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田子读书(1),曰:“尧时太平。”宋子曰(2):“圣人之治,以致此乎(3)?”彭蒙在侧(4),越次答曰(5):“圣法之治以至此,非圣人之治也。”宋子曰:“圣人与圣法何以异?”彭蒙曰:“子之乱名甚矣(6)。圣人者,自己出也(7);圣法者,自理出也(8)。理出于己(9),己非理也(10);己能出理,理非己也。故圣人之治,独治者也(11);圣法之治,则无不治矣。此万世之利(12),唯圣人能该之(13)。”宋子犹惑,质于田子(14)。田子曰:“蒙之言然(15)。”
【注释】
(1)田子:即田骈。战国时齐国人,因齐国田氏出于陈,又称陈骈。他是彭蒙的弟子,《庄子·天下》将其与彭蒙、慎到列为同一学术流派,并指出其主要学术见解在于“齐万物以为首”、“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而其人生态度则在于“公而不当(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其著述有《田子》二十五篇,已佚。
(2)宋子:即宋钘,又称宋、宋荣、宋荣子。战国时齐国人,与尹文同游于稷下而齐名。《庄子·天下》将其与尹文列为同一学术流派,指出其主要学术观点为“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而其人生态度则为:“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汉书·艺文志》著录《宋子》十八篇,已佚。
(3)致:取得,达到;造成。
(4)彭蒙在侧:彭蒙在旁边。《道藏》本此句作“彭蒙在则”,今据守山阁本、《百子全书》本改“则”为“侧”。彭蒙,战国时齐国人,田骈之师。
(5)越次:越出次序。这里是指彭蒙抢在田骈前面回答宋钘向田骈提出的问题。
(6)乱名:混淆名称。这里指对“圣人”之名与“圣法”之名的混淆。
(7)自己出也:从个人自己出发(说起)。
(8)自理出也:从治国的道理出发(说起)。
(9)理出于己:治国的道理出于圣人自己。
(10)己非理也:《道藏》本此句作“己非礼也”。今据上下文意及守山阁本、《百子全书》本改“礼”为“理”。其意为:圣人自己并不就是圣法这样的治国之理。
(11)独治:(圣人这个人)独自对其所在国家的治理。
(12)利:适宜。
(13)该:通,通晓。吕延济注《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学综该明”云:“该,通也。”
(14)质:问,询问。
(15)然:对,正确。
【译文】
田骈读书,感慨地说:“尧的时代称得上是太平之世。”宋钘说:“太平之世是由圣人之治造成的吧?”彭蒙在旁边,抢在田骈前面说:“是由圣法之治造成的,圣法之治并不就是圣人之治。”宋钘反问说:“圣人的治理与圣法的治理,难道有什么不同吗?”彭蒙说:“您混淆名称也未免太过了些。圣人是从某个人自己出发说起的,圣法是从治国的道理出发说起的。治国的道理出于圣人自己,但圣人自己并不就是治国的道理;圣人自己能提出治国的道理,但治国的道理也并不就是圣人他自己。所以,圣人之治,意味着圣人这个人独自对他所在国家的治理;圣法之治,则意味着按圣人提出的治国道理没有哪个国家不能得到治理。这对万世都适宜的圣法之治,只有圣人能通晓它。”宋钘听后还是有些困惑,就又询问田骈。田骈告诉他说:“彭蒙的话说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