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组织安排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

字数:1322

1951年7月,朝鲜开始停战谈判。美国妄图以军事配合谈判,发起“绞杀战”、“夏季、秋季攻势”,朝中军队不仅顶住了美伪军的压力,并经过浴血奋战,给敌人以愈来愈大的杀伤,同时把战线牢固地稳定在三八线上,挫败了美国不可告人的企图。

鉴于朝鲜战争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结束,亦不可能出现逆转的局势,党中央及时提出了新方针:边打、边稳、边建的战略决策,责成政务院着手研究制定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方案。

在周恩来、陈云等同志的领导下,1952年4月,政务院各部门初步作出各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设想或轮廓框架。到8月,这些材料已被汇编成两大册。其实,这两大册也只是偏重说明要求苏联援建的项目和愿望,并非完整的、成型的规划或建设计划。

8月,周总理亲自主持起草《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草案)》,内容是:一、中国经济概况;二、五年建设方针;三、五年建设的主要指标和主要项目;四、长期建设的主要工作;五、请苏联援助事项。文件指出:全党的领导和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方面,特别是工业建设方面。今后五年是中国长期建设的第一个阶段,其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并保证中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前进。强调:五年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重工业,并要求扩大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比重,保证长期建设在计划经济轨道上前进,进一步巩固国营经济的领导。

由于当时我们没有制订五年计划的经验,在经济建设等方面需要苏联的支援,所以有必要就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问题征求苏联政府的意见,于是我国政府组织一个规模庞大的代表团赴苏联访问。代表团的组成如下:首席代表周恩来总理;代表团成员为副总理陈云、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驻苏联大使张闻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粟裕;代表团顾问为重工业部部长王鹤寿、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秘书长宋劭文、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炮兵副司令员邱创成、一机部副部长汪道涵、邮电部副部长王诤、外交部政治秘书师哲、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徐以新和亚洲司司长陈家康等共六十余人。

1952年8月15日,周总理率代表团离京,17日抵达莫斯科,受到莫洛托夫、米高扬、布尔加宁、维辛斯基等的迎接。

在机场上,周总理发表了讲话,他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推翻外国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之后的三年时间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由于全国人民的努力,又力于苏联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援助,曾经不断地克服国内外的种种困难,业已在国家建设的各方面,获得了重大成就。”他还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这次来到莫斯科,是为了继续加强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并商谈各种有关问题。” [1]

周总理和陈云同志住在郊区国宾别墅,李富春率代表团其他成员住在城内苏维埃大旅馆。

代表团携带大批材料,以便临时查对。显然,那些关于建设规划指标和请苏联政府援建的项目,是不可能在一两次座谈会上谈清或确定下来的。因为那样繁杂的问题既不易在会议上阐明清楚,而且听者也记不住,弄不清,因而就难以深入讨论。既然问题那么多而又复杂,并且牵涉到中苏双方的各方面,那么,设法把问题落到实处,谈得越清楚,就越好。

有鉴于此,我同陈云商量,请他向总理建议,可否不采取在会议上用口头汇报方式阐述问题,而是先把已拟好的计划文件译出来,送交斯大林(若干份),然后,由他依情况和需要召集会议,分头研讨计划本身,以及援建项目等问题,同时研究苏联给予具体帮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得到总理、陈云的同意,立即组织力量着手翻译文件材料。这项工作主要是由苏联外交部干部李海秋同志完成的,前后花了十几天时间。


1952年周恩来、刘少奇莫斯科之行周总理同斯大林及苏联政府代表团分别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