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水
决水出庐江雩娄县南大别山①,
俗谓之为檀公岘②,盖大别之异名也。其水历山委注而络其县矣③。
【注释】
①决水:源出安徽金寨西南牛山,名牛山河。东北流经河南固始东南,名史河。又东至安徽霍邱界入淮。庐江:即庐江郡。三国魏置,属扬州。治所在六安县(今安徽六安北十里城北乡)。雩(xū)娄县:西汉置,属庐江郡。治所在今河南固始东南。三国魏属边城郡。大别山:即今湖北东北与安徽西南部交界处之大别山。
②檀公岘(xiàn):大别山之异名。
③历山:沿途经历群山。委注:曲折流注。
【译文】
决水
决水发源于庐江郡雩娄县南方的大别山,
大别山俗称檀公岘,是大别山的异名。决水经大别山流出,在雩娄县兜了一个大弯。
北过其县东,
县,故吴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①,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是也。《晋书地道记》云②:在安丰县之西南③,即其界也。故《地理志》曰:决水出雩娄。
【注释】
①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
②《晋书地道记》:书名。又称《晋地道志》《晋地道记》。东晋王隐撰。今存清人辑本。
③安丰县:战国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河南固始东南。西汉属六安国。东汉属庐江郡。三国魏属安丰郡。
【译文】
决水往北流过县东,
雩娄县古时是吴国地方。《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入侵吴国,到了雩娄,听说吴已做好准备,就退了回去。《晋书地道记》说:雩娄在安丰县西南,与安丰接境。所以《地理志》说:决水发源于雩娄。
又北过安丰县东,
决水自雩娄县北迳鸡备亭①。《春秋·昭公二十三年》②,吴败诸侯之师于鸡父者也③。安丰县故城,今边城郡治也④,王莽之美丰也。世祖建武八年⑤,封大将军凉州牧窦融为侯国⑥。晋立安丰郡⑦。决水自县西北流,迳蓼县故城东⑧,又迳其北。汉高帝六年⑨,封孔藂为侯国⑩。世谓之史水。决水又西北,灌水注之⑪。其水导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陵乡大苏山⑫,即淮水也。许慎曰:出雩娄县,俗谓之浍水⑬。褚先生所谓神龟出于江、灌之间⑭,嘉林之中。盖谓此水也。
【注释】
①鸡备亭:在今河南固始东南。
②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
③鸡父:春秋楚邑。在今河南固始东南。
④边城郡:南朝宋元嘉末置,属南豫州。治所在边城县(今河南固始东南)。
⑤建武八年:32年。
⑥窦融:字周公。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累世为河西官吏。新莽末,为波水将军,继降更始帝刘玄,任张掖属国都尉。刘玄败,他联合酒泉、敦煌等五郡,割据河西,称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以跟从刘秀破隗嚣有功,封安丰侯。
⑦安丰郡: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分庐江郡置,属豫州。治所在安风县(今安徽霍邱西南二十里)。
⑧蓼(liǎo)县故城:在今河南固始东北蓼城冈。
⑨汉高帝六年:前201年。
⑩孔藂:从刘邦起兵,历任执盾、左司马、将军。高祖时封蓼侯。
⑪灌水:即今河南固始西南之灌河。
⑫金兰县:西汉置,不见于《汉书·地理志》。当在今湖北罗田北或河南商城南。东陵乡:在今河南商城东南。大苏山:即今河南商城东四十里南大山。
⑬俗谓之浍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寰宇记》,灌水俗音讹,或为浍水。后周置浍州,以水名。”
⑭褚先生:指褚少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后期史学家、经学家。寓居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汉中后期时做过博士。据《汉书》载,司马迁死后,《史记》在流传过程中散失了十篇,仅存目录。褚少孙做了补充、修葺的工作。
【译文】
决水又往北流过安丰县东边,
决水从雩娄县往北流经鸡备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吴在鸡父打败诸侯军队,指的就是鸡备亭。安丰县老城,现在是边城郡的治所,就是王莽的美丰。世祖建武八年,把安丰封给大将军凉州牧窦融,立为侯国。晋时设立安丰郡。决水从该县往西北流,经过蓼县老城东边,又流经老城北边。汉高帝六年,把蓼县封给孔藂,立为侯国。人们称这一段为史水。决水又往西北流,汇合了灌水。灌水发源于庐江金兰县西北的东陵乡大苏山,也就是淮水。许慎说:灌水发源于雩娄县,俗称浍水。褚先生所谓神龟出产于江、灌之间,嘉林之中,指的就是这条水。
灌水东北迳蓼县故城西,而北注决水。故《地理志》曰:决水北至蓼入淮。灌水亦至蓼入决。《春秋·宣公八年》①,冬,楚公子灭舒蓼②。臧文仲闻之曰③:皋陶、庭坚④,不祀忽诸⑤,德之不逮,民之无援,哀哉!决水又北,右会阳泉水⑥。水受决水,东北流迳阳泉县故城东⑦。故阳泉乡也。汉献帝中⑧,封太尉黄琬为侯国⑨。又西北流,左入决水,谓之阳泉口也。
【注释】
①宣公八年:前601年。
②舒蓼:春秋时小国。群舒之一。偃姓。在今安徽舒城至庐江县东古龙舒城之间。
③臧文仲:臧孙氏,名辰。臧哀伯次子。春秋时鲁国大夫,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谥文,故又称臧文仲。
④皋陶(yáo):即咎繇。传说虞舜时的司法官。庭坚:皋陶之子。
⑤忽:忽焉,一转眼。形容时间迅疾。
⑥阳泉水:即今安徽霍邱西之泉河。
⑦阳泉县:西汉置,属六安国。治所在今安徽霍邱西北八十里临水镇。
⑧汉献帝:东汉灵帝中子,名协。
⑨黄琬:字子琰。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南)人。桓帝时,曾任五官中郎将。复封关内侯。董卓秉政,以其名臣,征为司徒,迁太尉,更封阳泉乡侯。后与司徒王允谋诛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袭破长安,被捕下狱死。
【译文】
灌水往东北流经蓼县老城西边,然后北流注入决水。所以《地理志》说:决水北流,到蓼县注入淮水。灌水也是到蓼县注入决水的。《春秋·宣公八年》冬,楚公子灭舒蓼。臧文仲听到这个消息时说:对皋陶、庭坚,一下子又不去祭祀了,恩惠没有施及百姓,使他们无援无助,这多么可悲呀!决水又往北流,在右边汇合了阳泉水。阳泉水上游承接决水,往东北流经阳泉县老城东边。阳泉县就是旧时的阳泉乡。汉献帝时,封给太尉黄琬,立为侯国。又往西北流,在左边注入决水,汇流处叫阳泉口。
又北入于淮。
俗谓之浍口①。非也,斯矣决、灌之口②。余往因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届③,次于决水④。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脉水寻《经》⑤,方知决口⑥。盖灌、浍声相伦,习俗害真耳⑦。
【注释】
①浍口:《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决水入淮,本决口,灌水入决以入淮,亦可曰灌口,而流俗传呼失实,误灌口为浍口。”
②决、灌之口:即决水与灌水的入淮口。
③舟车:车与船。届:至,到。
④次:驻扎,停留。
⑤脉水:探察水脉。寻《经》:寻查《水经》上的记载。
⑥决口:即浍口。
⑦习俗害真耳:当地俗读损害了地名的真实。陈桥驿按,郦氏在其因公外出(今所谓出差)之时,也不忘为了河川之事,“访其民宰”。对于河川水利与地理,他确是个有心人。
【译文】
决水又往北注入淮水。
决水入淮处,俗称浍口。是不对的,这其实是决水、灌水的入淮口。从前我曾因公到过淮水渡口,舟车到后,就在决水边歇宿。我走访老百姓和地方官,地名与古名全不一致。探究水脉,查考《水经》,才知道这是决口。只因灌、浍读音相同,民间沿用惯了,反而把真名埋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