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凤翔邢尚书书

字数:1024

或作“京西节度使邢尚书”。“邢”,谓邢君牙也。

愈再拜:布衣之士身居穷约,不借势于王公大人则无以成其志;王公大人功业显著,不借誉于布衣之士则无以广其名:是故布衣之士虽甚贱而不谄,王公大人虽甚贵而不骄,其事势相须,其先后相资也。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威行如秋,仁行如春,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不虞:是岂负大丈夫平生之志愿哉?岂负明天子非常之顾遇哉¹?赫赫乎,洸洸乎²,功业逐日以新,名声随风而流,宜乎欢呼海隅高谈之士,奔走天下慕义之人,使或愿驰一传³,或愿操一戈⁴,纳君于唐 虞,收地于河 湟⁵;然而未至乎是者,盖亦有说云⁶:岂非待士之道未甚厚,遇士之礼未甚优?请粗言其事,阁下试详而听之:

¹下“岂”上,或有“是”字。

²或无“洸洸乎”三字。“洸”,音光。

³“传”,驿递也。周礼 大仆“传达于四方”,音啭。

⁴“操”上,或无“或愿”二字。

⁵“湟”,或作“隍”。

⁶“盖亦”,或作“亦盖”。“说”上,有“其”字,非是。

夫士之来也,必有求于阁下;夫以贫贱而求于富贵,正其宜也。阁下之财不可以遍施于天下,在择其人之贤愚而厚薄等级之可也。假如贤者至,阁下乃一见之;愚者至,不得见焉:则贤者莫不至而愚者日远矣¹。假如愚者至,阁下以千金与之;贤者至,亦以千金与之:则愚者莫不至而贤者日远矣²。欲求得士之道,尽于此而已;欲求士之贤愚,在于精鉴博采之而已³。精鉴于己,固已得其十七八矣⁴;又博采于人,百无一二遗者焉:若果能是道⁵,愈见天下之竹帛不足书阁下之功德⁶,天下之金石不足颂阁下之形容矣!

¹或无“日”字。

²“亦”,或作“又”。杭本无“贤者”至“与之”九字,非是。“日”,或作“亦”。

³“得”,或作“待”。“已”下,或并有“矣”字。

⁴或无“固”字。

⁵“能”,或作“行”。

⁶“德”下,或有“矣”字。

愈也布衣之士也¹。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以文名于四方。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²,故六月于迈,来观其师,及至此都,徘徊而不能去者³,诚悦阁下之义,愿少立于阶墀之际⁴,望见君子之威仪也。居十日而不敢进者,诚以左右无先为容⁵,惧阁下以众人视之,则杀身不足以灭耻,徒悔恨于无穷:故先此书序其所以来之意,阁下其无以为狂而以礼进退之,幸甚,幸甚!愈再拜⁶。

¹“布”上,或有“固”字。“士”下,或无“也”字。

²“常”,或作“尝”。

³“此”上,或无“至”字。“不”上,或无“而”字。“能”下,或有“速”字。“去”,或作“进”。“不能去”,或作“不敢遽进”。〔补注〕沈钦韩曰:此文颇似苏 张诡靡之说。

⁴“际”,或作“下”。

⁵“进”下,或有“谒”字;“诚”字,或在“容”字下;“容”下,或有“也”字;或无“以左”至“为容”七字:皆非是。

⁶“先”下,或有“陈”字;“书”下,或有“陈”字:皆非是。“来之”下,或复有“之”字。“其无以”,或无“其”字,或无“以”字。洪庆善年谱云:公以贞元八年壬申二十五岁中第,十一年乙亥二十八岁上宰相书,求官不得而归,出潼关作二鸟赋,又据程致道说,既出潼关,因游凤翔,上邢君牙书。今按:程说大误,盖赋序言五月过潼关,而此书言六月至凤翔。潼关在长安之东,凤翔在长安之西,相距六百余里,岂有五月方东出潼关,而六月遽能复西至凤翔之理?此书决非此年所作,必是八年以后十年以前尝至凤翔,而有此书、岐山下等诗也。


与祠部陆员外书为人求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