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题解】
这一章主要是讲待人处事、丧葬礼制方面一些具体礼仪。“子夏问居父母之仇”章,孔子主张根据仇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很合乎情理。“子夏问于孔子”章,讲周公教育成王的故事,首先让他懂得做人的道理。在讲居丧礼仪时,居国君、父母、伯母、叔母、姑、姊妹之丧,言语、服装、哭法均有相应礼仪,主要是内心要有真正的哀痛之情。居丧期间,如果身体有疮疡疾病,根据病情也可以沐浴和饮酒吃肉。以此可见孔子不是胶柱鼓瑟之人。“孔子遇旧馆人丧赠之以马”的故事,表现出孔子处理事务的周到恰当,符合人情大礼。“子路与子羔”章,孔子准确地预料到子路会死于蒯聩之难,记载生动,看出孔子对子路非常了解,感情很深。“季平子卒”章,孔子阻止季平子用宝玉陪葬的事,既能节省财物,又保证了死者的安全,很有远见。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1)?”
孔子曰:“寝苫枕干(2),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于朝市,不返兵而斗(3)。”
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
孔子曰:“仕,弗与同国,衔君命而使(4),虽遇之,不斗。”
曰:“请问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
曰:“不为魁(5),主人能报之,则执兵而陪其后。”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居父母之仇:对待杀害父母的仇人。
(2)寝苫(shàn)枕干:睡在草垫子上枕着盾牌。干,楯。
(3)不返兵而斗:不返回家取兵器。王注:“兵常不离于身。”
(4)衔君命而使:奉君命出使。“衔”原作“御”,“君”原作“国”,据《四部丛刊》本《家语》改。
(5)魁:魁首,带头人。
【译文】
子夏问孔子说:“对杀害父母的仇人,应该如何对待?”
孔子说:“睡在草垫上,枕着盾牌,不做官,和仇人不共戴天。不论在集市或官府,遇见他就和他决斗,兵器常带在身,不必返家去取。”
子夏又问:“对杀害亲兄弟的仇人,应该如何对待?”
孔子说:“不和他在同一个国家里做官,如奉君命出使,即使相遇也不和他决斗。”
子夏又问:“对杀害叔伯兄弟的仇人,应该如何对待?”
孔子说:“自己不要带头动手,如果受害人的亲属为他报仇,你可以拿着兵器在后面陪着。”
子夏问:“三年之丧既卒哭(1),金革之事无避(2),礼与,初有司为之乎(3)?”
孔子曰:“夏后氏之丧,三年既殡,而致事(4),殷人既葬而致事,周人既卒哭而致事。《记》曰:‘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夺故也。’”
子夏曰:“金革之事无避者,非与?”
孔子曰:“吾闻老聃曰:‘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5)。’今以三年之丧从利者,吾弗知也。”
(又见于《礼记·曾子问》)
【注释】
(1)卒哭:停止不时之哭。王注:“卒哭,止无时之哭。大夫三月而葬,正月而卒哭。士既虞而卒哭也。”
(2)金革之事:服兵役参战之事。避:避开,躲避。
(3)有司:王注:“有司,当吏职也。”
(4)致事:不处理朝政。王注:“致事,还政于君也。”
(5)鲁公伯禽:周公的儿子,封于鲁。有为为之也:有原因这样做的。王注:“伯禽有母丧,东方有戎为不义,伯禽为方伯,以不得不诛之。”
【译文】
子夏问道:“为父母守三年之丧,已不再不时地哭泣,国家有了战事就不能逃避兵役,这是礼制规定的呢?还是当初有关官员制定的规矩呢?”
孔子说:“夏后氏时代,服父母三年之丧,是在停柩在堂的时候退职守丧,殷朝是在埋葬之后退职守丧,周朝是在卒哭之后退职守丧。《记》中记载:‘君子不能剥夺对亲人的亲情,也不剥夺对逝去亲人的感情。’”
子夏说:“那么卒哭之后,必须参加征战之事,是错误的吗?”
孔子说:“我听老聃说过:‘鲁公伯禽因为有不得已的情况才出征的。’现在有人在守父母三年之丧时,从私利出发而去从事战争,那就不是我能知道的了。”
子夏问于孔子曰:“《记》云‘周公相成王,教之以世子之礼(1)’,有诸?”
孔子曰:“昔者成王嗣立(2),幼未能莅阼(3),周公摄政而治,抗世子之法于伯禽(4),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夫知为子者,然后可以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是故,抗世子法伯禽,使成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焉。凡君之于世子,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5),唯世子齿于学之谓也(6)。世子齿于学,则国人观之,曰:‘此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此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臣在,则礼然。’然而众知君臣之义矣。其三曰:‘此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也,则礼然。’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故父在,斯为子;君在,则为臣。居子与臣之位,所以尊君而亲亲也。在学,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后国治。语曰(7):‘乐正司业(8),父师司成(9),一有元良(10),万国以贞(11) 。’世子之谓。闻之曰:‘为人臣者,曰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12)?周公优为也(13)。”
(又见于《礼记·文王世子》)
【注释】
(1)世子: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
(2)嗣立:继承王位。
(3)莅阼:登上帝位治理朝政。
(4)抗世子之法于伯禽:把教育世子的方法用到伯禽身上。
(5)行一物而三善皆得:原作“行一物而善者”,据《四部丛刊》本《家语》改。
(6)齿:年齿。
(7)语:古语,人们常说的话。
(8)乐正司业:乐正负责学业。乐正,乐官之长。
(9)父师司成:老师负责培养成有德之人。王注:“师有父道,成生人者。”
(10)一有元良:为国造就一位最好的国君。元良,大善。王注:“一谓天子地。大善,太子也。”
(11)万国以贞:天下因此太平。贞,正。
(12)况于其身:指不必牺牲自身。王注:“于,宽也大也。”
(13)优为:做得最好。
【译文】
子夏问孔子:“《记》上说:‘从前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教给他如何做好太子的道理。’有这样的事吗?”
孔子说:“从前成王刚继承王位的时候,因为年幼不能临朝处理政事,周公代理成王主持国政,把教育世子的方法施用到伯禽身上,想让成王知道为父为子为君为臣的道理,这是为了成王好。知道了如何做儿子,然后才可以做父亲;知道了如何做臣子,然后才可以做国君;知道了如何侍奉人,然后才会指使人。因此,就把教育世子的办法施用到伯禽身上,让成王知道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国君对于世子来讲,在家是至亲的父亲,在国是至尊的君主。即有为父之亲,又有为君之尊,而后又有统治天下的权势,培养和教育世子就不能不慎重。做一件事情能得到三项益处,唯有世子在学校里按年龄大小互相礼让这件事。世子在学校里按年龄而行礼让,国人看到了,有人就会说:‘他将来要做我们的国君,却和我们按年龄大小谦恭礼让,为什么呢?’知礼者就会这样回答:‘他有父亲在,礼应如此。’这样一来民众就懂得父子之道了。其二,有人会问:‘他将来要做我们的国君,却和我们按年龄大小谦恭礼让,为什么呢?’知礼者也会这样回答:‘他的周围有大臣在,礼应如此。’这样一来民众就清楚君臣之义了。其三,有人问:‘他将来要做我们的国君,却和我们按年龄大小谦恭礼让,为什么呢?’知礼者也会这样回答:‘他这是尊敬比他年长的,礼应如此。’这样一来人们就懂得长幼之序了。父亲在,他就是儿子;国君在,他就是臣子。他处于子与臣的地位,所以要尊敬国君热爱父母。在学校就要学习怎样为父为子,为君为臣,为长为幼。掌握了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国家从而就能够得到治理。古语说:‘乐正负责学业,父师成就德行,有位贤良君主,天下公正太平。’这就是针对世子而言的。我听说:‘作为臣子,即使牺牲生命而有益于国君,也要去做。’何况不必杀身就有利于国君呢?周公是做得最好的。”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君之母与妻之丧,如之何?”
孔子曰:“居处言语饮食衎尔(1),于丧所,则称其服而已(2)。”
“敢问伯母之丧,如之何?”
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期而踊不绝地(3),姑、姊、妹之大功踊绝于地(4)。若知此者,由文矣哉(5)。”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礼记·杂记下》)
【注释】
(1)衎(kàn)尔:安定的样子。
(2)称其服:服装合适。
(3)疏衰:即齐衰,丧服名,用粗麻布做成。期:一年。踊不绝地:跳脚痛苦,但脚前掌不离地。
(4)姑姊妹:王注:“意当言姑姊妹而已,‘姊’上长‘姑’字也。”大功:丧服名,其服用熟麻布制成,服期九个月。踊绝于地:哭踊时脚要离地。
(5)文:指礼制。
【译文】
子夏问孔子说:“遇到国君母亲或国君妻子的丧事,如何对待?”
孔子说:“生活起居、言语饮食各个方面保持从容安适,去吊丧,穿着合适的服装而已。”
子夏又问:“请问遇到伯母的丧事,如何对待?”
孔子说:“为伯母叔母服丧,虽服齐衰周年的重服,但哭踊时脚前掌不离地。为姑、姊、妹服丧,虽服大功九月之服,哭踊时脚要离地。如果懂得其中的道理,就能应用礼文了。”
子夏问于夫子曰:“凡丧,小功已上(1),虞、祔、练、祥之祭皆沐浴(2)。于三年之丧,子则尽其情矣。”
孔子曰:“岂徒祭而已哉?三年之丧,身有疡则浴,首有疮则沐,病则饮酒食肉。毁瘠而病(3),君子不为也。毁则死者,君子为之无子(4)。且祭之沐浴,为齐洁也,非为饰也。”
(又见于《礼记·杂记下》)
【注释】
(1)小功已上:小功为服丧名,小功已上指大功、齐衰、斩衰等丧。
(2)虞、祔(fù)、练、祥:均为祭名。既葬还祭于殡宫曰虞祭。新死者附祭于先祖曰祔祭。父母死后十一个月祭于家庙,穿练布服,称练祭。死后十三个月而祭称祥祭。
(3)毁瘠而病:因哀伤憔悴而生病。毁瘠,羸瘦,骨露。
(4)君子为之无子:“无子”二字原无,据《四部丛刊》本《家语》补。
【译文】
子夏问孔子说:“凡服丧,为死者服小功已上的亲属,遇到虞祭、祔祭、练祭、祥祭的日子都要沐浴。为父母服三年之丧,儿子则尽了孝亲之情。”
孔子说:“岂只在祭日可以沐浴呢?服三年之丧的人,身上有疮可以洗澡,头上有疮可以洗头,有病则可以饮酒食肉。因哀伤憔悴而生病,君子是不这样做的。因悲伤过度而致死,君子认为如同父母没有这个儿子。况且在祭日沐浴,是为了整齐洁净,并不是为了修饰。”
子夏问于孔子曰:“客至无所舍,而夫子曰:‘生于我乎馆。’客死无所殡矣,夫子曰:‘于我乎殡。’敢问礼与?仁者之心与?”
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馆人,使若有之,恶有有之而不得殡乎?’夫仁者,制礼者也。故礼者,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异,不丰不杀(1),称其义以为之宜,故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不丰:不奢侈。不杀:不简单、吝啬。
【译文】
子夏问孔子说:“客人来了没有住处,而您说:‘住在我家里。’客人死了无处殡殓,您说:‘就在我那里殡殓。’请问这是礼制规定的呢?还是仁者之心要这样做的呢?”
孔子说:“我听老聃说:‘招待客人,能使客人住下,如果死了,哪有有地方而不让殡殓呢?’那些仁者,是制定礼制的人。所以对于礼,不能不审查。礼应该不同不异,不奢侈不俭吝,合乎礼仪就是适宜的,所以说:‘我战则胜,我祭祀就得福。’大概是因为符合道吧。”
孔子食于季氏,食祭(1)。主人不辞(2),不食(3),客不饮而餐。子夏问曰:“礼与?”
孔子曰:“非礼也,从主人也。吾食于少施氏而饱(4),少施氏食我以礼。吾食祭,作而辞曰:‘疏食,不足祭也。’吾餐而作辞曰:‘疏食,不敢以伤吾子之性。’主人不以礼,客不敢尽礼;主人尽礼,则客不敢不尽礼也。”
(又见于《礼记·玉藻》、《礼记·杂记下》)
【注释】
(1)食祭:古时为客之礼,饭前表示感谢上天的一种仪式。
(2)主人不辞:主人没有致辞,即没说一些谦让的话。
(3)不食:《礼记·玉藻》作“不食肉”,是。
(4)少施氏:鲁惠公施父的后代。
【译文】
孔子在季氏家吃饭,食前作祭。主人没有致祝辞,不吃肉,不饮酒,而只吃饭。子夏问道:“这是礼吗?”
孔子说:“这不是礼,是随从主人罢了。我在少施氏家里吃饭吃得很饱,少施氏以礼来招待我吃饭。当我吃前食祭时,他站起来致辞说:‘粗茶淡饭,不值得祭呀。’当我开始吃的时候,他又致辞说:‘这些粗疏的食品,不敢让它伤了您的胃口。’主人不以礼相待,客人也不敢尽礼;主人尽礼,那么客人也不敢不尽礼。”
子夏问曰:“官于大夫(1),既升于公(2),而反为之服(3),礼与?”
孔子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之为臣(4)。曰:‘所以游辟者(5),可人也(6)。’公许。管仲卒,桓公使为之服。官于大夫者为之服,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
(又见于《礼记·杂记下》)
【注释】
(1)官于大夫:在大夫家做家臣。
(2)既:已经。升:提升。公:指公家、朝廷。
(3)服:服丧。
(4)上:推荐。
(5)游:交游、交往。辟者:邪僻的人。
(6)可人:可用之才。
【译文】
子夏问孔子说:“曾做过大夫的家臣,后来被提升到朝廷做官,而又为原来的大夫服丧,这是礼的规定吗?”
孔子说:“管仲遇到盗贼,从中选取二人,推荐给朝廷为臣。他说:‘因与邪僻之人交往才做了强盗,他们是可用之才。’齐桓公允许了。管仲去世,桓公让这二人为管仲服丧。在大夫家当过家臣而为大夫服丧的成例,是从管仲开始的。这是有国君的命令的。”
子贡问居父母丧。
孔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1)。颜色称情,戚容称服。”
曰:“请问居兄弟之丧?”
孔子曰:“则存乎书矣(2)。”
(又见于《礼记·杂记下》)
【注释】
(1)瘠:即毁瘠之意,因哀伤憔悴而消瘦。
(2)书:书策,简策。古代用竹简记事。
【译文】
子贡问为父母服丧的礼仪。
孔子说:“以敬为上,其次是哀,再次为憔悴消瘦。容颜和哀情相称,悲戚的容貌和丧服相称。”
子贡又问:“请问为兄弟服丧的礼仪?”
孔子曰:“那些礼仪都记载在书策上。”
子贡问于孔子曰:“殷人既窆而吊于圹(1),周人反哭而吊于家(2),如之何?”
孔子曰:“反哭之吊也,丧之至也(3)。反而亡矣,失之矣,于斯为甚,故吊之。死,人卒事也。殷以悫(4),吾从周。殷人既练之明日,而祔于祖,周人既卒哭之明日,祔于祖。祔,祭神之始事也。周以戚(5),吾从殷。”
(又见于《礼记·檀弓下》)
【注释】
(1)窆(biǎn):埋葬。“窆”原作“定”,据《礼记·檀公下》改。
(2)反:同“返”。
(3)丧之至也:丧,《礼记·檀公上》作“哀”,较胜。
(4)悫:诚实。
(5)戚:仓促。王注:“戚犹促也。”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殷人是在死者下葬以后,亲友就在墓地慰问孝子,周人在孝子送葬返家哭泣时慰问孝子,这两种情况怎么样呢?”
孔子说:“孝子返回家哭泣时来慰问,这是孝子最哀伤的时候。返家一看亲人没了,从此永远消逝了,这时最为悲痛,所以要慰问。死,是人生最后一件事,殷人的做法太直率质朴,我赞同周人的做法。殷人在练祭的第二天,在祖庙举行祔祭。周人在卒哭后的第二天,在祖庙举行祔祭。祔祭,是祭神的开始。周人的做法太仓促,我赞同殷人的做法。”
子贡问曰:“闻诸晏子,少连、大连善居丧(1),其有异称乎?”
孔子曰:“父母之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2),达于礼者也。”
(又见于《礼记·杂记下》)
【注释】
(1)少连、大连:人名。生平不详。
(2)东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我听晏子说,少连和大连守丧做得特别好,他们做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孔子说:“为父母守丧,三天内号哭不止,三个月朝夕祭祀不懈怠,一年都悲哀不已,三年仍然忧愁难过。这两个东方少数民族的孩子,是懂礼的人啊。”
子游问曰:“诸侯之世子丧慈母(1),如母,礼与?”
孔子曰:“非礼也。古者男子,外有傅父,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者也,何服之有?昔鲁孝公少丧其母,其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欲丧之。有司曰:‘礼,国君慈母无服。今也君为之服,是逆古之礼而乱国法也。若终行之,则有司将书之,以示后世,无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丧慈母,练冠以燕居(2)。’遂练冠以丧慈母。丧慈母如母,始则鲁孝公之为也。”
(又见于《礼记·曾子问》)
【注释】
(1)世子:诸侯的嫡长子。慈母:古代称抚育自己的保母或庶母。
(2)练冠以燕居:练冠,丧服名,用细白练布做成。燕居,平居,闲居。王注:“谓庶子王为其母也。”可参看。
【译文】
子游问道:“诸侯世子的保母去世了,他像对母亲一样为她服丧,这合乎礼吗?”
孔子说:“这不合乎礼。古代国君的儿子,在家外有师傅,在家内有保母,是国君派他们管教照顾儿子的,儿子为什么要为他们穿丧服呢?从前鲁孝公少年丧母,他的保母很善良,后来她死了,鲁孝公不忍心,打算为她穿孝服。掌管礼仪的官员说:‘根据礼,国君的保母死,国君不穿孝服。现在您要为她穿孝服,是违反古礼而扰乱国法的。如果你一定要这样做,那么有关官员将把此事记载下来,以揭示于后世,这恐怕不可以吧?’鲁孝公说:‘古代天子的保母死了,平居时有戴着细白布冠的。’于是戴着细白布冠为保母服丧。为保母戴孝如同生母,是从鲁孝公开始的。”
孔子适卫,遇旧馆人之丧(1),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脱骖以赠之(2)。
子贡曰:“于所识之丧(3),不能有所赠。赠于旧馆,不已多乎?”
孔子曰:“吾向入哭之,遇一哀而出涕(4)。吾恶夫涕而无以将之(5),小子行焉。”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旧馆人:旧时馆舍的主人。
(2)脱骖以赠:解开骖马赠给别人。骖,辕马两侧的马。
(3)所识:所认识的人。
(4)遇:触动。
(5)恶:讨厌。将:送。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遇到曾经住过的馆舍的主人死了,孔子进去吊丧,哭得很伤心。出来以后,让子贡解下驾车的骖马送给丧家。
子贡说:“对于仅仅相识的人的丧事,不用赠送什么礼物。把马赠给旧馆舍的主人,这礼物是不是太重了?”
孔子说:“我刚才进去哭他,正好一悲痛就落下泪来。我不愿光哭而没有表示,你就按我说的做吧。”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床(1),礼与?”
孔子曰:“吾不知也。”
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为夫子无所不知,夫子亦徒有所不知也。”
子贡曰:“子所问何哉?”
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
子贡曰(2):“止,吾将为子问之。”遂趋而进,曰:“练而床,礼与?”
孔子曰:“非礼也。”
子贡出,谓子路曰:“子谓夫子而弗知之乎?夫子徒无所不知也,子问非也。礼,居是邦则不非其大夫。”
(又见于《荀子·子道》)
【注释】
(1)练而床:练,练祭。床,原作“杖”,据《荀子·子道》改。《礼记·间传》曰:“父母之丧,期而小祥,居恶室,寝有席;又期而大祥,居复寝;中月而禫,禫而床。”指禫祭后可睡在床上,作“杖”误。
(2)“由问鲁大夫”至“子贡曰”:此二十字原本脱落,据《荀子·子道》补。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鲁国大夫举行练祭以后就睡到床上,这符合礼吗?”
孔子说:“我不知道。”
子路出来后,对子贡说:“我以为老师无所不知呢,原来老师也有不知道的。”
子贡说:“你所问的是什么问题呢?”
子路说:“我问鲁大夫练祭以后就睡在床上,是不是符合礼。老师说:我不知道。”
子贡说:“你等等,我去为你问问。”于是快步走了进去,说:“练祭以后就睡在床上,符合礼吗?”
孔子说:“不符合礼。”
子贡出来,对子路说:“你不是说老师也有不知道的事吗?老师真的是无所不知啊,是你问的不对。按照礼,居住在这个国家,就不应该非议这个国家的大夫。”
叔孙武叔之母死(1),既小敛(2),举尸者出户(3)。武叔从之,出户乃袒(4),投其冠而括发(5)。子路叹之。
孔子曰:“是礼也。”
子路问曰:“将小敛则变服,今乃出户,而夫子以为知礼,何也?”
孔子曰:“汝问非也。君子不举人以质事(6)。”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叔孙武叔:鲁国贵族。
(2)小敛:为死者穿上衣服为小敛。入棺为大敛。
(3)举:抬着。户:寝门。
(4)袒:袒露左臂。古代一种表示哀痛的礼仪。
(5)括发:用麻缕束发。
(6)不举人:不举出具体人名。质事:质正事情。王注:“质犹正也。”
【译文】
叔孙武叔的母亲死了,用衣衾将尸体包裹好以后,人们扛举着尸体出了寝门。叔孙武叔跟在后面,出了门才袒露左臂,脱掉帽子用麻缕绾住发髻。子路见后,不满地叹了一声。
孔子说:“这是符合礼的。”
子路问道:“按照礼,在将要小敛的时候就应该袒臂束发,现在他出门才这样做,而您却认为他知礼,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你问的不对。君子是不指名道姓来质正事情的。”
齐晏桓子卒(1),平仲粗衰斩(2),苴绖、带、杖(3),以菅屦(4),食粥,居傍庐(5),寝苫枕草(6)。其老曰(7):“非大夫丧父之礼也。”
晏子曰:“唯卿大夫(8)。”
曾子以问孔子。
孔子曰:“晏平仲可谓能远害矣。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9),义也夫。”
(又见于《春秋左传·襄公十七年》)
【注释】
(1)晏桓子:即晏弱,齐国大夫。晏婴父。
(2)平仲:即晏婴,字平仲。粗衰斩:粗布做的斩衰丧服。
(3)苴绖:用麻布做的丧带,此指系在头上的带子。带:此指系在腰上的麻带子。杖:丧棒。
(4)菅屦:服丧时穿的草鞋。
(5)傍庐:居丧时临时搭的草棚。
(6)苫:草席,草垫子。
(7)老:指主管晏氏家事的家臣。
(8)唯卿大夫:一解为“只有卿大夫才这样做”,一解为“只有卿才是大夫”,据下文,译文采用后者。
(9)逊辞以避咎:用谦逊的词语来避免责难。王注:“记者乃举人避害之逊以辞,而谓大夫士丧父母有异,亦怪也。”
【译文】
齐国的晏桓子死了,晏婴穿着粗布丧服,头上和腰里系着麻带子,拿着丧杖,穿着草鞋,吃粥,住在临时搭的草棚里,睡在草席上,枕着干草。他的家臣说:“这样做不是大夫丧父的礼节。”
晏婴说:“只有卿才是大夫。”
曾子以此事请教孔子。
孔子说:“晏平仲可以说是能远离祸患的人啊。不以自己做的正确就驳斥别人的非难,用谦逊的言辞来避免别人的责问,是合乎义的啊!”
季平子卒(1),将以君之玙璠敛(2),赠以珠玉。
孔子初为中都宰,闻之,历级而救焉(3),曰:“送而以宝玉,是犹曝尸于中原也(4)。其示民以奸利之端,而有害于死者,安用之?且孝子不顺情以危亲,忠臣不兆奸以陷君(5)。”
乃止。
(又见于《春秋左传·定公五年》)
【注释】
(1)季平子:即季孙意如,鲁国大夫。
(2)玙璠(yúfán):鲁国的宝玉。敛:殡殓。此指将宝玉作为陪葬。
(3)历级:同“历阶”。王注:“历级,遽登阶不聚足。”即快步登上台阶,不停步。
(4)曝尸于中原:尸体暴露在野外。
(5)兆奸:奸邪的征兆。王注:“兆奸,为奸之兆成也。”
【译文】
季平子去世以后,将要用国君用的美玉玙璠来殉葬,同时还要用很多珠宝玉石。
这时孔子刚刚当上中都宰,听说后,快步登上台阶赶去制止。他说:“送葬时用宝玉殉葬,这如同把尸体暴露在野外一样。这样做会引发民众获取奸利的念头,对死者是有害的,怎能用呢?况且孝子不因为顾及自己的感情而危害亲人,忠臣不让邪恶的征兆出现来陷害国君。”
于是停止了用玙璠珠玉陪葬。
孔子之弟子琴张与宗鲁友(1)。卫齐豹见宗鲁于公子孟絷(2),孟絷以为参乘焉(3)。及齐豹将杀孟絷,告宗鲁,使行。宗鲁曰:“吾由子而事之,今闻难而逃,是僭子也(4)。子行事乎,吾将死以事周子(5),而归死于公孟可也(6)。”
齐氏用戈击公孟,宗鲁以背蔽之,断肱,中公孟,宗鲁皆死。
琴张闻宗鲁死,将往吊之。
孔子曰:“齐豹之盗,孟絷之贼也,汝何吊焉?君不食奸,不受乱,不为利病于回(7),不以回事人,不盖非义(8),不犯非礼。汝何吊焉?”
琴张乃止。
(又见于《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年》)
【注释】
(1)宗鲁:人名。生平不详。
(2)齐豹:齐恶之子,为卫国司寇。孟絷:卫灵公之兄。
(3)参乘:在车右边陪乘的人。
(4)是僭子也:是使您的话没有信用。王注:“僭,不信。使子言不信。”
(5)周:保密。
(6)归死:此指为公孟而死。归,回到。
(7)不为利病于回:不为利益而做邪恶的事。回,邪恶。
(8)盖:掩盖。
【译文】
孔子的弟子琴张和宗鲁是朋友。卫国的齐豹把宗鲁推荐给公子孟絷,孟絷让他做了参乘。齐豹将要杀孟絷时,告诉了宗鲁,让宗鲁先走。宗鲁说:“由于您的推荐,我事奉了公孟,现在听到他有难而逃走,这是使您的话没有信用。您办您的事吧,我打算以死来保守您的秘密,回去再为公孟而死,可以吧。”
齐氏用戈敲击公孟,宗鲁用背部来遮蔽他,折断了胳膊,戈击中了公孟,孟絷和宗鲁都死了。
琴张听到宗鲁死了,打算前往吊唁。
孔子说:“齐豹所以成为坏人,孟絷所以被杀害(都是由于宗鲁),你为什么还去吊唁呢?君子不食坏人的俸禄,不接受动乱,不为利益而容忍邪恶,不用邪恶的方法待人,不掩盖不义的事,不做出非礼的行为。你为什么还要去吊唁呢?”
琴张就没去。
郕人子蒲卒(1),哭之呼灭(2)。子游曰:“若哭,其野哉(3)!孔子恶野哭者。”
哭者闻之,遂改之。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郕(chéng):地名,在今山东宁阳东北。子蒲:郕人灭的字。
(2)哭之呼灭:哭着呼喊着灭。王注:“旧说以为灭,子蒲名。人少名灭者,又哭名,其父不近人情。疑以孤穷,自谓亡灭也。”
(3)野:粗野失礼。
【译文】
郕人的儿子蒲死了,他的父亲哭着呼喊着“灭”。子游说:“这样哭,太粗野失礼了!孔子不喜欢这种粗野的哭号。”
哭者听到这话,就改正了。
公父文伯卒(1),其妻妾皆行哭失声。敬姜戒之曰(2):“吾闻好外者(3),士死之;好内者(4),女死之。今吾子早夭,吾恶其以好内闻也。二三妇人之欲供先祀者(5),请无瘠色,无挥涕,无拊膺(6),无哀容,无加服,有降服(7)。从礼而静,是昭吾子也(8)。”
孔子闻之,曰:“女智无若妇(9),男智莫若夫(10)。公父氏之妇智矣!剖情损礼(11) ,欲以明其子为令德也。”
(又见于《国语·鲁语下》)
【注释】
(1)公父文伯:鲁国大夫。
(2)敬姜:公父文伯之母。
(3)好外:指喜欢结交朋友。
(4)好内:指喜好女色。
(5)供先祀:王注:“言欲留不改嫁,供奉先人之祀。”
(6)无挥涕,无拊膺:王注:“挥涕,不哭,流涕以手挥之。拊,犹抚也。膺,谓胸也。”
(7)无加服,有降服:《国语·鲁语》注:“重于礼为加,轻于礼为降。”
(8)昭:昭明。
(9)女智无若妇:幼女的智慧不如成年妇人。
(10)男智莫若夫:幼男的智慧不如成年男人。
(11)剖情损礼:剖析事物的道理,减损丧事的礼仪。
【译文】
公父文伯去世,他的妻妾都痛哭失声。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告诫她们说:“我听说在外喜欢结交朋友的人,士愿为他而死;在家中喜好女人的人,女人愿为他而死。现在我儿子早死,我不愿他以好女色闻名。你们几个女人想留下来继续供奉先人祭祀的,请不要损毁容颜,不要挥泪,不要捶胸,不要有哀痛的容颜,丧服不要加等,可以降等。按照礼仪,保持安静,这样才是显示我儿子的德行啊!”
孔子听说此事,说:“幼女的智慧不如妇人,幼男的智慧不如丈夫。公父氏的妇人真是有智慧的人啊!给死者的妻妾讲明道理,让她们减损礼仪,是为了彰显其子的好名声啊!”
子路与子羔仕于卫(1),卫有蒯聩之难(2)。孔子在鲁闻之,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
既而卫使至,曰:“子路死焉。”
夫子哭之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已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1)。”遂令左右皆覆醢,曰:“吾何忍食此!”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子羔:孔子弟子,即卫大夫高柴。
(2)蒯聩之难:卫国太子蒯聩,因与卫灵公夫人南子有隙,逃到晋国。灵公死后,回国与其子蒯辄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子路即死于此难。
(3)醢(hǎi):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译文】
子路和子羔同时在卫国做官,卫国的蒯聩为争夺君位发生了动乱。孔子在鲁国听到这件事,说:“高柴会回来,仲由会死于这次动乱啊!”
不久卫国的使者来了,说:“子路死在这次动乱中了。”
孔子在正室厅堂哭起来。有人来慰问,孔子拜谢。哭过之后,让使者进来问子路死的情况。使者说:“已经被砍成肉酱了。”孔子让身边的人把肉酱都倒掉,说:“我怎忍心吃这种东西呢!”
季桓子死(1),鲁大夫朝服而吊(2)。子游问于孔子曰:“礼乎?”夫子不答。他日,又问。
夫子曰:“始死则已,羔裘玄冠者(3),易之而已。汝何疑焉?”
(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注释】
(1)季桓子:鲁国正卿,名斯。
(2)朝服:上朝穿的服装,一种吉服。
(3)羔裘玄冠:羊羔皮做的衣服,黑色帽子。也是吉服。
【译文】
季桓子死了,鲁国大夫都穿着朝服去吊丧。子游问孔子:“这合乎礼吗?”孔子不回答。过了几天,又问。
孔子说:“刚死时就算了,后来去吊丧,穿戴羔裘玄冠的人,改穿深衣素冠就可以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子罕问于孔子曰(1):“始死之设重也(2),何为?”
孔子曰:“重,主道也(3)。殷主缀重焉(4),周人彻重焉(5)。”
“请问丧朝(6)?”
子曰:“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故至于祖考,庙而后行。殷朝而后殡于祖,周朝而后遂葬。”
(又见于《礼记·檀弓下》)
【注释】
(1)子罕:原作“子”,据《四部丛刊》本《家语》改。
(2)重:古代丧礼,安葬前设置的依神之牌位。
(3)重,主道也:《礼记·檀弓下》郑玄注:“始死未做主,以重主其神也。”郑注中,前“主”字指葬后设置的神主,后“主”字为代替、代表之义。
(4)殷主缀重:王注:“缀,连也。殷人作主而连其重,悬诸庙也。”
(5)周人彻重焉:王注:“周人作主彻重,就所倚处而治。”
(6)丧朝:王注:“丧将葬,朝于庙而后行焉。”
【译文】
子罕问孔子说:“人刚死要设置“重”,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重,和神主牌位的意思是一样的。殷人做了神主,还和重联缀在一起。周人有了神主就撤掉重。”
子罕又问:“请问将葬还要移灵柩去朝家庙,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将葬灵柩去朝家庙,是顺从死者外出必告的孝心,所以先到祖庙去告辞,告辞后才启行。殷人是朝庙后就停柩于祖庙,周人是朝庙后就安葬。”
孔子之守狗死(1),谓子贡曰:“路马死(2),则藏之以帷(3),狗则藏之以盖(4),汝往埋之。吾闻:弊帏不弃,为埋马也;弊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焉。”
(又见于《礼记·檀弓下》)
【注释】
(1)守狗:看家狗。
(2)路马:王注:“路马,常所乘马。”
(3)帷:帷幔。
(4)盖:车盖。
【译文】
孔子的看家狗死了,孔子对子贡说:“人骑的马死了,用帷幔裹好再埋,狗死了用车盖盖好再埋。你替我把狗埋了吧。我听说,破旧的帏幔不丢弃,是为了埋葬马;破车盖不丢弃,是为了埋狗。现今我贫穷没有车盖,你埋狗的时候用张席裹好了再埋,不要让它的头直接埋在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