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礼第六

字数:3571

【题解】

这篇虽只有两问,但都是讲礼的重要意义的。答哀公问,说明礼在事天地之神、辨尊卑之位、别亲疏、与万民同利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批评现实好利无厌、淫行荒怠、禁锢人民、虐杀刑诛等非礼治现象。答言偃问,讲述了礼的起源。孔子亲身到杞国和宋国去考察礼,通过观察和阅读古代典籍,他认为“夫礼,初也始于饮食”。接着又从人类生活的进步讲到礼制的完备。这说明孔子既重视历史的经验探寻,又重视现实的考察,得出了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1)?子之言礼,何其尊也?”

孔子对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

公曰:“吾子言焉!”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为之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所能(2),不废其会节(3)。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4),以别尊卑上下之等。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5),宗庙之序(6),品其牺牲(7),设其豕腊(8),修其岁时,以敬祭祀。别其亲疏,序其昭穆(9),而后宗族会宴,即安其居,以缀恩义(10)。卑其宫室,节其服御(11) ,车不雕玑(12),器不雕镂(13),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14)?”

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15)。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又见于《礼记·哀公问》、《大戴礼·哀公问孔子》)

【注释】

(1)大礼:隆重的礼仪。

(2)教顺:教化引导。

(3)会节:王注:“会谓男女之会。节谓亲疏之节。”又旧注:“会指理之所聚而不可遗处,节谓分之所限而不可过处。”意指最重要的礼和最高的界限。译文采用后说。

(4)文章:车服旌旗等。黼黻(fǔfú):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这里代指礼服。

(5)丧祭:葬后的祭礼。纪:法度规矩。

(6)宗庙之序:宗庙祭祀的礼节。序,次序。这里引申为礼节。

(7)牺牲:供祭祀用的牲畜。

(8)豕腊(shǐxī):祭祀用的腌制干肉。豕,猪。腊,干肉。

(9)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10)缀:连结。

(11)节其服御:节省日常用度。服御,衣服车马之类。

(12)雕玑:刻画漆饰成凹凸花纹。

(13)雕镂:雕刻,刻镂。

(14)胡:何,为什么。莫:没有人。

(15)固:坚持,一定。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说:“隆重的礼仪是什么样的?您为什么把礼说得那么重要呢?”

孔子回答道:“我是个鄙陋的人,不足以了解隆重的礼节。”

鲁哀公说:“您还是说说吧!”

孔子回答道:“我听说,在民众的生活中,礼仪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不能有节制地侍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不能分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以及婚姻亲族交往的亲疏远近。因此君子尊敬重视礼,然后用他所了解的礼尽可能地教化引导百姓,使他们懂得礼的重要和礼的界限。等到礼的教化卓有成效之后,才用文饰器物和礼服来区别尊卑上下。百姓顺应礼的教化后,才谈得上丧葬祭祀的规则、宗庙祭祀的礼节,安排好祭祀用的牺牲,布置好祭神祭祖用的干肉,每年按时举行严肃的祭礼,以表达对神灵、先祖的崇敬之心。区别血缘关系的亲疏,排定昭穆的次序,祭祀以后,亲属在一起饮宴,依序坐在应坐的位置上,以连结彼此的亲情。住低矮简陋的居室,穿俭朴无华的衣服,车辆不加雕饰,器具不刻镂花纹,饮食不讲究滋味,内心没有过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古代贤明君王就是这样依礼行事的。”

鲁哀公问:“现在的君王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了呢?”

孔子回答说:“现在的君王贪婪爱财没有满足的时候,放纵自己的行为不感到厌倦,放荡懒散而又态度傲慢,一定要搜刮尽人民的资财。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以招致百姓的怨恨,违背众人的意志,去侵犯政治清明的国家。只求个人欲望得到满足,而不择手段;残暴地对待人民,肆意刑杀,不用正确的方式使国家得到治理。以前的君王统治民众是用前面说的办法,现在的君王统治民众是用后面说的办法。这说明现在的君王不能修明礼教。”

言偃问曰(1):“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乎?”

孔子言:“我欲观夏道(2),是故之杞(3),而不足征也(4),吾得《夏时》焉(5)。我欲观殷道(6),是故之宋(7),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8)。《坤乾》之义,《夏时》之等(9),吾以此观之,夫礼,初也始于饮食。太古之时,燔黍擘豚(10),汙罇抔饮(11) ,蒉桴土鼓(12),犹可以致敬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高!某复(13)!”然后饮腥苴熟(14),形体则降,魂气则上,是谓天望而地藏也。故生者南向,死者北首(15),皆从其初也。

“昔之王者,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16),夏则居橧巢(17)。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18)。未有丝麻,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冶金合土(19),以为宫室户牖。以炮以燔(20) ,以烹以炙(21) ,以为醴酪(22)。治其丝麻,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

“故玄酒在室(23),醴在户(24),粢醍在堂(25),澄酒在下(26)。陈其牺牲,备其鼎俎(27),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佑。

“作其祝号(28),玄酒以祭,荐其血毛(29),腥其俎,熟其殽(30) 。越席以坐(31) ,疏布以幕(32),衣其浣帛(33),醴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34)。然后退而合烹,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35),祝以孝告(36),嘏以慈告(37),是为大祥(38)。此礼之大成也。”

(又见于《礼记·礼运》)

【注释】

(1)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在孔门以文学见长。

(2)观夏道:研究夏朝的礼仪风俗。夏,夏朝,相传禹所建立。

(3)杞:周代诸侯国名。相传开国君主是夏禹后裔东楼公。王注:“夏后封于杞也。”

(4)征:验证。

(5)《夏时》:夏朝历法书。

(6)殷道:殷朝的礼制习俗。

(7)之宋:到宋国去。宋国的开国君主是商纣的庶兄微子启,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王注:“殷后封宋。”

(8)《坤乾》:此指天地阴阳之书,即古《易》书。王注:“乾天,坤地,得天地阴阳之书也。”又旧注:“得天地阴阳之书,即《易》也。商《易》曰《归藏》,《归藏》,首坤次乾故也。”

(9)等:例。

(10)燔(fán)黍:烧烤黍子。擘(bò):用手掰开。豚:小猪。王注:“古未有釜甑,释米擗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

(11)汙(wā)樽抔饮:凿地以代酒器,用手掬酒而饮。汙,低陷,同“窪”。抔(póu),用手捧。王注:“凿地为罇,以手饮之。”

(12)蒉桴(kuàifū):祭祀所用以土块捏成的鼓槌。土鼓:古乐器,用瓦作框,以皮革蒙两面,敲打和乐。“蒉桴土鼓”四字原脱,据《四部丛刊》本《家语》补。

(13)高:通“皋”,大声呼喊的声音。某复:某某你回来。

(14)饮腥苴熟:王注:“始死,含以珠具;将葬,苞苴以遣,奠而送之。”古代葬俗,人刚死时,口中含些珠贝币等物,下葬时,包一些熟食放在身边。苞苴,裹鱼肉的草包。

(15)死者北首:古人认为南属阳北属阴,故死者下葬头要朝北。

(16)营窟:土室。

(17)橧巢:远古人类构木似巢的居处。王注:“掘地而居谓之营窟,有柴谓橧,在树曰巢。”

(18)饮其血,茹其毛:连毛带血地生食鸟兽。茹,吃。旧注:“毛未尽而食曰茹。”

(19)冶金合土:用模子浇铸金属器皿,调和泥土烧制砖瓦器具。王注:“冶金为器,用刑范也。合和以作瓦物。”

(20)炮(páo):把肉等食物包上泥放在火上煨熟。燔(fán):烤肉。王注:“毛曰炮,加火曰燔也。”

(21)以烹以炙:王注:“煮之曰烹,炮之曰炙。”

(22)醴:甜酒。酪:乳浆或果实做的浆。王注:“醴,醴酒。酪,浆酢。”

(23)玄酒:上古祭祀用的水。后引申为薄酒。王注:“玄酒,水也。言尚古在略近。”

(24)醴(zhǎn):白酒。王注:“醴,盎齐也。五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五齐,古代指五种等级的酒,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都是薄酒。

(25)粢醍(zītī):用谷类做得浅红色的清酒。

(26)澄酒:一种淡酒。王注:“澄,清。漏其酒也。”

(27)鼎:烹调用的锅。俎:割牲肉用的砧板。

(28)祝号:指六祝六号。六祝是祭神的六种祈祷辞,一顺祝,二年祝,三吉祝,四化祝,五瑞祝,六荚祝。六号是古代对三种神祇和三种祭品各有的美称。王注:“牺牲玉帛祝辞皆异为之号也。”

(29)荐:进献。

(30)殽:煮熟的肉食。

(31)越席:蒲草编的席。

(32)疏布:粗布。幕:覆盖。王注:“羃,覆酒巾也,质故用疏。”

(33)浣帛:经过煮练染色的丝织品,多用作祭服。王注:“练染以为祭服。”

(34)以嘉魂魄:使神灵感到欢愉。嘉,娱乐。王注:“嘉,善乐也。”

(35)实以簠簋(fǔguǐ)笾豆羹:指把礼器盛满。簠簋,瓦器,用来盛黍稷。笾为竹器,豆为木器,用以盛果品。羹,羹和五味盛入中叫羹。为盛羹之器。

(36)祝:祭祀时的执事人。王注:“祝,通孝子语于先祖。”

(37)嘏(gǔ):祝为受祭者向主人致福叫嘏。王注:“嘏,传先祖语于孝子。”

(38)祥:善。

【译文】

子游问道:“老师您这样极力推崇礼,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孔子说:“我曾想看看夏朝的礼制,因此到杞国去,但因为年代久远,无法得到验证了,我得到了他们的历书《夏时》。我又想去看看殷朝的礼制,所以到宋国去,也同样无法得到验证,我得到他们的天地之书《坤乾》。我从《坤乾》的内容和《夏时》的规则中,可以看出,最初的礼,肇始于饮食。远古时代,人们用火把黍米烤熟,将猪肉撕开烧熟,在地上凿出一个坑当作酒樽,用手当酒杯来捧着饮酒,用土做的鼓槌敲打用瓦框制的鼓当作舞乐,这就可以敬祀鬼神。到他们死后,活着的人们就登上屋顶大声召唤:“哎——某某你回来呀!”然后就举行饭含之礼并在下葬时给死者包裹一些熟食,以防他挨饿,尸体埋在地下,灵魂升到天上,这就是所谓的天望和地葬。南方属阳,所以活着的人以南为尊;北方属阴,所以死人下葬头要朝北。这都是从很早的时代传下来的规矩。

“早先君王没有宫殿房屋,冬天居住在用土垒成的土窟里,夏天就居住在用草木筑成的巢里。当时不知道用火使食物变熟,吃草木的果实和禽兽的肉,喝动物的血,连肉带毛一起吃。当时没有麻布和丝织品,人们就穿羽毛和兽皮。后世有圣人出现,然后利用火烧煮食物,用模子浇铸制作金属器皿,调和泥土烧制砖瓦器具,用来建造宫室门窗。用火来煨烤煮炙食物,酿制出甜酒和果浆。治理丝、麻,把它织成丝绸麻布,供人们穿用和料理丧事,也用来祭祀鬼神。

“祭祀时,把玄酒放在屋内,薄酒放在门里,浅红色的酒放在行礼的堂上,澄清的酒放在堂下。摆列出牲畜祭品,准备好鼎俎,安放好琴、瑟、管、磬、钟、鼓,用来迎接上天神灵和先祖灵魂。举行祭祀活动,使君臣间的尊卑位置得到确立,使父子的慈孝之情笃诚专一,使兄弟友爱亲睦,使上下尊卑同心一致,夫妇各自有自己应处的地位,这就是承受了上天的福佑。

“主祭的人吟诵祝辞,用玄酒来祭神,进献牲血和牲毛,进献生肉放置在砧板上,把鱼肉煮熟献上。祭祀的人坐在蒲草结的席上,端着用粗布覆盖的酒樽,穿着新织的丝绸祭服,献上甜酒和白酒,进献烤肉。主人和主妇相互交替进献,以使祖先的灵魂欢悦。祭祀以后退下,把半生不熟的牺牲合在一起烹煮,再区分猪狗牛羊的牲体,盛入簠簋笾豆铏等祭器之中,执事人读祝辞把主人孝顺的心情告诉先祖,代表受祭人的尸读嘏辞把先祖的慈爱转达给孝子,这就叫大祥。这样,祭礼就全部完成了。”


儒行解第五五仪解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