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喜亭记
“燕”或作“宴”,此记多从石本,王弘中,名仲舒,自吏部员外郎贬连州司户参军。亭在连州。公为阳山令时作,阳山,连之属邑云。〔补注〕沈钦韩曰:文苑英华 :会昌五年,连州刺史武兴宗寻故址重建,公之外孙李贶作燕亭后记。茅坤曰:淋漓指画之态,欧文大略有得于此。张裕钊曰:马、班作史,于数十层排比之后,必作大波以震荡之。公此记叙山水多用排比,后借贬秩翻出意义,摩空取势,使人不一览而尽,仍与上文神回气合。吴汝纶曰:主客皆贬所,而文特温厚和雅。
太原 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 元慧游¹,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²;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³,洼者为池⁴,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⁵。
¹“佛”下,或有“之”字。“慧”下,或有“者”字。
²“燔”,或作“焚”。诗:“其椔其翳。”注曰:“木立死曰椔,自毙曰翳。”“椔”,侧师反;“翳”,于计反。
³“呀”,音。
⁴“洼”,音蛙。
⁵“避”,或作“御”;“寒”上,或有“御”字。或作“立屋以游,风雨既除,寒暑既去”;或作“以御风雨,以除寒暑”。今从石本云。左传:“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避燥湿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¹;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²。
¹“其丘”上,或有“名”字。“有俟”下,或有“德”字。
²“名”,或作“言”。“者颂”,从石、阁、杭、蜀本如此。或作“颂者”。今按:“颂”字疑衍文。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¹,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²?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³,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⁴,涉淅 湍⁵,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岭,蝯狖所家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⁷,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⁸。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⁹。
¹石、阁、杭本如此,或无“老”字。“而”,或作“者”;“州民之老”,或作“州之老民”,非是。
²“名”下,或有“于”字。“其侧”,石本无“其”字。“直”,或作“多”,或作“宜”,皆非是。“直”,音值,当也。史记:“樗里子墓正直其北。”匈奴传:“诸将居东方直上谷。”或读如字。“地藏”,石本无“地”字。“其人”,石本无“其”字。
³“部”下,或有“侍”字,或无“郎”字,皆非是。
⁴“田”下,或有“山”字。
⁵今邓州有淅水县,以淅水得名。今按:“淅”,音锡,其县本楚之析邑,汉书所谓析郦者也。湍,亦水名,在邓州 穰县。
⁶“蝯”,或作“猿”。“狖”,音柚。
⁷“瑰”,或作“瓌”。
⁸“也”,或作“之”,石本无“也”字。
⁹石本无“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