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乡射第二十八

字数:2974

【题解】

孔子很重视基层礼仪乡射礼,并亲自带领弟子们去练习。在习射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对民众进行礼的教育,对遵守礼法者进行鼓励,并用淘汰的方法教育那些礼义欠缺的人。孔子很欣赏乡饮酒礼,他亲自去观看,详细阐述他看到的礼仪过程,认为它长幼有序,贵贱分明,欢乐而有节制。从观察这个礼仪过程,孔子认为依礼办事“足以正身安国”,推行王道是很容易的事。

孔子观于乡射(1),喟然叹曰:“射之以礼乐也,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不失正鹄者(2),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将安能以求饮?《诗》云(3):‘发彼有的(4),以祈尔爵(5)。’祈,求也。求所中以辞爵(6)。酒者,所以养老、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辞其养也。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则辞以病,悬弧之义(7)。”

于是退而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8),盖观者如墙堵焉。试射至于司马(9),使子路执弓矢,出列延(10),谓射之者曰:“奔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11) ,不得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曰(12):“幼壮孝悌,耆老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在此位。”盖去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耄期称道而不乱者(13),在此位。”盖仅有存焉。

射既阕(14),子路进曰:“由与二三子者之为司马,何如?”孔子曰:“能用命矣。”

(又见于《礼记·郊特牲》、《礼记·射义》)

【注释】

(1)乡射:指州长于春秋两季以礼会民,习射于州之学校。

(2)正鹄(hú):箭靶的中心。

(3)诗:指《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4)发彼有的:发射你的箭射中目标。

(5)以祈尔爵:祈求你免被罚酒。王注:“祈,求也,言发中者以求饮尔爵也。胜者饮不胜者。”

(6)辞爵:辞谢罚酒,即不被罚酒。王注:“饮彼则己不饮,故曰以辞爵也。”

(7)悬弧之义:古代风俗,家中生了男孩,便在门左首悬挂一张木弓以示庆贺。此处暗示射箭是男子从事的事。王注:“弧,弓也。男子生则悬弧于其门,明必有射事也。而今不能射,唯疾可以为辞也。”

(8)矍相:古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市内阙里西。孔子曾习射于此。圃:园地。

(9)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子路此时官为司马,此即指子路。王注:“子路为司马,故射至,使子路出延射。”

(10)列:队列。延:邀请。

(11)人后者:指过继给别人作后嗣。王注:“人已有后,而又为人后,故曰与为人后也。”“者”字原无,据《四部丛刊》本《家语》补。

(12)公罔之裘:姓公罔,名之裘。序点:姓序名点。二人均为孔子弟子。扬觯(zhì):举起酒杯。王注:“先行射乡饮酒,故二人扬觯。”

(13)耄(mào)期:王注:“八十、九十曰耄,言虽老而能称,解道而不乱。”称,陈述。

(14)阕(quē):终了,结束。

【译文】

孔子观看乡射礼,感叹地说:“射箭时配上礼仪和音乐,射箭的人一边考虑如何射中目标,一边聆听是什么乐声。根据乐声的节奏发出箭,并能射中目标,只有贤德的人才能做到。如果是不肖之人,他怎能射中而罚别人喝酒呢?《诗经》说:‘发射你的箭射中目标,祈求你免受罚酒。’祈,就是求。祈求射中而免受罚酒。酒,是用来养老和养病的。祈求射中而辞谢罚酒就是推辞别人的奉养。所以如果让士人射箭,假如他不会,就应当以有病来辞谢,因为男子生来就应该会射箭。”

于是回来后和弟子们在矍相的园圃中学习射箭,观看的人们好像一堵围墙。当射礼行至子路时,孔子让子路手执弓箭出来邀请比射的人,说:“败军之将、丧失国土的大夫、求做别人后嗣的人,一律不准入场,其余的人进来。”听到这话,人走了一半。孔子又让公罔之裘、序点举起酒杯说:“幼年壮年时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到老年还爱好礼仪,不随流俗,修身以待终年的人,请留在这个地方。”结果又走掉一半。序点又举杯说:“好学不倦,好礼不变,到老还宣解道而言行不乱的人,请留在这里。”结果只有几个人留下没走。

射箭结束后,子路走上前对孔子说:“我和序点他们这些人做司马,如何?”孔子回答说:“可以胜任了。”

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1)。主人亲速宾及介(2),而众宾从之。至于正门之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3),拜至(4),献酬辞让之节繁(5)。及介升,则省矣。至于众宾,升而受爵,坐祭立饮(6),不酢而降(7),隆杀之义辨矣(8)。工入(9),升歌三终(10),主人献宾。笙入三终(11) ,主人又献之。间歌三终(12),合乐三阕(13),工告乐备而遂出(14)。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15),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16)。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降脱履,升座,修爵无算(17)。饮酒之节,旰不废朝,暮不废夕(18)。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19),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贵贱既明,降杀既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矣。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又见于《荀子·乐论》)

【注释】

(1)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乡,指乡饮酒礼。乡射时,乡大夫、州长党正把民众集合起来,教他们乡饮酒礼,是让民众懂得在家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在外尊重老人的道理。《礼记·乡饮酒义》注:“乡,乡饮酒也。易易,谓教化之本,尊贤尚齿而已。”王道,和“霸道”对言,指以仁义治国,以德服人的统治方法。易易,极其容易。

(2)速:召请。王注:“速,召。”宾:来宾,宾客。介:陪客。

(3)让:谦让。升:登阶。

(4)拜至:拜谢客人的到来。

(5)献酬:主人向客人献酒、劝酒。节繁:礼节繁多。

(6)祭:祭酒,是一种礼仪。立饮:站着饮酒。

(7)酢(zuò):宾客以酒回敬主人。

(8)隆:隆重。杀:降等,减少。

(9)工入:乐工进入。

(10)升歌:宴会时宾客登堂时所奏的歌。三终:古乐章以奏《诗》一篇为一终,每次奏乐共三终,即奏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11)笙入三终:王注:“吹《南陔》、《白华》、《华黍》三篇终,主人献之。”笙,吹笙。

(12)间歌:指乐工与吹笙人轮流演奏。三终:王注:“乃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也。”

(13)合乐三阕:乐工与吹笙人配合演奏。王注:“合笙声同其音,歌《周南》、《召南》三篇也。”

(14)工告乐备而遂出:王注:“乐正既告备而降言,遂出。自此至去,不复升也。”乐备,乐工演奏完毕。

(15)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王注:“宾将欲去,故复使一人扬觯,乃立司正主威仪,请安宾也。”司正,指监察饮酒的人。

(16)沃洗者:侍奉宾客盥洗的人。

(17)修爵:指彼此劝酒。无算:不计杯数。

(18)旰(gàn)不废朝,暮不废夕:《荀子·乐论》作“朝不废朝,莫不废夕”。意为早上饮酒不耽误早晨的事,傍晚饮酒不耽误晚上的事。《家语》作“旰”,恐误。

(19)节文终遂:礼仪结束。

【译文】

孔子说:“我观看乡饮酒礼,知道推行王道是很容易的事。主人亲自召请宾客和陪客,而其他宾客跟随在后。到了主人的正门之外,主人拜迎宾客和陪客,而其他宾客自己跟随进入。这样尊贵的客人和一般的客人就有差别了。三次揖让后走到堂阶前,又三次谦让,主人引导宾客来到厅堂。然后拜谢宾客的到来,斟酒献给宾客,宾客又回敬主人,酬谢辞让的礼节繁多。等到陪客来到厅堂,礼节就减少了很多。至于其他宾客,到了厅堂接受献酒,坐着祭酒,站立饮酒,不回敬主人就可以下阶,礼节的隆重与简单就很清楚了。乐工进来,奏登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于是主人给宾客献酒。吹笙人进来又吹奏了《南陔》、《白华》、《华黍》三首乐曲,这时主人又给宾客献酒。乐工与吹笙人轮流演奏,乐工歌《鱼丽》,笙人吹《由庚》;乐工歌《南有嘉鱼》,笙人吹《崇丘》;乐工歌《南山有台》,笙人吹《由仪》。接着乐工和吹笙人合奏《周南》、《召南》中的三首乐曲,乐工报告说乐曲已演奏完毕,就退下堂去。这时一名管事人对宾客举起酒杯,并设立司正来监察饮酒礼仪,这样就能知道乡饮酒能使大家和乐而不至于失礼。宾客向主人劝酒,主人又向陪客劝酒,陪客又向众宾劝酒,宾客各按年龄大小依次饮酒,最后轮到侍奉宾客盥洗的人饮酒。这样就知道年龄大小的人都不会遗漏。之后,众人走下堂来,脱下鞋子,坐到座位上,彼此不计杯数地劝酒。饮酒的限度,以早上不耽误早晨的事,傍晚不耽误晚上的事为准。饮酒结束,宾客离去,主人拜送,所有礼仪全部结束。这就知道乡饮酒能使大家安乐而不混乱了。尊卑贵贱能够分明,礼节隆重简单区别清楚,和谐欢乐而不失礼,年长年少的都不会遗漏,快乐地宴饮而不混乱。此五种行为,足以正身安国,国家安定,天下就安定了。所以我说:‘我观看乡饮酒礼,就知道推行王道是很容易的事。’”

子贡观于蜡(1)。

孔子曰:“赐也,乐乎?”

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

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2),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3),文武之道也。”

(又见于《礼记·杂记下》)

【注释】

(1)蜡:祭祀名。古代年终祭祀群神称蜡。王注:“蜡,索也。岁十有二月,索群神而祀之,今之腊也。”

(2)百日之劳,一日之乐:王注:“古民皆勤苦稼穑,有百日之劳,喻久也。今一日使之饮酒焉乐之,是君之恩泽也。”

(3)一张一弛:开弓叫张,松弓叫弛,以喻治国之道必须宽严相济。

【译文】

子贡观看年终的蜡祭。

孔子说:“端木赐,你快乐吗?”

子贡回答说:“一国的人都像疯了一样,我不知这有什么可快乐的。”

孔子说:“百姓辛苦劳累了一年,才得以享受一天的快乐,这一天快乐的恩泽,不是你能理解的。只是紧张而不松弛,文王、武王都做不到;只是松弛而不紧张,文王、武王也不会这样做。一张一弛,有劳有逸,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办法。”


论礼第二十七郊问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