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李清照集笺注 - 李清照、徐培均 >
- 卷三 文
金石录后序
金石录后序¹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²。取上自三代³,下迄五季⁴,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之款识⁵,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⁶,可谓多矣。呜呼!自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⁷;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⁸。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⁹,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¹⁰,丞相时作吏部侍郎¹¹,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¹²,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¹³,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¹⁴。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疏衣¹⁵,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¹⁶,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¹⁷,亲旧或在馆阁¹⁸,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¹⁹,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²⁰,有人持徐熙牡丹图²¹,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邪?留信宿²²,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²³,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²⁴,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²⁵,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²⁶,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²⁷,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²⁸,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²⁹,奔太夫人丧南来³⁰,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³¹,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³²,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³³。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³⁴,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³⁵,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³⁶,具舟上芜湖,入姑孰³⁷,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³⁸,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³⁹,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⁴⁰,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⁴¹,奈何?”戟手遥应曰⁴²:“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⁴³,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也。”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⁴⁴。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⁴⁵。
葬毕,余无所之。朝廷已分遣六宫⁴⁶,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⁴⁷,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敕局删定官⁴⁸,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⁴⁹。之剡⁵⁰,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⁵¹,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⁵²。从御舟海道之温⁵³,又之越⁵⁴。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⁵⁵。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⁵⁶。壬子,又赴杭。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⁵⁷,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⁵⁸;或传亦有密论列者⁵⁹。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⁶⁰,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⁶¹。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在会稽⁶²,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得活,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牢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⁶³。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 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⁶⁴,而墓木已拱⁶⁵,悲夫!昔萧绎 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⁶⁶;杨广 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⁶⁷,岂人性之所著,生死不能忘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⁶⁸,不足以享此尤物邪⁶⁹?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人间邪?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⁷⁰,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⁷¹,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⁷²,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玄黓岁⁷³,壮月朔甲寅⁷⁴,易安室题。
【校记】
此文最早见于南宋 宁宗 开禧元年(一二〇五)浚仪 赵不譾刊金石录。上海图书馆藏有残本十卷,然不显于世。明代以后,仅有少数钞本传世。据四库全书总目 史部 目录类二云:此类钞本,“或竟佚卷末之后序,沿讹踵谬,弥失其真”。其中较善者有明 叶盛 菉竹堂钞本、清 康熙末石门 吕无党钞本。至清 乾隆中,德州 卢见曾得清 何焯 义门校叶盛钞本及清 康熙间济南 谢世箕刻金石录,遂属卢文弨参校付梓,此即清代迄今通行之雅雨堂本,乃本文之所据。
〔德父〕说郛卷十九载瑞桂堂暇录(以下简称瑞本)作“德夫”,宋 洪迈容斋四笔及今人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以下简称黄本)作“德甫”,盖通用。
〔是正〕瑞本作“正其”。
〔讹谬〕瑞本作“伪谬”,非。
〔皆载之〕瑞本“载”上有“具”字。
〔王涯〕雅雨堂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吕无党手钞本(以下简称吕本)原作“王播”,何焯校叶盛菉竹堂钞本云:“播,当作‘涯’。”顾炎武日知录引作“王涯”,良是。案:王播,唐文宗时宰相,新、旧唐书本传均未言其爱书画。
〔先君作礼部〕瑞本“礼”误作“吏”。考宋史 文苑 李格非传:“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而未言任吏部员外郎,盖涉下句而误。
〔丞相时作〕结一庐刊津逮秘书本(以下简称结本)无“时”字。
〔饭疏〕吕本作“饭蔬”,明 会稽 钮氏 世学楼钞说郛本瑞桂堂暇录(以下简称钮钞本)作“饭素”,皆非。
〔衣〕瑞本、吕本作“衣练”,误。顾千里校吕本(以下简称顾校本)云:“练、钱本已讹。”钱本,指明钱叔宝钞本。
〔遂尽力传写〕吕本、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下称王本)“力”上无“尽”字。
〔三代〕吕本、王本作“一代”,误。
〔乡里十年〕顾校本乙去“十年”二字,注云:“钱本亦衍。”结本无此二字。
〔俯拾〕吕本、清康熙 谢世箕刻本金石录(以下简称谢本)“拾”作“给”。
〔同共校勘〕吕本、王本作“勘校”。瑞本“同共”下有“是正”二字。
〔纸札〕瑞本作“笔札”。
〔性偶〕瑞本作“性偏”。
〔第几叶〕结本“叶”下增“子”字,顾校本同,并注云:“钱本已脱。”
〔以中否〕瑞本“以”作“比”。
〔怀中〕顾校本乙去“中”字,注云:“钱本已衍。”
〔不屈〕瑞本作“不少缓”。
〔橱〕雅雨堂本原作“”,字书无此字,据吕本改。
〔关出〕结本无“出”字,顾校本同,并注云:“钱本有。”
〔必惩〕结本、顾校本作“必征”。
〔揩完涂改〕瑞本作“楷涂完整”。“揩”原作“楷”,结本、雅雨堂本、沈钞本同。兹据吕本改。
〔翡翠〕瑞本作“翠羽”。
〔室无〕明 谢行甫钞本金石录(以下简称谢钞本)作“体无”。
〔本不讹谬〕“本”下原有两“不”字,据吕本删其一。
〔枕席枕藉〕瑞本作“枕籍枕席”。原无“枕席”二字,结本同。此据吕本补。
〔金人〕瑞本作“金寇”。王本同,并云:“按此必李清照原文如是。今各本金石录所载后序俱作‘人’,盖已经窜改。”均案:清代各钞本俱作“人”,因清乃后金,故忌之。
〔奔太夫人丧南来〕案:此句与下句文义不联贯,钮钞本此下有许多空格,说明有阙文。
〔又渡江〕瑞本“又”作“及”。
〔皆为〕瑞本作“化为”。
〔三月〕结本作“二月”,顾校本同,并云:“钱本‘三’。”
〔罢〕瑞本“罢”下有“建康”二字。
〔十三日〕瑞本作“十二日”。
〔葛衣岸巾〕瑞本作“著衣巾”;钮钞本作“著衣岸巾”。
〔目光烂烂射人〕瑞本作“目烂烂光射人”。
〔如传闻〕顾校本“闻”下增一“或”字,注云:“钱本脱。”
〔城中〕结本此下增一“或”字。
〔先弃〕沈钞本作“先去”。
〔次书册卷轴〕瑞本作“次书册,次卷轴”。
〔宗器〕钮钞本作“宋器”,非。
〔忘也〕瑞本作“亡失”,顾校本作“忘之”。
〔必服〕吕本脱“服”字,顾校本亦注云:“钱本脱。”
〔疾可忧〕结本作“复可忧”。
〔十八日〕瑞本作“十七日”。
〔卖履之意〕“履”原作“屦”,吕本、王本作“履”,是,据改。结本“意”作“恋”。
〔余无所之〕瑞本作“顾四维,无所之”。
〔余又〕结本作“且又”。
〔金人〕瑞本作“金寇”。王本按:“宋本容斋四笔引作‘虏陷洪’,瑞桂堂暇录作‘金寇陷洪州’。而通行本容斋四笔与传本金石录(明抄本亦然)俱不作‘虏’或‘寇’,必非清照原文。后人妄改,或出元人、清人之手。今据瑞本改。”所云甚是。
〔独余〕顾校本“独”下增“余”字。
〔有弟迒任〕谢钞本作“有弟迒在”,结本作“有弟近任”,瑞本作“有弟仕”。
〔台守已遁〕结本无“台”字。
〔之剡〕瑞本作“之嵊”。案:宋史 地理志四绍兴府下有嵊县,原注云:“旧剡县,宣和三年改。”清照到台州在建炎年间,时称嵊县,当以“嵊”为是。
〔出陆〕原作“出睦”,瑞本作“在陆”,吕本作“出陆”。钮钞本此句下有空格若干,当为脱文。案:睦州即今浙江 建德,距嵊县西二百余里,此时清照急于投奔行在而东向,不可能西去睦州,故以“出陆”为是。此据吕本改。
〔雇舟〕原作“顾舟”,据吕本改。
〔奔行朝〕瑞本作“奔赴行在”。
〔海道〕瑞本误作“岸道”,吕本、王本多一“道”字。
〔又赴杭〕结本无“又”字,顾校本乙去“又”字,注云:“钱本衍。”
〔颁金〕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引作“颂金”,不知何据。
〔亦不敢遂已〕吕本、王本无此句,仅以一“遂”字连下句。
〔欲赴外廷〕吕本、王本作“欲走外庭”,瑞本“赴”作“去”。
〔寄剡〕瑞本作“寄嵊县”。
〔后官军收叛卒取去〕容斋四笔“后”作“庚戌春”,“取”上加一“悉”字。
〔五七簏〕瑞本“簏”作“盝”。
〔不得活〕吕本、王本作“不已”。
〔钟复皓〕瑞本作“钟浩”、钮钞本作“钟皓”。
〔故知其〕瑞本“其”作“真”。
〔牢不可出〕吕本、王本无“牢”字。
〔吴说〕顾校本“吴”字旁注“吾”。
〔书帖〕吕本、王本“帖”作“帙”。
〔忽阅〕原作“忽开”,结本同。据吕本改。
〔装卷〕瑞本作“装幖”,钮钞本作“装标”。
〔吏散〕吕本、王本作“更散”,非。
〔所著〕瑞本作“所嗜”。
〔留人间〕吕本、沈钞本“留”下有“在”字。
〔过蘧瑗〕瑞本作“蘧伯玉”,钮钞本作“过蘧伯玉”。
〔绍兴二年〕容斋四笔、瑞本“二”作“四”。
〔易安室〕瑞本“室”作“堂”,三长物斋丛书本金石录后序“室”下署“李清照”。
【笺注】
¹金石录:赵明诚著。后序所作年月,向有三说:一、作于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如雅雨堂本、吕无党本金石录后序所载:“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玄黓谓“太岁在壬”,绍兴二年,岁在壬子,故称。又明 徐㶿笔精卷七:“作序在绍兴二年,李年五十有一。”清 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迹云:“绍兴元年,易安之越,二年,之杭,年五十有一矣。”持此说者尚有清 萧道管汇集易安居士诗文词叙。二、作于绍兴四年,始见于宋 洪迈容斋四笔,又见于瑞本、清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近代李文䄎漱玉集按云:“居士撰金石录后序云:‘予以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又云:‘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则易安归赵氏时年十八。及绍兴甲寅(或误作“壬子”)作金石录序时,年五十一,其间恰三十四年也。”今人黄盛璋李清照年谱更明确指出绍兴四年八月作金石录后序:“金石录后序自叙半生忧患,起于建中辛巳归赵之岁,迄于作序之年,其所云‘三十四年之间’,依宋人计数,应在绍兴四年。”三、作于绍兴五年(一一三五)。清 卢见曾重刻金石录序、谓赵明诚殁后“又六年,始为是书作跋”,实即绍兴五年。今人夏承焘易安居士事迹后语云:“王半塘刊漱玉词,载诸城旧藏易安三十一岁小像,明诚题辞署‘政和甲午’。甲午,政和四年,逆数三十一年,易安正生元丰七年甲子。是五十二岁作后序,其确为绍兴五年之乙卯,更无疑义。容斋随笔作‘绍兴四年’,必笔误也。”均案:以上诸说,以作于绍兴四年较可信,因容斋作者为宋人,距李清照时代不远;且旧时计算年龄包括首尾,“三十四年之间”,符合李清照之虚岁。夏承焘据小像论定“五年”,似有可议,因小像真伪,尚属可疑。“二年”说纪有干支“玄黓”,今人王璠金石录后序作年辨正推断为后人“补足”,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三六六页,可备一说。
²赵侯:侯为宋时对州守之通称。赵明诚字德父,历任淄州、莱州太守,并知建康、湖州,故称。
³三代:指夏、商、周。金石录卷十一跋尾一载三代古器物铭,其方鼎铭引张侍郎 舜民云:“夏时器也。”又祖丁彝铭引吕氏考古图载李氏录云:“祖丁者,商之十四世帝祖丁也。”又有文王尊彝铭,乃周时器物。故云“三代”。
⁴五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金石录卷三十著录唐五代碑铭时代最近者为南唐紫极宫石磬铭、周文宣王庙记,后者乃周世宗 显德元年(九五五)所作。
⁵款识:古代青铜器上所刻文字。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款,刻也。识,记也。”
⁶订史氏之失者:北宋中期有先秦古器图、考古图与集古录,金石录对此皆详加考辨,于欧阳修集古录订正尤多。如汉沛相杨君碑,欧阳修大段征引后汉书 杨震传,而云“不知沛相为何人也”;金石录则别引杨震碑云:“沛相名统,震长子富波侯相牧之子也。”又如南唐 徐铉、徐锴,集古录云:“宋兴,违命侯来朝,二徐皆得为王臣。”金石录 南唐石磬铭跋尾则云:“王师南征,锴卒于围城中,铉随后主归朝,贵显,以寿终。”如此者甚多。诚如赵明诚金石录序所云,历代史传人物之“岁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考之,其抵牾十常三四。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
⁷自王涯二句:王涯,字广津,太原人。贞元进士,唐文宗时拜司空,加开府仪同三司,死于“甘露之变”。旧唐书本传云:“涯家书数万卷,侔于秘府。前代法书名画,人所保惜者,以厚货致之;不受货者,即以官爵致之。厚为垣,窍而藏之复壁。至是,人破其垣取之,或剔取函奁金宝之饰与其玉轴而弃之。”元载,字公辅,岐山人。唐 玄宗 天宝初举高第,肃宗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宗立,拜中书侍郎。因专权纳贿,“赐载自尽……及死,行路无嗟隐者。籍其家,钟乳五百两,诏分赐中书、门下台省官。胡椒至八百石,他物称是”。见新唐书本传。
⁸长舆二句:和峤,字长舆,西平人。晋武帝时迁中书令,惠帝立,拜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晋书本传云:“家产丰富,拟于王者,然性至吝,以是获讥于世。杜预以为峤有钱癖。”元凯,杜预之字,京兆杜陵人。官荆州都督、镇南大将军,守襄阳,以平吴功拜当阳侯。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晋书本传称:“时王济解相马,又甚爱之,而和峤爱聚敛。预尝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司马炎)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
⁹建中辛巳:即宋徽宗 建中靖国元年(一一〇一)。
¹⁰先君:指父李格非。
¹¹丞相:指明诚父赵挺之。挺之字正夫,密州 诸城(今属山东)人。宋史本传云:“入为国子司业,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哲宗元祐六年十月辛酉:“左朝散郎集贤校理赵挺之为国子司业”;八年五月甲申,“国子司业赵挺之为京东转运副使”;绍圣四年十一月癸亥,“礼部侍郎赵挺之为吏部侍郎”,而未称“权”。其为礼部侍郎时间,长编阙载。何以四年之后至建中辛巳,赵挺之复“权吏部侍郎”,待考。
¹²谒告:即请假。宋 庞文英文昌杂录卷五:“急、告、宁,皆休假名……李斐汉书曰:‘告,请也。’言请休谒也。”宋史 常楙传:“与庙堂议事不合,以疾谒告。”
¹³相国寺:在今河南 开封市。本北齐 大建国寺,天保六年建,后废。唐时重建,因睿宗原封相王,改名相国寺。宋 至道二年重建,太宗题名大相国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云:“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庭中设彩幕、露屋、义铺,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笔迹。”朱弁曲洧旧闻卷四记“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宋子京唐史稿一册”,吴处厚青箱杂记谓“枢密邵公……一日阅相国寺书肆,得冯瀛王诗一帙而归”。洪迈夷坚甲志卷十八谓临安人杨靖尝于相国寺出售螺钿火馈二合。可见当时士人常至相国寺购买书籍玩好。
¹⁴葛天氏: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高诱注:“葛天氏,古帝名。”路史前纪卷七:“葛天氏……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无能名之。”晋陶潜五柳先生传:“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此谓自由快乐如上古之民。
¹⁵饭疏衣:谓生活简朴。疏,粗粝。见诗 大雅 召旻“彼疏斯粺”郑笺。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粗布。陈书 姚察传:“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案:此处仅谓有此志,并未真正过此等生活,读下句可知。
¹⁶日就月将:诗 周颂 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朱熹集传:“庶几日有所就,月有所进,续而明之。”此谓逐渐。
¹⁷丞相居政府:崇宁元年(一一〇二)八月己卯,赵挺之除尚书左丞。见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一。
¹⁸亲旧句:馆阁,馆为昭文馆、史馆、集贤院,阁为秘阁,皆为宋初藏书、校雠之所。元丰三年改制,合为秘书省。明诚姨父陈师道曾任秘书省正字。金石录卷三十唐起居郎刘君碑跋尾云:“绍圣间,故陈无己学士居彭城,以书抵余曰:‘近得柳公权所书刘君碑,文字摩灭,独公权姓名三字焕然明白。’予因求得之。”又卷十一方鼎铭跋尾云:“张侍郎 舜民云:‘夏时器也。’字画奇怪不可识。”祖丁彝铭 跋尾云:“藏蔡肇 天启舍人家。”案:张舜民为陈师道妹夫,曾任秘书少监。蔡肇,元祐中在馆阁。亲旧中可考者如此。
¹⁹鲁壁:汉书 鲁恭王刘馀传:“恭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孔安国古文尚书序谓“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蝌蚪文字”。许慎说文解字叙则以为还有礼记、尚书、春秋。盖春秋即传也。 汲冢:晋书 武帝纪载咸宁五年十月,“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汲冢书考汲冢书文字考云:“汲冢书文字实为古文而非小篆,称科斗文,俗名也。”晋书束皙传则谓太康二年发冢,“得竹书数十车”。
²⁰崇宁:宋徽宗年号(一一〇二—一一〇六)。
²¹徐熙:南唐画家,今南京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徐熙,钟陵人,世为江南仕族。熙识度闲放,以高雅自任。善画花木、禽鱼、蝉蝶、蔬果。学穷造化,意出古今。”据米芾画史云,徐熙牡丹图,叶几千片,花只三朵,一在正面,一在右,一在众枝乱叶之间。
²²信宿: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注:“信者,住经再宿,得相信问也。”
²³屏居乡里十年:据宋史 赵挺之传:大观元年三月丁酉罢相,后五日癸酉卒于京师,赠司徒,谥清宪。又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二载:“挺之卒之三日,(蔡)京遂下其章,命京东路都转运使王旉等置狱于青州鞫治,俾开封府捕亲戚使臣之在京师,送制狱穷治,皆无事实……两省台谏交章论列:挺之身为元祐大臣所荐,力庇元祐奸党,盖指挺之尝为故相刘挚所援引也。遂追赠官。”屏居原因以此,时间在本年七月狱具之后。近年山东 博物馆 于中航先生考察,大观二年重阳、三年端午及政和元年、宣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曾五登青州城西南五十五公里处之仰天山。并曾三访灵岩(大观三年九月十三日、政和三年闰四月六日、六年三月四日),一游泰山(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以上有题名六处,纪年五处(见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李清照生平杂考三题),最早一次为大观二年(一一〇八)重阳,最晚为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四月,说明赵明诚夫妇屏居青州时间达十三年之久,“十年”仅是概数。
²⁴连守两郡:指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八月赵明诚守莱州、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守淄州。
²⁵归来堂:在青州。案:堂名归来,室署易安,皆本陶渊明归去来辞:“归去来兮……审容膝之易安。”寓有“屏居”之意。
²⁶甘心句:飞燕外传:“谓嫕曰: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此谓终老于金石书画之研究领域。
²⁷始谋二句:重肉,第二道荤菜;重采,第二件绣衣。
²⁸金人犯京师:宋史 钦宗纪:靖康元年春正月壬申,“金人犯京师……是夜,金人攻宣泽门,李纲御之,斩获百余人,至旦始退……乙亥,金人攻通津、景阳等门,李纲督战,自卯至酉,斩首数千级,何灌战死”。
²⁹建炎丁未:宋高 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案:建炎改元在五月,其前实为钦宗靖康二年。
³⁰奔太夫人丧南来:谓赵明诚奔母丧于江宁,见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注。
³¹监本:宋国子监刻印之书。
³²东海:即海州,今江苏 连云港市境内。
³³建康:时称江宁府,今江苏 南京市。至建炎三年五月乙酉,始改名建康。此系追记,故称。
³⁴青州:今山东 青州市。宋史 高宗纪二:建炎二年十二月,“辛未,金人犯青州。”
³⁵建炎戊申:宋高宗 建炎二年(一一二八)。
³⁶己酉:建炎三年(一一二九)。
³⁷姑孰:今安徽当涂。
³⁸池阳:即池州。今安徽贵池。
³⁹过阙上殿:谓入京朝见皇帝。案:据宋史 高宗本纪二:建炎三年夏四月丁卯,帝发杭州;五月戊寅朔,帝次常州;辛巳,次镇江府;乙酉,至江宁府,驻跸神霄宫,改府名建康。六月庚申,皇太后至建康府。闰八月壬寅,帝发建康。明诚六月十三日离池州,当于月内至建康府“过阙上殿”。
⁴⁰岸巾:同岸帻。晋书 谢奕传:“岸帻啸咏。”巾以覆额,推巾露额曰“岸巾”。
⁴¹缓急:偏义复辞,谓情况紧急。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附周亚夫:“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⁴²戟手:以食指中指指点,其形如戟。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一天咫:“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
⁴³宗器: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寡君尽其土实,重之以宗器。”注:“宗庙礼乐之器,钟磬之属。”国语 晋语八:“其宫不备其宗器。”注:“宗器,祭器。”
⁴⁴病痁:患疟疾。
⁴⁵分香卖履: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引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案:此处谓未有遗嘱;言外之意,谓明诚尚有“诸夫人”(妾)也,然无考。
⁴⁶分遣六宫:宋史 高宗纪二建炎三年秋七月甲申:“金人犯山东,安抚使刘洪道弃潍州遁,莱州守将张成举城降……庚子,张浚发行在。辛丑,王𤫉与靳赛遇,合战败绩。壬寅,命李邴、滕康权知三省、枢密院事,扈从太后如洪州(今江西 南昌),杨惟忠将兵万人以卫。”八月己未:“太后发建康。”太后,即隆祐太后、哲宗后孟氏,时率六宫赴洪州。
⁴⁷妹婿任兵部侍郎二句: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九,建炎三年十一月壬子,隆祐皇太后自洪州退保虔州,前数日得报敌骑至大冶县,江西安抚制置使、知洪州 王子献弃城遁走,“于是中书舍人李公彦、徽猷阁待制权兵部侍郎李擢皆遁”。是李擢为赵明诚妹婿可知。李公彦乃其父。案:要录卷二十六谓本年八月壬子,“诏尚书吏部侍郎高卫从卫往洪州”,“壬戌,隆祐皇太后登舟发建康”,与宋史 高宗本纪略有出入,亦未言及李擢,盖省略也。考长清灵岩寺题名载:“东武 赵明诚 德甫,东鲁 李擢 德升、跃时升,以大观三年九月十三日同来,凡留两日而归。”(引自于中航李清照生平杂考三题,见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三八四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又要录卷三谓建炎元年(靖康二年)三月,张邦昌伪楚时,“戊戌,尚书吏部侍郎谢克家、兵部侍郎卢襄、中书舍人李擢,并落致仕”,“擢,历城人也”。要录卷四谓建炎元年四月乙丑,“中书舍人李擢权直学士院”。又卷五谓元年五月,“甲寅,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李擢试给事中”。又卷六谓李纲仕高宗为执政,请求处分伪楚臣僚,建炎元年六月:“给事中李擢、徽猷阁待制知秀州 孙觌,为邦昌权直学士院军器监王绍草劝进表……遂责擢 郴州,觌 归州。”宋史 高宗纪则谓是年六月壬戌,李擢被处柳州安置,盖“郴”、“柳”形近而误。至三年,擢已召还,权兵部侍郎(见前)。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九月己巳,集英殿修撰李擢复徽猷阁待制(见要录卷五十八)。三年,三月己巳,徽猷阁待制知平江府 李擢试尚书工部侍郎(见要录卷六十三)。四月丁未,李擢言平江民间利病五事(同上卷六十四)。七月己未,用工部侍郎李擢奏,置博学宏词科(同上卷六十七)。十月戊子,李擢试礼部尚书;壬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婺州(今浙江 金华,同上卷六十九)。四年,八月二十七日,知婺州 李擢上言:今岁应办大礼钱帛(宋会要辑稿 选举卷二十四)。八年十二月,有诗题作次韵二首,序称“近闻金人退师,遣使讲好,则太后将归,以慰圣孝之心,天下共庆,喜见乎词。”(见天台续集别编)二十三年,十二月乙亥,宝文阁学士、提举江州 太平兴国宫 李擢卒(要录卷一六五)。李擢生平资料较罕见,故缕如上。又嘉定赤城志载:“李擢,奉符人,字德升,元符三年中第,官至礼部尚书、徽猷阁首学士。绍兴初,寓临海,事见国史。子益谦,吏部侍郎;益能,宗正丞。”案:奉符,县名,宋置,在今泰安市东南三里。赵明诚长清灵岩寺题名称“东鲁 李擢”,正相合。前引要录,谓历城人,当误。
⁴⁸有弟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清照故里山东 章丘 明水镇 廉坡村发现之廉先生序石刻有李迥跋语,迒、迥皆用“辶”字边傍,则清照之弟实名迒,可释多年之疑。 敕局删定官:宋史 百官志:“掌裒集诏旨,纂类成书。”据宋会要辑稿 刑法一之三五:绍兴元年八月,诏宣义郎李迒转一官。
⁴⁹台守已遁:台,台州,今浙江 临海。宋史 高宗纪三:建炎四年春正月,“丁卯,台州守臣晁公为弃城遁”。
⁵⁰剡:即嵊县,今浙江 嵊州市。宋史 地理志四载绍兴府属县八,中有嵊县,注:“旧剡县,宣和三年改。”清照沿用旧称。
⁵¹黄岩:县名,宋时属台州府。
⁵²驻跸章安:宋史 高宗纪三:“(建炎)四年春正月甲辰朔,御舟碇海中。乙巳,金人犯明州,张俊及守臣刘洪道击却之。丙午,帝次台州 章安镇。”
⁵³温:温州。今属浙江。宋史 高宗纪三建炎四年春正月:“辛酉,(御舟)发章安镇。壬戌,雷雨又作。甲子,泊温州港口。”
⁵⁴越:越州,绍兴元年,升为绍兴府。今属浙江。
⁵⁵衢:衢州,今属浙江。
⁵⁶绍兴辛亥句:宋高宗 绍兴元年(一一三一),时驻跸越州,故清照复赴越。
⁵⁷张飞卿:疑即张汝舟。清 陆心源仪顾堂题跋 癸巳类稿 易安事辑书后云:“惟张汝舟 崇宁五年进士,毗陵人,见咸淳毗陵志。钦宗时,知绍兴府,见会稽志。建炎三年,以朝奉郎直秘阁知明州。十二月,召为中书门下检正诸房文字。四年,兼管安抚使。复以直显谟阁知明州,见四明图经。五月,上(高宗)过明州,历奉俭简迁一官。六月乞祠,主管江州 太平观。绍兴元年三月,往池州措置军务,寻为监诸军审计司。二年九月,以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有司当汝舟私罪,徒,诏除名,柳州编管,见建炎以来要录……愚按:汝舟即飞卿之名,‘妻’字上当夺‘赵明诚’三字耳。高宗性好古玩,与徽宗同,汝舟必以进奉得官,因进奉而征及玉壶……”王仲闻李清照事迹编年据张丑清河画舫录王晋卿梦游瀛山图田亘跋,谓张飞卿为阳翟人,并认为陆心源“殆未深考”。均案:阳翟 张飞卿为另一人。改嫁事详后附年谱绍兴二年九月。
⁵⁸颁金:颁,分赐也。周礼 天官 小宗伯:“若大甸,则帅有司而馌兽于郊,遂颁禽。”南史 梁武帝纪:“幸兰陵,诏赐兰陵老少位一阶,并加颁赉。”宋史 北汉世家:“(刘)继元赐甲第一区,岁时优加颁赉。”可见皇帝赏赐称“颁”。此处“颁金”之语,应指高宗欲以黄金向清照求购玉壶等古玩。据周密齐东野语卷六绍兴御府书画式载:“思陵(高宗)妙悟八法,留神古雅,干戈俶扰之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故四方争以奉上无虚日。后又于榷场购北方遗失之物。”又御医王继先尝于建炎三年闰八月壬辰以黄金三百两向李清照家市古器,距明诚逝世才一月左右。明诚姨兄谢克家“恐疏远闻之,有累盛德,欲望寝罢。批令三省取问继先因依”。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七。可见高宗曾插手此事,且又“颇好书画”(李慈铭书陆刚甫观察仪顾堂跋后)、“方搜求古器书画之属”(三朝北盟会编),当有意“颁金”于明诚遗孀,求其文物。正因如此,清照始觉压力巨大,“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
⁵⁹论列:评议。司马迁报任安书:“今已亏形为埽除之吏,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此谓高宗“批令三省取问继先因依”所引起之议论,清照恐将被人弹劾。
⁶⁰四明:即明州,今浙江宁波市。
⁶¹故李将军:不详所指。
⁶²会稽:县名,属绍兴府。
⁶³吴说:字傅朋,钱塘(今杭州)人,工书,所书自成一体,号“游丝书”。见宋董史皇宋书录。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四云:建炎四年夏六月癸未,朝请郎主管江州 太平观 吴说为福建路转运判官,故称之为运使。
⁶⁴手泽:原指手汗,后多称先人遗墨。礼 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
⁶⁵墓木已拱:谓人死已久。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宋 范祖禹答刘仙尉书:“近资治通鉴印本奏御,因思同时修书之人,墓木已拱。”
⁶⁶昔萧绎二句:萧绎,即梁元帝。南史 梁本纪载,“性爱书籍”,“虽睡,卷犹不释”。西魏破梁都江陵,元帝于被俘前,“乃聚图书十余万卷尽烧之”。资治通鉴梁 元帝承圣三年载:“或问:‘何意焚书?’帝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⁶⁷杨广二句:杨广,即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六一八)被宇文化及弑于江都。太平广记卷二八〇引大业拾遗记:“武德四年东都平后,观文殿宝厨新书八千许卷,将载还京师。上官魏梦见炀帝,大叱云:‘何因辄将我书向京师!’于时太府监宋遵贵监运东都调度,乃于陕州下书著大船中,欲载往京师。于河值风覆没,一卷无遗。上官魏又梦见帝,喜曰:‘我已得书。’帝平存之日,爱惜书史,虽积如山丘,然一字不许外出。及崩亡之后,神道犹怀爱吝。”
⁶⁸菲薄:楚辞屈原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王逸注:“质性鄙陋。”
⁶⁹尤物: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白居易八骏图诗:“由来尤物不在大,能荡君心则为害。”此指珍贵物品。
⁷⁰少陆机作赋之二年:杜甫醉歌行:“陆机二十作文赋。”案:文选陆机文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云:“(机)年二十而吴灭,退临旧里,与弟云勤学。积十一年,誉流京华,声溢四表,被征为太子洗马。”又云:“机妙解情理,心识文体,故作文赋。”杜诗盖本此。此谓十八岁。
⁷¹过蘧瑗知非之两岁: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人。淮南子 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高诱注:“伯玉,卫大夫蘧瑗也。今年所行是也,则还顾知去年之所行非也。岁岁悔之,以至于死,故有四十九年非。”此谓五十二岁。又庄子 则阳:“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清照盖据前者。
⁷²人亡弓人得之:孔子家语 好生:“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⁷³玄黓:尔雅 释天 岁阳:“太岁在壬曰玄黓。”绍兴二年,岁在壬子,故云。
⁷⁴壮月:尔雅 释天 月阳:“八月为壮。”
【汇评】
宋 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易安居士 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
宋 洪迈容斋四笔卷五赵德甫金石录:东武 赵明诚 德甫,清宪丞相中子也。著金石录三十篇……妻易安 李居士,平生与之同志。赵没后,愍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极道遭罹变故本末。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比获见元稿于王顺伯,因为撮述大概……时绍兴四年也,易安年五十二矣。自叙如此,予读其文而悲之,为识于是书。
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金石录三十卷,东武 赵明诚 德甫撰。其所藏二千卷,盖仿欧阳集古,而数则倍之……明诚,宰相挺之之子。其妻易安居士 李氏为作后序,颇可观。
宋无名氏瑞桂堂暇录:易安居士 李氏,赵丞相 挺之之子讳明诚字德夫之内子也。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其诗词行于世甚多。曾见其为乃夫作金石录后序,使后之人叹息而已。以见世间万事,而终归于一空而已。
明 曹安谰言长语卷下:李易安,赵丞相 挺之之子赵德夫之内也,序德夫金石录谓:“王播 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 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又谓:“萧绎 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嗜,生死不能忘之欤?”又谓:“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夫女子,微也,有识如此,丈夫独无所见哉!
明 归有光题金石录后:观李易安所称其一生辛勤之力,顷刻云散,可以为后人藏书之戒。然余平生无他好,独好书,以为适吾性焉耳,不能为后日计也。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甲部经籍会通四:李氏夫妇雅尚,具见篇中。始余以明诚所癖,金石而已。读此乃知其于书无弗聚,而亦无弗读也。亡轶之余,尚余万卷,则当其盛时,又何如邪?李于文稍愧雅驯,第其好而能专,专而能博,博而能读,殆有过于欧 苏两公所谓者。因颇采摭其语,著于篇。
明 朱大韶宋本金石录题跋:易安此序,委曲有情致,殊不似妇女口中语,文固可爱。予夙有好古之癖,且亦因以识戒云。
明 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七:赵明诚……其妻李易安,又文妇中杰出者,亦能博古穷奇,文词清婉,有漱玉集行世。诸书皆曰与夫同志,故相亲相爱至极。予观其叙金石录后,诚然也!
明 田艺蘅诗女史卷十一:德甫著金石录,其妻与之同志,乃共相考究而成,由是名重一时。赵没后,愍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
明 张丑清河书画舫申集引才妇录:易安居士能书能画,又能词,而尤长于文藻。迄今学士每读金石录(后)序,顿令精神开爽。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大奇大奇!
明 赵世杰等古今女史前集卷三引朱尔绣评金石录后序:聚散无常,盈虚有数。达见者于富贵福泽,亦当作如是观。
又引萧良有评金石录后序:叙次详曲,光景可睹。存亡之感,更凄然言外。
明 刘士𬭸古今文致卷三引祝枝山评金石录后序:有此文才,有此知识,亦闺阁之杰也。
又引唐子畏(寅)曰:李易安名清照,济南人,宋 李格非之女,适东武 赵抃(?)之子明诚为妻。明诚字德甫。德甫早卒,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此驵侩之下才。”闻者无不笑。有漱玉集三卷行于世,佳句甚多,兹金石录序,乃其一斑耳。
明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六:山东人刻金石录,于李易安后序“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不知“壮月”之出于尔雅,而改为“牡丹”。凡万历以来所刻之书,多“牡丹”之类也。
又卷七:读李易安题金石录引王涯、元载之事,以为有聚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人得,又胡足道,未尝不叹其言之达。而元裕之作故物谱,独以为不然。
明 毛晋 汲古阁本漱玉词跋:末载金石录后序,略见易安居士文妙,非止雄于一代才媛,直洗南渡后诸儒腐气,上返魏晋矣。
明 王宇新镌王永启先生评选古今文致眉批:(有人持徐熙牡丹图)力不能致此宝物,宜其惋怅。(坐归来堂烹茶)真一时胜情,不能久耳。(且恋恋,且怅怅)先见之明。(“先弃辎重”一段)追叙变故次第,段段婉致。(阅此书如见故人)有怆然之思。
清 钱谦益绛云楼书目 金石类陈景云注:赵明诚金石录三十卷,李易安后序,明诚之室,文叔之女也。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耶。
清 陈宏绪寒夜录卷下:李易安诗余,脍炙千秋,当在金荃、兰畹之上,古文如金石录后序,自是大家举止,绝不作闺阁妮妮语。
清 王士禄宫闺氏籍艺方考略引吴柏寄姊书曰:诵金石录序,令人心花怒放,肺肠如涤。
又引袖释堂脞语曰:班 马作史,往往于琐屑处极意摹写,故文字有精神色态。易安金石录后序中间数处,颇得此意。至“萧绎 江陵陷没”一段,文人癖好图书,过于家国性命,尤极浓至。
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卷九艺术:阅赵明诚金石录,其首有李易安后序一篇,叙致错综,笔墨疏秀,萧然出畦町之外。予向爱诵之,谓宋以后闺阁之文,此为观止。
清 符兆纶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记:明诚以建炎二年重起出山,三年,召知湖州,于行在所病剧。居士闻信仓皇往视,至则明诚已卒。乃泣血磨墨,自为文祭之。其后辗转避难,所携古器物半皆失去。便恐丧亡都尽,因取明诚在日所同著金石录,序而藏之。自述流离,备极凄惨,至今读之,尤觉怦怦。其去明诚之没,盖已六年。夫人当家国琐尾之秋,艰难备尝之际,睹物怀人,忧来不绝。
清 阮刘文如宋刻金石录跋:易安此序,言德甫夫妇之事甚详。宋史 赵挺之传传后无明诚之事,若非此序,则德甫一生事迹年月,今无可考。按后序作于绍兴四年,易安自言:“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伯玉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是作序之年,五十二矣。序言十九岁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侯年二十一”。按德甫卒于建炎三年,是德甫卒年四十九也。易安十九岁,为建中靖国元年,是年挺之为礼部侍郎。是赵李同官礼部时联姻也……又文选注引陆机传云:“年二十而吴灭,退归旧里,与弟云勤学,积十一年”。是士衡二十岁时乃归里之年,不能定为作赋年。或是易安别有所据,或是离乱之时,偶然忘记耳。
【附录】
宋 赵明诚金石录序: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以广异闻。后得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读而贤之,以为是正讹谬,有功于后学者甚大。惜其尚有漏落,又无岁月先后之次,思欲广而成书,以传学者,于是益访求藏蓄,凡二十年而后粗备。上自三代,下讫隋 唐 五季,内自京师,达于四方遐邦绝域夷狄,所传仓史以来古文奇字、大小二篆、分隶行草之书,钟鼎、簠簋、尊敦、甗鬲、盘杅之铭,词人墨客诗歌、赋颂、碑志、叙记之文章,名卿贤士之功烈行治,至于浮屠、老子之说,凡古物奇器、丰碑巨刻所载,与夫残章断画摩灭而仅存者,略无遗失。因次其先后为二千卷。余之致力于斯,可谓勤且久矣,非特区区为玩好之具而已也。盖窃尝以谓诗 书以后,君臣行事之迹悉载于史,虽是非褒贬出于秉笔者私意,或失其实,然至其善恶大节有不可诬,而又传之既久,理当依据。若夫岁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考之,其柢梧十常三四。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则又考其异同,参以他书,为金石录三十卷。至于文词之媺恶,字画之工拙,览者当自得之,皆不复论。呜呼,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著于金石者多矣。盖其风雨侵蚀,与夫樵夫牧童毁伤沦弃之余,幸而存者止此耳。是金石之固犹不足恃,然则所谓二千卷者,终归于摩灭,而余之是书有时而或传也。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是书之成,其贤于无所用心,岂特博弈之比乎!辄录而传诸后世好古博雅之士,其必有补焉。东武 赵明诚序。
清 卢见曾重刊金石录序:德夫之室李清照,字易安,妇人之能文者。相传以为德夫之殁,易安更嫁,致有“桑榆晚景,驵侩下才”之言,贻世讥笑。余以是书所作跋语考之,而知其决无是也。德夫殁时,易安四十六矣,遭时多难,流离往来,具有踪迹。又六年,始为是书作跋,是时年已五十有二。匪夏姬之三少,等季隗之就木,以如是之年而犹嫁,嫁而犹望其才地之美、和好之情亦如德夫昔日,至大失所望而后悔之,又不肯饮恨自悼,辄谍谍然形诸简牍。此常人所不肯为,而谓易安之明达为之乎?观其洊经丧乱,犹复爱惜一二不全卷轴,如护头目,如见故人,其惓惓德夫不忘若是,安有一旦忍相背负之理!此子舆氏所谓“好事者为之”,或造谤如碧云騢之类,其又可信乎?易安父李文叔,即撰洛阳名园记者。文叔之妻,王拱辰孙女,亦善文。其家世若此,尤不应尔。余因刊是书而并为正之,毋令后千载下易安犹蒙恶声也。
清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录类二金石提要:金石录三十卷,宋 赵明诚撰。明诚字德父,密州 诸城人,历官知湖州军州事。是书以所藏三代彝器及汉唐以来石刻,仿欧阳修集古录例,编排成帙。绍兴中,其妻李清照表上于朝。张端义贵耳集谓清照亦笔削其间,理或然也。有明诚自序并清照后序。前十卷皆以时代为次,自第一至二千咸著于目,每题下注年月、撰书人名。后二十卷为辨证,凡跋尾五百二篇,中邢义、李证、义兴茶舍、般舟和尚四碑,目录中不列其名,或编次偶有疏舛,或所续得之本未及补入卷中欤?初锓版于龙舒;开禧元年,浚仪 赵不譾又重刻之,其本今已罕传。故归有光、朱彝尊所见皆传钞之本,或遂指为未完之书。其实当有所考证,乃为题识,故李清照跋称二千卷中有跋者五百二卷耳,原非卷卷有跋,未可以残阙疑也。清照跋,据洪迈容斋四笔,原为龙舒刻本所不载,迈于王顺伯家见原稿,乃撮大概载之。此本所列,乃与迈所撮述者不同,则后人补入,非清照之全文矣。自明以来,转相钞录,各以意为更移,或删除其目内之次第,又或窜乱其目之年月;第十一卷以下,或并削每卷之细目,或竟佚卷末之后序。沿讹踵谬,弥失其真。顾炎武日知录载,章丘刻本,至以后序“壮月朔”为“牡丹朔”。其书之舛谬,可以概见。近日所传,惟焦竑从秘府钞出本、文嘉从宋刻影钞本、昆山 叶氏本、闽中 徐氏本、济南 谢氏重刻本;又有长洲 何焯、钱塘 丁敬诸校本,差为完善。今扬州刻本,皆为采录。又于注中,以隶释、隶续诸书增附案语,较为详核。别有范氏 天一阁、惠氏 红豆山房诸校本,皆稍不及。故今从扬州所刊著于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