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正夫书

字数:805

“正”,或作“嵒”。此书谓“贤尊给事者”,刘伯刍也。伯刍三子,宽夫、端夫、岩夫,无名正夫者;故蜀本刊作“嵒”,岂正夫即嵒夫邪?今且从旧。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

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¹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²: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¹或无“凡”字。

²“接后辈”下,或有“之”字。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¹,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¹诸本无“尔如是”字。“已”下,有“矣”字。谢校“矣”作“尔”,或作“耳”。李习之云:天下之语文章,其爱难者则曰:文章宜深而不当易。其爱易者则曰:文章宜通不当难:此皆偏滞而不流,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书曰“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诗曰“苑彼柔桑,其下侯旬”,此非易也。书曰“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诗曰“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此非难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 太史公 刘向 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¹,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²。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³?今后进之为文⁴,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 太史公 刘向 扬雄之徒出⁵,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⁶。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⁷。

¹或作“浮沉”。

²李习之云:义虽深,理虽当,辞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于一时,而不泯灭于后代,能必传也。仲尼曰:“言之不文,传之不远。”

³〔补注〕张裕钊曰:承上意反复言之,潆洄尽致,文固贵健劲,然须寓机趣于其中,乃觉奇妙隽永;不然,则使人读之无余味,不足贵也。以此意求之退之之文,无不皆然。

⁴或无“进”字。

⁵“若”上,或无“要”字。

⁶“不”下,或无“自”字。

⁷“顾常”,或作“必当”,或作“顾当”。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足下以为何如¹?愈白。

¹或作“如何”。


应科目时与人书答殷侍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