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 全面收复失地
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后,各地代表立即返回本地区、本单位,只有极少部分干部因故在延安逗留数日。这时,外电传来消息——8月9日,苏联军队从远东的双城子至西伯利亚的赤塔一线全面出击,向日本侵略军展开猛烈进攻。战斗一开始就很激烈,日军顽强抵抗,双方都有众多伤亡。但苏军仍然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仅几天的时间,8月14日日本天皇便宣布愿意放下武器,正式投降。毛主席说:“看,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了原子弹,日本没有投降,而苏军一出兵,日本就投降了。”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延安,延安全城沸腾了!以延安城为中心的几条辐射形山沟中,满山遍野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爆竹齐鸣。人们欢呼雀跃,把衣服帽子抛向天空。卖水果的老乡把筐里的苹果、梨送给近旁不相识的人。不管认不认识,互相拥抱,大家拉起手来扭秧歌。当天夜晚,满山遍野是火的海洋、欢乐的洪流!狂欢持续了三天。
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胜利了!
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我党、我军上上下下都处于极其繁忙而紧张的工作之中,党中央领导同志尤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最忙;朱德总司令历来表现得不慌不忙,优哉游哉,事情却处理得从容不迫,井然有序;而任弼时同志当时重病在身,力不从心,只是着急。
毛主席恨不能把一天当十天用。工作量之大,速度之快,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他把办公地点移到枣园的小礼堂,为的是一面处理事务,一面接见各地、各级来请示工作的领导和将领。他一面同这些同志谈话,一面挥笔疾书——发布命令、写委任状、发表文告、声明、宣言等等,每天要在办公室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以上,而夜里读书仍然不可或缺。有时忙得无暇进食、饮茶。幸而适逢延安瓜果成熟的季节,所以工作人员挑选了最好的瓜果送到毛主席的办公桌——乒乓球台子上。台子中央摆着笔墨纸砚,别无它物。主席在工作时顺手抓起瓜果来解渴、充饥,或时而啃几口馅饼或面包。主席吃西瓜也是很有特点的,他将西瓜抓在手中,如同风卷残云一般,一口一片。
小礼堂的周围摆放着一圈长条靠背木椅,干部们坐在那里等候命令和指示。愿意吃什么,自己到主席的“办公桌”上取了就吃。领到委任或指示的人,精神振奋,立正、敬礼,各自离去。
刘少奇在自己的窑洞里悉心研究各种文件、各地来电等,或者同出发到前方去的同志谈话,只有遇到重大问题才同毛主席商量、研究处理方案。他首先关注到东北方面的形势和我们应采取的方针。
在苏军进入我国东北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苏军的动向,不管是苏联方面,还是在苏军中工作的我方人员——如刘亚楼、周保中等同志,都没有向我们透露过任何消息。看来苏联是认真遵守同美英达成的秘密协定,即只同中国国民政府打交道。
8月14日,莫洛托夫同国民党外交部长王世杰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中规定:苏联的援助完全给予国民党政府,苏联尊重中国在东北三省的完全主权及领土行政之完整。同日,斯大林发表声明,苏军在日本投降后三个月内全部从东北撤军。同时,国民党政府同意苏军使用旅顺口海军基地、大连港国际化、中苏双方共同经营中长路的要求和承认外蒙古独立。因而苏军把东北的大城市交给国民党,同意他们派市长接收。
然而,我军在东北的抗日力量早已存在,尤其在山海关至张北一线的长城内外,部署了罗瑞卿、李运昌、吕正操、曾克林等部。在苏联对日宣战之后,上述所属部队及山东解放区的萧华等部便全面向北进击,深入东北腹地,配合苏军作战。中央也从华北、华中调动一部分部队向东北进发。
苏联为遵守国际协议,极力设法尽快地将南满辽沈等地移交给国民党政府,以便早日脱身,撤回自己的部队。而蒋方部队抗战期间躲在大西南,虽有美国提供的飞机、轮船、汽车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怎奈他们自己不争气,忙于“劫收”,因而机械化赛不过土八路的两条腿。美国军队9月30日才在秦皇岛登陆,在美军的帮助下,11月16日国民党从我们手中夺走了山海关。蒋介石好不容易到1946年3月下旬才将他的精锐部队第一军(即整编第一师,师长孙立人,副师长贾幼慧)运去接管苏军移防的沈阳。
苏军按规定时间撤离后,东北只留下国共两家的武装力量。 [1] 双方互不相让,寸土必争。我们的方针仍然是抢先占领广大的农村,并尽可能地占领一些中小城市;在解放了的地区,发动群众彻底翻身,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
对东北方面,1945年8月刘少奇向毛主席谈了自己的见解和设想——苏联军队虽然没有积极支持和帮助我们,却也没有阻拦我们,估计也不至于对我们背后开枪。那么,我们在东北也就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即北面没有敌人;西面蒙古、东面朝鲜都是友邻,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对付一个方面的敌人。有了这样一个有利的战略地位,就有了取得胜利的基础。
毛主席听着刘少奇的陈述,一直默不作声,也没有停止自己手里的事情——写文告、调兵遣将、发布命令、交待任务。最后才提到林彪,给他的任务是:去东北,掌握这一重要的战略重地。林彪十分满意,欣然接受,昂扬而去。 [2]
周恩来则独当一面在外线作战,既忙于同国民党、蒋介石打交道,还要对付帝国主义的种种阴谋。
当时,国共虽无战争,但各自的神经都绷得很紧,形势很微妙。毛主席将每一步都把握得很准、很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