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序
《孔子家语》者,皆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谘访、交相对问言语者,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焉,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之曰《孔子家语》。凡所论辨疏判较归(1),实自夫子本旨也。属文下辞,往往颇有浮说烦而不要者,亦犹七十二子各共叙述,首尾加之润色,其材或有优劣,故使之然也。
孔子既没,而微言绝;七十二弟子终,而大义乖。六国之世,儒道分散,游说之士各以巧意而为枝叶。唯孟轲、荀卿守其所习。当秦昭王时,荀卿入秦,昭王从之问儒术。荀卿以孔子之语及诸国事、七十二弟子之言凡百余篇与之,由此秦悉有焉。始皇之世,李斯焚书,而《孔子家语》与诸子同列,故不见灭。髙祖克秦,悉敛得之,皆载于二尺竹简,多有古文字。及吕氏专汉(2),取归藏之,其后被诛亡,而《孔子家语》乃散在人间。好事亦各以意增损其言,故使同是一事而辄异辞。孝景皇帝末年,募求天下礼书,于时士大夫皆送官,得吕氏之所传《孔子家语》,而与诸国事及七十二子辞妄相错杂,不可得知,以付掌书,与《曲礼》众篇乱简,合而藏之秘府(3)。
元封之时(4),吾仕京师(5),窃惧先人之典辞将遂泯灭,于是因诸公、卿、士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悉得之。乃以事类相次,撰集为四十四篇。又有《曾子问礼》一篇,自别属《曾子问》,故不复录。其诸弟子书所称引孔子之言者,本不存乎《家语》,亦以其已自有所传也,是以皆不取也。将来君子不可不鉴。
【注释】
(1)论辨:议论分辨。疏判:分疏判断。较归:比较归纳。
(2)吕氏:指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曾主政八年。
(3)秘府:皇宫中藏书的地方。
(4)元封:汉武帝年号,公元前110—前105年。
(5)吾仕京师:我在京城做官。此“吾”是孔安国自称。
【译文】
《孔子家语》这部书,都是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向孔子咨询请教、相互对问的话语,既而各个弟子分别把自己所问和孔子回答的话记录下来,与《论语》、《孝经》是同一时代的。弟子选取那些平实而又合乎事理的,编辑为《论语》,其余的都集录在一起,定名为《孔子家语》。所有探讨论辨、分别归纳,实际内容都是来自孔子的根本思想。而文章的语言和文辞,往往颇有虚浮不实和烦琐而不简要的,也如同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各自或共同叙述一件事,首尾加以润色,取材也有优劣,因此出现了这种情况。
孔子去世以后,这些精微的言论就绝灭了;七十二弟子死后,阐释孔子的言论就与孔子的大义要旨乖离了。到了六国时代,儒家的学说分散,游说之士各以自己的意思添枝加叶。只有孟轲、荀子遵守他们所学习的道理。到秦昭王时,荀子到秦国去,秦昭王向他询问儒家的学术,荀子把孔子的言论以及记载各国政事的典籍、七十二弟子记载的言论共百余篇给了秦昭王,由此秦国就有了这些典籍。到了秦始皇时代,李斯焚书,因为《孔子家语》和诸子的书属于同类,所以没有被焚毁。汉髙祖灭秦以后,这些典籍都归了汉朝,这些资料都记载在二尺竹简上,多有古文字。到吕氏簒汉后,把这些都收藏起来,后来吕氏被诛灭,《孔子家语》就散落在人间。喜好这些典籍的人各以自己的想法来増添或删减其中的言论,因此使同是一事而记载不同。汉孝景皇帝末年,征集天下礼书,当时士大夫家把这些资料都送到官府,从而得到了吕氏所传的《孔子家语》,而《孔子家语》与记载各国政事及七十二子的言论相互错杂,不知哪些是《家语》,交付给掌管书籍的人,又与《曲礼》等篇章乱简,一起藏在秘府。
到了元封年间,我在京师做官,恐怕先人典籍泯灭不传,于是我私下向一些公、卿、士大夫送了些礼品募求这些典籍的副本,都收集到了。然后按照事类编次,撰集为四十四篇。还有《曾子问礼》一篇,另外归属《曽子问》,所以不再复录。其他有的弟子所记载的称引孔子言论的资料,原来就没收在《家语》中的,因其已各有所传,也都不收录。将来读《孔子家语》的人不可不了解这些情况。
孔安国,字子国,孔子十二世孙也。孔子生伯鱼,鱼生子思,名伋,伋常遭困于宋,作《中庸》之书四十七篇,以述圣祖之业。授弟子孟轲之徒数百人,年六十二而卒。子思生子上,名白,年四十七而卒。自叔梁纥始出妻,及伯鱼亦出妻,至子思又出妻,故称孔氏三世出妻。子上生子家,名傲,后名永,年四十五而卒。子家生子直,名,年四十六而卒。子直生子高,名穿,亦著儒家语十二篇,名曰《□言》,年五十七而卒。子高生武,字子顺,名微,后名斌,为魏文王相,年五十七而卒。子武生子鱼,名鲋;及子襄,名腾;子文,名祔。子鱼后名甲。子襄以好经书,博学,畏秦法峻急,乃壁藏其《家语》、《孝经》、《尚书》及《论语》于夫子之旧堂壁中。子鱼为陈王涉博士太师,卒陈下。生元路,一字符生,名育,后名随。子文生冣,字子产,子产后从高祖,以左司马将军从韩信破楚于垓下,以功封蓼侯,年五十三而卒,谥曰夷侯。长子灭嗣,官至太常;次子襄,字子士,后名让,为孝惠皇帝博士,迁长沙王太傅,年五十七而卒。生季中,名员,年五十七而卒。生武及子国。子国少学《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长则博览经传,问无常师。年四十为谏议大夫,迁侍中博士。天汉后,鲁恭王坏夫子故宅,得壁中诗书,悉以归子国。子国乃考论古今文字,撰众师之义,为《古文论语训》十一篇、《孝经传》二篇、《尚书传》五十八篇,皆所得壁中科斗本也。又集录《孔氏家语》为四十四篇,既成,会值巫蛊事(1),寝不施行(2)。子国由博士为临淮太守,在官六年,以病免,年六十卒于家。其后孝成皇帝诏光禄大夫刘向校定众书(3),都记录,名《古今文书论语别录》。
子国孙衍(4),为博士,上书辨之曰:“臣闻明王不掩人之功,大圣不遗人小善,所以能其明圣也。陛下发明诏,谘群儒,集天下书籍,无言不悉。命通才大夫校定其义,使遐载之文以大著于今日,立言之士垂于不朽,此则蹈明王之轨,遵大圣之风者也。虽唐帝之焕然,周王之彧彧(5),未若斯之极也。故述作之士莫不乐测大伦焉(6)。臣祖故临淮太守安国,逮仕于孝武皇帝之世,以经学为名,以儒雅为官,赞明道义见称。前朝时鲁恭王坏孔子故宅(7),得古文科斗《尚书》(8)、《孝经》、《论语》,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国为之今文读,而训传其义。又撰次《孔子家语》,既毕,值巫蛊事起,遂各废不行于时。然其典雅正实,与世所传者不同日而论也。光禄大夫向,以为其时所未施行,故《尚书》则不记于《别录》,《论语》则不使名家也。臣窃惜之。且百家章句无不毕记,况《孔子家语》古文正实,而疑之哉?又戴圣近世小儒(9),以《曲礼》不足,而乃取《孔子家语》杂乱者,及子思、孟轲、荀卿之书,以禆益之,总名曰《礼记》。今尚见其已在《礼记》者,则便除《家语》之本篇,是灭其原而存其末,不亦难乎?臣之愚以为,宜如此为例,皆记录别见。故敢冒昧以闻。”
奏上,天子许之。未即论定,而遇帝崩,向又病亡,遂不果立。
【注释】
(1)巫蛊:古代迷信,巫师使用邪术加害于人称巫蛊。此指汉武帝时,江充任直指绣衣使者,诬陷太子刘据用巫术加害武帝。太子起兵捕杀江充,自己也自缢身亡。
(2)寝:停止。
(3)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后改名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写成《别录》一书。
(4)子国:孔安国字。孙衍:孔安国的孙子孔衍。
(5)彧彧(yù):茂盛貌。
(6)乐测大伦:愿意以其为准绳。
(7)鲁恭王:汉景帝子,名馀,为鲁王,谥号为恭。曾坏孔子宅,以广其宫,于壁中得古文经传。
(8)科斗:指蝌蚪文字。
(9)戴圣:汉代人,宣帝时博士。曾删定《礼记》四十九篇,即今《礼记》。
【译文】
孔安国,字子国,是孔子的十二世孙。孔子生伯鱼,伯鱼生子思,子思名叫伋,伋曾经被困在宋国,作了《中庸》这部书,共四十七篇,用以记述他的祖先圣人孔子的业绩。他教授弟子孟轲等有数百人,年六十二而死。子思生子上,名叫白,年四十七而死。从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开始休妻,到孔子的儿子伯鱼也休妻,至孔子的孙子子思又休妻,所以称孔氏三世出妻。子上生子家,名叫傲,后来又叫永,年四十五而死。子家生子直,名叫,年四十六而死。子直生子高,名叫穿,也著儒家语十二篇,书名为《□言》,年五十七而死。子高生武,字子顺,名叫微,后名斌,为魏文王相,年五十七而死。子武生子鱼,名叫鲋;以及子襄,名叫腾;子文,名叫祔。子鱼后来改名甲。子襄喜好经书,博学,畏惧秦法峻急,于是把《家语》、《孝经》、《尚书》及《论语》藏在孔子旧宅堂壁中。子鱼任楚王陈涉的博士太师,死于陈下。子鱼生元路,一字符生,名叫育,后又名随。子文生冣,字子产,子产后来跟从汉高祖,以左司马将军的官职和韩信一起在垓下打败了项羽,因功封蓼侯,年五十三而死,谥号为夷侯。长子灭嗣,官至太常;次子襄,字子士,后名让,为孝惠皇帝博士,升任长沙王太傅,年五十七而死。子襄生季中,名叫员,年五十七而死。生武及子国。子国年少时学《诗》于申公,学《尚书》于伏生,长大后则博览经传,问无常师。四十岁时为谏议大夫,升任侍中博士。天汉年以后,鲁恭王毁坏孔子故宅,得到壁中所藏诗书,全都给了子国。子国于是考证论述古今文字,聚集众多经师释经之义,编辑为《古文论语训》十一篇、《孝经传》二篇、《尚书传》五十八篇,都是得之孔壁中的科斗文字本。又集录《孔氏家语》为四十四篇。书成,遇到巫蛊这件事,停下来不能施行。子国由博士担任临淮太守,在官六年,后因病免官,年六十死于家中。其后孝成皇帝下诏让光禄大夫刘向校定群书,都记录下来,定名《古今文书论语别录》。
子国的孙子孔衍,为博士,向皇帝上书辨白说:“臣听说圣明的君王不掩盖别人的功劳,道德高尚完备的人不会看不到别人的小善,所以能成就明君大圣的称号。陛下发布圣明的诏书,向群儒咨询,征集天下书籍,所有古代先哲遗言都收藏了。命令博学多识的大夫校定其义,以使久远年代的典籍在今天广泛流传,让那些创立学说的人垂于不朽,这正是沿着圣明君王的大道,遵循大圣遗风的做法。即使唐尧时代帝王的兴盛,周代文王武王的兴旺,也没有达到现在的程度。所以那些愿意阐释古代典籍和创作的人都愿意以其为准绳。我的祖先孔安国曾任临淮太守,在孝武皇帝之世为官,以精通经学出名,以博学儒雅为官,以佐助彰明道义见称。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故宅,得古文科斗《尚书》、《孝经》、《论语》,当时人没有会读。安国用今文来读,并解释其义。又编撰《孔子家语》一书,书成后,正遇到巫蛊这件事,于是搁置下来,在当时没有流行。然而其书内容典雅真实,与世上所流传的不可同日而论。光禄大夫刘向,认为当时未流行,所以《尚书》没有记载在《别录》里,《论语》也没有赋予重要地位。我很为此感到惋惜。况且《别录》对百家章句无不毕记,何况《孔子家语》是用古文记录史实,言论真实,而要怀疑吗?又戴圣是近世的小儒,因为编辑《曲礼》的材料不足,就取《孔子家语》杂乱的部分以及子思、孟轲、荀子的书,来增加篇幅,总名为《礼记》。而现今尚存在于《礼记》的文字,便将《家语》中相关的内容删除,这是灭其原而存其末,这是很难达到目的啊!以臣的愚见,应当以此为例,把这种情况都另外记录下来。故敢冒昧上书。”
奏章上达后,天子准许了。但没等下令,汉成帝驾崩,刘向又病亡,因此《孔子家语》没有列在学官。
嗟乎!是书之亡久矣,一亡于胜国王氏(1),其病在割裂;一亡于包山陆氏(2),其病在倒颠。先辈每庆是书未遭秦熖,至于今日,何异与焦炬同烟销耶?予每展读,即长跪宣尼像前,誓愿遘止。及见郴阳何燕泉叙中云云(3),不觉泣涕如雨。夫燕泉生于正徳间,又极稽古(4),尚未获一见,余又何望哉!余又何望哉!抚卷浩叹,愈久愈痛。
忽丁卯秋,吴兴贾人持一编至,乃北宋板王肃注本子,大书深刻,与今本迥异。惜二卷十六叶已前皆已蠧蚀,因复向先圣焚香叩首,愿窥全豹。幸己卯春从锡山酒家复觏一函,冠冕岿然(5),亦宋刻王氏注也。所逸者,仅末二卷,余不觉合掌顿足,急倩能书者,一补其首,一补其尾,二册俨然双璧矣。纵未必夫子旧堂壁中故物,已不失王肃本注矣。三百年割裂颠倒之纷纷,一旦而垂绅正笏于夫子庙堂之上矣(6)。是书幸矣?余幸矣?亟公之同好。凡架上王氏、陆氏本,俱可覆诸酱瓿矣。即何氏所注,亦是暗中摸索,疵病甚多,未必贤于王、陆二家也。但其一序亦可参考,因缀旒于跋之下(7)。虞山毛晋识(8)。
【注释】
(1)胜国:被灭亡的国家,这里指元朝。王氏:即王广谋,字景猷,元人,著《孔子家语句解》四卷。
(2)包山陆氏:名陆治,字叔平,号包山子,明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国家图书馆今藏:“《孔子家语》十卷,题魏王肃注,明嘉靖四十三年陆治抄本,清惠栋评点,王鸣盛跋。”
(3)郴阳:地名,今属湖南。何燕泉:即何孟春。详见下注。
(4)稽古:研习古事。
(5)冠冕:都是戴在头上的帽子,此指书的装帧和开端。岿然:屹立的样子。此指书完整地摆放着。
(6)垂绅正笏:绅为大带,垂绅,是恭敬肃立的意思。笏,朝会时手里拿的记事手板。正笏即严肃端正持笏的意思。这里是指书而言。
(7)缀旒(liú):表率,归依。这里是附录的意思。
(8)虞山毛晋:虞山,山名,在江苏常熟境内,这里是指毛晋故里。毛晋,字子晋,号潜在。原名凤苞,字子久。明末著名藏书家。
【译文】
唉!《孔子家语》亡佚已经很久了,一是亡佚在元代王氏的整理,他的毛病在割裂文字;一是亡佚在包山陆氏手里,他的毛病在倒颠篇章。先辈每每庆幸此书在秦朝未遭到焚烧,但至于今日,与被秦火焚烧飞灰湮灭有什么不同呢?我每展读此书,即长跪于孔子像前,誓愿《家语》的恶运能够停止。等看到郴阳何燕泉的叙,不觉泣涕如雨。何燕泉生于明正徳年间,又极爱研究古代的事,他尚未见到《孔子家语》,我又有什么希望呢!我又有什么希望呢!手抚书卷浩叹,愈久愈痛。
忽然,在丁卯秋,吴兴的商人拿一典籍来,竟是北宋板王肃注的《孔子家语》,此书字大深刻,与现今的流行本迥异。只可惜第二卷十六页以前都被虫子蠧蚀,因此我又向先圣焚香叩首,希望能看到全本。幸运的是,己卯春从锡山酒家又购得一函,书的封套装帧齐全,也是宋刻王氏注本。所逸失的,仅最后二卷。我不觉高兴地合掌顿足,急忙请善于书法的人书写,一补其首,一补其尾,二册俨然成为双璧了。纵然未必是夫子旧堂壁中故物,但已不失为王肃注本了。三百年割裂颠倒之纷乱情况,一个早晨就可以端正严肃地摆放在夫子庙堂之上了。这是书的幸运呢?还是我的幸运呢?赶快把这事告诉同样喜好此书的人。凡是书架上王氏本、陆氏本,都可以用来盖酱坛子了。即使何孟春所注的《家语》,也是暗中摸索,疵病甚多,未必比王、陆二家的本子好。但何孟春的序可以参考,因此附录于我的跋文之下。虞山毛晋识。
何孟春曰(1):《孔子家语》,如孔衍言,则壁藏之余,实孔安国为之,而王肃代安国序未始及焉,不知何谓。此书源委流传,肃序详矣。愚考《汉书·艺文志》载《家语》二十七卷,颜师古曰“非今所有《家语》也”(2)。《唐书·艺文志》有王肃注《家语》十卷,然则师古所谓今之《家语》者欤?班史所志大都刘向较录已定之书,肃序称四十四篇,乃先圣二十一世孙猛之所传者。肃辟郑氏学,猛尝学于肃,肃从猛得此书,遂行于世。然则肃之所注《家语》也非安国之所撰次及向之所较者明矣。虞舜《南风》之诗,玄注《乐记》云:“其辞未闻。”今《家语》有之。马昭谓王肃增加(3),非郑玄所见,其言岂无据耶?肃之□异于玄,盖每如此。既于《曾子问》篇不录,又言诸弟子所称引皆不取,而胡为赘此?此自有为云尔。
肃之注愚不获见,而见其序。今世相传《家语》殆非肃本,非师古所谓今之所有者。安国本世远不复可得,今于何取正哉?司马贞与师古同代人也(4),贞作《史记索隐》,引及《家语》,今本或有或无,有亦不同。愚有以知其非肃之全书矣。今《家语》,胜国王广谋所句解也。注庸陋荒昧,无所发明,何足与语于述作家?而其本使正文漏略,复不满人意,可恨哉!今本而不同于唐,未必非广谋之妄庸有所删除而致然也。《史记》传颜何字冉,《索隐》曰:《家语》字称。仁山金氏考七十二子姓氏(5),以颜何不载于《家语》,《论语》“仲弓问子桑伯子”朱子注:“《家语》记伯子不衣冠而处。”张存中取《说苑》中语为证颜何暨伯子事(6),广谋本所无者,盖金、张二人所见已是今本。以此而推,此书同事异辞,灭源存末,乱于人手不啻在汉而已。安国及向之旧,至肃凡几变,而今重乱而失真矣,今何所取正?而愚重为之注,不亦广谋之比乎?
嗟夫!先民有言:见称圣人,圣有遗训,谁其弗循!书莫古于三代,古莫圣于孔子。吾夫子之言,如雷霆之洞人耳,如日月之启人目,六经外,《孝经》、《论语》后幸存此书,奈之何使其汶汶而可也?此书肃谓其烦而不要,大儒者朱子亦曰杂而不纯,然实自夫子本旨,固当时书也,而吾何可焉而莫之重耶?《论语》出圣门高弟记录,正实而切事者。颜回死,颜路请子之车,子曰:“鲤也死有棺而无椁(7)。”校以《家语》所纪岁年,子渊死时(8),伯鱼盖无恙也(9)。或以《论语》为设事之辞,《论语》且有不可信者矣,吾又何得于此书之不可信者而并疑其余之可信者哉!学者就其所见而求其论于至当之地,斯善学者之益也。春谨即他书有明著《家语》而今本缺略者以补缀之,今本不少概见,则不知旧本为在何篇而不敢以入焉。分四十四篇为八卷,他书所记事同语异者笺其下,而一二愚得附焉。其不敢以入者,仍别录之,并春秋、战国、秦、汉间文字载有孔子语者,录为《家语外集》,存之私塾,以俟博雅君子或得肃旧本而是正焉。是岂独春之幸哉!时大明正德二年,岁次丁卯仲春二月壬寅日识。
【注释】
(1)何孟春:字子元,郴州(今属湖南)人,明弘治癸丑进士,授兵部主事,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入为吏部左侍郎,以争大礼左迁南京工部左侍郎,寻削籍。隆庆初,赠礼部尚书,谥文简。事绩具《明史》本传。
(2)颜师古:字籀,以字行,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后迁往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唐初儒家学者,曾为《汉书》作注。
(3)马昭:魏博士,主郑玄学,与王肃论辩。
(4)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唐代著名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
(5)仁山金氏:即金履祥,字吉甫,号仁山,兰溪(今属浙江)人,从学于王柏,德祐初以史馆编修召,不赴。入元隐居教授以终,事迹具《元史·儒学传》。
(6)张存中:字德庸,元新安人。著有《四书通证》六卷。
(7)“颜回死”四句:事见《论语·先进》。
(8)子渊:颜回字。
(9)伯鱼:孔鲤字。
【译文】
何孟春序说:《孔子家语》一书如孔衍所说,是孔子故宅壁中所藏之物,实际是孔安国编辑的,而在王肃代孔安国所写的序中没讲到这事,不知是为什么。此书的源委流传,王肃的序已叙述得很详细了。我考证《汉书·艺文志》记载《家语》二十七卷,唐颜师古说“不是今天所看到的《家语》”。《唐书·艺文志》有王肃注《家语》十卷,难道这个本子是颜师古所谓的今之《家语》吗?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大都是刘向校定的书,王肃序称《孔子家语》四十四篇,乃是孔子二十一世孙孔猛所传。王肃曾批评郑玄的学说,孔猛曾经就学于王肃,王肃从孔猛那里得到此书,《孔子家语》才流行于世。这样看来,王肃所注《家语》也不是孔安国所撰次及刘向所校定之书,这是很明显的了。虞舜《南风》之诗,郑玄注《乐记》说:“没听说过歌辞。”现在流行的《家语》有歌辞。马昭说是王肃増加的,不是郑玄所见的《家语》,这个说法难道没有根据吗?王肃的本子和郑玄不同的,每每如此。既然《曾子问》篇不收录,又说诸弟子所称引的都不取,而为什么还有此多余的东西呢?这大概是有目的的。
王肃的注我没有看到,只看到他的序。现今世上流传的《家语》大概不是王肃本,也不是颜师古所说的“今之所有者”。孔安国本世代久远不复可得,现今用什么来取正呢?司马贞与颜师古是同时代的人,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引用了《家语》,今本《家语》或有或无,即使有文字也有不同。我因此推知今本《家语》不是王肃的全本。现今流行的《家语》,是元朝的王广谋做的句解。他的注庸陋荒昧,无所发明,怎么同著作家相比呢?而他这个本子正文遗漏简略,更让人不满意,真让人遗憾啊!现今流行的版本和唐代的不同,未必不是由王广谋的狂妄无知有所删除而造成的。《史记·七十二弟子列传》记载,颜何,字冉。《索隐》说:《家语》以字称。仁山金氏考证七十二子的姓氏,说颜何在《家语》中没有记载。《论语》“仲弓问子桑伯子”句下,朱子注:“《家语》记伯子不衣冠而处。”张存中采用《说苑》中的话证明颜何和伯子的事,这是王广谋本没有的,看来金、张二人所见的已是今本。以此而推,此书同事异辞,灭源存末,乱于人手,不只是在汉代开始。孔安国以及刘向的本子,至王肃已经过多次变动,现今更加混乱而失真,现在用什么来取正呢?而我再为之作注,不也和王广谋一样吗?
唉!先民有言,被称为圣人的人,圣人留有遗训,哪个不遵循呢!书没有古于三代的,古人没有比孔子更圣明的。我们先师孔子的言论,如雷霆之贯耳,如日月之耀眼,六经以外,在《孝经》、《论语》之后幸存此书,为何要使其蒙垢呢?此书王肃说它烦而不要,大儒者朱熹也说它杂而不纯,然而实际都来自孔子的本来要旨,确实是当时的书,而我们怎么可以不重视呢?《论语》出自圣门高弟的记录,是平实而又合乎事理的。颜回死,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来替颜回办外椁,孔子说:“我的儿子鲤死了,也只有内棺而无外椁。”校以《家语》所纪岁年,颜回死时,孔子的儿子鲤还健在呢。有人认为《论语》是假设之辞,《论语》都有不可信的事,我又何能以此书不可信的事而怀疑其余可信的事呢!学者应当根据他所看见的资料把自己的立论做到最为恰当,这对善学者才是有益的。我谨就他书有明确著明为《家语》的文字而今本又缺略的,加以补缀,今本有不少概略的记载,但不知在旧本的何篇的,则不敢加进去。分四十四篇为八卷。他书所记,事同语异的,作为笺注置于正文之下,我的一些心得也附在下面。有些篇章不敢编入集中的,仍加以别录,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载有有关孔子文字的,录为《家语外集》,存在私塾,等待那些博雅君子中有得到王肃旧本的人来校正。这难道只是我何孟春的幸运吗!大明正德二年,岁次丁卯仲春二月壬寅日识。
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