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徐偃王庙碑

字数:2232

徐偃王事见史记、后汉书、博物志、元和姓纂;然后汉书云:“楚文王灭之。”楚辞亦云:“荆文寤而徐亡。”按:周穆王时无楚文王;春秋时无徐偃王:辨见于楚辞补注中。石刻云:“朝议郎守尚书考功郎中知制诰昌黎韩愈撰,福州刺史元锡书,元和十年十二月九日立。”〔补注〕何焯曰:偃王本不合祀典,特其子孙为之立庙,故借秦之偾国沉宗以相形,而略举小说稗史所载偃王事,以见本宜有后,而非淫祠可比。其回护处,甚得体。曾国藩曰:徐州有偃王庙,其事本支离漫诞,文以恢诡出之,其神在若有若无之间。〔补注〕张裕钊曰:此种文无可著思,借秦抒论,便生精采,此作家工于创意处。

徐与秦俱出柏翳为嬴姓¹,国于夏、殷、周世,咸有大功²。秦处西偏,专用武胜³;遭世衰,无明天子,遂虎吞诸国为雄⁴;诸国既皆入秦为臣属,秦无所取利,上下相贼害,卒偾其国而沈其宗⁵。徐处得地中,文德为治⁶,及偃王 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当此之时,周天子 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⁷,好道士说,得八龙,骑之西游⁸,同王母宴于瑶池之上,歌讴忘归⁹。四方诸侯之争辩者无所质正,咸宾祭于徐¹⁰:贽玉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国;得朱弓赤矢之瑞¹¹。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命造父御¹²,长驱而归¹³,与楚连谋伐徐¹⁴。徐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 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¹⁵,凿石为室,以祠偃王。偃王虽走死失国¹⁶,民戴其嗣为君如初。驹王¹⁷章禹¹⁸,祖孙相望;自秦至今¹⁹,名公巨人继迹史书²⁰。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²¹;而秦后迄兹无闻家。天于柏翳之绪,非偏有厚薄,施仁与暴之报,自然异也²²。

¹史记 秦本纪:大业之子曰大费,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柏翳二子:太廉之后为秦,若木之后为徐。是为“俱出柏翳”也。“嬴”,余轻切。

²秦本纪又曰:太廉玄孙孟戏、中衍,殷帝 大戊以为御而妻之。自大戊以下,中衍之世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若木玄孙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殷御,以败桀于鸣条,是有大功也。“殷”,或作“商”,今从石本。此篇内同,疑者别见。

³中衍曾孙曰戎胥轩,轩生仲潏,潏生飞廉,廉生恶来,来生女防,防生旁皋,皋生大几,几生大骆,骆生非子。周孝王以为附庸,邑之于秦,是为处西偏也。

⁴“国”,或作“侯”。

⁵“偾”,犹亡也。尔雅云:“偾僵也。”庄子:“一偾一起。”“沈其宗”,谓灭其族。“偾”,方运切,又甫运切。

⁶“文”,或作“又”。今以上文秦“用武胜”者推之,此宜作“文”。

⁷穆王名满,左传昭十二年云:“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⁸列子曰:周穆王驾八骏之乘,西征昆仑。八骏:骅骝、绿耳、赤冀、白羲、渠黄、逾轮、盗骊、山子。

⁹穆天子传云:穆王见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一来。”天子答曰:“予归东土,和理诸夏。万民均平,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石本无“宴”字。今按:无“宴”字不成文,以它本补。

¹⁰“祭”,方从杭作“寮”,云:“今庙中有传刻庆历中石本亦作‘寮’。”今按:“宾寮”无理明甚;况庆历石本非当时物,尤不足据。而左传有“宾祭”字,当从诸本作“祭”为是。

¹¹博物志云:偃王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 蔡之间,得朱弓赤矢,以为得天瑞,遂因名为弓,自称“偃王”。江 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朱弓”,一作“象犀”。

¹²造父,穆王御,飞廉玄孙也。“造”,七到切;“父”,音甫。

¹³史记 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骝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救乱。

¹⁴以史记 世系表考之,穆王所与连谋伐徐者,殆楚 熊胜也。

¹⁵〔补注〕沈钦韩曰:一统志:徐山在徐州府城南六十里。

¹⁶“失”下,或有“其”字。

¹⁷礼记曰:邾娄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含,曰:先君驹王西讨。驹王,徐之先也。

¹⁸左氏昭三十年,吴灭徐,徐子 章禹断其发以奔楚。章禹,宗十一世孙。

¹⁹“秦”,或作“奉”。

²⁰“史”,或作“文”。

²¹〔补注〕沈钦韩曰:广韵:“徐氏出东海、高平、东筦、瑯琊、渤阳五望。”

²²〔补注〕曾国藩曰:以上以秦配徐,彰偃王之有后。

衢州,故会稽太末也¹。民多姓徐氏,支县龙丘有偃王遗庙,或曰: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水²。或曰:徐子章禹既执于吴,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扬二州间³,即其居立先王庙云⁴。

¹太末,春秋时姑蔑也。至汉改焉。唐号曰龙丘。越绝书:“姑末今太末。”后汉:“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太”,音闼。〔补注〕沈钦韩曰:寰宇记云:“汉献帝时,分太末立新安县。太康元年,改为信安。武德四年,于信安县置衢州。”

²选:“绿苔髿乎研上。”南越志:“生研石上”,注:“研与砚同。”

³“公”,或作“宗”。

⁴〔补注〕曾国藩曰:以上叙徐州所以有偃王庙。

开元初,徐姓二人¹相属为刺史,帅其部之同姓,改作庙屋,载事于碑。后九十年当元和九年,而徐氏放复为刺史。放字达夫;前碑所谓今户部侍郎,其大父也。春行视农至于龙丘,有事于庙,思惟本原,曰:“故制觕朴下窄²,不足以揭虔妥灵³。而又梁桷赤白,陊剥不治⁴,图像之威,昧就灭⁵;藩拔级夷⁶,庭木秃⁷。祈甿日慢,祥庆弗下⁸;州之群支⁹,不获荫庥。余惟遗绍,而尸其上,不即不图,以有资聚,罚其可辞!”乃命因故为新,众工齐事,惟月若日,工告讫功,大祠于庙,宗卿咸序应¹⁰。是岁,州无怪风剧雨,民不夭厉,谷果完实,民皆曰:“耿耿祉哉¹¹,其不可诬!”¹²乃相与请辞京师,归而镵之于石,辞曰:

¹徐坚字元固,徐峤字巨山。

²“觕”,仓胡切;或作“桷”。

³“揭”,音羯,又丘杰切。〔补注〕沈钦韩曰:“揭”,表;“虔”,敬也。

⁴选:“期不阤陊。”“陊”,坏落也。“陊”,池耳切,又徒可切。

⁵“”,音饩。玉篇云:“深黑也。”

⁶〔补注〕曾国藩曰:藩篱撤,阶级平也。

⁷或作“缺”。今按:“缺”,正字;“”,俗体:然唐人多用之,姑从其旧。

⁸“日”,方云:洪以石本定作“由”。今按:“由”义未详,姑从诸本作“日”。

⁹“群支”,或作“支郡”,或作“群吏”,皆非是。

¹⁰“卿”,或作“御”。〔补注〕“卿”,或作“乡”。姚范曰:作“御”近是,如“御事”之“御”。“宗”,其徐姓也;“御”,言州吏之有事于其庙者。

¹¹“耿耿祉哉”,或作“祉哉祉哉”。方从阁本无“祉”字,而不言石本之有无。又云:“耿”,当读从炯,今从诸本。

¹²〔补注〕曾国藩曰:以上叙达夫修庙。

秦杰以颠,徐由逊绵¹。秦鬼久饥,徐有庙存。婉婉偃王²,惟道之耽;以国易仁,为笑于顽。自初擅命,其实几姓。历短詈长³,有不偿亡;课其利害,孰与王当⁴。姑蔑之墟,太末之里⁵;谁思王恩,立庙以祀。王之闻孙,世世多有;唯临兹邦,庙上实守。坚峤之后,达夫廓之;王殁万年,如始祔时。王孙多孝,世奉王庙;达夫之来,先慎诏教。尽惠庙民,不主于神。维是达夫,知孝之元。太末之里,姑蔑之城;庙事时修,仁孝振声;宜宠其人,以及后生。嗟嗟维王,虽古谁亢⁶;王死于仁,彼以暴丧⁷。文追作诔,刻示茫茫⁸。

¹“逊”,或作“邈”。

²“婉”,音苑。

³“詈”,或作“言”。

⁴“与”,方从洪氏石本作“尝”,今从诸本。

⁵今衢州有姑蔑城,左传哀公十三年,越伐吴,王孙弥庸自泓上观之,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杜预注:“姑蔑,越地。”〔补注〕沈钦韩曰:一统志:姑蔑城在龙游县 谷溪之南。

⁶“古”,或作“死”。“亢”,协韵,若郎切。

⁷“暴”,方作“常”,而不言石本。今从诸本。

⁸“示”,或作“石”,方云:“石本如此,而不敢从。”今亦不敢从也。


刘统军碑袁氏先庙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