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德第二十三
【题解】
孔子一直称颂古代先王的政治,推崇治国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此篇孔子用尽美好的词语,赞颂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的美德、美政。他赞美黄帝“幼齐叡庄,敦敏诚信”,“治民以顺天地之纪,知幽明之故,达生死存亡之说。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赞美颛顼“静渊而有谋,疏通以知远,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而制义,治气性以教众,洁诚以祭祀,巡四海以宁民。北至幽陵,南暨交趾,西抵流沙,东极蟠木。动静之类,小大之物,日月所照,莫不砥属”。赞美帝喾“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诲利之”。赞美尧“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能降”。赞美舜“孝友闻于四方,陶渔事亲。宽裕而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赞美禹“敏给克齐,其德不爽,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亹亹穆穆,为纪为纲。其功为百神主,其惠为民父母”。这些赞颂之词虽有溢美之嫌,但也多见于史书记载,从中也可看出孔子对美好政治的无比向往和追求。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吾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1)。请问:黄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
孔子曰:“禹、汤、文、武、周公,不可胜以观也,而上世黄帝之问,将谓先生难言之故乎(2)!”
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3),卒采之辩(4),暗忽之意(5),非君子之道者,则予之问也固矣(6)。”
孔子曰:“可也,吾略闻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齐叡庄,敦敏诚信。长聪明,治五气(7),设五量(8),抚万民,度四方(9)。服牛乘马,扰驯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10),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11) ,作为黼黻(12)。治民以顺天地之纪,知幽明之故,达死生存亡之说。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考日月星辰,劳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财物以生民。民赖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黄帝三百年。”
(以下均又见于《大戴礼记·五帝德》)
【注释】
(1)荣伊:人名。即《书·序》所说之“荣伯”,周朝同姓诸侯,为卿大夫。
(2)先生难言之故乎:王注:“言禹、汤以下不可胜观,乃问上世黄帝,将为先生长老难言之,故问。”
(3)隐微之说:隐约微妙的说法。
(4)卒采之辩:王注:“采,事也。辩,说也。卒,终也。其事之说也。”意思是:对事情最终结论的辩说。
(5)暗忽之意:久远不明的说法。王注:“暗忽,久远不明。”
(6)固:王注:“固,陋,不得其问。”意为宰我说自己知识浅薄,问题提得不得要领。
(7)五气:指五行之气。
(8)五量:度量衡名。王注:“五量:权衡,升斛,尺丈,里步,十百。”《汉书·律历志上》:“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9)度四方:王注:“商度四方而安定之。”
(10)炎帝:王注:“神农氏之后也。”阪泉:古地名。其地所在有三说,一说在山西阳曲东北,一说在河北涿鹿东南,一说在山西运城南。
(11)垂衣裳:原意是说穿着长大的衣服,形容无所事事的样子。后来专指帝王无为而治。
(12)黼黻(fǔfú):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王注:“白与黑谓之黼,若斧文。黑与青谓之黻,若两己相戾。”
【译文】
宰我问孔子说:“从前我听荣伊说‘黄帝统治三百年’,请问黄帝是人呢?抑或不是人呢?怎么能达到三百年呢?”
孔子说:“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的事都已经说不完道不尽,而问上古黄帝的事,恐怕这是先生前辈也难以说清的吧!”
宰我说:“上古的传言,隐晦的说法,对过去事情最终结论的辩说,暗忽不清的含义,君子是不说的,那么我的问题就显得固陋不合时宜了。”
孔子说:“我可以说说,我也略微听到一些说法。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名叫轩辕,出生就很神灵,很小就能说话。幼年时敏捷睿智端庄,敦厚诚信。长大后很聪明,能治理五行之气,设置了五种量器,抚治万民,安定四方。驾牛乘马,驯服猛兽,和炎帝在阪泉的野外交战,三战就打败了炎帝。这时天下太平,无为而治,制作了有花纹的礼服。他遵循天地的规律治理民众,明白幽明阴阳的道理,通晓死生存亡的规律。按时播种百谷,亲尝各种草木药材,仁德施及鸟兽昆虫。他观察日月星辰,耳目疲劳,心力费尽,用水火财物养育百姓。民众依赖他的恩惠,足足有一百年;他死了以后,民众敬服他的神灵,也足有一百年;此后,民众遵循他的教令,也足有一百年。所以说黄帝统治了三百年。”
宰我曰:“请问帝颛顼(1)?”
孔子曰:“五帝用说(2),三王有度(3)。汝欲一日遍闻远古之说,躁哉予也!”
宰我曰:“昔予也闻诸夫子曰‘小子毋或宿’(4),故敢问。”
孔子曰:“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5),曰高阳。洪渊而有谋(6),疏通以知远,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而制义,治气性以教众,洁诚以祭祀,巡四海以宁民。北至幽陵(7),南暨交趾(8),西抵流沙(9),东极蟠木(10)。动静之类,小大之物,日月所照,莫不砥属(11) 。”
【注释】
(1)颛顼:传说中的古代部族首领。号烈山氏,亦作历山氏。
(2)用说:只有传说。
(3)有度:有法度。王注:“五帝久远,故用说也。三王迩,则有成法度。”
(4)毋或宿:不要隔夜。毋,不要。王注:“有所问,当问,勿令更宿也。”
(5)昌意:相传黄帝娶西陵之女,名嫘祖,为正妃。生二子,一为玄嚣,二为昌意。
(6)洪渊而有谋:“洪”字原无,据《大戴礼记·五帝德》补。洪,大。渊,深。《四部丛刊》本《家语》作“静”,较逊。
(7)幽陵:即幽州,古代十二州之一。
(8)暨:到,及。交趾:古地名,指五岭以南一带地方。
(9)抵:到达。原作“陷”,据《四部丛刊》本《家语》改。流沙:指我国古代西北的沙漠地区。
(10)蟠(pán)木: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11)砥属:王注:“砥,平。四远皆平而来服属之也。”
【译文】
宰我说:“请问颛顼是怎样的人?”
孔子说:“五帝的事只有传说,三王的事则有法度。你想一天就听遍这些远古的传说,宰予你太急躁了吧!”
宰我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你们有问题不要过夜。’所以敢问。”
孔子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名叫高阳。他深沉而有计谋,通达而有远见,聚集财富靠因地制宜,按照时节效法天象。依照天地鬼神的法则来制订适宜的政策,调播五行之气使民知适时播种百谷,洁净虔诚地举行祭祀,巡行全国各地以安定民心。因此那时的国土北至幽陵,南到交趾,西抵流沙,东及蟠木。所有动的或静的物类,大大小小的东西,日月照到的地方,没有不是归属于他的。”
宰我曰:“请问帝喾(1)?”
孔子曰:“玄枵之孙(2),乔极之子(3),曰高辛。生而神异,自言其名。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而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4),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哀(5)。春夏秋冬,育护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化。”
【注释】
(1)帝喾:传说中的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
(2)玄枵(xiāo):即玄嚣,黄帝之子。
(3)乔极:一作“蟜极”,玄枵之子。
(4)历:相,察。日月之生朔: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和太阳同时出没,地面上看不见月球,这种现象称朔。这天为农历的每月初一。
(5)其服也哀:服,指用民。“哀”,原作“衷”,据《四部丛刊》本《家语》改。哀怜、爱惜之意。《大戴礼记·五帝德》作“其服也士”,士指有道德的人。可参阅。
【译文】
宰我说:“请问帝喾是怎样的一个人?”
孔子说:“他是玄枵的孙子,乔极的儿子,名叫高辛。他生下来就很神异,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他广泛地施行厚利,不考虑自身的利益。他聪明而有远见,明敏而能体察细微的事物。仁慈而有威望,恩惠而又诚信,以顺应天地的规律。他知道民众急需什么,修养自身而天下信服。从土地中获取财物而节俭省用,安抚教育民众而使他们受益。观察日月的出没来迎送它,明白鬼神的存在来恭敬地侍奉它。他神情和悦,品德高尚,使民有时,用民怜爱。春夏秋冬,培育护卫着天下万物。日月照到的地方,风雨所及的地方,没有不被感化的。”
宰我曰:“请问帝尧(1)?”
孔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能降。伯夷典礼(2),夔、龙典乐(3)。舜时而仕,趋视四时,务先民始之(4)。流四凶而天下服(5)。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
【注释】
(1)帝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
(2)典礼:掌管礼仪的事。
(3)夔、龙:都是尧舜时的乐官。王注:“舜时夔典乐,龙作纳言;然则尧时龙亦典乐者也。”
(4)务先民始之:王注:“务先民事以为始也。”即把民众的事放在首位。
(5)流:流放。四凶:古代传说中的四个凶人,指不服从舜的四个部族首领。《尚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皆服。”
【译文】
宰我说:“请问帝尧是怎样的人?”
孔子说:“他是高辛氏的儿子,名叫陶唐。他仁慈如天,智慧如神。靠近他如太阳般温暖,望着他如云彩般柔和。他富而不骄,贵而能谦。他让伯夷主管礼仪,让夔、龙执掌舞乐。推举舜来做官,到各地巡视四季农作物生长情况,把民众的事放在首位。他流放了共工、兜、三苗,诛杀了鲧,天下的人都信服。他的话从不出错,他的德行从不违背常理。四海之内,车船所到之处,人们没有不喜爱他的。”
宰我曰:“请问帝舜(1)?”
孔子曰:“乔牛之孙(2),瞽瞍之子也,曰有虞舜。孝友闻于四方,陶渔事亲(3)。宽裕而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承受大命,依于二女(4)。叡明智通,为天下帝。命二十二臣,率尧旧职,恭己而已(5)。天平地成,巡狩四海,五载一始。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载。陟方岳(6),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7)。”
【注释】
(1)帝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2)乔牛:一作“桥牛”,虞舜之祖父。
(3)陶渔事亲:制陶捕鱼来养活父母。王注:“为陶器,躬捕鱼,以养父母。”
(4)二女:指舜的两位妻子。她们都是尧的女儿。王注:“尧妻舜以二女,舜动静谋之于二女。”
(5)恭己:以端正严肃的态度结束自己。
(6)陟:登,升。方岳:四方高大的山。
(7)苍梧:山名,又名九疑,在今湖南宁远南。
【译文】
宰我说:“请问帝舜是怎样的人?”
孔子说:“他是乔牛的孙子,瞽瞍的儿子,名叫有虞舜。他因孝顺父母善待兄弟而闻名四方,用制陶和捕鱼来奉养双亲。他宽容而温和,敦敏而知时,敬天而爱民,抚恤远方的人民而亲近身边的人。他承受重任,依靠两位妻子的帮助。圣明睿智,成为天下帝王。任命二十二位大臣,都是帝尧原有的旧职,他只是严格地约束自己而已。天下太平,地有收成,巡狩四海,五年一次。他三十岁被任用,接续帝位五十年。登临四岳,死在苍梧之野并安葬在那里。”
宰我曰:“请问禹?”
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1),曰夏后。敏给克齐(2),其德不爽(3),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4)。亹亹穆穆(5),为纪为纲。其功为百神主(6),其惠为民父母。左准绳,右规矩(7),履四时(8),据四海。任皋繇、伯益以赞其治(9),兴六师以征不序(10)。四极之民(11) ,莫敢不服。”
孔子曰:“予,大者如天,小者如言,民悦至矣。予也非其人也(12)。”
宰我曰:“予也不足以戒敬承矣。”
他日,宰我以语子贡,子贡以复孔子。
子曰:“吾欲以颜状取人也,则于灭明改之矣;吾欲以言辞取人也,则于宰我改之矣;吾欲以容貌取人也,则于子张改之矣。”宰我闻之,惧,弗敢见焉。
【注释】
(1)鲧: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
(2)敏给:敏捷。克:能。齐:通“济”,成。
(3)不爽:没有差错。
(4)身为度:王注:“以身为法度也。”
(5)亹亹(wěi):勤勉不倦貌。穆穆:仪态美好,容止庄敬貌。
(6)其功为百神之主,王注:“禹治水,天下既平,然后百神得其所。”
(7)左准绳,右规矩:王注:“左右,言帝用也。”
(8)履四时:王注:“所行不违四时之宜。”
(9)皋繇:亦作“皋陶”、“咎繇”,舜时贤臣,掌管刑狱之事。
(10)六师:犹“六军”,这里泛指军队。不序:不臣服。
(11)四极之民:“之”字原无,据《四部丛刊》本《家语》补。
(12)予也非其人也:王注:“言不足以明五帝之德也。”意为孔子说自己也不足以说明禹的功德。
【译文】
宰我说:“请问禹是怎样一个人?”
孔子说:“他是高阳的孙子,鲧的儿子,名叫夏后。他机敏能成就事业,行为没有差失,仁德可亲,言语可信。发声合乎音律,行事合乎度数。勤勉不倦,容止庄重,成为人们的榜样。他的功德使他成为百神之主,他的恩惠使他成为百姓父母。日常行动都有准则和规矩,不违背四时,安定了四海。任命皋繇、伯益帮助他治理百姓,率领军队征伐不服从者,四方的民众没有不服从的。”
孔子又说:“宰予啊,禹的功德大的像天一样广阔,小的方面即使是一句话,民众都非常喜欢。我也不能完全说清他的功德啊。”
宰我说:“我也不足以敬肃地接受您这样的教导。”
第二天,宰我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又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我想根据人的外貌来取人,灭明使我改变了这种做法;我想根据人的言辞来取人,宰我使我改变了这种做法;我想根据人的容貌来取人,子张使我改变了这种做法。”
宰我听到这话,很害怕,不敢去见孔子。
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