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昔晋国苦奢(1),文公以俭矫之(2)。乃衣不重帛(3),食不兼肉(4)。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5)。越王勾践谋报吴(6),欲人之勇,路逢怒蛙而轼之(7)。比及数年,民无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居上者之难(8),如此之验。
【注释】
(1)苦奢:苦于奢靡之风。苦,苦于,困于。
(2)文公:即晋文公(前697—前628)。晋献公之子,名重耳。公元前655年,献公因宠骊姬而立幼子,杀太子申;重耳出奔。十九年后,他借秦穆公之力得以返国即君位。晋文公任用狐偃、赵衰,励精图治,后以强盛之国力平定周之内乱,迎周襄王复位,于城濮之战中击溃强大的楚军,由此而成为春秋一代霸主。
(3)重帛:穿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绸衣。
(4)兼肉:吃两道或两道以上的肉食。
(5)脱粟:只脱去谷壳而未精细加工的米,亦即糙米。粟,古时为黍、稷、粱、秫的总名,这里专指粱中的细小者;今北方称其为“谷子”,脱去谷壳后称之为小米。
(6)越王勾践谋报吴:越王勾践图谋报复吴国(以求雪耻)。勾践(?—前465),春秋末年越国国君,曾兵败于吴,屈节求和。后卧薪尝胆,谋图雪耻,任用范蠡、文种而实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方略,致使越国由弱变强,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
(7)路逢怒蛙而轼之:路上碰见鼓足气而敢于挡道的蛙,就凭轼(手扶车前横木)向其致敬。怒蛙,鼓足了气而敢于迎向车马、行人的蛙(青蛙或金线蛙)。轼,古时车箱前供站立的乘车者手扶的横木,这里指手扶横木以示敬意。
(8)难:戒慎,谨慎。
【译文】
从前晋国苦于奢靡之风,晋文公以节俭矫正这种风气。于是,他平时着装只穿一件绸衣,每餐用饭不吃两道肉食。没有过多久,国人都穿粗布衣、吃糙米饭了,习俗为之一变。越王勾践图谋报复吴国以求雪耻,想要人们变得勇敢尚武,一次在路上碰见一只鼓足了气迎向车马的蛙,就起立而凭轼向其致敬。等到几年后,越国人不分长幼,临阵对敌即使赴汤蹈火也决不退避。居上位者对自己行为的不可不慎,竟是如此的可证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