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水

字数:3294

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①,

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②,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③。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④。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⑤。

【注释】

①夏水:《水经》以为沔水支流。郦注以为夏水不过是沔水入江的若干汊道中的一条而已。故道从今湖北荆州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监利北,折东北至仙桃附近入汉水。自此以下之汉水,亦称为夏水。江陵县:秦置,为南郡治。治所在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旧江陵县。

②豫章口:在今湖北荆州附近。中夏口:在今湖北潜江市北。

③汜:由主流分出又汇合进主流的支流。

④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语见《离骚·九章·哀郢》。王逸注:“夏首,夏水口也。船独流为浮也。龙门,楚东门也。言己从西浮而东行,过夏水之口,望楚东门,蔽而不见,自伤日以远也。”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为楚王室同姓贵族。

⑤郢城:即楚国的都城。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纪南城。

【译文】

夏水

夏水在江陵县东南从江津分出,

江津豫章口东边有中夏口,这是从江水分出的夏水的上口。屈原说:经过夏水口向西航行,回望却看不见龙门。龙门也就是郢城的东门。

又东过华容县南①,

县,故容城矣②。《春秋·鲁定公四年》③,许迁于容城是也④。北临中夏水,自县东北迳成都郡故城南⑤。晋永嘉中⑥,西蜀阻乱,割华容诸城为成都王颖国⑦。

【注释】

①华容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监利北周家咀关西三里。

②容城:春秋许邑。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与华容相距颇远,疑郦注有误。

③鲁定公四年:前506年。

④许:一名鄦。西周初封国。姜姓。都城在今河南许昌东三十六里古城。春秋时附于楚,屡次迁都。

⑤成都郡:西晋永嘉中置。治所在华容县(今湖北监利北)。建兴二年(314)废。

⑥永嘉: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307—312)。

⑦成都王颖:即司马颖,字章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西晋武帝第十六子。封成都王。

【译文】

夏水又往东流过华容县南边,

华容县就是旧时的容城。《春秋·定公四年》,许人迁移到容城,就是此城。容城北濒中夏水,水从华容县东北流经成都郡旧城南边。晋永嘉年间,西蜀因变乱与外界阻绝,把华容诸城划为成都王司马颖的封国。

夏水又迳交趾太守胡宠墓北①。汉太傅广身陪陵②,而此墓侧有广碑,故世谓广冢,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辞③。历范西戎墓南④。王隐《晋书地道记》曰⑤:陶朱冢在华容县⑥,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⑦,并言在县之西南,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⑧。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⑨。碑文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⑩,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亲迳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

【注释】

①交趾太守胡宠墓:《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在今监利县(今湖北监利)西北。”

②太傅:官名。帝王辅政之官。广:即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今湖北监利)人。其所辟命,皆天下名士。陪陵:古代指臣子的灵柩葬在皇帝坟墓的近旁。

③蔡伯喈:即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蔡文姬之父。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④范西戎墓:《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墓在今监利县西北。”

⑤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今河南周口淮阳区)人。东晋史学家。撰《晋书》,今佚。

⑥陶朱:即范蠡(lǐ),字少伯。春秋末越国大夫,越王勾践忠臣。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范蠡与文种辅佐勾践,恢复国力,灭掉吴国。后功成身退。

⑦《晋太康地记》:书名。又称《太康地记》。撰者不详。成书于晋太康三年(282)。记载晋初州、郡、县建制沿革、地名取义、山水、物产等。盛弘之:南朝宋文学家、史学家。曾任临川王刘义庆侍郎。所撰《荆州记》三卷,记述荆州地区的郡县城郭、山水名胜等。刘澄之: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族弟刘遵考之子。著作有《永初山川记》等。

⑧郭仲产:里籍不详。曾任南朝宋尚书库部郎。撰有《襄阳记》等。

⑨西戎令:《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晋·地理志》无西戎县。《职官志》,武帝置西戎校尉于长安。此‘令’或‘校尉’之讹。”

⑩永嘉二年:308年。

【译文】

夏水又流经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胡广是陪葬于皇陵的,但此墓旁却有一块胡广碑,所以世人就以为是他的墓了,但实际上不是。碑文据说是蔡伯喈写的。夏水流经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说:陶朱公墓在华容县,立碑称,这是越国范蠡的坟墓。《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永初山川记》,都说墓在华容县西南,郭仲产说在县东十里。细看墓碑,所题的字说: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已剥蚀残缺,无法了解其人的生平了,只说范蠡是他的祖先。墓碑立于永嘉二年,我曾亲自到过那里,看过碑文中的记述,了解得也最清楚,所以这里应对诸说的错误加以纠正。

夏水又东迳监利县南①。晋武帝太康五年立②。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陵东界③,迳于云杜、沌阳④,为云梦之薮矣⑤。韦昭曰⑥:云梦在华容县。按《春秋·鲁昭公三年》⑦,郑伯如楚⑧,子产备田具以田江南之梦⑨。郭景纯言⑩,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杜预云:枝江县、安陆县有云梦⑪,盖跨川亘隰⑫,兼苞势广矣⑬。

【注释】

①监利县:三国吴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监利东北。

②太康五年:284年。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

③州陵:即州陵县。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洪湖市东北。

④云杜:即云杜县。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京山市。后徙治今湖北仙桃西北。西晋属竟陵郡。沌(zhuàn)阳:西晋末置,为江夏郡治。治所在今湖北武汉蔡甸区东临嶂山下。

⑤云梦之薮:古代“九薮”之一。荆州泽薮曰云梦。本在今湖北江陵以东,江汉之间。

⑥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三国吴史学家。后因避司马昭之讳,改为韦曜。著有《国语注》《汉书音义》。

⑦鲁昭公三年:前539年。

⑧郑伯:指春秋时郑国国君郑简公。

⑨子产:即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侨,字子产。执政四十余年,晋、楚不能加兵于郑。田:田猎。江南之梦:指江南的云梦泽。

⑩郭景纯:即郭璞,字景纯。东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曾注《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等。

⑪枝江县:西汉置,属南郡。东汉改为枝江侯国。三国魏复为枝江县。治所在今湖北枝江市东北。安陆县:战国秦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安陆西北五十三里。西汉属江夏郡。西晋为江夏郡治。东晋末徙治今湖北安陆。南朝宋为安陆郡治。《水经注疏》熊会贞按:“《释例》楚地内,南郡枝江县西有云梦城。江夏安陆县东南亦有云梦城。”

⑫亘隰:贯穿湿地。亘,贯穿。隰,低湿的地方。

⑬兼苞势广:所包括的地域非常广阔。苞,通“包”。

【译文】

夏水又往东流经监利县南边。监利县在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县。那里地势低洼,陂塘池沼很多。西南从州陵东部边界经云杜、沌阳,就是云梦泽地带。韦昭说:云梦在华容县。查考《春秋·昭公三年》,郑伯赴楚,子产准备了农具来耕耘江南的云梦。郭景纯说:云梦就是华容县东南的巴丘湖。杜预说:枝江县、安陆县有云梦,连片的洼地跨于江河两岸,所包括的地域十分宽广。

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①。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口②,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杨水。又东北迳江夏惠怀县北而东北注③。

【注释】

①夏杨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潜江县(今湖北潜江市)西南有东荆河,东南流迳江陵县、监利县(今湖北监利)境,当即夏杨水。”

②竟陵县:战国楚置。后入秦,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改属江夏郡。西晋属竟陵郡。

③江夏:即江夏郡。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西陵县(今湖北武汉新洲区西二里)。惠怀县:东晋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仙桃南。

【译文】

夏水又往东流,有夏杨水注入。夏杨水上游在竟陵县的柘口承接杨水,往东南流,与中夏水汇合,称为夏杨水。又往东北流经江夏惠怀县北边,向东北流去。

又东至江夏云杜县①,入于沔。

应劭《十三州记》曰②:江别入沔为夏水源。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堵口焉③。郑玄注《尚书》④,沧浪之水⑤,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余亦以为非也。自堵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⑥。故《春秋左传》称⑦,吴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⑧。杜预曰:汉水曲入江,即夏口矣⑨。

【注释】

①云杜县: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京山市。后徙治今湖北仙桃西北。

②应劭《十三州记》:应劭,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东汉末学者。撰有《风俗通义》《汉官仪》《地理风俗记》等。其《十三州记》,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注中引记文颇多,然《隋志》《两唐志》均不录。”

③堵口:在今湖北仙桃东,为古夏水入沔水(今汉江)之口。

④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遍注群经。

⑤《渔父》所歌:见《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

⑥夏汭(ruì):当汉水(汉水自沔阳以下兼称夏水)入江之口,即汉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区)。汭,河流弯曲处。

⑦《春秋左传》:此指《左传·昭公四年》。

⑧沈尹射:沈之县尹,名射。沈,在今安徽临泉。

⑨夏口:又称沔口。为夏水(汉水)入长江之口。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在大江东岸今湖北武汉黄鹄山(俗称蛇山)东北筑城,因名夏口。

【译文】

夏水又往东流到江夏郡云杜县,注入沔水。

应劭《十三州记》说:从江水分支流入沔水的是夏水的水源。夏水一名,是由分江而来的。冬天水涸断流,到了夏天又有水流通了,所以有夏水之称。此水既有中夏的称呼,也就包含了大夏一名了。水流注入处,称为堵口。郑玄注《尚书》,释沧浪之水时说,现在叫夏水。来源相同,只是年代久远,名称也变了。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说:夏水,古文以为就是沧浪,《楚辞·渔父》歌中曾唱到它。照此说来,夏水应当是从沔水流过来的。但现在看来,夏水是江水分支流入沔水,而不是从沔水注入夏水的。若是沔水注入夏水,那么就势必往西南流,不会有《尚书》中又往东流的说法了。我也以为不是这样的。从堵口以下起,沔水统兼夏水之名,与江水汇合,称为夏汭。《春秋左传》说,吴攻楚,沈尹射逃到夏汭。杜预说:汉水曲折长流入江,汇流处就是夏口。


漳水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