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字数:1794

王仲舒为连州司户,公令连之阳山;仲舒观察江西,公为袁州刺史。公既为作燕喜亭记、修滕王阁记;今志其墓,又书神道碑。新史并取公碑志作传。〔补注〕归有光曰:约束明法,叙致详雅。方苞曰:退之于钜人碑志,多直叙;其词之繁简,一视功绩大小。不立间架,而首尾神气自相贯输,不可增损。北宋诸公,不能与于斯矣。姚范曰:当与墓志参看。

王氏皆王者之后,在太原为姬姓¹。春秋时,王子成父败狄有功²,因赐氏,厥后世居太原。至东汉隐士烈³,博士征不就,居祁县⁴,因号所居乡为“君子”⁵,公其君子乡人也。魏 晋涉隋,世有名人。国朝大王父玄暕⁶,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⁷;生景肃,守三郡,终傅凉王;生政,襄 邓等州防御使,鄂州采访使,赠吏部尚书。

¹或无“之”字。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

²左氏文十一年:鄋瞒侵齐,王子成父获其弟曰荣如。

³烈字彦芳,后汉书有传。

⁴后汉征君霸始居太原,霸子殷,别居祁县。

⁵“子”下,或有“乡”字。

⁶“暕”,古限切。

⁷“三院”,谓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玄暕终比部员外郎。

公尚书之弟某子,公讳仲舒,字弘中¹。少孤,奉母夫人家江南。读书著文,其誉蔼郁,当时名公,皆折官位辈行²愿为交。贞元初,射策拜左拾遗³,与阳城合遏裴延龄不得为相。德宗初怏怏无奈,久而嘉之⁴。其后入阁,德宗顾列谓宰相曰:“第几人必王某也。”果然。月余,特改右补阙⁵,迁礼部考功吏部三员外郎。在礼部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⁶;在考功吏部提约明故,吏无以欺。同列有恃恩自得者⁷,众皆媚承;公嫉其为人,不直视⁸:由此贬连州司户⁹。移夔州司马,又移荆南,因佐其节度事¹⁰,为参谋¹¹,得五品服。放迹在外积四年。

¹蜀作“讳弘中,字某”,后墓志同。今按:上句已有“公”字,此不当再出,当删。然无别本可据,姑存之。

²“行”,下浪切。

³贞元十年十二月,仲舒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起拜拾遗。

⁴或无“而”字。“之”,或作“其”,下又有“直”字。

⁵或无“右”字。

⁶“伏”,或作“服”。

⁷〔补注〕陈景云曰:谓韦执谊也。

⁸或无“人”字。

⁹贞元十九年,弘中自吏部员外郎责连州司户。

¹⁰或无“事”字。

¹¹为荆南节度裴均参谋。

元和初,收拾俊贤,征拜吏部员外郎;未几,为职方郎中、知制诰。友人得罪斥逐后,其家亲知过门缩颈不敢视;公独省问,为计度论议,直其冤。由是出为峡州刺史¹,转庐州;未至,丁母夫人忧。服除,又为婺州。时疫旱甚,人死亡且尽,公至,多方救活,天遂雨,疫定,比数年里闾完复。制使出巡,人填道迎显公德²。事具闻,就加金紫。转苏州,变其屋居以绝火延,堤松江路,害绝阻滞³。秋夏赋调,自为书与人以期,吏无及门而集,政成为天下守之最⁴。

¹“峡”,或作“硖”。“友人”,杨凭也。〔补注〕沈钦韩曰:旧书 本传:京兆尹杨凭为御史中丞李夷简所奏,贬临贺尉,仲舒与凭善,宣言于朝,言李掎摭凭罪,坐贬峡州。

²“显”,或作颂。

³“火”上,或有“其”字。“阻”,或作“沮”。

⁴“政”,或作“化”。

天子曰:“王某之文可思,最宜为诰,有古风,岂可久以吏事役之?”复拜中书舍人。既至京师,侪流无在者,视同列皆邈然少年,益自悲,而谓人曰:“岂可复治笔砚于其间哉!上若未弃臣,宜用所长。在外久,周知俗之利病¹,俾治之,当不自愧。”宰相以闻,遂得观察江南西道²。奏罢榷酤钱九千万³。军息之无已⁴,掌吏坏产犹不释,囚之;公至,脱械不问。人遭水旱,赋窘,公曰:“我且减燕乐,绝他用钱,可足乎?”遂以代之⁵。罢军之息钱⁶,禁浮屠诳诱,坏其舍以葺公宇。三年,法大成,钱余于库,粟余廪⁷,人享于田庐,讴谣于道途。天子复思,且征以代,虚吏部左丞位以待之。长庆三年十一月十七日薨于洪州,年六十二。上哀恸辍朝,赠左散骑常侍。某日,归葬于某处⁸。

¹或无“利”字,非是。

²元和十五年六月,除江西观察使。

³“千”,或作“十”。

⁴〔补注〕沈钦韩曰:唐制有“捉钱令史”,自宰相堂厨及府县,皆以公钱付之取息,以为经费。

⁵或无“足”字。“代”下,无“之”字。

⁶“息”上,或有“日”字。〔补注〕方东树曰:按:志文“罢榷酤钱九千万,以其利与民;又罢军吏官债五千万,悉焚簿文书;又出库钱二千万,丐贫民遭旱不能供税者”。公以志文三事已明,故碑文简括言之,此“罢军之息钱”,即焚簿文书事,足上军息一事,文义弥固。

⁷“廪”上,或有“于”字。

⁸长庆四年二月,葬河南。“葬”下,或无“于”字。

某既以公之德刻而藏之墓矣,子初又请诗以揭之¹。词曰:

¹仲舒七子:初、哲、贞、弘、泰、复、洄。“既”上或无“某”字。“某”,或作“愈”。

生人之治,本乎斯文¹。有事其末,而忘其源;切近昧陋,道由是堙。有志其本,而泥古陈;当用而迂,乖戾不伸:较是二者,其过也均。

¹〔补注〕方苞曰:发端仍别出义意。

有美王公,志儒之本,达士之经。秩秩而积,涵涵而停。为华英¹,不矜不盈,孰播其馨,孰发其明。介然而居,士友以倾。

¹“为”,诸本作“而”;“华英”,作“英华”。

敷文帝阶,擢列侍从;以忠远名,有直有讽;辨遏坚恳¹,巨邪不用。秀出班行,乃动帝目;帝省竭心,恩顾日渥。翔于郎署,骞于禁密;发帝之令,简古而蔚。

¹或作“圣邈”。

不比于权,以直友冤;敲撼挫揠,竟遭斥奔。久淹于外,历守大藩;所至极思,必悉利病。萎枯以膏,燠暍以醒¹;坦之敞之,必绝其径;浚之澄之,使安其泳。

¹“暍”,或作“旸”。

帝思其文,复命掌诰;公潜谓人,此职宜少;岂无凋郡,庸以自效。上藉其实¹,俾统于洪;逋滞攸除,奸讹革风;袪蔽于目,释负于躬。方乎所部²,禁绝浮屠;风雨顺易,秔稻盈畴;人得其所,乃恬乃讴³。化成有代,思以息劳;虚位而俟,奄忽滔滔⁴:维德维绩,志于斯石,日远弥高⁵。

¹“藉”,或作“籍”。

²“乎”,或作“平”。

³“所”,或作“饶”。“讴”,或作“谣”。

⁴“奄忽”,或作“勿随”。

⁵方云:此铭“有美王公”不用韵。末章三语分两韵,例又异也。今按:铭之卒章,“绩”、“石”二句虽自叶韵,而末句“高”字仍与“劳”、“滔”韵叶,非有异也。


黄陵庙碑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