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字数:4968

【题解】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丧葬礼及祭祀时的一些具体礼仪。如大夫免官后死去,葬礼的规格、夫妻合葬的做法、陪葬应该用什么样的明器、祭祀应遵循的礼仪、祭祀父母时应有什么样的容颜等等。孔子一贯主张“仁”,在祭祀和丧葬制度上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他不仅反对用真人殉葬,还反对用貌似真人的偶人殉葬。

公西赤问于孔子曰(1):“大夫以罪免,卒,其葬也,如之何?”

孔子曰:“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则葬之以士礼;老而致事者(2),死则从其列。”

(又见于《礼记·王制》)

【注释】

(1)公西赤:孔子弟子。

(2)致事:不再处理政事。《四部丛刊》本《家语》作“致仕”,指退休。

【译文】

公西赤问孔子说:“大夫因犯罪而被免官,这样的人死后,他的葬礼应怎样办呢?”

孔子说:“大夫被免官以后,终身再也没有做官的,死后安葬用士人的礼仪;因年老而不能处理政务的,死后则按照其生前官阶之礼来安葬。”

公仪仲子嫡子死(1),而立其弟(2)。檀弓谓子服伯子曰(3):“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子服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人之道。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4);微子舍其孙腯立其弟衍(5)。”

子游以问诸孔子,子曰:“否,周制立孙。”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公仪仲子:鲁国贵族。

(2)而立其弟:《礼记·檀弓上》作“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其子,指仲子的庶子。

(3)檀弓:鲁国知礼的人。子服伯子:即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4)舍:舍弃。伯邑考:周文王之长子。

(5)微子:商纣王的庶兄,武王灭商后,周公旦封他于宋,为宋国始祖。腯(tú):微子孙。衍:微子庶子。

【译文】

公仪仲子的长子死了,公仪仲子立他的庶子作继承人。檀弓对子服伯子说:“这是为什么呢?我从前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啊。”

子服伯子说:“仲子还是依照古人之道而行的。从前周文王舍弃他的长子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弃他的孙子腯而立了庶子衍。”

子游向孔子询问此事,孔子说:“不是这样,周代的制度是立嫡孙。”

孔子之母既丧,将合葬焉。曰:“古者不祔葬(1),为不忍先死者之复见也。《诗》云(2):‘死则同穴。’自周公已来祔葬矣。故卫人之祔也,离之,有以间焉。鲁人之祔也,合之,美夫,吾从鲁。”遂合葬于防。

曰:“吾闻之:古者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吾见封之若堂者矣(3),又见若坊者矣(4),又见若覆夏屋者矣(5),又见若斧形者矣。吾从斧者焉。”于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先反虞(6),门人后。雨甚,至墓崩,修之而归。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对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云,孔子泫然而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及二十五月而大祥(7),五日而弹琴不成声,十日过禫而成笙歌。”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下》)

【注释】

(1)祔(fù):合葬。

(2)诗:指《诗经·王风·大车》。

(3)封之若堂:坟头筑成四方像堂屋的样子。王注:“堂形四方若高者。”

(4)若坊者:像堤防的样子。王注:“坊形旁杀平,上而长。”

(5)若覆夏屋者:如夏代屋顶的样子。

(6)虞:祭名。安葬后,回来祭于殡宫叫虞。

(7)大祥:父母死后两周年的祭礼。

(8)十日过禫(dàn)而成笙歌:禫,由穿丧服到换吉服之间的一个月服制叫禫。笙歌,吹笙吹出了曲调。王注:“孔子大祥二十五月,禫而十日,踰月而歌也。”

【译文】

孔子的母亲死后,准备与他的父亲合葬在一起。孔子说:“古代不合葬,是不忍心再看到先去世的亲人。《诗经》上说:‘死则同穴。’自周公以来开始实行合葬。卫国人合葬的方式是夫妇棺椁分两个墓穴下葬,中间是有间隔的。鲁国人是夫妇棺椁葬在同一个墓穴,鲁国人的方式好,我赞成鲁国人的合葬方式。”于是把父母合葬在防。

孔子说:“我听说:古代墓地是不做坟头的。现今我孔丘是个东西南北奔走的人,不可以不在墓地上做个标记。我见过把坟头筑成四方而高像堂屋形的,又见过下宽上窄像堤坊的,又见过两边有漫坡像夏代屋顶的,又见过像斧头形的。我赞成像斧头形的。”于是筑成斧头形坟头,高四尺。

孔子先返回去举行虞祭,门人是后回来的。雨很大,以至墓塌了,门人修好墓才回来。孔子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这么迟才回来啊?”门人回答说::“防地的坟墓塌了。”孔子没应声。门人说了三次,孔子难过地流下泪来,说:“我听说,古代不在墓上筑坟头。”到第二十五月举行大祥祭,又过五天,弹琴不成声调。十天禫祭以后,吹笙才吹出曲调。

孔子有母之丧,既练,阳虎吊焉(1),私于孔子曰:“今季氏将大飨境内之士(2),子闻诸?”

孔子答曰:“丘弗闻也。若闻之,虽在衰(3),亦欲与往。”

阳虎曰:“子谓不然乎?季氏飨士,不及子也。”

阳虎出,曾参问曰:“语之何谓也?”

孔子曰:“己则衰服,犹应其言,示所以不非也(4)。”

【注释】

(1)阳虎:季孙氏家臣。

(2)飨:用酒食款待。

(3)衰:丧服,此指服丧期间。

(4)示所以不非:王注:“孔子衰服,阳虎之言犯礼,故孔子答之,以示不非其言者也。”不非,不责怪。

【译文】

孔子的母亲去世了,练祭之后,阳虎来吊丧,私下对孔子说:“今天季氏将邀请并款待国内的士人,您听说了吗?”

孔子回答说:“我没有听说。如果听到了,虽然还在服丧,也想前去参加。”

阳虎说:“您认为我说的不是事实吧?季氏款待士人,没有邀请您。”

阳虎出来后,曾参问道:“您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我正在服丧,还应答他的话,表示我没有责怪他的无理之言。”

颜回死,鲁定公吊焉,使人访于孔子。

孔子对曰:“凡在封内(1),皆臣子也。礼,君吊其臣,升自东阶,向尸而哭,其恩赐之施,不有笇也。”

【注释】

(1)封:疆界。

(2)笇(yuàn):计算。“笇”字处原为空格,据《四部丛刊》本《家语》补。

【译文】

颜回死了,鲁定公去吊唁,派人向孔子询问这方面的礼仪。

孔子回答说:“凡在国君封地内的,都是国君的臣民。根据礼,国君吊唁臣子,从东面的台阶上去,面向尸体而哭,这样他所施的恩惠,就难以计算了。”

原思言于曾子曰(1):“夏后氏之送葬也,用明器(2),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而用之,示民疑也。”

曾子曰:“其不然矣。夫以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也?”

子游问于孔子。

曰:“之死而致死乎,不仁,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乎,不智,不可为也。凡为明器者,知丧道也。备物而不可用也,是故竹不成用(3),而瓦不成膝(4),琴瑟张而不平,笙竽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5)。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不殆而用殉也(6)!”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原思: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礼记·檀弓上》作“仲宪”。

(2)明器:也叫盟器,古代殉葬的器物。

(3)竹不成用:陪葬的竹器没编成形,不能使用。王注:“谓笾之无缘。”

(4)瓦不成膝:瓦器没有经过烧制。。王注:“膝,镔。”镔指精练的铁,此处代指烧炼、烧制。

(5)有钟磬而无簨虡(sǔnjǜ):有钟磬而无悬挂的木架。王注:“簨虡可以悬钟磬也。”

(6)殆:近于,几乎。殉:王注:“杀人以从死谓之殉。”

【译文】

原思对曾子说:“夏后氏送葬时,殉葬用的是不能使用的明器,是让人知道死者是无知觉的;殷人殉葬用的是生时用的祭器,是让人知道死者是有知觉的;周人两者兼而用之,是表示他们对有知无知是疑惑的。”

曾子说:“恐怕不是这样。明器,是鬼用的;祭器,是人用的。古人怎么知道死去的亲人没有知觉呢?”

子游向孔子请教这个问题。

孔子说:“送走死去的亲人就认为死者没有知觉了,这是不仁的,不可以这样做;送走死去的亲人就认为死者还是有知觉的,这是不智的,也不可以这样做。凡是准备了各种殉葬的器物,是懂得丧葬的礼仪啊。所以,准备了各种器物而不能实际使用,竹器不编边不能用,瓦器没烧制不能用,琴瑟张着弦不能弹,笙竽具备外形而不能吹,有钟磬而无悬挂的架子不能击打。这些随葬的器物叫做明器,意思是把死者当做神明来供奉。可悲呀!死者如果用生者所用的器皿来殉葬,这不就近于用真人来殉葬了吗!”

子游问于孔子曰:“葬者涂车刍灵(1),自古有之。然今人或有偶(2),是无益于丧。”

孔子曰:“为刍灵者,善矣;为偶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

(又见于《礼记·檀弓下》

【注释】

(1)涂车:用泥土做的车。刍灵:用草扎的人马。

(2)偶:陶土或木制的偶人。

【译文】

子游问孔子说:“丧葬的时候,用泥土做的车和草扎的人马来殉葬,自古以来就有。然而现在有的人用偶人来殉葬,这对丧事并没有好处。”

孔子说:“用草扎的人马来殉葬,是善良的;用偶人来殉葬,是不仁的。这不近于用真人来殉葬吗?”

颜渊之丧既祥(1),颜路馈祥肉于孔子(2)。孔子自出而受之。入,弹琴以散情,而后乃食之。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既祥:祥祭之后。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祭祀为小祥,二十五个月以后祭祀为大祥。

(2)颜路:即颜无繇,颜渊的父亲。祥肉:祥祭用的肉。

【译文】

颜渊去世举行祥祭之后,颜渊的父亲颜路送祭肉给孔子。孔子亲自出门接受。然后进入屋内,先弹琴来排遣自己悲伤的心情,而后才吃肉。

孔子尝(1),奉荐而进其亲也悫(2),其行也趋趋以数(3)。已祭,子贡问曰:“夫子之言祭也,济济漆漆焉(4)。今夫子之祭,无济济漆漆,何也?”

孔子曰:“济济漆漆者,容也远也。漆漆者,以自反。容以远,若容以自反,夫何神明之及交?必如此,则何济济漆漆之有?反馈乐成(5),进则燕俎(6),序其礼乐(7),备其百官(8)。于是君子致其济济漆漆焉。夫言岂一端而已哉?亦各有所当。”

(又见于《礼记·祭义》)

【注释】

(1)尝:王注:“尝,秋祭也。”

(2)奉荐而进其亲也悫:奉荐,捧着祭品进献。悫,谨慎。王注:“悫亲之奉荐也,悫,质也。”

(3)趋趋以数:小步快走的样子,指行步迫狭。王注:“言少威仪。”

(4)济济漆漆焉:济济,庄重恭敬的样子。漆漆,庄重专注的样子。王注:“威仪容止。”

(5)反馈乐成:此指天子诸侯的宗庙大祭,先在庙堂上荐血腥,向尸主献酒。返回庙室举行馈食礼,乐舞合成。

(6)进则燕俎:进荐笾豆和肉俎。

(7)序其礼乐:有顺序地安排礼乐。

(8)备其百官:备好助祭的百官。

【译文】

孔子为亡亲举行秋祭,手捧祭品神态敬谨质朴地进献给亲人,行走时步伐急促。祭毕,子贡问道:“您说祭祀的时候,要仪容庄严凝重。今天您祭祀的时候没有那样庄严凝重的样子,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所谓济济,仪容看上去是疏远的。所谓漆漆,仪容看上去是自我矜持的。以疏远的仪容和自我矜持的神态,与什么样的神明能相互感通呢?如果是这样,哪还要有济济漆漆的仪容呢?天子诸侯的宗庙大祭,先在庙堂上荐血腥,向尸主献酒,返回庙室举行馈食礼,乐舞合成,进荐笾豆和肉俎,有顺序地安排礼乐,备好助祭的百官。身处这样隆重的场面,君子自然应表现出济济漆漆的仪容。我说的话,岂可一概而论?也是各有其适当场合的。”

子路为季氏宰。季氏祭,逮昏而奠(1),终日不足,继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事(2),其为不敬也大矣。

他日祭,子路与焉,室事交于户(3),堂事当于阶(4),质明而始行事(5),晏朝而彻(6)。

孔子闻之,曰:“以此观之,孰为由也而不知礼!”

(又见于《礼记·礼器》)

【注释】

(1)逮昏而奠:到天黑还在祭奠。

(2)跛:一条腿站立。倚:靠着。

(3)室事交于户:在室内举行正祭时,祭品由室外的人送入户内。

(4)堂事:殡尸于堂。尸指代死者受祭的人或神主。阶:指西阶。

(5)质明:天刚亮。

(6)晏朝:傍晚。彻:同“撤”。

【译文】

子路担任季孙氏的邑宰。从前季氏举行宗庙祭祀,一直继续到黄昏,祭了一白天还不够,还要点上蜡烛继续进行。这样做,即使有强壮的体力,严肃恭敬的心意,也都疲倦懈怠了。执事的人都歪着身子靠着倚着来应付事,那真是大不敬了。

后来举行祭祀,子路参与主持,室中举行正祭,室外执事人员将祭品端来,在室户交给室内执事人员,然后陈放于尸前;在堂上款待尸,堂下执事人员将食物端来,在西阶交给堂上执事人员,然后陈放于尸前。天亮开始行礼,到傍晚就结束。

孔子听说了这事,说:“以此看来,谁说仲由不懂得礼呢!”

卫庄公之反国(1),改旧制,变宗庙,易朝市(2)。高子皋问于孔子曰(3):“周礼绎祭于祊(4),祊在庙门之西(5),前朝而后市。今卫君欲其事事一更之,如之何?”

孔子曰:“绎之于库门内,祊之于东市(6),朝于西方,失之矣。”

(又见于《礼记·郊特牲》)

【注释】

(1)卫庄公:指蒯聩,卫灵公子。为君在位三年,谥庄。反国:蒯聩因得罪灵公出奔晋国,灵公死后他返国抢夺君位。

(2)易:改换,改变。

(3)高子皋:人名,生平不详。

(4)绎(yì)祭:正祭之后的次日又祭为绎祭。祊(bēng):庙门旁祭祖叫祊。庙门也称祊。

(5)庙门:疑当作“库门”,指王宫最外的门。

(6)东市:《礼记·郊特牲》作“东方”,较胜。

【译文】

卫庄公返回国内,变更以前的制度,改变宗庙,改换朝廷和集市的位置。高子皋以此事问孔子说:“周代的礼制,在庙门旁举行绎祭,庙门在王宫庙最外面大门的西边,庙门的前方是朝廷,后面是早市。现在卫国国君要事事变更,怎么样?”

孔子说:“在王宫大门内举行绎祭,在庙门外东方祭祀,设早市于城中西方,这是错误的。”

季桓子将祭,齐三日,而二日钟鼓之音不绝。冉有问于孔子。

子曰:“孝子之祭也,散斋七日(1),慎思其事(2),三日致斋而一用之。犹恐其不敬也,而二日伐鼓,何居焉?”

(又见于《礼记·祭义》)

【注释】

(1)散斋:斋戒共十天,三天致斋,七天散斋。散斋指检束生活,如不娱乐,不与女人同房等。

(2)慎思其事:时刻思念被祭者的一切事情,如音容笑貌和所做之事。

(3)三日致斋而一用之:三天致斋要独处一室,一心思念被祭祀的亲人。王注:“情一而用之也。”

【译文】

季桓子将要举行祭祀,斋戒三天,而有两天钟鼓之声不絶。冉有以此事请教孔子。

孔子说:“孝子举行祭祀,散斋七天,这期间要时刻思念被祭者的一切事情,检束自己的行为;三天致斋,独处一室,一心思念被祭祀的亲人。这样还恐怕不够恭敬,而季桓子有两天还要敲鼓作乐,这是干什么呢?”

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母。康子往焉,侧门而与之言(1),内皆不逾阀(2)。文伯祭其祖悼子(3),康子与焉,进俎而不受(4),彻俎而不与燕(5),宗老不具则不绎(6),绎不尽饫则退(7)。

孔子闻之,曰:“男女之别,礼之大经(8)。公父氏之妇,动中德,趋度于礼矣。”

【注释】

(1)侧门而与之言:王注:“侧门,于门之侧而与之言。”

(2)不逾阀:逾,越过。阀,门槛。王注:“言不外身,不逾门限。”

(3)悼子:王注:“悼子,文伯始祖。”

(4)进俎而不受:王注:“进俎康子而不亲授。”进俎,端上祭品。

(5)彻俎而不与燕:王注:“彻俎之后而不与欢燕之坐。”彻俎,撤下祭品。

(6)宗老不具则不绎:王注:“绎,又祭。宗老,大夫家臣也,典祭祀及宗族之事。不具,不在。”

(7)绎不尽饫(yù):王注:“饫,献神。不尽厌饫之礼而去也。”

(8)大经:大法,常规。

(9)动中德,趋度于礼:王注:“中意之趋,合礼之度。”

【译文】

公父文伯的母亲,是季康子的从祖母。季康子到她那里去,她在门侧和康子说话,身体在门内不迈出门槛。文伯祭奠他的祖先悼子,康子也参加祭祀,康子呈送祭品,文伯的母亲不亲自接受,撤下祭品大家欢宴时她也不参加,主持祭祀的宗老不在不举行第二天的绎祭,绎祭时不等献神完毕就退下。

孔子听到这事,说:“男女之别,是礼的大法则。公父氏的妇人,行动合乎道德,做法合乎礼度。”

季康子朝,服以缟(1)。曾子问于孔子曰:“礼乎?”

孔子曰:“诸侯皮弁以告朔(2),然后服之以视朝(3)。若此,礼者也。”

【注释】

(1)缟:白色。此指用白绢做的服装。王注:“朝服以缟,宗礼也。孔子恶指斥康子,但言诸侯之礼而已。”

(2)诸侯皮弁以告朔:皮弁,用白鹿皮制做的帽子。告朔,周代天子每年季冬以明年朔政(天子每年季冬颁发来年十二个月的政事于诸侯称朔政)分赐诸侯,诸侯受而藏之于祖庙,诸侯于月初祭庙受朔政称告朔。

(3)然后服之以视朝:王注:“朝服明不用缟。”

【译文】

季康子上朝时,穿着白色衣服。曾子向孔子请教说:“这合乎礼吗?”

孔子说:“诸侯戴着皮弁参加告朔,然后穿着朝服临朝听政。这样的穿戴才是合乎礼制的。”


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