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水

字数:1242

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①,东南入于湖。

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迳合肥县②。应劭曰③:夏水出城父东南④,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阚骃亦言⑤,出沛国城父东⑥,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无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谓夏水。

【注释】

①施水:即今南淝河。源出安徽肥西县东北将军岭,东南流经鸡鸣山东麓,穿合肥城折而向南流,在施口入巢湖。肥水别:从肥水分出。

②合肥县:西汉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合肥西二里。

③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末学者。撰有《风俗通义》《汉官仪》《地理风俗记》等。

④夏水:即夏肥水。古沙水支津,淮水支流。故道自今河南郸城东南分沙水东南流,经今安徽亳州南,涡阳、利辛二县之西,至凤台西南入淮水。城父:即城父县。西汉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安徽亳州东南城父镇。

⑤阚骃(kàn yīn):字玄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北凉至北魏学者。所撰《十三州志》为地理类著作。

⑥沛国:东汉建武二十年(44)改沛郡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

【译文】

施水

施水也从广阳乡肥水分出,往东南注入湖中。

施水在广阳乡引入肥水,往东南流经合肥县。应劭说:夏水发源于城父东南,到这里与肥水汇合,所以地名叫合肥。阚骃也说:夏水发源于沛国城父东边,到这里汇合了肥水。我查考这两条水的水脉、流向完全不同,夏水绝无注入肥水的道理。可知应、阚两人的说法都不是确实的证据。原来夏月诸水暴涨,于是施水汇合于肥水,所以地名叫合肥,并不是说夏水汇合肥水。

施水自成德东迳合肥县城南①,城居四水中,又东有逍遥津②,水上旧有梁。孙权之攻合肥也③,张辽败之于津北④,桥不撤者两版⑤,权与甘宁蹴马趋津⑥,谷利自后着鞭助势⑦,遂得渡梁。凌统被铠落水⑧,后到追亡,流涕津渚。

【注释】

①成德:即成德县。西汉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东南。三国魏属淮南郡。

②逍遥津:在今安徽合肥东北隅。古为肥水上的渡口。

③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次子。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208),和刘备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黄龙元年(229)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建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④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曹操部将。初随吕布,后归曹操。屡立战功。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攻合肥,他以勇士八百大破吴军,官迁征东将军。后率军攻吴,病死军中。

⑤版:此指木桥的桥板。

⑥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三国吴将领。以勇闻名。建安二十年(215),随孙权攻合肥,战不利,仍奋勇作战,深为孙权倚重。死后,孙权十分痛惜。蹴(cù):踢。

⑦谷利:三国吴人。本为左右给使,以谨直为孙权所亲信。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逍遥津之战因救主有功,被拜为都亭侯。

⑧凌统:字公绩。吴郡馀杭(今浙江杭州余杭区)人。三国时吴将。凌操之子。作战勇猛。

【译文】

施水自成德东流,经过合肥县城南,县城四面环水,又东有逍遥津,从前水上原来有桥。孙权攻合肥时,张辽在逍遥津北打败他,木桥桥板只留着两截没有拆去,孙权和甘宁踢马奔向桥头,谷利在后面扬鞭助势,于是才冲过桥梁。凌统身披铠甲,掉到水里,他好久才赶到,悼念阵亡的亲从,在渡头水边痛哭流涕。

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①。施水又东迳湖口戍②,东注巢湖③,谓之施口也④。

【注释】

①阳渊:一作阳湖。在今安徽长丰南。

②湖口戍:《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今合肥县(今安徽合肥)东南。”

③巢湖:一作焦湖。即今安徽中部之巢湖。在合肥、巢湖、庐江、肥东、肥西诸市县间。

④施口:即今安徽肥东县南长临河镇西之施口,南淝河入巢湖处。

【译文】

施水继续往东流,分为两条,支流向北分出,注入阳渊。施水又往东流经湖口戍,往东注入巢湖,汇流处叫施口。


肥水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