《庐山记》说:殷、周之交,匡俗先生从仙人接受了道术,同游此山,当时人们以为他所栖止的地方是神仙的庐舍,因而就作为山名。又按周景式说:庐山匡俗,字子孝,本来是东里子,出自周武王时,因他生来就有神灵之性,屡次逃避朝廷的征聘,在这山上建庐而居,当时人们都很敬仰他,奉他为师。匡俗后来升仙了,只留一间空屋,弟子看到他的居室都很悲哀,早晚号哭,就像黄帝登仙时小臣们抱着他的乌号弓哀哭一般。世人称他为庐君,山就因而取名为庐山了。这些都是民间的口头传说,并非确实可信的记载。所以《豫章记》以庐为姓,照庐字来命名,周氏和远师或者是托庐墓为辞,就编造了这些话,借庐俗作为假托。这三条记载既相矛盾,事情又互不一致。查考《山海经》是大禹所著,记录的事情很遥远了。《海内东经》说:庐江发源于三天子都,在彭泽以西入江。这就是说庐江的名称是山水相依的,两者互举,分明不是由匡俗开始的。这都是好事的人硬把这类传闻拿来编造故事罢了。又据张华《博物志·曹著传》,山神自称姓徐,受封于庐山,后来吴猛经过这里,山神去迎接他。吴猛说:你在这山里为王已近六百年,现在你受命为王的期限已到头了,不宜再在非你所应占有的地方久居了。吴猛又赠诗说:仰望众仙的楼台馆舍,俯视大王的仙宫灵府。长年里只图心怀快畅,逢挚友当把真情倾吐。这是神道之类事情,却也有换任调动,按事理就很难说得清楚了。吴猛是隐居深山得道的人。

《寻阳记》曰①: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②。吴猛将弟子登山③,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甘露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猛弟子窃一宝,欲以来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宝还,手牵弟子,令闭眼相引而过。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④,继响窟岩⑤;龙潜凤采之贤⑥,往者忘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⑦。

【注释】

①《寻阳记》:书名。《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张僧鉴《浔阳记》,《隋志》不著录。《新唐志》,二卷。”

②杳然:幽深貌。

③将:带领,率领。

④嘉遁:旧时谓合乎正道的退隐,合乎时宜的隐遁。

⑤继响:连绵不绝。窟岩:岩穴。

⑥龙潜凤采之贤:像龙凤一般蛰伏待时的贤才。

⑦九江:后人对九江的解释不尽相同:(1)《汉书·地理志》庐江郡寻阳:“《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这是说九江在寻阳县境内,即今湖北武穴、黄梅一带。汉唐学者一般皆主其说。(2)《晋太康地记》:“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此为汉人别说,以入彭蠡(今鄱阳湖)的湖汉水(今赣江)及其八大支流合称九江。钟:指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县鄱阳湖入江之口。彭:指彭蠡泽。

【译文】

《寻阳记》说: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但宽不到一尺,下面深杳无底。吴猛带弟子登山,走过这道石梁,看见一个老人坐在桂树底下,用玉杯承接了甘露浆递给吴猛。又到一处,看到有几个人给吴猛摆了玉膏。吴猛弟子偷了一件宝物,想拿来给世上的人看,石梁立即变得和手指一般细了。吴猛叫他把宝物送回去,手牵着弟子,叫他闭上眼睛,领着他回来。庐山山明水秀,风清气爽,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而人民安乐。山林隐逸之士,到岩穴中来隐居的从不中断;像龙凤一般蛰伏待时的贤才,一到这里也会乐而忘归了。秦始皇、汉武帝和太史公司马迁,都曾登临这里的岩峰,遥望九江,凭眺石钟山和彭蠡泽。

庐山之北有石门水①。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②。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瀑,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许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③。下有磐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刘敬宣④,每登陟焉⑤。其水历涧,迳龙泉精舍南⑥。太元中⑦,沙门释慧远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峰隥险峻⑧,人迹罕及。岭南有大道,顺山而下,有若画焉。传云:匡先生所通至江道。

【注释】

①石门水:当在今江西九江庐山北。

②目:名称。

③曳:摇曳,飘摇。飞练:飞舞的白练。霄中:云霄之中。

④刘敬宣:字万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晋末年将领,镇北将军刘牢之之子。

⑤每:经常,常常。登陟(zhì):攀登,登临。

⑥龙泉精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舆地纪胜》龙泉庵在德化县(今江西九江)南二十一里。”

⑦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⑧峰隥(dèng):上山的阶梯。隥,阶梯,石级。

【译文】

庐山北有石门水。石门水发源于岭端,那里有两块高耸的巨石,样子像门,因此有石门之名。水从这两块巨石之间流出,从悬崖上飞泻而下,高近三百步,到了底下,飘散开来十多步。从下面仰望,瀑布似乎高与天连,仿佛是从云端垂下的一幅飘曳的白绢。下面有巨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刘敬宣常常来此攀登。石门水流过山间,流经龙泉寺南。此寺是太元年间僧人慧远所建。石门水往下流入大江。南面的山岭,就是彭蠡泽西面的天子鄣。这里峰峦峻峭,山径艰险,人迹罕至。岭南有大路,沿山下行,风景如画。据传说,这是匡先生所开通到江边的道路。

岩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极于山峰。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①。余按《尔雅》云②:大山曰宫。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必一由三宫也③。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④,住舟遣使⑤。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咏云⑥:分风为贰,擘流为两。昔吴郡太守张公直⑦,自守征还⑧,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婢指女戏妃像人⑨。其妻夜梦致聘⑩,怖而遽发⑪,明引中流⑫,而船不行。合船惊惧,曰:爱一女而合门受祸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进。公直方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目于当世也。复下己女于水中。将渡,遥见二女于岸侧,傍有一吏立曰:吾庐君主簿⑬,敬君之义,悉还二女。故干宝书之于《感应》焉⑭。

【注释】

①彭湖:即彭蠡泽。

②《尔雅》:书名。撰者不详。成书于西汉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全书按词条义类分篇,共有《释诂》《释言》《释训》《释鸟》《释兽》等十九篇。

③一由:全由,全部因为。

④分风:把风分开。擘(bò)流:把河水分开。擘,分开,剖裂。

⑤遣使:使船只行驶。

⑥曹毗:字辅佐。谯国(今安徽亳州)人。晋诗人、辞赋家。

⑦吴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张公直:即张璞,字公直。为吴郡太守。其余不详。

⑧自守征还:从太守任上征调回来。

⑨婢指女戏妃像人:婢女指着张公直的女儿,开玩笑说,将她许配给神像为妃子。像人,神像。

⑩聘:聘娶。

⑪遽发:匆忙出发。

⑫明:天亮。引:开船,引船。中流:江中心。

⑬庐君:庐山山神。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主管文书等事务。

⑭干宝: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晋史学家、文学家。采集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撰《搜神记》,是我国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书之于《感应》焉:把这件事写进《搜神记》中的《感应》篇。

【译文】

岩上有三处宫殿遗址,依次而上,最上面的遗址在峰顶。山下又有神庙,称为宫亭庙,所以彭湖也有宫亭之称。查考《尔雅》说:大山叫宫。宫这名称大概就起源于此,未必就是由三宫而来的。这座神庙十分灵异,能分开风,隔开江流;能把船只钉在水上不移动,也能让它继续航行。往来行人经过这里,定要恭敬地祭祀,方才可以离开。所以曹毗歌咏道:把风分成两股,把水裂为两道。从前吴郡太守张公直,从任上被召返回,途经庐山。儿女们去参观祠庙,一个丫鬟同他女儿开玩笑,说把她许配给神像作妃子。那天晚上妻子梦见神来聘娶,很是害怕,立即就开船。天明时船到中流,就不能前进了。一船人都惊惶起来,说道:你舍不得一个女儿,全家都要遭殃了。张公直心里不忍,就让妻子把女儿放到江中去。妻子先把席子摊开,放在水上,然后让已故哥哥的女儿去顶替,于是船又能前进了。这时候张公直才发觉放下去的是哥哥的女儿,他对妻子发怒道:你这么做叫我还有什么脸见人?于是把自己的女儿放到水中。将抵对岸时,远远看到两个姑娘在岸边,旁边站着一个官吏说道:我是庐君的主簿,他敬佩你的义气,特此把两位姑娘送还。所以干宝把这件事写入他书中的《感应》篇内。

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①。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形。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②,豪细必察③,故名石镜焉。

【注释】

①照水:《水经注疏》:“朱(谋㙔)《笺》曰:照水未详。赵(一清)云:按下云,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即石镜所照之水也。”

②延:引入,导入。这里指照射。曜:阳光。

③豪细:如鸟兽新长出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豪,通“毫”。毫毛。必察:一定能看清楚。

【译文】

山东边有石镜,是照水的发源地。有一块圆石悬于崖上,光洁明净,能照见人的身形。当晨光中雾霭初散的时候,阳光照射在石上,周围事物照映得纤毫毕露,所以叫石镜。

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庐山记》曰:白水在黄龙南①,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林表,望若悬素②。注处悉成巨井,其深不测。其水下入江渊。

【注释】

①白水:瀑布名。黄龙:即黄龙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星子县(今江西庐山市)西三十里。”

②悬素:悬挂的白绢。

【译文】

又有两条泉水常在流泻,犹如白云在山间缭绕。《庐山记》说:黄龙南有白水,是一条瀑布。水从山腰流出,飞挂三四百丈,急流从林际奔泻而下,浪花飞溅,望去宛如高悬的白绢。瀑布下注的地方,都成为巨井,深不可测。水流向山下注入江水的深潭。

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①,与霄汉连接②。秦始皇三十六年③,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

【注释】

①高壁:高耸的岩壁。缅然:高远貌。

②霄汉:天河。亦借指天空。

③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

【译文】

庐山南边有上霄石,陡峻的崖壁高远如与云霄相接。秦始皇三十六年,惊叹这座山岳的高远,于是就以上霄为名记载下来。上霄峰南,大禹刻石标明它的丈尺里数,所以现在还有刻石的名称。

湖中有落星石①,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②,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瑰异。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详也。耆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③,然岁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④。

【注释】

①落星石:亦名德星石。在今江西庐山市南。

②介立:独自耸立。

③勒:刊刻,镌刻。

④莫能合辨之:一作莫能辨之。译文从莫能辨之。

【译文】

湖中有落星石,周围百余步,高五丈,上面长着竹木。据传说,有星陨落在这里,所以叫落星石。又有一块孤石,独立在大湖中,周围一里,高耸百丈,瑰奇卓绝。顶上虽有林木丛生,但飞禽却极少聚集到这里来。传说上面有玉膏可采,但实际如何不得而知。老人们说:从前大禹治水到过这里,刻石纪功;又说碑是秦始皇所立,但年代久远,无从考辨了。

卷三十九 漉水 浏水

卷三十九 㵋水


赣水卷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