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
肥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①,
吕忱《字林》曰②:肥水出良馀山③,俗谓之连枷山④,亦或以为独山也⑤。北流分为二水,施水出焉⑥。
【注释】
①肥水:即今安徽寿县之东淝河。源出合肥西北将军岭,北流至寿县东北两河口(今名起台子)入淮河。因下游流势不畅,中游已壅为瓦埠湖。九江:即九江郡。战国秦置。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成德县:西汉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东南。
②吕忱《字林》:吕忱,字伯雍。任城(今山东济宁)人。晋文字学家。所撰《字林》七卷,是一部以《说文解字》为基础并补其阙,以隶书为主体而又不违篆文笔意的字书。
③良馀山:俗谓之连枷山。即今安徽肥西县西之紫蓬山。
④连枷山:《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寰宇记》谓之蓝家山。蓝家与连枷音近,又俗称之变名也。”
⑤独山:在今安徽六安西南独山镇东。
⑥施水:即今南淝河。源于安徽肥西县东北将军岭,东南流经鸡鸣山东麓,穿合肥城折而向南流,在施口入巢湖。
【译文】
肥水
肥水发源于九江郡成德县广阳乡西边,
吕忱《字林》说:肥水发源于良馀山,俗称连枷山,也有人叫独山。北流分为两条,施水就从这里分出。
肥水又北迳荻城东①,又北迳荻丘东②,右会施水枝津。水首受施水于合肥县城东③,西流迳成德县,注于肥水也。
【注释】
①荻城:或作狄城。在今安徽寿县东南。
②荻丘:或作狄丘。在今安徽寿县东南。
③合肥县:西汉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合肥西二里。
【译文】
肥水又往北流经荻城东边,又往北流经荻丘东,在右边汇合了施水的支流。此水上口在合肥县东边承接施水,往西流经成德县,注入肥水。
北过其县西,北入芍陂①。
肥水自荻丘北迳成德县故城西②,王莽更之曰平阿也。又北迳芍陂东,又北迳死虎塘东③。芍陂渎上承井门④,与芍陂更相通注,故《经》言入芍陂矣。
【注释】
①芍(què)陂:又名龙泉陂。在今安徽寿县南。
②成德县:西汉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东南。
③死虎塘:又名宛塘。在今安徽寿县东南。
④井门:为芍陂五门之一。当在今安徽寿县南。
【译文】
肥水往北流过县西,北流注入芍陂。
肥水从荻丘往北流,经过成德县老城西边,王莽改名为平阿。又往北流经芍陂东边,又往北流经死虎塘东边。芍陂渎上游承接井门,与芍陂水流往来相通,所以《水经》说注入芍陂。
肥水又北,右合阎涧水。上承施水于合肥县,北流迳浚遒县西①,水积为阳湖②。阳湖水自塘西北迳死虎亭南,夹横塘西注③。宋泰始初④,豫州司马刘顺⑤,帅众八千据其城地,以拒刘勔⑥。赵叔宝以精兵五千⑦,送粮死虎,刘勔破之此塘。水分为二,洛涧出焉⑧,阎浆水注之⑨。水受芍陂。陂水上承涧水于五门亭南⑩,别为断神水,又东北迳五门亭东,亭为二水之会也。断神水又东北迳神迹亭东⑪,又北,谓之豪水。虽广异名,事寔一水。又东北迳白芍亭东⑫,积而为湖,谓之芍陂。陂周百二十许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⑬,言楚相孙叔敖所造⑭。魏太尉王凌与吴将张休战于芍陂⑮,即此处也。陂有五门,吐纳川流⑯。西北为香门陂⑰,陂水北迳孙叔敖祠下⑱,谓之芍陂渎。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注黎浆水⑲,黎浆水东迳黎将亭南⑳。文钦之叛(21),吴军北入,诸葛绪拒之于黎浆(22),即此水也。东注肥水,谓之黎浆水口(23)。
【注释】
①浚遒县:即逡遒县。治所在今安徽肥东县东二十里龙城村。
②阳湖:《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在今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北。”
③横塘:在今安徽寿县东。
④泰始:南朝宋明帝刘彧(yù)的年号(465—471)。
⑤豫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司马:官名。专管军事。刘顺:豫州刺史殷琰的部将。
⑥刘勔(miǎn):字伯猷。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官吏。豫州刺史殷琰叛,朝廷命他致讨,战无不捷。及殷琰请降,他屡令三军不得妄动,士庶感悦。
⑦赵叔宝:当为杜叔宝。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明帝立,他起兵反之。后为豫州刺史殷琰长史。刘勔破之于横塘。
⑧洛涧: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北之窑河。源出安徽定远东南,西北流至淮南市东今洛口镇入淮河。
⑨阎浆水:又称神断水、豪水。即今安徽寿县南陡涧河。
⑩五门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芍陂有五门,吐纳川流。此亭取以为名。在今寿州(今安徽寿县)西南。”
⑪神迹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亦在今寿州西南。”
⑫白芍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亭亦在今寿州西南。”
⑬寿春县:战国后期为楚都。后入秦,为九江郡治。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东晋孝武帝时以避郑太后讳,改为寿阳县。南朝宋又改睢阳县,北魏复名寿春县。
⑭楚相孙叔敖:即(wěi)敖。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楚国期思(河南淮滨)人。官令尹。佐楚庄王,大胜晋军。于期思、雩娄间,兴水利,有政绩。曾三为令尹而不喜,三罢之而不忧。
⑮王凌:字彦云。三国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汉司徒王允之侄。屡次讨吴有功,曹芳正始二年(241),迁司空,进封南乡侯。嘉平元年(249),任太尉。后与其甥令狐愚谋废曹芳,事泄,服毒死。张休:字叔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张昭少子。三国吴将领。
⑯吐纳川流:分流和接纳众流。
⑰香门陂:当在今安徽寿县。
⑱孙叔敖祠:《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孙叔敖庙在今寿州南。”
⑲黎浆水:在今安徽寿县东南。上承芍陂,东流经黎浆亭南后注入肥水。
⑳黎将亭:《水经注疏》杨守敬按:“亭在今寿州东南。”
(21)文钦:字仲若。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曹操部将文稷之子,三国魏将领。与毌丘俭等起兵讨伐司马师,兵败投吴。后封谯侯。
(22)诸葛绪:西晋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文王司马昭时的雍州刺史。参与灭蜀之战,其间被锺会诬陷而收其军队。入晋封乐安亭侯。
(23)黎浆水口:《水经注疏》杨守敬按:“水在今寿州东南。”
【译文】
肥水又往北流,在右边汇合了阎涧水。阎涧水上游在合肥县承接施水,往北流经逡遒县西边,水流蓄积成为阳湖。阳湖水从堤塘西北流经死虎亭南边,在横塘之间向西流注。宋泰始初,豫州司马刘顺率兵八千占据了县城和周围一带地方,抗拒刘勔。杜叔宝带了五千精兵,送粮到死虎,被刘勔打得大败。塘水分成两条,洛涧就由此流出,有阎浆水注入。阎浆水来自芍陂。陂水上游在五门亭南面承接涧水,分出断神水,又往东北流经五门亭东面,五门亭在两水的汇合处。断神水又往东北流经神迹亭东面,又往北流,称为豪水。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是一条水。又往东北流经白芍亭东面,蓄积成湖,称为芍陂。芍陂周围约一百二十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据说是楚国宰相孙叔敖所造。魏太尉王凌与吴将张休在芍陂作战,就是这地方。芍陂有五道闸门,以调节水流。西北有香门陂,陂水往北流经孙叔敖祠下,叫芍陂渎。又往北流,分成两条,一条东流注入黎浆水,黎浆水往东流经黎浆亭南面。文钦反叛,吴军北进,诸葛绪在黎浆据守抗拒,说的就是此水。黎浆水往东注入肥水,汇流处叫黎浆水口。
又北过寿春县东,
肥水自黎浆北迳寿春县故城东为长濑津①,津侧有谢堂北亭②,迎送所薄③,水陆舟车是焉萃止。
【注释】
①长濑津:即今安徽寿县东五里之东津渡。
②谢堂北亭:《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凤台县志》,谢堂北亭当在今东津渡,肥水西岸高岗上。陆路东通凤阳、定远,西通六、霍、颍、亳,水路通淮,与《水经注》所谓‘迎送萃止’合。堂亭久废,无迹。”
③薄:迫近,止。
【译文】
肥水又往北流过寿春县东边,
肥水从黎浆北流,经过寿春县老城东边,就到了长濑津。旁边有谢堂北亭,迎宾送友都要来到这里,无论是水路陆路,过往舟车都要聚集在这里歇息。
又西北,右合东溪。溪水引渎北出,西南流迳导公寺西①。寺侧因溪建刹五层,屋宇闲敞,崇虚携觉也②。又西南流注于肥。
【注释】
①导公寺:当在今安徽寿县。
②崇虚:高耸。携觉:其义未详。一作嶕峣(jiāo yáo)。峻峭,高耸。
【译文】
肥水又往西北流,在右边汇合了东溪。溪水向北分出一条水渠,往西南流经导公寺西边。寺旁临溪建塔,高五层,寺院屋宇闲静宽敞,溪边丘冈高峻陡峭。溪水又往西南流,注入肥水。
肥水又西迳东台下①,台即寿春外郭东北隅阿之榭也②。东侧有一湖,三春九夏,红荷覆水。引渎城隍,水积成潭,谓之东台湖③,亦肥南播也。
【注释】
①东台:在今安徽寿县县城内东北隅。
②郭:外城。隅阿之榭:楼台亭榭。
③东台湖:在今安徽寿县县城东北隅。
【译文】
肥水又往西流经东台下,此台就是寿春外城东北角的水榭。东边有湖,夏日里红艳艳的荷花盖满湖面。流水经沟渠引入护城河,积成水潭,称作东台湖,也是肥水南流形成的。
肥水西迳寿春县故城北,右合北溪。水导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颓隍①。水上长林插天,高柯负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渊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内外引汲,泉同七净②,溪水沿注,西南迳陆道士解南精庐③,临侧川溪,大不为广,小足闲居,亦胜境也。溪水西南注于肥水。
【注释】
①颓隍:从隍涧中向下流。
②七净:佛教中比喻七种净德:一戒净、二心净、三见净、四度疑净、五分别道净、六行断知见净、七涅槃净。这里取清净之义。
③陆道士:即南朝宋道士陆修静,字见寂。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少怀虚素,博精象纬,好方外游。尝与陶渊明、僧惠连结社庐阜。一日忽然尸解,谥简寂先生。解(xiè):同“廨”。此指修炼的住处。
【译文】
肥水往西流经寿春县老城北边,在右边汇合了北溪。溪水发源于北山,泉水从山上奔泻而下,冲刷着溪石,流泻于山涧中。山涧上面,密林插天,高枝上挂着太阳。涧水流出山林,流过僧舍的右边、山渊寺的左边,僧道和世俗男女常聚集在那边嬉游。寺内寺外的人都从溪里汲水,泉水十分清净。溪水往西南流,陆道士的解南精庐就建在溪旁,庐舍虽不大,但平日闲居,尽够容身了,也是一处胜境。溪水往西南流,注入肥水。
北入于淮。
肥水又西分为二水:右即肥之故渎,遏为船官湖①,以置舟舰也。肥水左渎又西迳石门桥北。亦曰草市门②,外有石梁渡北洲③。洲上有西昌寺④,寺三面阻水。佛堂设三像,真容妙相,相服精炜⑤,是萧武帝所立也⑥。寺西,即船官坊⑦,苍兕都水⑧,是营是作⑨。湖北对八公山⑩,山无树木,惟童阜耳⑪。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⑫。刘安是汉高帝之孙⑬,厉王长子也⑭。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忽有八公⑮,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住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薶金于地⑯,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之处,践石皆陷,人马迹存焉。故山即以八公为目。
【注释】
①船官湖:在今安徽寿县北。
②草市门:《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当是今凤台县(今安徽凤台)城北门,今草市尚在北门内外也。”
③北洲:《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北洲即今盛家湖北五株山南之高滩。”
④西昌寺:《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寺当在今高滩。久废。”
⑤精炜(wěi):精美有光彩。炜,光彩,光泽。
⑥萧武帝:即南朝梁开国皇帝萧衍,字叔达。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汉朝相国萧何之后。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即帝位后,崇信佛教。
⑦船官坊:《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坊在今凤台县城北。”
⑧苍兕(sì):官名。掌管舟船。都水:官名。都水使者的简称。掌陂池灌溉等水利之事。汉武帝时,以各处水官多,置都水使者以统辖之。东汉时,罢都水官,置河堤谒者。
⑨是营是作:都在那里营建。
⑩八公山:一名肥陵山。在今安徽寿县北五里,南滨东淝河,西、北面临淮河。
⑪童阜:光秃秃的山冈。童,山岭、土地无草木。
⑫淮南王刘安庙:《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凤台县志》按,庙地即今五株山。萧景云曰:庙在五株山巅,遗址尚可寻。”
⑬刘安: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封为淮南王。好神仙术,喜交宾客。与门客著有《淮南鸿烈》(即《淮南子》)一书传世。
⑭厉王:即淮南厉王刘长。汉高祖少子。高祖十一年(前196)封。以辇车四十乘反,事觉,治之,处蜀地严道县邛邮。后在道上不食而死。
⑮八公:即高诱《淮南子》注中所认为的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
⑯安登山:即八公山。薶(mái):埋藏。
【译文】
肥水北流注入淮水。
肥水又往西流,分为两条:右边的一条就是肥水的旧河道,截流蓄水,形成船官湖,用以停泊大小船只。左边的一条继续西流,经过石桥门北边。石桥门又叫草市门,外面有石桥通向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院三面临水。佛殿里有三尊佛像,容貌逼真,神态庄严,衣服华美艳丽,是萧武帝所造。寺院西边就是船官坊,掌管舟楫的苍兕和管理水利的都水等官,都在那里营造制作。此湖北对八公山,这是一座林木不生的光山。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安是汉高帝的孙子,厉王的长子。他礼贤下士,十分爱好儒家之学,招致了几十个擅长方术的人,个个都是出众的英才,有奇能异术,掌握着许多神仙秘法和道术宝典。一天忽然来了八位须眉皆白的老者,到门前求见,守门人说:我们大王喜欢长生,现在各位先生并没有防止衰老的秘术,我们也不敢去禀报。八位老者就都变成童子,淮南王十分敬重他们。八位术士都能炼金化丹,他们出入都和刘安一起,十分亲密。于是和他一同登山,把黄金埋在地里,白日升天而去,器皿里还留下仙药,鸡犬舔过的,也都升天了。在他们升天的地方,踏过的岩石都下陷了,留下人马的足迹。所以这座山就得了八公山的名称。
余登其上,人马之迹无闻矣,惟庙像存焉。庙中图安及八士像,皆坐床帐如平生。被服纤丽,咸羽扇裙帔①,巾壶枕物,一如常居。庙前有碑,齐永明十年所建也②。山有隐室石井③,即崔琰所谓④:余下寿春,登北岭淮南之道室,八公石井在焉。亦云:左吴与王春、傅生等寻安⑤,同诣玄洲⑥。还为著记,号曰《八公记》⑦,都不列其鸡犬升空之事矣。按《汉书》⑧,安反伏诛,葛洪明其得道⑨,事备《抱朴子》及《神仙传》⑩。
【注释】
①帔(pī):披肩。
②永明十年:492年。永明,南朝齐武帝萧赜(zé)的年号(483—493)。
③石井:《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名胜志》石井,俗名八角井。《一统志》,八角井在寿州(今安徽寿县)八公山之阳。”
④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德州)人。东汉末年名士,曹操帐下谋士。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后被曹操赐死。
⑤左吴:西汉淮南王刘安近臣。淮南王谋反时,日夜与左吴、伍被研究舆地图,部署进军路线。王春、傅生:西汉时人,与左吴同时。具体不详。
⑥玄洲:传说中的海内十洲之一。
⑦《八公记》:书名。具体不详。
⑧《汉书》:这里指《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⑨葛洪:字稚川。东晋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隐罗浮山炼丹,自号抱朴子。著作有《抱朴子》《神仙传》《西京杂记》等。
⑩《抱朴子》:书名。晋葛洪撰。分内篇和外篇。《内篇》论神仙吐纳符箓等,纯为道家之言;外篇则论时政得失、人事臧否。
【译文】
我曾攀登到山上,但人马的足迹已没有了,只有庙里的塑像还在。庙中塑了刘安和八位术士的像,都坐在挂了帷幔的坐榻上,就同他们生时一样。被服都非常华丽,手执羽毛扇,身穿衣裙,手巾、水壶、枕头等什物,都同寺院里所见一样。庙前有碑,是齐永明十年所立。山上有暗室和石井,崔琰说:我到寿春,登临北岭淮南王修道的静室,八公石井还在,就指的是这些遗迹。又说:左吴和王春、傅生等去寻找刘安,一同来到玄洲。崔琰回来后写了一篇记,题目叫《八公记》,其中都没有提到鸡犬升天的事。查考《汉书》,刘安是谋反被杀的,葛洪却说他得道,在《抱朴子》和《神仙传》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肥水又左纳芍陂渎,渎水自黎浆分水,引渎寿春城北,迳芍陂门右,北入城。昔钜鹿时苗为县长①,是其留犊处也。渎东有东都街,街之左道北,有宋司空刘勔庙②,宋元徽二年建于东乡孝义里③。庙前有碑,时年碑功方创,齐永明元年方立④。沈约《宋书》言⑤,泰始元年⑥,豫州刺史殷琰反⑦,明帝假勔辅国将军⑧,讨之。琰降。不犯秋毫,百姓来苏⑨,生为立碑,文过其实。建元四年⑩,故吏颜幼明为其庙铭⑪,故佐庞珽为庙赞⑫,夏侯敬友为庙颂⑬,并附刊于碑侧。渎水又北迳相国城东⑭,刘武帝伐长安所筑也⑮。堂宇厅馆,仍故以相国为名。又北出城注肥水。
【注释】
①时苗:字德胄。东汉末钜鹿(今河北平乡)人。少清白,为人疾恶如仇。建安中,入丞相府。出为寿春令,令行风靡。为令数年,不肃而治。是其留犊处:据说时苗出任寿春令时,乘牛车而来。一年多以后,牛生一犊。等他离开寿春时,把牛犊留在了寿春。
②宋司空刘勔(miǎn)庙:《水经注疏》杨守敬按:“勔没后赠司空。庙当在今凤台县(今安徽凤台)城内东南,久废。”司空,官名。掌管土木建筑和水利工程。
③元徽二年:474年。元徽,南朝宋后废帝刘昱的年号(473—477)。
④永明元年:483年。
⑤沈约《宋书》:沈约,字休文。南朝梁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梁武帝时,封建昌县开国侯。其《宋书》,记刘宋六十年史事,有纪、传、志而无表。
⑥泰始元年:465年。泰始,南朝宋明帝刘彧的年号(465—471)。
⑦殷琰:字敬珉。南朝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前废帝时,为南梁郡太守。宋明帝刘彧新立,以为豫州刺史。殷琰本拟投降北魏,后纳主簿夏侯详之议,投降刘勔。官至少府、给事中。
⑧明帝:即南朝宋明帝刘彧,字休炳,小字荣期。假:谓授以代理官职。辅国将军:官名。领兵征伐。
⑨百姓来苏:老百姓因之得到休养生息。
⑩建元四年:482年。建元,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的年号(479—482)。
⑪颜幼明:刘勔的老部下。其余不详。铭:文体名。古代常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以称颂功德。
⑫庞珽:刘勔的老部下。其余不详。赞:文体名。以颂扬人物为主旨。
⑬夏侯敬友:刘勔的老部下。其余不详。颂:文体名。以颂扬为宗旨。
⑭相国城:在今安徽寿县旧城东。
⑮刘武帝:即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元熙二年(420),代晋称帝,国号宋。当政期间,有禁世家大族隐匿户口田地等善政。
【译文】
肥水又在左边接纳了芍陂渎,渎水自黎浆分出,引水流向寿春城北边,经过芍陂门右侧,北流入城。从前钜鹿时苗当县官,这里就是他留下小牛的地方。芍陂渎东边有东都街,大街左边一条路北面,有宋司空刘勔庙,是宋元徽二年在东乡孝义里修建的。庙前有碑,那年开始刻碑,但直到齐永明元年方才把它立在庙前。沈约《宋书》说:泰始元年,豫州刺史殷琰造反,明帝授予刘勔以辅国将军的封号,前去讨伐。殷琰只得投降。刘勔军令严明,秋毫无犯,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在他生时就为他立碑,碑文美化他言过其实。建元四年,原属吏颜幼明作庙铭,原僚佐庞珽作庙赞,夏侯敬友作庙颂,都附刻在石碑侧面。芍陂渎水又往北流经相国城东面,相国城是武帝刘裕攻长安时所筑。厅堂馆舍,仍旧以相国为名。渎水北流出城,注入肥水。
又西迳金城北①,又西,左合羊头溪水②。水受芍陂,西北历羊头溪,谓之羊头涧水。北迳熨湖③,左会烽水渎。渎受淮于烽村南④,下注羊头溪。侧迳寿春城西,又北历象门,自沙门北出金城西门逍遥楼下,北注肥渎。
【注释】
①金城:当在今安徽寿县。
②羊头溪水:《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溪水在今寿州(今安徽寿县)南。”
③熨湖:《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寿州志》今有西湖,在州西门外,水集则淮、肥合流数十里,即此湖也。”
④烽村:《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寿州西南之丰庄铺,当即故烽村地。”
【译文】
肥水继续西流,经过金城北面,又往西流,在左边汇合了羊头溪水。羊头溪水上口由芍陂给水,往西北流经羊头溪,称为羊头涧水。北经熨湖,在左边汇合了烽水渎。烽水渎在烽村南面承接淮水,往下注入羊头溪。溪水旁经寿春城西面,又北流经象门,从沙门往北流出,经过金城西门逍遥楼下面,往北注入肥水。
肥水北注旧渎之横塘①,为玄康南路驰道②,左通船官坊也。
【注释】
①横塘:《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此横塘与阎涧水下之横塘各一地。当在今八公山南麓二里姚湾滨肥北岸处,久湮。”
②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后泛指可以驰马的大道。
【译文】
肥水北流注入旧渠的横塘,这条堤塘是玄康南路的驰道,左通船官坊。
肥水迳玄康城①,西北流,北出,水际有曲水堂②,亦嬉游所集也。
【注释】
①玄康城:《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凤台县志》,玄康城不知何由得名,考其地,当在今八公山下,肥水北曲处。土名姚湾,城址虽废,耕者犹时得古城砖。”
②曲水堂:《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堂当在今八公山十一峰西南麓,直肥流曲处,久废。”
【译文】
肥水经玄康城往西北流,从北边流出,水边有个曲水堂,是游人纷集的地方。
又西北流,昔在晋世,谢玄北御苻坚①,祈八公山,及置阵于肥水之滨。坚望山上草木,咸为人状,此即坚战败处。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苻氏将亡之惑也。
【注释】
①谢玄: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苻坚:字永固。氐族人。十六国前秦君主。
【译文】
肥水又往西北流,从前晋时,谢玄抗击苻坚南侵,到八公山祈祷,在肥水之滨布置战阵。苻坚遥望山上草木,仿佛都成人形,这里就是苻坚战败的地方。这不是什么八公的神灵在保佑晋军,实际上是苻坚将亡,神志迷乱之故。
肥水又西北注于淮,是曰肥口也①。
【注释】
①肥口:在今安徽寿县东北。
【译文】
肥水继续往西北流,注入淮水,汇流处叫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