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题解】
《曲礼》是《礼记》中的篇名,曲礼所记多为礼之细目。在此篇中,孔子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解说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这五礼之事。第一篇“子贡问”就写了孔子自述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尊严,不惜用曲笔改写史实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孔子在宋”章,孔子反对桓魋自为石椁,体现了孔子丧事从俭的思想。“南宫敬叔以富得罪”章,孔子特别反感南宫敬叔借助金钱来恢复官职,认为如此利用财物求官还不如迅速贫穷的好。这看出孔子依礼行事的主张。“孔子在齐”章,齐国出现了饥荒,孔子劝齐景公节约减役,“自贬以救民”,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子适季氏”章,孔子看不惯季康子“昼居内寝”,以问候疾病的方式委婉批评季康子不守礼法。“晋将伐宋”章,孔子赞扬晋国刺探情报的人能看出人心的向背,他的着眼点还是仁者爱人。“子路问于孔子”章,子路伤贫,觉得对父母“生而无以供养,死则无以为礼”。孔子主张只要父母活得快乐,即使吃的不好,也是尽了孝道;死后尽了财力安葬,即使丧事简陋,也符合礼仪。“子游问丧之具”章,孔子主张举办丧事只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心尽力就可以了。“孔子在卫”为司徒敬子主持丧礼,力求俭朴。“齐师侵鲁”章,孔子主张用安葬成人之礼来安葬为保卫国家而战死的儿童汪锜。这都表明孔子的思想是贴近现实,切合实际的。
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1)。夫子作《春秋》云(2):‘天王狩于河阳(3)。’何也?”
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4),亦书其率诸侯事天子而已。”
(又见于《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注释】
(1)“晋文公实召天子”二句:晋文公,即重耳。实,实际,真正。召,召请。天子,指周襄王。此事见于《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冬,会于温。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王注:“晋文公会诸侯于温,召襄王且使狩于河阳,因使诸侯朝。”
(2)夫子作《春秋》:相传《春秋》一书为孔子编订。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后列为儒家经典。
(3)天王:指周天子,即周襄王。狩:打猎。河阳:地名,在今河南孟县西三十五里。
(4)训:法,法则。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晋文公在温地的会盟,实际是召请周天子,而让诸侯来朝见。老师您编写《春秋》时写道:‘天王在河阳打猎。’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以臣下的身份召请君主,这不可以效法。所以我如此写,就是要写成晋文公率诸侯来朝见天子。”
孔子在宋,见桓魋自为石椁(1),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2),死不如速朽之愈。”
冉子仆,曰:“礼,凶事不豫,此何谓也乎?”
夫子曰:“既死而议谥(3),谥定而卜葬(4),既葬而立庙,皆臣子之事,非所豫属也,况自为之哉!”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桓魋:宋国司马。石椁:古代棺木有内外棺,外棺称椁。此为石制的椁。
(2)靡:奢侈。
(3)谥:谥号。
(4)卜葬:选择埋葬地。
【译文】
孔子在宋国,看见桓魋为自己预做石椁,做了三年还没有完工,工匠都为此感到忧虑。孔子面有忧色,说:“像这样奢靡,死了还不如快点腐朽的好。”
冉有跟随侍奉孔子,说:“《礼》书说,凶事不可能预先就料到。这是指的什么呢?”
孔子说:“人死了以后再议定谥号,谥号定了以后再选择下葬地点日期,安葬完毕再建立宗庙,这些事都应该由属下的臣子来办,并非是预先就操办好,更何况是自己为自己操办呢!”
南宫敬叔以富得罪于定公(1),奔卫。卫侯请复之(2)。载其宝以朝(3)。
夫子闻之,曰:“若是其货也(4),丧不若速贫之愈(5)。”
子游侍,曰:“敢问何谓如此?”
孔子曰:“富而不好礼,殃也。敬叔以富丧矣,而又弗改,吾惧其将有后患也。”
敬叔闻之,骤如孔氏(6),而后循礼施散焉。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南宫敬叔:即南宫阅,鲁国大夫。定公:鲁定公。
(2)复:恢复。
(3)载其宝以朝:载着宝物上朝。
(4)货:贿赂。
(5)丧:丧失官位。
(6)骤:很快,迅速。如:到。
【译文】
南公敬叔因富有而得罪了鲁定公,逃到了卫国。卫侯请求鲁定公恢复敬叔的官位。敬叔就载着他的宝物来朝见鲁定公。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像这样使用宝物行贿,丢了官位还不如迅速贫穷的好呢!”
子游正侍奉孔子,说:“请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富而不好礼,必定会遭致灾祸。南宫敬叔因富有而丧失官位,却仍不知改悔,我恐怕他将来还会有祸患啊!”
南宫敬叔听到孔子的话,马上去见孔子,从此以后他做事遵循礼节,还把自己的财产施舍给百姓。
孔子在齐,齐大旱,春饥。景公问于孔子曰:“如之何?”
孔子曰:“凶年则乘驽马(1),力役不兴(2),驰道不修(3),祈以币玉(4),祭祀不悬(5),祀以下牲(6)。此贤君自贬以救民之礼也。”
(又见于《礼记·杂记下》、《礼记·曲礼下》)
【注释】
(1)驽马:劣马。
(2)力役:劳役。
(3)驰道:国君行走的道路。
(4)祈以币玉:祈请用币和玉代替牲畜。
(5)不悬:不悬挂乐器,指不奏乐。
(6)祀以下牲:古代祭祀常用牲畜作为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全称太牢,只用羊、猪称少牢。下牲指少用牲畜。王注:“当用太牢者用少牢。”
【译文】
孔子在齐国的时候,齐国大旱,春季出现了饥荒。齐景公问孔子说:“怎么办呢?”
孔子说:“遇到灾荒年景,出门乘坐要用劣马,不兴劳役,不修驰道,国君有所祈祷,用币和玉,不用牲畜,祭祀不奏乐,祭祀用的牲畜也用次一等的。这是贤明君主自己降低等级以拯救民众的礼啊!”
孔子适季氏,康子昼居内寝(1),孔子问其所疾,康子出见之。言终,孔子退。子贡问曰:“季孙不疾,而问诸疾,礼与?”
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2),则不宿于外。非致齐也(3),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康子:即季康子。昼居内寝:白天在内室睡觉。
(2)大故:大的变故。此指丧事。
(3)齐:通“斋”,斋戒。
【译文】
孔子到季康子家去,见康子白天在内室睡觉,孔子探问他的病情,康子出来接见孔子。说完话,孔子就退了出来。子贡问孔子说:“季康子没有病,而您却探问他的病,这合乎礼吗?”
孔子说:“根据礼,君子没有遇到大的变故,则不睡在外室。如果不是祭祀,不是有病,白天也不在内室睡觉。因此,夜里睡在外室,即使吊问,也是可以的。白天在内室睡觉,即使探问他的病情,也是可以的。”
孔子为大司寇,国厩焚(1),子退朝而之火所。乡人有自为火来者,则拜之。士一(2),大夫再(3)。子贡曰:“敢问何也?”
孔子曰:“其来者,亦相吊之道也。吾为有司,故拜之。”
(又见于《礼记·杂记下》)
【注释】
(1)国厩焚:国家的马圈失火。
(2)士一:对士人拜谢一次。
(3)大夫再:对大夫拜谢两次。
【译文】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时候,国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后来到着火的地方。乡亲有人为火灾来慰问的,孔子都对他们拜谢。对士拜谢一次,对大夫拜两拜。子贡问:“请问为什么这么做呢?”
孔子说:“他们来这里,也是慰问的礼节。我是主管官员,所以要拜谢。”
子贡问曰:“管仲失于奢(1),晏子失于俭(2)。与其俱失也,二者孰贤?”
孔子曰:“管仲镂簋而朱纮(3),旅树而反坫(4),山节藻棁(5)。贤大夫也,而难为上。晏平仲祀其先祖而豚肩不掩豆(6),一狐裘三十年。贤大夫也,而难为下。君子上不僭下,下不逼上(7)。”
(又见于《礼记·杂记下》)
【注释】
(1)失:过错,失误。
(2)晏子:即齐国大夫晏婴,字平仲。
(3)镂簋:在盛食物的器具簋上雕刻花纹。朱纮:朱红色的帽带。王注:“缕,刻而饰之。朱纮,天子冕之绂。”
(4)旅树:对着门道立屏。旅,设。树,立屏。反坫(diàn):设于堂中供祭祀或宴会时放置礼器和酒具的土台。王注:“旅,施也。树,屏也。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反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好会献酢,礼毕反爵于其上也。”
(5)山节:在房屋的斗拱上画上山和云形的图案。节,斗拱,亦称栭(ér)。藻棁(zhuō):在楹柱上画有水草花卉的图案。藻,水草。棁,楹柱。王注:“节,栭也,刻为山云。棁,梁上楹也,画藻文也。”
(6)豚肩:猪腿。不掩豆:遮不住盛食物的器具豆。王注:“言陋小也。”
(7)上不僭下,下不逼上:此句《礼记·杂记下》作“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僭,超越本分。逼,逼迫。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管仲的毛病在于太奢侈,晏子的毛病在于太节俭。这二人都有不足之处,比较一下谁更好呢?”
孔子说:“管仲盛食物的器具雕刻花纹,系帽的带子使用朱红色,大门前树立影壁,堂上两楹间设置放回酒杯的土台,宫室的斗拱上画山和云形的图案,楹柱上画有水草花卉的彩绘。他固然是位贤能的大夫,但要做他的君上是很为难的。晏平仲祭祀他的先祖,只用一个小猪肘子,小得不能掩盖木豆的上口,一件狐皮衣服穿了三十年。他固然是位贤能的大夫,但要做他的下属就很为难了。作为君子,对上不应该僭越君上,对下不应该困逼属下。”
冉求曰:“臧文仲知鲁国之政(1),立言垂法,于今不亡,可谓知礼者矣?”
孔子曰:“昔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忌逆祀而不止(2),燔柴于灶以祀焉(3)。夫灶者,老妇之所祭(4),盛于瓮,尊于瓶(5),非所祭也。故曰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
(又见于《礼记·礼器》)
【注释】
(1)文仲:即臧文仲,鲁国大夫。
(2)夏父弗忌:《四部丛刊》本《家语》及《礼记·礼器》作“夏父弗綦”,鲁国主持礼仪的官。逆祀:不符合礼仪的祭祀。
(3)燔柴于灶以祀:在炉灶上举行燔柴之祭。燔,焚烧。
(4)老妇之所祭:王注:“谓祭灶执其功,老妇主祭也。”
(5)尊于瓶:用瓶作酒樽。尊,通“樽”。
【译文】
冉求说:“臧文仲主持鲁国国政的时候,他所制定的礼法制度,至今还在使用,臧文仲可以说是知礼的人吧?”
孔子说:“臧文仲怎能算知礼呢?礼官夏父弗忌把僖公的神主放在闵公之前来祭祀,他不制止。在灶上燔柴祭祀火神,他也不制止。祭灶神,是老年妇女来主祭的,祭祀时把祭品盛在瓮里,酒盛在瓶里,烧柴来祭是不对的。所以说,礼就好比人的身体,肢体不完备,称为不完整的人,礼设置的不妥当,就犹如人的身体不完备一样。”
子路问于孔子曰:“臧武仲率师与邾人战于狐鲐(1),遇,败焉。师人多丧而无罚,古之道然与?”
孔子曰:“凡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国,邑危则亡之,古之道也。其君在焉者,有诏则无讨(2)。”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臧武仲:鲁国大夫。邾:国名。即邹国。狐鲐(tái):地名,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2)有诏则无讨:王注:“诏,君之教也。有君教,则臣无讨。”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臧武仲率领军队与邾国人在狐鲐交战,遇到邾国军队就败了。鲁国军队伤亡惨重而臧武仲却没有受到惩罚,这是古代的制度吗?”
孔子说:“凡率领军队作战,军队失败,将领就应战死或自杀;管理国家都邑,都邑处于危险不安,管理者就应该遭到放逐的处罚,这是古代的制度。如果国君在,有赦免的诏书就不要讨伐了。”
晋将伐宋,使人觇之(1)。宋阳门之介夫死(2),司城子罕哭之哀(3)。觇者反,言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民咸悦,宋殆未可伐也。”
孔子闻之曰:“善哉!觇国乎!《诗》云(4):‘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子罕有焉。虽非晋国,其天下孰能当之(5)!是以周任有言曰(6):‘民悦其爱者,弗可敌也。’”
(又见于《礼记·檀弓下》)
【注释】
(1)觇(chān):偷偷地观看。
(2)阳门:宋国城门。介夫:手执兵器守门的人。
(3)司城:官名,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为避讳改为司城。子罕:名乐喜,宋国正卿,为官清廉。
(4)诗:指《诗经·邶风·谷风》。
(5)虽非晋国,其天下孰能当之:王注:“言虽非晋国,使天下有强者,犹不能当也。”
(6)周任:上古史官。
【译文】
晋国将要攻打宋国,先派人刺探宋国的虚实。宋国守卫城门的一个卫士死了,宋国的执政官司城子罕哭得很伤心。打探情况的人回到晋国,对晋侯说:“宋国有个守城门的卫士死了,子罕哭得很伤心。民众很受感动,现在恐怕不能去攻打宋国。”
孔子闻知此事,说:“这个打探情况的人真善于观察宋国的国情啊!《诗经》里说:‘凡民有丧亡,竭力去救援。’子罕就具有这种品质。如果不是晋国,天下有谁敢和宋国为仇呢?所以周任曾说过:‘民众喜爱同情爱护他们的人,这样的人是不可敌挡的。’”
楚伐吴,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1)。及之,弃疾曰:“王事也,子手弓而可。”商阳手弓。弃疾曰:“子射诸。”射之,毙一人,其弓(2)。又及,弃疾谓之,又毙二人。每毙一人,辄掩其目,止其御曰:“吾朝不坐,燕不与(3),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4)。”
孔子闻之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
子路怫然进曰(5):“人臣之节,当君大事,唯力所及,死而后已。夫子何善此?”
子曰:“然,如汝言也。吾取其有不忍杀人之心而已。”
(又见于《礼记·檀弓下》)
【注释】
(1)工尹:楚国官名。商阳:人名。陈弃疾:楚国公子。
(2)(chàng)其弓:把弓装进弓袋。王注:“,韬。”韬即弓囊。
(3)朝不坐,燕不与:朝见没有座位,宴席不能参加。燕,通“宴”。王注:“士卑故也。”
(4)反命:复命。
(5)怫然:生气发怒的样子。
【译文】
楚国讨伐吴国,工尹商阳和陈弃疾奉命追击吴军。追赶上了,陈弃疾说:“这是国王交给的任务,您可以执弓了。”商阳拿起弓。陈弃疾说:“您该射箭了。”商阳射了一箭,射死了一个敌人,就把弓放入了弓袋。又追上了敌兵,弃疾又让他执弓射箭,他又射死二人。每射死一人,他都遮住双眼不敢观看,让驾车人停止追赶,说:“我朝见国君时没有座位,举行宴会时我也不能参加,杀死三个敌人,也足以复命了。”
孔子听到这事说:“杀人之中也是有礼节的。”
子路生气地走上前说:“做人臣的礼节,担当国君的大事,唯有竭尽全力去做,死而后已。您为什么赞赏工尹商阳呢?”
孔子说:“对,你说得很对。不过,我只取他有不忍杀人之心而已。”
孔子在卫,司徒敬子卒(1),夫子吊焉。主人不哀,夫子哭不尽声而退。
蘧伯玉请曰:“卫鄙俗不习丧礼,烦吾子辱相焉(2)。”
孔子许之,掘中溜而浴(3),毁灶而缀足(4),袭于床(5)。及葬,毁宗而躐行(6),出于大门。及墓,男子西面,妇人东面,既封而归,殷道也。孔子行之。
子游问曰:“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夫子变之矣。”
孔子曰:“非此之谓也,丧事则从其质而已矣(7)。”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下》)
【注释】
(1)司徒敬子:卫国大夫。
(2)烦吾子辱相焉:烦请您担任礼相。辱,谦辞,指使对方屈尊。相,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3)掘中溜而浴:在室中挖坑,床架在上面,为死者洗浴,使水流入坑内。中溜,室中央。
(4)毁灶而缀足:拆毁炉灶,用灶砖支撑并控制脚,以便穿鞋。
(5)袭于床:在床上穿衣。
(6)毁宗而躐(liè)行:毁宗,把宗庙墙拆个口子。躐,超越。王注:“明不复有事于此也。缀足,不欲解戾矣。毁宗庙而出行,神位在庙门之外也。”
(7)质:质朴无华。
【译文】
孔子在卫国,司徒敬子去世,孔子去吊丧。主人哭得不伤心,孔子没有哭完就退出来了。
蘧伯玉请教说:“我们卫国风俗鄙陋,不懂丧礼,烦请您来担任礼相。”
孔子答应了。孔子让人在室中挖一个坑,床架在上面,为死者洗浴,使水流入坑内。拆毁炉灶,用灶砖支起并制约双脚,在床上穿衣。出葬时,将宗庙西墙拆个豁口,越过庙门西边的行神之位,直接把灵车拉出大门。到了墓地,男子面向西,妇女面向东,下葬后堆好坟堆才回来,这是殷朝的制度。孔子按照这种礼仪举行了司徒敬子的葬礼。
子游问孔子说:“君子主持礼,不求改变风俗,而老师您却改变了风俗。”
孔子说:“我做的不像你说的那样,办丧事只是遵从俭朴罢了。”
宣公八年六月辛巳(1),有事于太庙,而东门襄仲卒(2),壬午犹绎(3)。子游见其故,以问孔子曰:“礼与?”
孔子曰:“非礼也,卿卒不绎。”
(又见于《礼记·檀弓下》)
【注释】
(1)宣公:即鲁宣公,文公庶子,名倭。
(2)东门襄仲:鲁国上卿,鲁庄公子。
(3)壬午:壬午日,辛巳的次日。犹:又,还。绎:王注:“绎,祭之明日又祭也。”
【译文】
鲁宣公八年六月辛巳日,鲁宣公在太庙举行禘祭,这时东门襄仲死了,第二天是壬午日,又祭祀一次。子游见到此事,问孔子说:“这符合礼制吗?”
孔子说:“这不符合礼制,卿死不必举行绎祭。”
季桓子丧(1),康子练而无衰(2)。子游问于孔子曰:“既服练服,可以除衰乎?”
孔子曰:“无衰衣者,不以见宾,何以除焉?”
【注释】
(1)季桓子:鲁国大夫。
(2)康子:季桓子的儿子。练:古丧服名。用白色的熟绢制成。父母死后十一个月可穿练服。衰:同“缞”,披于胸前的麻布条。服三年之丧,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服之。
【译文】
季桓子死后服丧期间,他的儿子季康子穿着轻便的煮熟的白绢缝制的练服而没有披麻布做的缞。子游问孔子说:“已经可以穿练服了,可以除去缞吗?”
孔子说:“没有披缞,不可以会见宾客,怎么可以除去呢?”
邾人以同母异父之昆弟死(1),将为之服(2),因颜克而问礼于孔子(3)。
子曰:“继父同居者,则异父昆弟从为之服;不同居,继父且犹不服,况其子乎?”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礼记·丧服小记》、《仪礼·丧服》)
【注释】
(1)昆弟:兄弟。
(2)服:服丧服。
(3)颜克:孔子弟子。
【译文】
邾国有个人因为同母异父的弟弟死了,将要为他服丧服,通过颜克向孔子请教这方面的礼仪。
孔子说:“与继父共同生活的,那么同母异父的兄弟应跟从其亲生子女一样服丧服;没有与继父共同生活,继父死也不服丧,何况是他的儿子呢?”
齐师侵鲁(1),公叔务人遇人入保,负杖而息(2)。务人泣曰:“使之虽病(3),任之虽重(4),君子弗能谋,士弗能死,不可也。我则既言之矣,敢不勉乎!”与其邻嬖童汪锜乘(5),往奔敌,死焉。皆殡(6),鲁人欲勿殇童汪锜(7),问于孔子。
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乎?”
(又见于《春秋左传·哀公十一年》、《礼记·檀弓下》)
【注释】
(1)齐师侵鲁:鲁哀公十一年,齐国率师讨伐鲁国,事见《左传·哀公十一年》。
(2)公叔务人:王注:“务人,昭公之子。”《四部丛刊》本《家语》作“昭公之子公为”。遇人入保,负杖而息:保,同“堡”,小城邑。王注:“遇,见也。见先避齐师将入保,疲倦加杖于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也。保,县邑小城也。”
(3)使之虽病:指徭役使百姓痛苦。王注:“谓时徭役。”
(4)任之虽重:指赋税加重百姓负担。王注:“谓时赋税。”
(5)嬖:宠幸。童:少年儿童。汪锜:人名。乘:乘车。
(6)殡:出殡,即把灵柩送往墓地。
(7)殇:未成年人的丧礼,比较简单。
【译文】
齐国的军队侵犯鲁,鲁昭公的儿子公叔务人遇到一个进入城内,靠着兵杖休息的人。公叔务人流着泪对他说:“虽然徭役让你们受苦,赋税也很沉重,君子大人不能好好谋划,士人不能尽忠效死,这样做可不行啊!我既然说了别人,自己怎敢不努力作战!”公叔务人就和他喜欢的邻居少年汪锜同乘一辆战车,一起奔赴前线,都战死了。他们二人的灵柩出殡时,鲁国人打算不用殇礼而用成人丧礼来敛葬少年汪锜,问孔子可不可以。
孔子说:“能够手执干戈来保卫社稷,可以不用殇礼吧!”
鲁昭公夫人吴孟子卒(1),不赴于诸侯(2)。孔子既致仕(3),而往吊焉。适于季氏(4),季氏不绖(5),孔子投绖而不拜(6)。
子游问曰:“礼与?”
孔子曰:“主人未成服,则吊者不绖焉,礼也。”
(又见于《春秋左传·哀公十二年》)
【注释】
(1)吴孟子:鲁昭公夫人,孟子是其称号。
(2)不赴于诸侯:不向诸侯发讣告。
(3)致仕:退休。
(4)适:到。
(5)绖:麻制的丧带,系在头上叫“首绖”,系在腰上叫“腰绖”。
(6)投绖而不拜:投,解下丢在地上。《左传·哀公十二年》作“放”,即解下不用。王注:“以季氏无,故己亦不成礼。”不拜,《左传·哀公十二年》作“拜”。
【译文】
鲁昭公的夫人吴孟子死了,没有向诸侯发送讣告。孔子已经退休,还是前往吊唁。到了季氏那里,季氏没有系绖带,孔子也解下绖带而不拜。
子游问孔子说:“这样做符合礼吗?”
孔子说:“主人不系绖带,前去吊唁的人也可以不系绖带,这是礼。”
公父穆伯之丧(1),敬姜昼哭(2)。文伯之丧(3),昼夜哭。
孔子曰:“季氏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4)。”
(又见于《国语·鲁语下》)
【注释】
(1)公父穆伯:公父文伯之父,姓季氏。
(2)敬姜:公父穆伯之妻。
(3)文伯:鲁国大夫。
(4)上下有章:王注:“上谓夫,下谓子也。章,别也。哭夫昼哭,哭子昼夜哭,哭夫与子各有别。”
【译文】
公父穆伯死了,他的妻子敬姜白天哭。他们的儿子文伯死了,敬姜白天黑夜地哭。
孔子说:“季氏家的妇人,可以说是知礼啊。爱是无私的,但对上对下是有区别的。”
南宫绦之妻(1),孔子兄之女,丧其姑。夫子诲之髽曰(2):“尔毋从从尔,毋扈扈尔(3)。盖榛以为笄(4),长尺,而总八寸(5)。”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南宫绦:即南宫适,孔子弟子。
(2)诲之髽(zhuā):教做丧髻的方法。诲,教导。髽,古代妇人的丧髽。以麻发合结。
(3)毋从从尔,毋扈扈尔:王注:“从从,高也;扈扈,大也。皆言丧者无容饰也。”
(4)榛以为笄(jī):用榛木制作笄。笄:古代别头发或帽子的簪子。
(5)总八寸:王注:“总,束发。束发垂为饰者,齐衰之总八寸也。”
【译文】
南宫绦的妻子,是孔子哥哥的女儿,她的婆婆死了。孔子教她做丧髽的方法。孔子说:“你不要做得高高的,也不要做得大大的。用榛木做簪子,长一尺,而束发的带子下垂八寸。”
子张有父之丧(1),公明仪相焉(2),问稽颡于孔子(3)。
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4);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5)。三年之丧,吾从其至也。”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子张:名颛孙师,孔子弟子。
(2)公明仪:人名。相:礼相。主持礼仪。
(3)稽颡:旧时居父母之丧时跪拜宾客之礼,以额触地,表示极度悲痛。
(4)颓:恭顺。
(5)颀:恳切。
【译文】
子张的父亲死了,公明仪为礼相,向孔子请教跪拜宾客的礼节。
孔子说:“跪拜而后磕头,这样极为恭顺又十分顺便;磕头而后拜,这样感情恳切又极为真挚。为父亲服丧三年,我认为应遵从这种极为恳切真挚的拜法。”
孔子在卫,卫之人有送葬者,而夫子观之。曰:“善哉!为丧乎,足以为法也。小子识之。”
子贡问曰:“夫子何善尔也?”
曰:“其往也如慕,其返也如疑。”
子贡曰:“岂若速返而虞哉(1)?”
子曰:“此情之至者也,小子识之,我未之能也。”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虞:古代既葬而祭之称。王注:“返葬而祭,谓之虞也。”
【译文】
孔子在卫国,卫国有人送葬,孔子在旁观看。说:“好啊!这位送葬的,足以让人效法了。你们要好好记住。”
子贡问道:“您为什么称赞他呢?”
孔子说:“那孝子往墓地送灵柩时,像小孩子那样对父母依恋不舍;埋葬后返回时,又留恋父母而迟迟疑疑不愿回家。”
子贡说:“那还不如赶快回家举行葬后的祭奠呢?”
孔子说:“这是他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你们记住这一点吧,我恐怕还做不到呢。”
卞人有母死(1),而孺子之泣者(2)。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继也。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3),而变除有期(4)。”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卞:地名。
(2)孺子:幼童,小孩子。
(3)哭踊:跳着脚啼哭。有节:要有节制。
(4)变除有期:改变礼仪,除去丧服,有一定期限。
【译文】
卞邑有个人死了母亲,他像小孩子一样毫无节制地哭泣。孔子说:“悲哀是够悲哀的了,不过别人难以像他这样做。作为礼,是为了能够流传下去,能够继承下去,所以啼哭和跳脚要有节制,而改变礼仪除去丧服要有一定期限。”
孟献子禫(1),悬而不乐,可御而不处内。子游问于孔子曰:“若是则过礼也?”
孔子曰:“献子可谓加于人一等矣。”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禫(dàn):丧家除服之祭礼,服表二十五月为大祥,大祥后即除去丧服。
【译文】
鲁国大夫孟献子为父亲服丧期满,举行除去丧服的禫祭,只将乐器悬挂起来而不奏乐,可以和妻子同寝而不进入内室。子游问孔子说:“他这样做是不是超过礼仪规定的限度了呢?”
孔子说:“献子可以说比平常人超出一等了!”
鲁人有朝祥而暮歌者(1)。子路笑之。
孔子曰:“由,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以久矣。”子路出,孔子曰:“又多乎哉(2),逾月则其善也(3)。”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祥:祭祀名。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祭祀叫小祥,二十五个月祭祀叫大祥。大祥表示服丧期已满。
(2)又多乎哉:王注:“又,复也。言其可以歌,不复久也。”
(3)踰月:再过一个月。
【译文】
鲁国有个人为父母服丧期满,早上脱掉丧服,晚上就唱起歌来。子路嘲笑他。
孔子说:“由!你责备别人总没完没了吗?他已经服丧三年,时间也够长了。”子路出去以后,孔子又说:“其实也等不了多久,过一个月再唱歌就更好了。”
子路问于孔子曰:“伤哉!贫也。生而无以供养,死则无以为礼也(1)。”
孔子曰:“啜菽饮水(2),尽其欢心,斯谓之孝。敛手足形(3),旋葬而无椁(4),称其财(5),斯谓之礼,贫何伤乎?”
(又见于《礼记·檀弓下》)
【注释】
(1)礼:指丧礼。
(2)啜菽饮水:吃豆类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3)敛手足形:死后衣被可以遮住身体。敛,殡殓。
(4)旋:不久。
(5)称其财:和自己的财力相称。
【译文】
子路问孔子:“最让人伤心的是贫穷啊!父母活着的时候没有钱好好地奉养,死了以后又没钱办丧事。”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尽管是吃豆粥喝清水,只要让他们心情愉快,也可以说是孝顺啊!死后衣被能够遮盖身体,殓毕就安葬,没有外椁,只要是尽了自己的财力,这样就可以称作礼了,贫穷又有什么关系呢!”
吴延陵季子聘于上国(1),适齐,于其返也,其长子死于嬴、博之间(2)。
孔子闻之,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其敛,以时服而已(3),其圹掩坎(4),深不至于泉,其葬无明器之赠(5)。既葬,其封广轮掩坎(6),其高可肘隐也(7)。既封,则季子乃左袒(8),右还其封(9),且号者三,曰:“骨肉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所不之,无所不之。”而遂行。
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其合矣。”
(又见于《礼记·檀弓下》、《说苑·修文》)
【注释】
(1)延陵季子:即吴国公子札,居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聘:访问别国。上国:指齐国。
(2)嬴博:齐国的两个城邑。王注:“嬴、博,齐地名也。”
(3)时服:当时身上穿的衣服。王注:“随冬夏之服无所加。”
(4)圹:墓穴。掩:掩埋。坎:坟坑。
(5)明器:随葬的器物。
(6)封:坟头。广轮:长宽,指面积。
(7)其高可肘隐:高度高过胳膊肘。指坟头比胳膊肘处稍高。
(8)左袒:袒露左臂。
(9)右还其封:从右向左绕坟头走。
【译文】
吴国的延陵季子到齐国去访问,在返回的途中,他的长子死在齐国的赢、博二邑之间。
孔子听到此事,说:“延陵季子是吴国精通礼仪的人。”于是前往观看他主持的葬礼。延陵季子给儿子入敛时,只穿着平时的衣服,墓穴的坑不深,不至于见水,没有陪葬的明器。下葬之后,坟头的长宽正好封住坑口,高度比胳膊肘稍高。坟头做好后,延陵季子袒露左臂,从右向左绕着坟头走,并且哭喊了三次,说:“骨肉回归于土,这是命呀!你的魂魄无所不往,无所不往!”说完就走了。
孔子说:“延陵季子主持的葬礼,是很合乎礼制的。”
子游问丧之具(1)。
孔子曰:“称家之有亡焉(2)。”
子游曰:“有亡恶乎齐(3)?”
孔子曰:“有也,则无过礼。苟亡矣,则歛手足形,还葬悬棺而封(4),人岂有非之者哉?故夫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丧之具:即丧具,送葬之衣、棺等物。
(2)称家之有亡:衡量家庭的贫富程度。亡:同“无”。
(3)有亡恶乎齐:富和贫的界限是什么。恶:何,什么。齐:限度。
(4)还葬:即旋葬,迅速安葬。悬棺而封:用绳子悬吊着棺木下葬。
【译文】
子游问丧事该怎么操办。
孔子说:“根据家庭的贫富裕程度来办就可以了。”
子游说:“贫和富的限度又该如何掌握呢?”
孔子说:“家庭富裕也要依礼行事,不要超过礼的规定。如果不富裕,只要衣被能遮住身体,殓毕就安葬,用绳子悬吊着棺木下葬,又有谁会责难你失礼呢?所以举办丧事,与其哀痛不足而礼仪完备,不如礼仪不足而哀痛有余。举行祭祀,与其恭敬不足而礼仪完备,不如礼仪欠缺而恭敬有余。”
伯高死于卫(1),赴于孔子。子曰:“吾恶乎哭诸(2)?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之寝;朋友,吾哭之寝门之外;所知,吾哭之诸野。今于野则已疏,于寝则已重。夫由赐也而见我(3),吾哭于赐氏。”
遂命子贡为之主,曰:“为尔哭也,来者汝拜之,知伯高而来者,汝勿拜。”既哭,使子张往吊焉。
未至,冉求在卫,摄束帛乘马而以将之(4)。孔子闻之,曰:“异哉!徒使我不成礼于伯高者(5),是冉求也。”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伯高:生平不详。
(2)吾恶乎哭诸:我到哪里去哭呢。恶,哪里。诸,“之欤”的合音。
(3)赐:即端木赐,子贡的名字。
(4)摄:代理。束帛:五匹帛为一束。乘马:四匹马。
(5)徒使我不成礼于伯高者:此句《礼记·檀弓上》作“徒使我不诚于伯高”,较胜。
【译文】
伯高死在卫国,家人远道向孔子报丧。孔子说:“我到什么地方哭他呢?如果是兄弟,我到祖庙里去哭;如果是父亲的朋友,我到庙门之外去哭;如果是老师,我到寝室里哭他;如果是朋友,我到寝门外面哭他;如果是一般认识的人,我到野外哭他。现在对于伯高,在野外哭他显得疏远,在寝室哭他又显得太重。他是由端木赐的介绍我才认识他的,我到端木赐那里去哭他吧。”
于是让端木赐作为主人,说:“凡是因你而来哭吊的,你就要拜谢;因认识伯高而来的,你就不用拜谢。”哭完之后,让子张到卫国伯高那里去吊唁。
子张还没到,冉求在卫国,就代为准备了一捆帛和四匹马,代表孔子送了去。孔子知道后,说:“这事办得怪呀!这徒然使我对伯高的吊唁失去诚意,这是冉求造成的啊。”
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1),而弗除。
孔子曰:“何不除也?”
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
孔子曰:“行道之人皆弗忍。先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2),不至者企而望之(3)。”
子路闻之,遂除之。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除:除去丧服。
(2)过:过分。
(3)企而望之:企望努力达到。
【译文】
子路为姐姐服丧,到了可以除去丧服的时候,他还不除。
孔子说:“为什么不除服呢?”
子路说:“我兄弟姐妹少,不忍心除服啊。”
孔子说:“履行仁义的人都不忍心。先王制定礼仪,做得过分的人就要降低要求来俯就礼,做得不够的就要努力企望达到礼的标准。”
子路听了孔子的话,就除去了丧服。
伯鱼之丧母也(1),期而犹哭(2)。
夫子闻之曰:“谁也?”
门人曰:“鲤也。”
孔子曰:“嘻!其甚也,非礼也(3)。”
伯鱼闻之,遂除之。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伯鱼:即孔鲤,孔子的儿子。
(2)期(jī):一年。
(3)非礼:不合乎礼。根据礼的规定,母死父在,服丧时间要减少,一年就可以除服。
【译文】
伯鱼的母亲死了,过了一年他还在哭。
孔子听到哭声,问:“是谁在哭啊?”
门人回答说:“是孔鲤。”
孔子说:“嘻,太过分了,这不符合礼呀。”
伯鱼听到此话,于是脱掉孝服不再哭了。
卫公使其大夫求婚于季氏(1),桓子问礼于孔子。
子曰:“同姓为宗,有合族之义(2),故系之以姓而弗别(3),啜之以食而弗殊(4),虽百世,婚姻不得通,周道然也。”
桓子曰:“鲁卫之先虽寡兄弟,今已绝远矣。可乎?”
孔子曰:“固非礼也。夫上治祖祢(5),以尊尊之;下治子孙,以亲亲之;旁治昆弟,所以教睦也。此先王不易之教也。”
(又见于《礼记·大传》)
【注释】
(1)季氏:即季桓子。
(2)合族:会和同族。
(3)系之以姓而弗别:属于同一姓氏没有区别。
(4)啜之以食而弗殊:王注:“君有食族人之礼,虽亲尽,不异之族食多少也。”
(5)祖祢:祖先。祢,父死以神主入庙供奉称祢。
【译文】
卫公派他的大夫向季氏求婚,季桓子向孔子请教有关礼仪。
孔子说:“同姓的人为宗族,有会合同族的意思,所以统系在同一个姓氏下而没有区别,在同一个宗庙会餐而没有不同,即使过一百世,也不能通婚,周朝确定的原则就是如此。”
季桓子说:“鲁国、卫国的祖先,兄弟就少,现今已经很久远了。可以通婚吗?”
孔子说:“这是不合礼制的。在上确立先祖先父的名分地位,这是尊崇正统至尊;在下确定子孙的继承关系,这是亲爱骨肉至亲;从旁理顺兄弟的情谊,这是教导大家要和睦相处。这是先王不可改变的制度。”
有若问于孔子曰:“国君之于同姓,如之何?”
孔子曰:“皆有宗道焉。故虽国君之尊,犹百世不废其亲,所以崇爱也。虽于族人之亲,而不敢戚君(1),所以谦也。”
(又见于《礼记·大传》)
【注释】
(1)不敢戚君:意为不敢把国君作为亲戚来对待。王注:“戚,亲也。尊敬君不敢如其亲也。”
【译文】
有若问孔子说:“国君对于同姓的人,该如何对待呢?”
孔子说:“这都有宗法制度规定。即使如国君那样尊贵,依然百代也不会废除亲戚关系,这是为了维护爱。虽然国君和族人有亲戚关系,族人也不能凭借亲戚关系来对待国君,这是表示谦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