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
一本“检校”上有“金紫光禄大夫”字,“仆射”下有“兼御史大夫”字,“统军”下有“知军事上柱国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潞州大都督”字。公既为刘统军作此志又为作碑铭。碑铭见前。
公讳昌裔,字光后,本彭城人。曾大父讳承庆,朔州刺史;大父巨敖,好读老子 庄周书,为太原 晋阳令。再世宦北方¹,乐其土俗,遂著籍太原之阳曲,曰:“自我为此邑人可也,何必彭城?”父讼²,赠右散骑常侍³。
¹“宦”,或作“官”。
²或作“诵”。今按:名“讼”无理,疑避讳而改。
³〔补注〕曾国藩曰:以上先世。
公少好学问。始为儿时,重迟不戏¹,恒若有所思念计画。及壮自试,以开吐蕃说干边将,不售。入三蜀,从道士游。久之,蜀人苦杨琳寇掠,公单船往说,琳感欷,虽不即降,约其徒不得为虐²。琳降,公常随琳不去,琳死,脱身亡,沈浮河朔之间。建中中,曲环招起之³,为环檄李纳⁴,指摘切刻。纳悔恐动心,恒 魏皆疑惑气懈⁵。环封奏其本,德宗称焉。环之会下濮州,战白塔,救宁陵 襄邑⁶,击李希烈 陈州城下⁷,公常在军间。环领陈许军,公因为陈许从事,以前后功劳,累迁检校兵部郎中、御史中丞、营田副使⁸。
¹“迟”,音稚。
²唐史 昌裔传云:“入蜀,杨子琳反,昌裔说之。”惠琳之乱在夏州,岁月相远。子琳事详见崔宁传。
³按新传:曲环方攻濮州,表为判官。
⁴建中二年七月,平卢 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卒,子纳自称留后。
⁵“恒”谓成德节度使李惟岳;“魏”谓魏博节度使田悦。
⁶二县并属宋州。
⁷兴元元年闰十月,李希烈遣将翟崇晖悉众围陈州,宋、亳节度使刘洽遣陇右神策兵马使曲环将兵二万救之。十一月,败崇晖于州西,擒之以献。
⁸〔补注〕曾国藩曰:以上从杨琳 曲环。
吴少诚乘环丧,引兵叩城,留后上官涚咨公以城守,所以能擒诛叛将¹,为抗拒,令敌人不得其便。围解,拜陈州刺史。韩全义败,引军走陈州,求入保,公自城上揖谢全义曰:“公受命诣蔡,何为来陈?公无恐,贼必不敢至我城下。”明日领骑步十余抵全义营,全义惊喜,迎拜叹息,殊不敢以不见舍望公。改授陈许军司马²。
¹“擒”,或作“检”。今按:此谓安国宁谋以城降贼,昌裔密计斩之。当作“擒”。
²〔补注〕曾国藩曰:以上守陈州,为陈州刺史司马。
上官涚死,拜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代涚为节度使¹。命界上吏不得犯蔡州人,曰:“俱天子人,奚为相伤?”²少诚吏有来犯者,捕得缚送,曰:“妄称彼人,公宜自治之。”少诚惭其军³,亦禁界上暴者,两界耕桑交迹,吏不何问⁴。封彭城郡开国公,就拜尚书右仆射⁵。
¹〔补注〕沈钦韩曰:通鉴:贞元十九年,节度使上官涚薨,其婿田偁欲胁其子使袭军政,牙将王沛亦涚之婿也,知其谋,以告监军范日用,讨平之。以昌裔为节度使。
²〔补注〕吴汝纶云:与蔡通和,文特婉妙。
³公志李郱亦曰:“尹惭其庭中人。”汉 袁盎为吴相,告归,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车拜谒。丞相从车上谢,盎还,愧其吏。公所谓“惭其军”、“惭其庭中人”语出此耳。
⁴“何”,或作“呵”。汉书 贾谊传:“大谴大何。”卫绾传:“不孰何。”颜曰:“何即问也。”“何”上,或有“可”字,亦非是。今按:过秦论云“陈利兵而谁何”,颜注云:“问之曰,此为谁入何人也。”亦此义。
⁵〔补注〕曾国藩曰:以上为陈州节度。
元和七年,得疾,视政不时。八年五月,涌水出他界,过其地,防穿不补,没邑屋,流杀居人,拜疏请去职即罪,诏还京师¹。即其日与使者俱西,大热,旦暮驰不息,疾大发。左右手辔止之,公不肯,曰:“吾恐不得生谢天子。”上益遣使者劳问,敕无亟行。至则不得朝矣。天子以为恭,即其家拜检校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知军事。十一月某甲子薨,年六十二²。上为之一日不视朝,赠潞州大都督,命郎吊其家³。明年某月某甲子,葬河南某县某乡某原⁴。
¹始昌裔代涚为节度也,宪宗恶其自立,欲召之,而重生变。宰相李吉甫曰:“陛下乘人心愁苦可召也。”遂以韩皋代之。至长乐驿,知帝意,因称风眩卧第,岁中卒。史与志少异。志为之讳耶?〔补注〕吴汝纶曰:此殆畏蔡,借词去许,所谓“环寇之师,瞋目语难”者也。史所称疑非事实,或昌裔欲去,帝亦适欲召之乎?
²“某”下,或有“日”字,下同。
³“郎”下,或有“中”字。
⁴〔补注〕曾国藩曰:以上得罪还京及卒葬。
公不好音声,不大为居宅,于诸帅中独然。夫人,邠国夫人 武功 苏氏。子四人:嗣子光禄主簿纵,学于樊宗师,士大夫多称之;长子元一,朴直忠厚,便弓马¹,为淮南军衙门将;次子景阳、景长,皆举进士。葬得日,相与选使者哭拜阶上,使来乞铭²。铭曰:
¹“便”,或作“使”,非是。
²〔补注〕曾国藩曰:以上妻子。
提将之符,尸我一方;配古侯公,维德不爽¹;我铭不亡,后人之庆²。
¹楚辞:“厉而不爽些。”注:“楚人谓羹败曰爽。”“爽”,平声。〔补注〕沈钦韩曰:韵会:“爽,叶师庄切。”诗:“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²“庆”,读若“羌”,离骚云:“庆天悴而丧荣。”沈存中云:古人谐声,如“庆”字多与“章”字协韵。“孝孙有庆,万寿无疆”,“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是也。集韵并入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