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孙

字数:1304

忆王孙¹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²。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校记】

此词底本未收,钦定词谱卷二以秦观(实为李重元)单调忆王孙为正体,而以此首作又一体,注云:“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并引复雅歌词作无名氏词。王仲闻云:“复雅歌词久无传本,词谱殆从花草粹编转引。碎金词谱卷二亦作无名氏词。”初,疑不能决,故初版未收。今查诸本及有关载籍,仍作李清照词,并据乐府雅词卷下录入。沈瑾钞本、四印斋本、历代诗余卷二十九、天籁轩词选卷五、三李词、赵万里、王仲闻本等俱收之。花草粹编、历代诗余调下题作“赏荷”。

〔湖上句〕花草粹编注:“首句复雅歌词作‘云锁重楼帘幕晓’。”

〔红稀香少〕乐府雅词、沈瑾本、四印斋本无“香”字,他本皆有。案;此为双调,前后段字数、平仄应相同,当有“香”字。此据历代诗余补。

〔清露洗〕词学丛书本乐府雅词“清”作“青”,非。

〔似也〕花草粹编作“似应也”,当衍一字;历代诗余、天籁轩词选作“应也”,词谱作“似应”。

【笺注】

¹陈祖美中国诗苑英华 李清照卷云:“此首之写作时空及素材来源,均同前首。”前首指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陈注云:“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追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细审作者行实,此词遂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 元符二年,公元一〇九九年)之时,是时她初到汴京,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可备一说。然二词并非作于同时,亦非同咏一地。此词所写,盖为词人故乡章邱县内绣江景物,疑为十六岁后由京返里时所作。

谨案:金 元好问遗山集卷五载有泛舟大明湖待杜子不至一诗,为便于论证,全引如下:“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山从阳丘西来青一湾,天公掷下半玉环。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江妃不惜水芝香,狼藉秋风与秋露。兰襟郁郁散芳泽,罗袜盈盈见微步。晚晴一赋画不成,枉著风标夸白鹭。我时骖鸾追散仙,但见金支翠蕤相后先。眼花耳热不称意,高唱吴歌叩两舷。唤取樊川摇醉笔,风流聊与付他年。”清 道光章邱县志卷十三艺文志将此诗前四句收入,并题作绣江。细玩元氏诗,原题虽作泛舟大明湖,然诗中仅“大明湖上一杯酒”一句咏及大明湖,接着便云“昨日绣江眉睫间”。揣摩全篇诗意,似以咏绣江为主,或泛舟大明湖时忆及昨日绣江之游。诗中“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以及“狼藉秋风与秋露”、“枉著风标夸白鹭”诸句,与清照此词所写情景颇相似。元好问曾于金哀宗 天兴四年(宋理宗 端平二年,公元一二三五年)作济南行记,云乙未(一二三五)秋七月,在济南一带游历二十日,“此游至爆流(即趵突泉)者六七、宿灵泉庵者三、泛大明湖者再,遂东入水栅。栅之水发源长白山下,周围三四十里。府参佐张子钧、张飞卿觞予绣江亭,漾舟荷花中十余里,乐府皆京国之旧,剧谈豪饮,抵暮乃罢,留五日而还”。可见元氏在绣江盘桓五日,曾泛舟“荷花中十余里”。济南行记与泛舟大明湖诗所写正同。又章邱县志卷四古迹云:“金 元好问与张子钧、张飞卿觞于绣江亭。”亦可证元氏曾至绣江。其时上距李清照游湖一百三十年左右,风景不殊,故清照此词云“莲子已成荷叶老”,仅时代有别而已。综上所述,此词似以咏绣江之游为宜。

²水光二句:水光,指水文如绣的绣江;山色,指县治东之长白山。案:世说新语 言语云:“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 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此处化用其意,歇拍则反其意而以诙谐出之。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皆以拟人化移情手法,写自然景物与人和谐相处之情趣,而清照则较为明白晓畅,并露出少女天真之意态。


补遗春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