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冯宿论文书

字数:648

或无“论文”字,公此书于汴州作。

辱示初筮赋¹,实有意思。但力为之,古人不难到;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²?仆为文久,每自则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³:小称意人亦小怪之⁴,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⁵: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俟知者知耳⁶。

¹“筮”,或作“仕”。

²“何”下,或有“有”字,或有“有”字而无“得”字。〔补注〕张裕钊曰:一折便入深处,便可想其襟抱。

³“则人”,或作“即人”。“必”下,或无“以”字。

⁴“亦”上,或有“即”字。

⁵“俗下”下,或无“文字”二字,而有“者”字。“则人”,或无“则”字。

⁶“直”,或作“真”。或无“今”字。“然以”,或作“然而”。〔补注〕方苞曰:古文无用于今世,束上;以俟知,启下。

昔扬子云著太玄,人皆笑之,子云之言曰¹:“世不我知无害也;后世复有扬子云,必好之矣。”子云死近千载,竟未有扬子云,可叹也!其时桓谭亦以为雄书胜老子²;老子未足道也,子云岂止与老子争强而已乎?此未为知雄者³。其弟子侯芭颇知之,以为其师之书胜周易⁴,然侯之他文不见于世,不知其人果如何耳。以此而言,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直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不疑耳⁵。足下岂不谓然乎?

¹或无“之言”二字。

²或无“为”字。

³“未为”,或作“不为”。〔补注〕张裕钊曰:于感慨波折处见睥睨一切之概。

⁴“师”上,或无“其”字。

⁵“耳”,或作“矣”。〔补注〕曾国藩曰:自负语绝沉着。

近李翱从仆学文,颇有所得,然其人家贫多事,未能卒其业。有张籍者,年长于翱¹,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一二年业之,庶几乎至也²;然闵其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以之争名于时也³!

¹“长”上,或无“年”字。

²“几”下,或有“至”字。

³此下或有“未知果能不叛去乎”八字,又或疑此句上有“然”字,意无所承,恐所增多八字当在“然”字之上,未知是否。〔补注〕方苞曰:无此二语,则于通篇无合络处。张裕钊云:寄托遥远,含蕴深妙。

久不谈,聊感足下能自进于此,故复发愤一道¹。愈再拜。

¹“久”下,或有“而”字,非是。


上张仆射第二书与祠部陆员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