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
或有“田氏”字,欧阳公曰:“自天圣以来,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舛讹,惟予家本更校,时人共传,号为善本。及后集录古文,得韩文之刻石,如罗池、黄陵庙碑之类,以校予家集本,舛谬犹多:若田弘正碑尤甚,盖由诸本不同,往往妄加改易。今以碑校印本,初未必误,多为校雠者妄改易之;乃知文字之传,久而转失其真者多矣;则校雠之际,决于取舍,不可不谨也。”今各参注于下。石刻后题云:“朝议大夫安定胡证书并篆额。”京兆府廨有此碑。〔补注〕方苞曰:序简以则,铭清而蔚,兼尚书、雅、颂之义,而无摹拟之迹。曾国藩曰:序文疏简,著意在铭诗,而终不称其先世功德一字,可谓有体。
元和八年十一月壬子,上命丞相元衡¹、丞相吉甫²、丞相绛³,召太史尚书比部郎中韩愈至政事堂,传诏曰:“田弘正始有庙京师,朕惟弘正先祖父,厥心靡不向帝室,讫不得施,乃以教付厥子;维弘正衔训事嗣,朝夕不怠⁴,以能迎天之休,显有丕功:维父子继忠孝⁵,予维宠嘉之。是以命汝愈铭。钦哉!”⁶惟时臣愈承命悸恐。明日,诣东上阁门拜疏辞谢,不报。退,伏念昔者鲁僖公能遵其祖伯禽之烈,周天子实命其史臣克作为之诗⁷,使声于其庙,以假鲁灵⁸。今天子嘉田侯服父训不违,用康靖我国家⁹,盖宠铭之,所以休宁田氏之祖考;而臣适执笔隶太史¹⁰,奉明命,其可以辞?
¹武元衡。
²李吉甫。
³李绛。
⁴“事嗣”,或作“嗣事”;“嗣”下,或有“于”字。此篇今亦从方氏所据石本。
⁵弘正父廷玠,大历中为沧州刺史。恒州 李宝臣、幽州 朱滔联兵攻击,欲兼其土字,廷玠固守,卒能保全。朝廷嘉之,迁洛州,改湘州。建中初,田悦领魏博节度使,志图凶逆,召廷玠为副,盖悦父承嗣与廷玠为从昆弟也。及悦奸谋败露,廷玠曰:“尔借伯父遗业,可守朝廷法度,坐享富贵;何苦与恒、郓同为叛臣?若狂志不悛,可先杀我。”乃谢病不出。三年,愤郁而卒。
⁶〔补注〕曾国藩曰:起最得势,朴茂典重,近追汉京、远法尚书。
⁷“”,音佖。
⁸“假”,音格。
⁹“服”上,或有“能”字。“靖”,或作“静”。
¹⁰或无“隶”字。
谨案:魏博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沂国公 田弘正¹,北平 卢龙人。故为魏博诸将²,忠孝畏慎。田季安卒³,其子幼弱,用故事代父,人吏不附,迎弘正于其家,使领军事⁴。弘正籍其军之众与六州之人,还之朝廷,悉除河北故事,比诸州,故得用为帅。已而复赠其父故沧州刺史兵部尚书,母夫人郑氏 梁国太夫人,得立庙祭三代:曾祖都水使者府君祭初室,祖安东司马赠襄州刺史府君祭二室,兵部府君祭东室。其铭曰:
¹“州”,或作“博”。或无“兼”字。元和七年十月以弘正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魏州大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沂国公,充魏博等州节度观察、处置、支度、营田等使。
²弘正始名兴,季安时为衙内兵马使。
³季安高祖璟,平州人,官都水使者。璟二子:守义、延恽。延恽 安东都护府司马。守义二子:承嗣、廷琳。承嗣子绪,绪子季安,季安子怀谏。廷琳子悦。延恽子廷玠。元和七年八月,季安卒。
⁴季安卒,怀谏自知军务,时年十一;以弘正为都知兵马使。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易诸将;诸将愤怒,咸曰“兵马使吾帅也”;即诣其家迎之,弘正拒之不可。
唐继古帝,海外受制¹。狎于太宁²,燕盗以惊。群党相维,河北失平。号登元和,大圣载营。风挥日舒,咸顺指令。嶪嶪魏土,婴儿戏兵³;吏戎愁毒,莫保腰颈⁴。人曰田侯,其德可倚,叫噪奔趋,乘门请起。田侯摄事,奉我天明⁵;束缚弓戈,考校度程;提壃籍户⁶,来复邦经。帝钦良臣,曰维锡予;嗟我六州,始复故初;告庆于宗,以降命书⁷。旌节有韬,豹尾神旗;櫜兜戟纛⁸,以长魏师。田侯稽首,臣愚不肖;迨兹有成,祖考之教。帝曰俞哉,维汝忠孝。予思乃父,追秩夏卿;媲德娠贤,梁国是荣⁹。田侯作庙,相方视阯;见于蓍龟,祖考咸喜。暨暨田侯¹⁰,两有文武;讫其外庸,可作承辅¹¹。咨汝田侯,勿亟勿迟¹²;觐飨式时,尔祖尔思¹³。
¹此据石本。“外”,或作“内”,“受”,或作“臣”。
²“狎”,或作“洽”。
³“婴儿”,谓怀谏。
⁴“颈”,或作“领”。
⁵“天”,或作“王”。左传:“范氏 中行氏反易天明。”注:“言不事君也。”又云:“二三子顺天明。”公语出此。
⁶“提”,或作“堤”。
⁷“于宗”,或作“宗庙”。“以降”,或作“降以”。
⁸“櫜”,或作“橐”;蜀本作“櫜”;石本同,但省“人”耳。今按:“櫜”,谓弓服;“橐”乃囊之无底者,非兵仗也,当从石本。
⁹“媲”,配也。言梁国配兵部之德。“娠”,孕也。左氏:“后缗方娠。”“娠贤”,谓生田弘正也。“媲”,匹诣切。“娠”,之刃切,又音身。
¹⁰“暨暨”,果毅也。礼:“戎容暨暨。”“暨”,音忌。
¹¹“承”,或作“丞”。〔补注〕陈景云曰:“承辅”,谓承辅天子。见汉书。
¹²〔补注〕陈景云曰:春秋桓公八年:“春正月己卯,烝。”公羊传“讥亟也”。注:“亟,数也,音去冀反。”
¹³“飨”,或作“向”。“尔祖尔思”,或作“祖考之思”,或作“尔祖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