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
相鲁第一
始诛第二
王言解第三
大婚解第四
儒行解第五
问礼第六
五仪解第七
致思第八
三恕第九
好生第十
观周第十一
弟子行第十二
贤君第十三
辩政第十四
六本第十五
辩物第十六
哀公问政第十七
颜回第十八
子路初见第十九
在厄第二十
入官第二十一
困誓第二十二
五帝德第二十三
五帝第二十四
执辔第二十五
本命解第二十六
论礼第二十七
观乡射第二十八
郊问第二十九
五刑解第三十
刑政第三十一
礼运第三十二
冠颂第三十三
庙制第三十四
辩乐解第三十五
问玉第三十六
屈节解第三十七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本姓解第三十九
终记解第四十
正论解第四十一
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后序
前言
2009年10月,我们出版了《孔子家语》的选注本,并在前言里指出该书特点是“尽管不是全貌,但四十四篇均有选文,选文尽量着眼于有思想性的章节”,而这里呈献给读者的则是整个《孔子家语》的全译全注本。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全书分十卷,四十四篇。它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的必备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其书内容广泛,有关于孔子世系、从政、周游、入周考察、问礼老子、与国君问对、与弟子问答,以及关于礼乐制度、历史自然的论述,有七十二弟子事迹等,不仅展现出孔子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博物学家的精神风貌,也映衬出先秦儒家的整体形象。
审视《孔子家语》成书及著录的历史,不仅可以看出《家语》的流传情况,而且可以看到众说纷纭的评价,及其历史遭际。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论语》类,著录《孔子家语》二十七卷,没有注明编者,这个本子似乎流传不是很广,后来就看不到了。
三国时魏王肃为《孔子家语》作注,从此《孔子家语》就陷入了增加、杂乱和真伪之辨中,乃至蒙上伪书的诟病。
与王肃同时代的马昭提出王肃为《家语》增添了内容。清陆陇其《读礼志疑》卷六中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郑注云:其辞未闻。孔疏云:《圣证论》引《尸子》及《家语》难郑云:昔者舜弹五弦之琴,其辞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郑云:其辞未闻,失其义也。马昭云:《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这是说郑玄没有看到南风之歌的歌词,王肃《圣证论》引《家语》的歌词,是他为问难郑玄而自己增添的。
后来唐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的“《孔子家语》二十七卷”下注云:“非今所有《孔子家语》。”这是因为他们已经看不到《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本子,看到的基本是王肃注本。我们看看隋唐的著录就知道了。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都是王肃所注的十卷本。
到宋代,《宋史·艺文志》载“《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王尧臣等撰的《崇文总目》、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都是著录王肃注的十卷本。《直斋书录解题》卷九认为王肃本《家语》“云博士安国所得壁中书也,亦未必然。其间所载,多已见《左氏传》、《大戴礼》诸书”。这是对王肃本怀疑的声音。这和整个宋代思潮有关。宋代兴起了一股疑经、改经、删经及重新阐释经义的思潮,王柏是最大胆的人物之一,在疑经同时,提出《孔子家语》伪书说,他在《鲁斋集》卷九《家语考》中指出:“今之《家语》十卷,凡四十有四篇,意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之绪余,混乱精粗,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安国之名,舍珠玉而存瓦砾,宝康瓠而弃商鼎,安国不应如是之疏也。”在他看来,王肃不仅伪造了《孔子家语》,而且还伪造了《孔安国序》。王柏这篇文章实质是针对朱熹《中庸章句》的,因为朱熹在注里引用了《孔子家语》以补《中庸》,而且朱熹明言“《家语》只是王肃古录杂记,其书虽多疵,然非王肃所作”,“《家语》虽记得不纯,却是当时书”(《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这是对《家语》的肯定。
元代,据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记载,“《孔子家语》十卷,王肃注”,这表明当时流传的是十卷本的《孔子家语》。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云:元“王广谋《孔子家语句解》四卷,延祐三年刊”,这是元代另一刻本。明正德时何孟春评论此注本说“正文漏略”,“注庸陋荒昧,无所发明”,毛晋的评鉴是:“其病在割裂。”
到明代,比较好的王肃注宋本已难得见。明嘉靖三十三年黄鲁曾刻本《孔子家语后序》说:“今考之《艺文志》,有二十一卷。王肃所注,何乃至宋人梓传者止十卷,已亡其太半,如由混简错袠,则又不可分拆。比之王广谋句解者,又止三卷。近何氏孟春所注,则卷虽盈于前本,而文多不齐。余颇惜王肃所注之少播于世,力求宋刻者而校雠之,仅得十之七八,虽宋刻亦有讹谬者也。”这是说《艺文志》著录的是二十一卷,王肃本到宋代只有十卷,大半都亡佚了,元代王广谋注本只有三卷,而明代的何孟春注本虽说卷数多了,但文章已不齐全,力求宋本校勘,也不完善。明末著名藏书家毛晋在《孔子家语》跋语中说自己历尽千辛万苦寻求宋本,而不能见全帙,正德间何孟春注本未见肃注,因此较疏略。后来寻到两个宋版残本,经补缀,才成宋本完璧。
清代校勘、训释,考证、辨伪古籍之风兴起,惠栋、王鸣盛、卢文弨、蒋凤藻、严虞惇、孙诒让、叶德辉、孙淇、王国维等学者对《孔子家语》比较重视,他们或校勘,或注释,或评点,或辨伪。其中陈士珂赞同孔安国整理编订《孔子家语》的说法,认为非王肃伪造。持这种观点的还有陈诗、马国翰、沈钦韩等。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而持“伪书说”的学者孙志祖、范家相、姚际恒、崔述、皮锡瑞、王聘珍、丁晏以及四库馆臣等比较受人关注。特别是《四库总目》说:“反覆考证,其出于肃手无疑。特其流传既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似乎有一锤定音的功效。
近代顾颉刚先生也认为《孔子家语》为王肃伪作,并认为《孔子家语》“无任何取信之价值”。正因为这一派的驳斥、考证,《家语》是伪书几乎成了历史定谳。这样,此书被大多数研究孔子和儒学的学者所冷落就毫不奇怪了。
王肃伪造说也传到海外,如日、韩、越学者中也有持此说者。
上个世纪末期,出土文献中忽现与《家语》类似的原型文字,王肃伪造说不攻自破,从此柳暗花明,诸多考证文章问世,基本都不赞成伪书说。《孔子家语》的学术价值随之也被认知,甚至有认定此书为“研究孔子第一书”的说法,虽说难免有溢美之嫌,但可以看出人们对它的关注程度。
有人会问,此书的原初作者到底是谁呢?对这一问题,古人有各种看法。如有上古资料说,有王肃杂取古书说,有后人不断增删修饰说,但都难以否定其包涵古代文献的价值。我们的基本看法是,此书大体同《礼记》一样,具有相同思想、语言风貌。《汉书·艺文志》礼部著录:“《记》百三十一篇。”小注说:“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这部书现在已看不到了,估计在《礼记》和《大戴礼记》中保存了一部分。《孔子家语》和上二书风格相类,大概也属于七十子后学者所为。
我们说过,在探索历史人物、古今思想、社会思潮流变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历史人物,同一思想,在不同的时代,常展现不同的思想风貌,不同的语言符号,不同的抑扬褒贬,总是辉映着古今之变。就孔子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细心比对,就会发现孔子有各种形象:有《论语》中的孔子,克己重仁,言辞简洁,谦虚礼让,温良恭俭,春风扑面,诲人不倦;有《易传》中的孔子,仰观俯察,哲理深邃,语言概括,道究天人,充满哲人智慧;有《礼记》中的孔子,知识广博,思想宏大,理想高远,吸纳道法,言辞汪洋恣肆,个性极度张扬;此后魏晋把道家的自然论融入孔子思想之中;唐代重振儒学,高扬道统,孔子成了道统谱系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宋明用本体和工夫探索孔子。时代演进,致使孔子思想风貌,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不管怎样变化,仁义这个主脉还是主导,只是内容不断丰富而已。我们从时代风貌上考察,《家语》中的孔子和上面提到的《礼记》中的孔子大体相类,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容了道家和法家思想,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有血有肉。书里甚至有些故事穿插其中,增加了许多趣味性。但有些篇章难免有创作的成分,不完全是真实的记录。
关于本书的编者,也有各种说法。《四库全书》版王肃注本有一篇孔安国的后序,其中说荀子曾把大批原始资料带到秦国,其中也有《家语》相关内容。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本书确有一些法家思想,和荀子思想有相通之处,不过后序中说《家语》是汉武帝时孔子十二(一说十一)世孙孔安国编辑的。其他也有人说是子思编辑的,也有说小戴割裂的,也有说王肃编的,也有说王肃增加的。但现存的王肃所注《孔子家语》,不是刘向的著录本,这个本子流行于民间,不入于经学主流,似乎和孔安国整理孔壁中书不受重视的说法一致,因此我们认为后序中引用的孔安国序,以及孔衍之奏章是可信的。所以说此书为孔安国编辑一说也是可信的,但王肃作注时是否增加了篇幅和内容,这是一个还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本书整理时,经比较,选择《四库全书》本《孔子家语》为底本,因四库本依据宋抄本,内容较它本丰赡,又经明代藏书家毛晋校补,讹误较少。在译注时,参校《四部丛刊》本,及又见于《史记》、《礼记》、《大戴礼记》、《说苑》、《荀子》、《春秋左传》、《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国语》、《新序》、《晏子春秋》、《淮南子》等书的相关篇章。凡据它本改正底本文字或有参考价值的文字,均在注文中说明。《家语》中的章节又见于它书者,均在每则下标出,这方面工作主要参考了清人陈士珂的《孔子家语疏证》,也有小部分是我们查出的。注释主要参考王肃注,亦不摈弃它书有价值的注文。每篇前还有提要,介绍了基本内容,间或作些简要评论。注释力求详尽准确,译文力求忠实原文,通俗流畅。总之,这里是想真诚地为读者提供可信可读可参之书。但落叶难扫,难免有误,敬祈指正。
王国轩 王秀梅
2010年11月
家语序
郑氏学行五十载矣(1),自肃成童(2),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然世未明其款情,而谓其苟驳前师以见异于人。乃慨然而叹曰:“岂好难哉?予不得已也。圣人之门,方壅不通;孔氏之路,枳棘充焉。岂得不开而辟之哉?若无由之者,亦非予之罪也。”是以撰《经礼》申明其义,及朝论制度,皆据所见而言。
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顷还家,方取已来,与予所论有若重规迭矩。昔仲尼曰(3):“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匡人其如予何?”言天丧斯文(4),故令己传斯文于天下。今或者天未欲乱斯文,故令从予学。而予从猛得斯论,以明相与孔氏之无违也。斯皆圣人实事之论,而恐其将绝,故特为解,以贻好事之君子。
《语》云(5):“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谈者不知为谁,多妄为之说。《孔子家语》弟子有琴张,一名牢,字子开,亦字张,卫人也。宗鲁死,将往吊,孔子止焉。
《春秋外传》曰(6):“昔尧临民以五(7)。”说者曰:“尧五载一巡狩(8)。”五载一巡狩,不得称“临民以五”。《经》曰“五载一巡狩”,此乃说舜之文,非说尧。孔子说论五帝,各道其异事,于舜云“巡狩天下,五载一始”。则尧之巡狩年数未明。周十二岁一巡,宁可言周临民以十二乎?孔子曰:“尧以土德王天下,而色尚黄。”黄,土德;五,土之数,故曰“临民以五”,此其义也。
王肃序
【注释】
(1)郑氏:即郑玄,字康成,东汉高密(今山东高密)人。著名经学大师,遍注群经。
(2)肃:即王肃,字子雍,三国魏东海郡郯(tán,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官至中领军,加散骑常侍。著名经学家。曾先后为《尚书》、《诗经》、《论语》、《三礼》、《左传》等经典作注,其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在学术界影响很大。
(3)“昔仲尼曰”一段:此段文字见《论语·子罕》。
(4)天丧斯文:据上下文意,“天”下当有“未欲”二字。
(5)“《语》云”一段:此段文字见《论语·子罕》。
(6)《春秋外传》:也称《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7)临民:治理民众。
(8)巡狩:帝王离开国都巡行境内。
【译文】
郑玄的学说风行天下已五十年了,我从童年开始,就有志于学问,而学习的就是郑玄的学说。但在他的著作中,根据文意来寻求史实,考察他文章前后阐述的道理,发现不妥和违背经典原意的地方很多,因此我就把这些不妥之处改正过来。可世人不明白我的心情,认为我驳斥先师是为了标新立异。我只能感叹说:“我难道是喜欢驳难吗?我是不得已啊!通往圣人的大门,已经拥塞不通;学习孔子学说之路,也充满了荆棘。难道不能开辟道路吗?开通了道路,如果没人走的话,那就不是我的过错了。”因此我撰写了《经礼》一书,来申明圣人经典的正确含义,至于当时朝廷上的议论和典章制度,都是根据我所闻所见的资料来说话的。
孔子的二十二代孙有一位叫孔猛的,他家藏有先人的书。他过去曾跟随我学习,不久前从家里回来,把先人的书拿给我看,书中所记载的和我的见解如出一辙。从前孔子说:“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想要毁灭这些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上天若是不想毁灭这些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是说上天不想毁灭这些文化,所以让自己将这些文化传播天下。现在上天或许不愿让这些文化混乱吧,所以让孔猛来向我学习。而我从孔猛那里看到他先人的书,证明我的看法和孔子的学说是不违背的。《家语》中记载的都是圣人真实的事迹和言论,我担心这些资料会灭绝不传,所以做了注解,留给那些喜好这些学问的君子。
《论语》记载:“牢说:‘孔子说:我没受到国君任用,所以学到了一些技艺。’”评论这段话的人不知“牢”是什么人,多数人就无知妄说。《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孔子有个弟子叫琴张,又名牢,字子开,又字子张,卫国人。宗鲁死了,牢想去凭吊,孔子劝止了他。
《春秋外传》记载:“昔尧临民以五。”解释的人说:“尧五年巡视天下一次。”五年巡视天下一次,不应说成“临民以五”。《春秋经》记载“五载一巡狩”,这是说舜的,不是说尧。孔子论述五帝,论述了各位帝王奇异的事,在讲到舜时说“巡狩天下,五载一始”,即巡视天下,五年一次。而对于尧的巡狩年数没有明说。周天子十二年巡视天下一次,难道能说成“周临民十二”吗?在《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说:“尧以土德统治天下,而崇尚黄色。”黄色,属于土德;五,指土德在五行中居第五位。说“临民以五”,就是用土德治民的意思。
王肃序
卷一
这是第一篇相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