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文

字数:2516

尹文子见齐宣王,宣王不言而叹。尹文子曰:“何叹?”王曰:“吾叹国中寡贤。”(1)尹文子曰:“使国悉贤,孰处王下(2)?”王曰:“国悉不肖,可乎?”尹文子曰:“国悉不肖,孰理王朝(3)?”王曰:“贤与不肖皆无,可乎?”尹文子曰:“不然。有贤有不肖(4),故王尊于上,臣卑于下。进贤退不肖,所以有上下也。”(见《意林》,《艺文类聚》卷二〇,《太平御览》卷四〇二)

【注释】

(1)自“宣王不言而叹”至“吾叹国中寡贤”:《艺文类聚》作“宣王叹国寡贤”,《太平御览》作“王叹国寡贤”。今从《意林》。

(2)孰处王下:句后《意林》多出“谁为王使”四字,以下文“孰理王朝”与“孰处王下”对举相推,“谁为王使”似衍,今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删之。

(3)自“国悉不肖,可乎”至“孰理王朝”:《艺文类聚》脱“可乎,尹文子曰:国悉不肖”等十字。今从《太平御览》增之。

(4)有贤有不肖:《太平御览》作“有不肖”,今从《艺文类聚》。

【译文】

尹文子拜见齐宣王,宣王长叹而不说话。尹文子问:“大王为什么叹息?”宣王说:“我感叹齐国有才德的人太少。”尹文子说:“如果齐国人都是有才德的人,谁做大王治理下的臣民?”宣王说:“国内都是无才无德的人,行吗?”尹文子说:“若是国内都是无才无德的人。谁来治理大王的朝政?”宣王说:“贤能之士与不肖之徒都没有,行吗?”尹文子说:“不行。既有贤能之士,又有不肖之徒,这样大王才能被尊奉而处于上位,臣子才能知卑顺而处于下位。擢用那些贤能之士,贬退那些不肖之徒,所以国家才会有尊卑上下的秩序。”

虎求百兽食之,得狐。狐曰:“子无食我也!天帝令我长百兽(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言不信(2),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行(3)。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而走,以为畏狐也(4)。(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四)

【注释】

(1)长百兽:做百兽之长。长,统治,统率。

(2)子以我言不信: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以,如果。

(3)与行:与之同行。

(4)这一寓言也出于《战国策·楚策一》,文字略有出入。如:“子无食我也”句,《楚策》作“子无敢食我也”(多一“敢”字);“天帝令我长百兽”句,《楚策》作“天帝使我长百兽”(“令”作“使”);“子以我言不信”句,《楚策》作“子以我为不信”(“言”作“为”);“观百兽之见我不走乎”句,《楚策》作“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我”下多“而敢”二字);“故遂与行”句,《楚策》作“故遂与之行”(“与”后多一“之”字);“虎不知兽之畏己而走”句,《楚策》作“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兽”下少一“之”字,句末多一“也”字)。

【译文】

虎猎取各种野兽作为食物,有一次逮住了一只狐狸。狐狸说:“你不要吃我!天帝让我做百兽之长,如果你吃了我,那就背逆了天帝的命令。你要是不信我说的话,我在你前边走,你紧随在我后边,看看百兽见到我后敢不逃走吗?”虎以为狐狸说得对,于是就与狐狸同行。果然,野兽一见到它们就都逃走了。虎不知道这些野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走的,还以为它们是惧怕狐狸呢。

瞽者无目(1),而耳不可以察视也(2),精于听也。(见《太平御览》卷七四〇)

【注释】

(1)瞽(gǔ)者:盲人。

(2)而耳不可以(qì)察视也:而耳朵不能用来睹物。,察,视,睹。“察视也”三字或是后人对“”的诠注窜入正文,宜删之。

【译文】

眼睛失明的人看不见,而耳朵又不能睹物,但他们精通于听声音。

聋者不歌,无以自乐(1)。盲者不观,无以接物(2)。(见《太平御览》卷七四〇)

【注释】

(1)自乐:用乐,享用音乐。自,用。

(2)接物:接触外物。这里指观看外物或欣赏外物。

【译文】

耳聋的人不懂得歌唱,无从享用音乐。失明的人看不见东西,无从观赏外物。

凡数,十、百、千、万、亿,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1)。推之亿亿,无差矣(2)。(见《太平御览》卷七五〇)

【注释】

(1)皆起于一:都从一开始。起,开始,开端。

(2)差:错,差错。

【译文】

凡是数,十、百、千、万、亿,亿、万、千、百、十,都从一开始。这一点,推到亿亿也不会错。

千人曰俊(1),万人曰杰(2)。(见《史记·屈原传》索隐,《诗·魏风·汾沮洳》疏)

【注释】

(1)千人曰俊:《史记·屈原传》索隐作“千人才曰俊”。其意为:千人中才能卓越者称作俊。

(2)万人曰杰:《诗·魏风·汾沮洳(jù rù)》疏作“万人作英”。其意为:万人中才能超绝者称作杰。

【译文】

千人中才智卓越者称作俊,万人中才智超绝者称作杰。

以智力求者,喻如弈棋(1),进退取与(2),攻劫放舍(3),在我者也。(见《艺文类聚》卷七四,《昭明文选·博弈论》注,《太平御览》卷七五三)

【注释】

(1)喻如弈棋:《艺文类聚》此句作“喻如弈”,比之《太平御览》少一“棋”字。此依《太平御览》。

(2)进退取与:《艺文类聚》此句作“弈进退取与”,比之《太平御览》多一“弈”字。此依《太平御览》。

(3)攻劫放舍:《昭明文选·博弈论》注此句作“攻劫杀舍”。

【译文】

以智力取胜者,犹如下棋,前进、后退、夺取、给予、攻击、劫持、放置、舍弃,都在于我。

博者尽开塞之宜(1),得周通之路(2),而不能制齿之大小(3),在遇者也(4)。(见《艺文类聚》卷七四,《昭明文选·策秀才文》注,《太平御览》卷七五四)

【注释】

(1)博者尽开塞之宜:《艺文类聚》此句作“博尽开塞之宜”,“博”下少一“者”字。其意为:精于博戏的人极尽博具开合适度之能事。博,指博戏,赌输赢、角胜负的游戏。开塞,这里指博具(赌具)的打开与闭合。

(2)得周通之路:《太平御览》此句作“得用通之路”(“周”作“用”)。其意为:懂得周密畅达的游戏路数。得,知晓,明白。周,周密,周全。通,通达,畅达。

(3)齿:一种赌具,骰(tóu)子,色(shǎi)子。其多以兽骨制成,为体积不大的正六面体,各面分别刻一、二、三、四、五、六点,一、四涂以红色,二、三、五、六涂以黑色,相对的两面点数之和为七,以随意投掷后见于朝上一面的点数的多少论胜负。

(4)遇:际遇。

【译文】

善于博戏的人,极尽博具开合适度之能事,谙熟周密畅达的游戏路数,却无法控制所掷骰子点数的大小,而这往往在于一时的运气。

尧为天子,衣不重帛,食不兼味(1),土阶三尺,茅茨不剪(2)。(见《艺文类聚》卷八二,《太平御览》九九六)

【注释】

(1)食不兼味:《艺文类聚》无此句及上句“衣不重帛”。此句意为:不同时吃两道菜肴。兼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菜肴。

(2)茅茨(cí)不剪:《艺文类聚》作“茅茨不翦”。翦,同“剪”,修剪,修饰。茅茨,茅草盖的屋顶。

【译文】

尧当年做天子时,不同时穿两件帛衣,不同时吃两道菜肴;所住房舍,三尺台阶,夯土而成,茅草盖屋,不加修剪。

尧德化布于四海(1),仁惠被于苍生(2)。(见《昭明文选·劝进表》注)

【注释】

(1)德化:道德感化;道德教化。

(2)被:及,延及。

【译文】

尧的道德教化传布于天下,他的仁慈惠爱遍及于百姓。

十一

两智不能相使(1),两贵不能相临(2),两辨不能相屈,力均势敌故也(3)。(见《意林》,《太平御览》卷四三〇)

【注释】

(1)使:差遣,指使。

(2)临:统领,统辖。

(3)敌:相当,对等。

【译文】

两位同等才智的人不能相互指使,两位同等尊贵的人不能相互统制,两位同等雄辩的人不能相互折服,原因在于他们势均力敌。

十二

专用聪明(1),则功不成;专用晦昧(2),则事必悖(3)。一明一晦,众之所载(4)。(见《意林》)

【注释】

(1)聪明:指智力强、天赋高的人。

(2)晦昧:指智力较差、天赋较低的人。

(3)悖:混乱,谬误。

(4)载:通“戴”,尊奉,拥戴。

【译文】

一味任用天赋超常的人,功业反倒无成;一味任用天赋低下的人,事情一定败乱。两种人兼用,才能为众人所拥戴。

十三

四方上下曰宇。(见《后汉书·冯衍传》注)

【译文】

东西南北天地之间称作宇。

十四

将战,有司读诰誓(1),三令五申之。既毕,然后即敌(2)。(见《昭明文选·东京赋》注)

【注释】

(1)有司读诰誓:相关官吏宣读诰令与誓辞。有司,官吏,这里指主管战事的官吏。诰,诰令,君主、朝廷发布的命令。誓,誓辞,约束、告诫将士的言辞。

(2)即敌:临敌,对敌。即,就,接近。

【译文】

即将开战,有关官吏宣读诰令、誓辞,并三番五次告诫将士们。这一切完毕,然后临阵对敌。

十五

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1),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意变(2),其声亦变。意诚感之,达于金石(3),而况于人乎?(见《北堂书钞》卷一〇八)

【注释】

(1)武:勇猛,壮烈。

(2)意:情意,感情。

(3)金石:指钟磬类打击乐器。

【译文】

钟鼓之声,奋起时敲击它,声音就威猛壮烈;忧伤时敲击它,声音就悲凄哀苦;喜悦时敲击它,声音就和乐欢快。人的情感变化,钟鼓之声也随之变化。诚挚的情感可打动金石,又何况人呢?


二十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