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参观斯大林格勒及列宁运河
当各个组的工作大致走上轨道以后,9月10日周恩来率代表团部分成员到斯大林格勒参观访问。一是慰问这个英雄城市的居民,他们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蒙受的损失和灾难也较大,但是,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对扭转整个战局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史诗般的壮丽;二是为了了解当年在这个地区所进行的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最猛烈而具有关键性的战役的实际情况;三是就地实际调查战争带来的后果,以及在战后所进行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众所周知,斯大林格勒是闻名世界的英雄城市。这座城市不但经受住了德国法西斯匪徒史无前例的野蛮空袭和最猛烈的炮击,而且她的人民和苏军官兵与侵略者进行了你死我活的史无前例的残酷斗争,终于歼灭了敌军的主力,给德国法西斯军队以毁灭性的打击,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了苏德战争的局势,使苏联的卫国战争由被动转为主动。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从此苏军开始向德军步步进逼,变防守为进攻。而德军从此一蹶不振,节节败退,走向最后的灭亡。
卫国战争已结束七年了,城内仍处处留有残酷战争的痕迹,尤其是城内和近郊。未修复的残垣断壁,大片破碎的瓦砾和遍布各个角落的战壕沟渠及被破坏的楼房,所到之处的情景令人怵目惊心。使人联想到当年的战斗是何等的激烈和残酷,苏联人民为保卫祖国母亲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和牺牲。
周总理参观了伏尔加河岸旧战场、面粉厂区、万人壑(通向伏尔加河的一条沟渠,仅此一处战争双方的伤亡就达万人以上)、化工厂、法西斯匪军指挥大厦地下室和拖拉机制造厂本部、工人文化福利设施、工人新村,第二天乘游艇游览了伏尔加——顿河运河(列宁运河),并在船上过了一夜。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恩来同志虚心好学的精神和善于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情况的好作风。他把参观访问当成一个学习和钻研问题的机会,把游艇变成学习的场所。周总理向陪同参观的当地州、市委负责人详细询问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详细经过,战后城市恢复工作的进展情况,特别是工业生产的恢复情况。在参观拖拉机厂时,周总理对这个厂的重建、扩建和生产情况作了全面的了解。
一路上,除了用餐外,总理从未休息片刻,一直在谈论问题。总理一直精神抖擞兴致勃勃地谈话,我和马列轮流担任翻译,还有些支持不下去的感觉。
在游艇返航途中,周恩来还两次下艇登岸。第一次是参加运河岸边一个小镇上的哥萨克青年举行的传统的青年联欢会。青年们见到周总理乘坐的游艇就聚在岸边热情欢迎他。青年们把这个晚会变成了欢迎会、狂欢节。他们载歌载舞,尽情地抒发自己心中美好的情感。晚会的气氛热烈无比。
周总理第二次下艇上岸是参观一个码头和停泊港。在这个码头上,竖立一尊六十英尺高的斯大林铜像,像体的内部是空的,并安装有电梯,乘电梯可到达这尊铜像的顶部。主人介绍说,这座铜像的靴子的大小和重量与胜利牌汽车相等,这座铜像现已被毁。
在汽艇返回斯大林格勒停靠到码头时,我对苏方陪同人员表示谢意说:“你们辛苦了,也一定很累了!快回去休息吧!”
他们这样回答:“我们一路上受周恩来总理那灵敏的思维,和蔼的容颜,深思、感人的眼神和洋溢的热情所鼓舞,再加上他对我们所表现出的兴趣和关心,早已把一切困乏和倦意都驱赶到北冰洋里去了。”
周总理返回莫斯科后,检查代表团各组的工作,作了进一步的安排,随后指定李富春代理代表团团长职务,领导各组继续谈判工作。9月22日,周总理同陈云、粟裕等一行十七人离莫斯科返国。临行时,在机场发表谈话,宣布中国政府代表团此行“在斯大林同志亲自参加之下业已圆满地完成了有关两国重要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的商谈”,“完成了毛泽东主席所委托的光荣任务”,“使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3] 24日返抵北京。
在周总理率代表团访苏期间,我紧紧跟随着他,寸步未离,这使我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和体会他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及灵活巧妙的工作方式和作风。周总理在执行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既坚持高度的原则性,又善于发挥最大的机动、灵活性,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总是准确地掌握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当机立断,做出自己的正确决定。周总理在繁忙的工作和各项紧张的活动中,善于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与建议,灵活机动,从不一意孤行。他总是与大家充分协商,反复论证,三思而行。从不自以为是,更不采取轻率、武断的态度或抱有侥幸的心理。他常讲八个字:如履薄冰,戒慎恐惧。这八个字表现出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