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翱书

字数:967

“与”或作“答”。〔补注〕何焯曰:顿挫往复,兼有李之文态。姚范曰:宋 陈善扪虱新语 云:“覆却顿挫,文理灿然。”刘熙载曰:纡余澹折,便与习之同一意态。欧文若导源于此。

使至,辱足下书¹,欢愧来并,不容于心。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邪?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¹或无“足下”字。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¹,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²?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³?仆之有子⁴,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⁵?仆在京城八九年⁶,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⁷。今年加长矣⁸,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¹贞元十五年,宣武军乱。

²此句或无“将安”二字。

³“谓”上,或有“诚”字。“城”,或作“诚”。

⁴“之”下,或有“所”字。

⁵“驱”,或作“执”。今按:作“驱”即属下句,作“执”即属上句。详下文,亦有“复驱之使就其故地”之文,而“持”、“守”、“执”三字语太繁复,故当以“驱”为正。

⁶谓应进士时。

⁷〔补注〕曾国藩曰:能达难白之情。

⁸“长”下,或有“已”字,非是。

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¹?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²,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³?自尧 舜已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⁴?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⁵,力不足,势不便故也。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⁶?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⁷。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⁸。

¹“不以”上,或有“得”字。

²或无“我”字。

³或无“今”字。

⁴或无“安”字。

⁵“为”,或作“如”。

⁶此谓张建封幕府,谓在南阳公幕中也。

⁷“饱而嬉”,或作“渴而饮”。杭本“嬉”作“悲”,云:“悲者,悲其不得所从故也。”皆非是。

⁸“所爱”,或作“其爱”。“少”上,或有“尤”字,非是。“知”下,或有“于”字。“犹”,或作“尤”,非是。“吾下”,或无“岂”字。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¹,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²,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³,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

¹“孔子”上,或有“昔者”字。“瓢饮”下,一有“在陋巷”字。

²“圣”上,或无“有”字。“依”上,或无“之”字。

³“食”,去声。

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¹。愈再拜。

¹“此候”,杭本作“候此”。今按:此与与孟东野书“春已时尽”相似,说已见于彼矣。


答陈生书上张仆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