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十九日复上书
张子韶曰:退之平生木强人,而为饥寒所迫,累数千言求官于宰相,亦可怪也。至第二书,乃复自比为盗贼管库,且云“大其声而疾呼矣”,略不知耻。何哉?岂作文者其文当如是,其心未必然邪?〔补注〕何焯曰:文势如奔湍激箭,所谓情隘辞戚也。与前书气貌迥异,故是神奇。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¹;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¹或无“逃”字。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¹。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²,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³,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⁴?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¹“仁”,或作“人”,而“之”下有“救”字;或作“人”,而下无“之”字。今按:此若作“人之救”,则正与下句“全”字为对,而下文再叠其语,亦以二字相对,但觉其语差凡,故今且从方本。
²“愚”上,或有“其”字;而“愚”下,有“也”字。“也”,又或作“甚”,或有“其”字,而无“也”、“甚”二字。
³“矣”,或作“欤”。
⁴“不”下,或有“之”字。
或谓愈¹: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²;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³。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⁴,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⁵,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
¹“愈”下,或有“曰”字。
²“材”,或作“才”。“能不”,或作“不能”,而无“足”字。“相”上,或无“贤”字。
³或无“之”字,又无“也”字,或并无“之耳非也”四字。“之”、“为”、“耳”三字,或作“为之耳”。皆非是。
⁴〔补注〕沈钦韩曰:李泌荐阳城是也。
⁵或无“使及”二字,非是。“间”,或作“闻”,或作“问”。〔补注〕沈钦韩曰:会要天宝十四载,诸州置防御使;通鉴云:当贼冲者置之。唐志:唐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置营田。姜师度传:神龙初,为河北支度营田使。按自玄宗以后,营田之职多并于当道节度及当州刺史,单居此职者鲜矣。
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¹,或举于管库²;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情隘辞戚,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³。愈再拜。
¹礼记 杂记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公臣。曰:“其所与游辟也,可人也。”
²礼记 檀弓曰:赵文子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
³“怜”下,或有“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