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颂第三十三
【题解】
冠礼是成人之礼的起始,因此古代非常重视冠礼。孔子回答朱隐公问冠礼之事时,就讲了冠礼的重要性和主要仪节。被加冠者站在阼阶即大堂东阶的主位上,表明他将以继承人的身份代替父亲为一家之主。经过加缁布冠、皮弁、爵弁三次加冠,是鼓励他有所成就。加冠后给他起了字,人们就用字来称呼他,表示尊重他的名。加冠礼必须在祖庙里举行,向祖宗献酒并奏乐,表示自谦自卑而尊敬祖宗。从此以后他就可以以成人的身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邾隐公既即位(1),将冠(2),使大夫因孟懿子问礼于孔子(3)。
子曰:“其礼如世子之冠(4)。冠于阼者(5),以著代也(6)。醮于客位(7),加其有成(8)。三加弥尊(9),导喻其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虽天子之元子(10),犹士也,其礼无变。天下无生而贵者,故也行冠事必于祖庙。以祼享之礼以将之(11) ,以金石之乐节之(12),所以自卑而尊先祖,示不敢擅(13)。”
(以下又见于《仪礼·士冠记》、《礼记·郊特牲》、《大戴礼·公冠篇》、《春秋左传·襄公九年》)
【注释】
(1)邾(zhū)隐公:春秋时邾国国君,生平不详。
(2)冠: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3)因:依靠,通过。孟懿子:鲁国贵族,姓仲,名何忌,孔子弟子。
(4)世子:太子,帝王的嫡长子。
(5)阼: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古代接待宾客,主人走东面的台阶,客人走西面的台阶。王注:“阼,主人之阶。”
(6)以著代:表明代表父亲。王注:“以明其代父。”
(7)醮:举行冠礼时的一个仪节,即尊者对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后饮尽,不需回敬。
(8)加其有成:加礼于有成之人。王注:“冠于阼若不醴,则醮用酒于客位,敬而成之。户西为客位。”
(9)三加:三次加冠。始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冠,再次加爵弁冠。弥:更加。
(10)元子:长子。
(11)以祼(guàn)享之礼以将之:灌以郁金香合黍酿造的香酒敬献给神。祼,灌。享,献。将,行。王注:“祼,灌鬯也。灌鬯以享神。享,献。将,行也。”
(12)金石之乐节之:王注:“金石者,钟磬也。”节之,“之”原作“也”,据《四部丛刊》本《家语》改。
(13)擅:擅越。
【译文】
邾隐公即位后,将要举行冠礼,派大夫通过孟懿子向孔子询问举行冠礼的有关礼仪。
孔子说:“这个礼仪应该和世子的冠礼相同。世子加冠时要站在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上,以表示他要代父成为家长。然后站在客位向位卑者敬酒。每戴一次冠敬一次酒,表示加礼于有成的人。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贵,教导他要有志向。加冠以后,人们用字来称呼他,这是尊重他的名。即使是天子的长子,与一般平民百姓也没有什么两样,他们的冠礼仪式是相同的。天下没有生下来就高贵的,故而冠礼一定要在祖庙里举行。用祼享的礼节来进行,用钟磬之乐加以节制,这样可以使加冠者感到自己的卑微而更加尊敬自己的祖先,以表示自己不敢擅越祖先的礼制。”
懿子曰:“天子未冠即位,长亦冠也?”
孔子曰:“古者王世子虽幼,其即位,则尊为人君。人君治成人之事者,何冠之有?”
懿子曰:“然则诸侯之冠异天子与(1)?”
孔子曰:“君薨而世子主丧,是亦冠也已。人君无所殊也(2)。”
懿子曰:“今邾君之冠,非礼也(3)?”
孔子曰:“诸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4)。有自来矣,今无讥焉(5)。天子冠者,武王崩,成王年十有三而嗣立,周公居冢宰,摄政以治天下。明年夏六月,既葬(6)。冠成王而朝于祖,以见诸侯,亦有君也。周公命祝雍作颂,曰:‘祝王达而未幼。’祝雍辞曰:‘使王近于民(7),远于年(8),啬于时(9),惠于财,亲贤而任能。’其颂曰:‘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服衮职(10)。钦若昊天(11) ,六合是式(12)。率尔祖考,永永无极。’此周公之制也。”
懿子曰:“诸侯之冠,其所以为宾主,何也?”
孔子曰:“公冠则以卿为宾,无介。公自为主,迎宾,揖升自阼,立于席北。其醴也则如士,飨之以三献之礼。既醴,降自阼阶。诸侯非公而自为主者,其所以异,皆降自西阶。玄端与皮弁(13),异朝服素毕(14),公冠四(15),加玄冕祭(16),其酬币于宾,则束帛乘马(17)。王太子、庶子之冠拟焉(18),皆天子自为主,其礼与士无变。飨食宾也,皆同。”
懿子曰:“始冠必加缁布之冠,何也?”
孔子曰:“示不忘古,太古冠布(19),斋则缁之(20) ,其也,吾未之闻(21) 。今则冠而敝之(22),可也。”
懿子曰:“三王之冠,其异何也?”
孔子曰:“周弁、殷冔、夏收(23),一也。三王共皮弁素绩(24)。委貌(25),周道也;章甫(26),殷道也;毋追(27),夏后氏之道也。”
【注释】
(1)诸侯之冠异天子与:王注:“怪天子无冠礼,如诸侯之冠、世子之冠,故问之。”
(2)人君无所殊:王注:“诸侯亦人君,与天子无异。”
(3)今邾君之冠,非礼也:王注:“懿子以诸侯无冠,则邾君之冠非也。”
(4)夏之末造:王注:“夏之末世,乃造诸侯冠礼。”造,作。
(5)有自来矣,今无讥焉:王注:“言有所从来,故今无所讥。”
(6)“成王年十有三而嗣立”五句:王注:“《周书》亦曰岁十有三,武王崩,元年六月葬,与此若合符。而说者横为年纪蹙促成年少,又命周公,武王崩后五月乃摄政,良可为冠与,痛哉!”
(7)使王近于民:王注:“常得民之心也。”
(8)远于年:指寿命长久。王注:“寿长。”
(9)啬于时:王注:“啬,爱也。于时,不夺民时也。”
(10)服衮职:王注:“衮职,盛服,有礼文也。”服,原作“心”,据《四部丛刊》本《家语》改。
(11)钦若昊天:王注:“钦,敬。若,顺。”
(12)六合是式:王注:“天地四方谓之六合,言为之法式。”
(13)玄端与皮弁:玄端,即玄衣,上朝时所穿的黑色礼服。端,正。言端,取其正义。皮弁,冠名,用白鹿皮制成。此指皮弁服,是君臣上朝时同穿的礼服。王注:“玄端,缁布冠之服。皮弁,自服其服也。”
(14)异朝服素毕:素毕,白色皮革制成的蔽膝。素,白色。毕,蔽膝。王注:“服朝而毕,示不忘古。”
(15)公冠四:公四次加冠。王注:“公四加冠。”
(16)加玄冕祭:王注:“加玄冕,着祭服。”
(17)其酬币于宾,则束帛乘马:酬币,主人献给宾的礼物。束帛,帛五匹为束。乘马,古代一乘车套四匹马,也称驷马。《仪礼·士冠礼》作“俪皮”,指两张鹿皮。王注:“已冠而飨,既飨与宾币,谓之酬币。乘马,驷马也。”
(18)王太子、庶子之冠拟焉:王太子,君王的嫡长子。庶子,妾所生之子。拟,仿照。王注:“王之太子庶子,皆拟诸侯冠礼也。”
(19)太古:指尧舜以前年代。冠布:戴白布冠。
(20)斋则缁之:斋戒时则染成黑色。
(21)其(ruí)也,吾未之闻:,冠的缨饰。王注:“言今有,未闻之于古,古无也。,冠之饰也。”
(22)今则冠而敝之:敝:弃。缁布冠只在加冠时用一次,平时不用,故弃去。王注:“今不复冠白布。敝之不复著也。”
(23)周弁:周代的冠名,指爵弁。殷冔(xū):殷代称冕为冔。夏收:夏朝称冠作收。
(24)共:共同用。素绩:《四部丛刊》本《家语》作“素”,指素色缨饰。
⑪
⑳
(25)委貌:周代冠名。用黑色丝织品制成,或谓即玄冠。
(26)章甫:殷代冠名,或谓即缁布冠。
(27)毋追:夏代冠名。毋,发语词。追,堆,形容冠的形状。
【译文】
孟懿子说:“天子因年幼未举行冠礼便登上王位,长大以后还要举行冠礼吗?”
孔子说:“古带君王的世子年纪虽幼,一旦即位,则被尊为人君。人君做的是成人所做的事,哪里还要举行冠礼呢!”
孟懿子说:“那么诸侯的冠礼和天子有什么不同呢?”
孔子说:“天子去世,世子为他主持丧事,这说明他已经是成人了。诸侯也是国君,与天子没什么不同。”
孟懿子说:“现今邾隐公举行冠礼,不符合礼制吧?”
孔子说:“诸侯有冠礼,是从夏朝末年开始的。这是有来源的,现在没有必要讥讽它。天子举行冠礼,始于周成王。武王驾崩,成王十三岁便继承了王位,周公担任冢宰,辅佐成王治理天下。第二年夏六月,安葬了武王。为成王举行冠礼并朝拜先祖,接见诸侯,也表示有了国君。周公命令祝雍作颂辞,说:‘祝贺我王一切顺利并快快长大。’祝雍祝辞说:‘祝愿我王深得民心,长命百岁,使民有时,国富民丰,亲贤而任能。’颂辞说:‘良辰吉日,王举行冠礼。去掉稚气,穿上龙袍。敬顺天命,效法天地四方。祖宗先人,保佑国运永昌。’这是周公制定的礼制。”
孟懿子问:“诸侯的冠礼,必须在宾位举行,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公举行冠礼则以卿为宾,不需要中间人。公亲自作为主人,迎接宾客,拱手行礼将宾客迎至宾位,自己站在席北。礼仪也和在学的士子相同,三次向祖先献酒。礼仪完毕,则回到东边的台阶上。没有公这个爵位的诸侯要自己作主持来举行冠礼,所不同的是,都回到宾位的西阶。穿着黑色礼服,戴着白鹿皮的冠,和平时所穿的素色朝服和蔽膝不同。公要四次加冠(为玄端、皮弁、朝服、玄冕),头戴玄冕,身穿祭服,在宾位上酬赠宾客,宾客则送束帛和乘马。王太子、庶子的冠礼也仿效诸侯的冠礼,都是天子亲自主持,礼仪与士冠礼一样。用酒食款待宾客,都是相同的。”
孟懿子又问:“第一次加冠必须戴缁布冠,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这是表示不忘古代的礼制,最早时是麻布做的冠,行斋戒礼时才戴缁布冠,至于帽子有下垂的带子,我没有听说过。现今举行冠礼连缁布冠也不用了。”
孟懿子又问:“古代三王的帽子,有什么不同呢?”
孔子说:“周代叫弁,殷代叫冔,夏代叫收,作为冠都是一样的。三王的帽子都是皮弁和素色缨饰。委貌,是周代的帽子;章甫,是殷代的帽子;毋追,是夏后氏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