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 让我们一起来“指控”姚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

字数:2549

事物的实体与属性

本讲我们要讨论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这是他的早期著作,很可能写于执掌吕克昂学园的头几年,因此在这本书中既能看到柏拉图的明确影响,又能看到反对柏拉图的鲜明意图。关于这一点到本讲的结尾处再来讨论。这一讲与上一讲一样,都会比较晦涩,我尽可能做到浅显易懂。让我们直奔主题。

什么是范畴?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在古希腊文中范畴(Kategori)的动词形态(Kategorein)是“指控”的意思,甚至还有“公开指控”的意思。想象一下雅典的法庭,苏格拉底站在正中央,陪审员们围成一圈,挨个儿指控苏格拉底,这个人说苏格拉底夸夸其谈、收费授徒所以是个智者,那个人说苏格拉底教出了阿尔西比亚德这样的坏学生,还有人指控苏格拉底不敬神……所谓公开指控,其实就是从不同角度去揭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言行举止。后来,语义发生了变迁,指控的意味淡了,描述的味道浓了,于是范畴的最一般含义就成了对事物进行“多元描述”。

在人大课堂上,鉴于大家对苏格拉底的生平不太熟悉,每当讲授到《范畴篇》时,我都会请同学们一起来“指控”姚明而不是苏格拉底,然后依次将每个同学的描述写在黑板上,比方说:

1.姚明是上海人;

2.姚明身高2.26米;

3.姚明的口才很好;

4.姚明的妻子是叶莉;

5.姚明在休斯敦火箭队打过球;

6.姚明在2011年退役;

7.姚明打了9年的NBA;

8.姚明现在是CBA公司董事长;

9.姚明在演讲;

10.姚明曾被选为NBA的状元。

当我们对姚明进行如此这般的多元描述时,我们也就更加立体和全面地了解了姚明这个人。

可是这跟范畴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我们现在就要请亚里士多德出场了,如果亚里士多德恰好在听我们的课,他就会告诉我们说:以上十个例句其实是对十大范畴的应用,这十大范畴分别是实体(substance)、分量、性质、关系、场所、时间、位置/姿态、状态、动作和被动。

我们可以把这十大范畴再转译成日常语言。所谓实体就是“是什么”,依次类推,其余九大范畴分别是什么大小,什么性质,什么关系,在哪里,在何时,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在做什么,以及如何受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当我们分别从这十个方面去追问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能认识和理解事物。

在十大范畴中,最特殊的范畴就是实体,也即“是什么”,其余九大范畴其实都是用来“述说”实体的。请再琢磨一下这些例句:姚明是上海人;姚明身高2.26米;姚明的口才很好;姚明的妻子是叶莉……所有的句子都是主谓结构,也就是“S is P”的结构,其中S是“主词”(subject)或者说实体,P是“谓词”(predicate)或者说属性,谓词是用来述说主词的,属性是用来描述实体的。

现在请仔细思考这个问题:除了实体之外的那九大范畴可以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吗?也就是说,“身高2.26米”这个属性能脱离姚明这个实体而独立存在吗?“口才很好”这个属性能脱离姚明这个实体而独立存在吗?“在演讲”这个属性可以脱离姚明这个实体而独立存在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实体是载体和基质,其余的九大范畴作为属性,都要依存于实体而存在。

所以,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逻辑学的意义上,谓词是用来述说主词的;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属性是存在于实体之中的,换言之,属性是无法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姚明口才很好,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谓词就是口才很好,这是用来述说主词姚明的,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属性就是口才很好,它是存在于姚明这个实体之中的,无法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

本质属性 vs.偶然属性

在第3讲中,我曾经请你给各种事物真实度打分,我给出的打分标准是这样的:最真实的东西就是那种其余事物都要依赖于它而它本身不依赖于其余任何事物的东西。

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可以发现,相比于属性,实体很显然是更真实的东西。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实体共有两种,一种是个体事物,比如姚明、苏格拉底,另一种是种和属,比如人、动物这些抽象概念。

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哪一种实体才是最真实的存在?请大家思考以下两个例句:

1.姚明是人;

2.人是姚明。

第一句话“姚明是人”,虽然看起来怪怪的——因为我们日常语言不这么说,但在道理上是成立的。反过来说,“人是姚明”,这句话不仅怪,而且在道理上也不成立。这说明个体事物不能作为谓词来述说抽象事物,而抽象事物反而是可以作为谓词来述说个体事物的。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两个例句:

1.姚明的口才很好;

2.口才很好的人是姚明。

很显然,第一句话是成立的,第二句话则是不成立的,因为口才很好的人有很多,这个说法并不能表明姚明的独一无二性,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这个说法并不能表示特定的“这一个”。

同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一直举下去,你会发现一个特点:个体只能作为主词被谓词述说,却不能作为谓词去述说别的主词。也许你会立刻反驳:不对啊,我们完全可以说那个娶了叶莉为妻的人是姚明,那个在火箭队打了9年球的人是姚明。

我想说,从哲学的角度说,娶叶莉为妻只是姚明的偶然属性而非本质属性,同理,在火箭队打了9年球也是姚明的偶然属性而非本质属性。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姚明没有娶叶莉为妻,但他仍旧是姚明;姚明没有去火箭队打球,一直待在上海,但他仍旧是姚明。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所谓实体就是既能保持自身基质的同一,又能在自身变化中容纳相反的属性,它在数目上是单一的,因为天底下就只有一个姚明,但是在属性上则是可以变化的。姚明可以有时皮肤白,有时皮肤黑,小的时候身高1.8米,长大了身高2.26米,老了以后变成2.22米,他可以是火箭队的成员,也可以不是火箭队的成员,他口才很好,但没准哪天患上了失语症,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总之,他在变化中持续存在,保持数量上的一和相同。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一个主谓结构的判断句中,个体只可能作为主词被其他谓词述说,而不可能作为谓词去述说其他主词,所以个体就是最真实的实体,它是各种东西最基本、最终极的载体,也就是“第一实体”。

在确定了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之后,亚里士多德认为像“人”这样的“种”、“属”概念是“第二实体”,它们的真实性要高于其他属性,但却低于个体。亚里士多德的理由是我们可以把人作为主词来使用,比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人作为谓词来使用,比如,苏格拉底是人。

让我们来给本讲做一个总结。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事物,比如姚明,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比如“人”,是“第二实体”。第二实体虽然概括了第一实体的共同性质,比如人这个概念概括了古往今来所有人的共同性质,但是第二实体却是位于第一实体之中,无法脱离第一实体而独立存在的。这个观点显然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反动,著名的古希腊专家陈康先生甚至认为,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提出了“一种个体主义学说”。但是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又赋予种和属“第二实体”的地位,并不认为它们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有学者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复活了柏拉图主义,证明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能够摆脱柏拉图主义的阴影。的确如此,综观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他的实体理论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范畴篇》里他把个体事物作为第一实体,显示出反对柏拉图的理论雄心,但是到了《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他的柏拉图主义色彩不但没有变淡,反而变得越来越浓厚了。

最后,我想留给各位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能想象一个剥离了所有偶然属性的实体吗?与此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是,个体事物比如说姚明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033 米开朗基罗为什么可以看到大卫像?——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035 姚明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