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水
锺水出桂阳南平县都山①,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亭②,又北过锺亭,与漼水合。
都山,即都庞之峤,五岭之第三岭也③。锺水即峤水也。庾仲初曰④: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于海⑤。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漼水,即桂水也。漼、桂声相近,故字随读变,《经》仍其非矣。桂水出桂阳县北界山,山壁高耸,三面特峻,石泉悬注,瀑布而下。北迳南平县而东北流届锺亭⑥,右会锺水,通为桂水也。故应劭曰: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
【注释】
①锺水:源出今湖南蓝山县南,北流至县东,会岿水。折东北流经嘉禾东,至桂阳西,入舂水。都山:即都庞岭。在今湖南与广西交界处。
②宋渚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亭《注》不载,盖郦氏时已不可考。当在今蓝山县(今湖南蓝山县)东北。”
③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在湘、赣和粤、桂等省区交界处。
④庾仲初:即庾阐,字仲初。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东晋文学家,有《吊贾谊辞》《扬都赋》存世。
⑤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于海:《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大江二语,仲初《扬都赋·注》文,说见《漓水》篇。盖骑田峤水有二,南入溱水注海者,峤阳之水也,北入湘水注江者,峤阴之水也。例以《锺水》篇引庾说,峤水南入始兴漼水注于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此北下水字当衍。黄岑水入武溪及即是水也句,则郦氏分释峤水之文也。”
⑥锺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此亭以锺水得名。《一统志》在桂阳州西。当在蓝山县(今湖南蓝山县)境。”
【译文】
锺水
锺水发源于桂阳郡南平县都山,往北流过县东,又往东北流过宋渚亭,又往北流过锺亭,与漼水汇合。
都山就是都庞之峤,是五岭中的第三岭。锺水就是峤水。庾仲初说:峤水往南流入始兴溱水,注入大海。另一条往北流入桂阳湘水,注入大江。漼水就是桂水。漼、桂读音相近,所以字也跟读音而变,《水经》也就跟着错了。桂水发源于桂阳县北界山,山上崖壁高耸,三面异常峻峭,山石间的泉水奔泻而下,成为瀑布。往北流经南平县,然后往东北流到锺亭,在右边与锺水汇合,通称桂水。所以应劭说:桂水发源于桂阳,往东北注入湘水。
又北过魏宁县之东①,
魏宁,故阳安也。晋太康元年②,改曰晋宁。县在桂阳郡东百二十里。县南、西二面,阻带清溪③,桂水无出县东理,盖县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
【注释】
①魏宁县:即汉宁县。东汉永和元年(136)置,属桂阳郡。治所在今湖南资兴东南旧市。三国吴改为阳安县。戴震依此地名,认为《水经》为三国人所作。《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官本戴《序》云:观涪水条中,称广汉已为广魏,则决非汉时。锺水条中,称晋宁仍曰魏宁,则未及晋代。推寻文句,《经》大抵三国时人作。戴因广魏、魏宁,定为三国人作《经》,至确。盖魏人尊魏,改汉字作魏也。至《沔水》篇之魏兴,亦足为《经》作于三国之证。”
②太康元年:280年。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③阻带:阻隔环绕。清溪:即今湖南资兴东资兴水。
【译文】
锺水又往北流经魏宁县东边,
魏宁就是旧时的阳安。晋太康元年改名晋宁。魏宁在桂阳郡东一百二十里。清溪绕过县城南面和西面,因此桂水决无从县东流出去的道理。这大概是因为县城迁移,古今地点不同的缘故。
又北入于湘。
【译文】
锺水又往北注入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