漻水
漻水出江夏平春县西①,
漻水北出大义山②,南至厉乡西③,赐水入焉④。水源东出大紫山⑤,分为二水。一水西迳厉乡南,水南有重山⑥,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⑦,故《礼》谓之烈山氏⑧。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⑨,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⑩,有神农社。赐水西南流入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一水出义乡西⑪,南入随⑫,又注漻。
【注释】
①漻(liáo)水:涢水的支流。即今湖北随州东漂水。其上游已建成先觉庙水库,下游在随州以南的淅河注入涢水。江夏:即江夏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西陵县(今湖北武汉新洲区西二里)。平春县:东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信阳西北。西晋属义阳郡。
②大义山:在今湖北随州东北。
③厉(lài)乡:即下文的“赖乡”。在今湖北随州东北。
④赐水:即今湖北随州东北漂水。
⑤大紫山:在今湖北随州东北百三十里。
⑥重山:亦称烈山、厉山。在今湖北随州北四十里。
⑦神农: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他教人从事农业生产,又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故号神农,亦称炎帝。
⑧烈山氏:又名厉山氏。传说中炎帝神农氏的别称。
⑨子书:诸子百家书。
⑩赖国:即厉国。西周、春秋时诸侯国。姜姓。在今湖北随州东北。
⑪义乡:即义乡县。南朝梁置,属上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桐柏县东。
⑫随:即随县。战国楚置。后入秦,属南郡。西汉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随州。
【译文】
漻水
漻水发源于江夏郡平春县西边,
漻水发源于北方的大义山,南流到厉乡西边,有赐水注入。赐水源出东方的大紫山,分为两条。一条往西流经厉乡南边,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个洞穴,据父老们相传,都说这是神农出生的地方,所以《礼》称他为烈山氏。水北有九口井,子书中说,神农出生后,九井不借人力而自然穿通,说的就是这条水。又说在一口井中汲水,诸井的水也都会动荡起来。现在井已堙塞,但遗迹仍依稀可辨。又说,赖乡就是古时的赖国,有神农社。赐水就是厉水,往西南流,注入漻水。赐、厉音近,无怪赐水成为厉水了。赐水的另一条从义乡西边流出,南流进入随县,又注入漻水。
漻水又南迳随县,注安陆也①。
【注释】
①安陆:即安陆县。战国秦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安陆西北五十三里。西汉属江夏郡。西晋为江夏郡治。东晋末徙治今湖北安陆。南朝宋为安陆郡治。
【译文】
漻水又南经随县,往安陆流去。
南过安陆,入于涢。
【译文】
漻水往南流过安陆县,注入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