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霍布斯的《利维坦》(上)

字数:3443

作为人造之物的国家之于我们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离开了国家,你什么都不是!”你觉得这句话说得有道理吗?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不仅有道理,简直可以说是很有道理。现代国家对于个体生活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成为一个没有国家的人,就意味着你失去了国家的保护,没有了公民的身份,你将不再拥有基本权利,缺乏安全保障,几乎无法找到有意义的职业。你也不会拥有身份证、户口本和护照,你的生活将会因此变得举步维艰,我说的还不是比喻意义上的举步维艰,而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比方说,因为没有身份证,你将无法购买火车票和飞机票,别说去三亚旅行,你连出北京到廊坊可能都去不了。有人会说,这岂不是太糟糕了,我要用脚投票。对不起,因为你没有护照,所以你连用脚投票的权利都没有。

正因如此,政治学者斯特雷耶才会在《现代国家的起源》中说:“今天,我们视国家的存在为理所当然。虽然我们不满于它的要求,抱怨它越来越多地侵蚀了私人空间,但也很难想象没有国家存在的生活状态。在现代世界,最可怕的命运莫过于失去国家。”

话虽如此,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首先,现代意义的国家并不是从来就存在的,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国家确实不存在,那时也没有人在意它存不存在”。其次,即便现代国家的存在已经成为难以摆脱的事实,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国家的奴隶,从此对那个可以对我们予取予求的“有朽的上帝”、“利维坦式的怪物”俯首称臣,而恰恰意味着我们要去质疑、追问国家的正当性,尽我们所能地去约束国家的权力,不让它对我们为所欲为。

近代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证成国家”(justify the state)。为什么要证成国家?很显然,当一个东西的存在是不言自明的时候,它并不需要通过证明来彰显它的合理性或者合法性。你或许会问,什么叫“不言自明”?我承认,“不言自明”是一个初看起来非常清楚,仔细想想却茫然不知所云的说法。让我暂且给它一个解释,不算定义,所谓“不言自明”,就是“自然而然的”,自然的事物是不言自明的,自然的关系也是不言自明的。比如我和布谷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自然的关系,它是不言自明的,如果有一天我说咱们去做亲子鉴定吧,那就意味着我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大问题,需要通过证明来确证它。

国家同样如此,对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古典政治哲学家来说,国家是自然之物,它的存在就像阳光雨露之于万事万物,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对于近代政治哲学家来说,国家却不是自然之物,而是人造之物,这是一个根本上的观念的变革。而这个变革就始自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这个人物——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

霍布斯与《利维坦》

霍布斯(Thomas Hobbes)出生于1588年。也正是在这一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大举进犯英国,消息传来,他身怀六甲的母亲惊慌之中早产,霍布斯后来曾经自我嘲讽地说:“我与恐惧是双胞胎”。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事实上,在霍布斯的个人气质和政治思考中,恐惧始终占据了最为核心的位置。

1641年之后,霍布斯敏锐地觉察到英国内战的威胁,他为此忧心忡忡,为求自保,自我流亡巴黎十年。在这期间,他的政治思考几乎与英国政局的演变保持同步的节奏:1642年霍布斯完成《论公民》,同年英国爆发内战;1648年霍布斯动笔撰写《利维坦》,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1651年《利维坦》完稿。对霍布斯来说,英国内战及查理一世被处死折射出来的是政治哲学的永恒问题:如何实现秩序和稳定?如何解释统治权利与服从义务之间的关系?

《利维坦》在政治哲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罗尔斯认为这是英语世界政治思想领域最伟大的单部头著作。这个评价很有意思,它有两个限定词:一个是英语世界,一个是单部头著作。罗尔斯认为,约翰·密尔的政治哲学要比霍布斯更伟大,但是没有哪一部密尔的单部头著作要胜过《利维坦》;洛克的《政府论》同样如此,它“也许更为理性,更合乎道理……但是,它缺少霍布斯政治概念的广度和力量”。而其他一些作者,比如康德和马克思,他们的政治思想同样很伟大,但却不是用英语写作的。所以,罗尔斯认为,当把所有东西都综合考虑在内——“包括风格和语言,规模和精确度以及观察的生动有趣,它复杂的分析结构和原则,它的表述方式”,霍布斯的《利维坦》无疑是英语世界政治思想领域最伟大的单部头著作,阅读这本书,会给读者带来“相当压倒性的和戏剧性的效果”。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

那么《利维坦》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很显然,我们无法用两讲的篇幅面面俱到地介绍这本书的思想,我只能提纲挈领地点明霍布斯的中心思想。理解《利维坦》的最佳入口就是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描述。

霍布斯是一个社会契约论者。所谓社会契约论,简单说就是认为政治社会的起源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签订的契约,因此政治社会不是自然之物,而是人造之物。可问题在于,人们为什么要选择签订契约来加入政治社会呢?肯定是因为契约之前的状态不令人满意,甚至非常糟糕,这个道理不难理解。结婚证就是一纸契约,领证的那一刻标志着一个人从单身状态进入了婚姻生活状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声称是不婚主义者?理由在于他们认为单身状态没那么糟糕。反过来说,为什么仍旧有那么多的人前赴后继地进入围城,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想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睡觉,即使有男女朋友,他们也觉得缺乏保障,必须要通过婚姻这个契约来彻底改变生活状态。所以契约的作用就在于,将人从一种前契约的状态改变成后契约的状态。

现在的问题在于,自然状态到底有什么不好?霍布斯对此有过非常经典的论述,他认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面,产业是不存在的,因为成果不稳定。为什么成果不稳定?因为到处都是土匪和流寇,掠夺和抢劫。这样一来,所有的文明产物,包括农业、商业、贸易、艺术、文学、社会等都将不存在。更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因为不晓得谁是敌人,任何人都有可能是敌人,所以自然状态中的人们处于普遍化的全面恐惧之中。

自然状态真的有这么邪乎吗?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具体刻画。

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与人之间“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因为这种在能力上的大致平等,导致人们产生了目标和希望的平等。这个说法初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的,但仔细一想却非常具有颠覆性,因为它在根本上颠覆了人分贤愚拙巧、三六九等的传统观念。

你或许会反驳说:不对啊,我跟霍金在智力上就是不相等的,我跟“大鲨鱼”奥尼尔在体力上也是不相等的!没错,你和霍金在智力上的确有很大的差距,你跟奥尼尔在体力方面的对比也极为悬殊,在一个高度成熟和发达的文明社会里,这种差距会让你跟他们之间产生完全不对等的目标和希望。比如说,霍金想要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奥尼尔可以憧憬每年拿到数以千万计的年薪,这些目标和希望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但是要注意的是,我刚才说的是在一个成熟和发达的文明社会里,如果我们跟霍金和奥尼尔一起重返自然状态,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霍金就不用说了,他可能连一天都活不下去。那么奥尼尔呢?在自然状态当中,因为没有裁判的吹罚,更没有警察和法官的庇护,奥尼尔的身体优势将不会那么明显,哪怕是最孱弱的人,也有可能趁其不备给他下黑脚,拍板砖,如果诸位联合起来,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把奥尼尔大卸八块,让他暴尸街头。

所以说,在自然状态当中,人与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是十分平等的。既然如此,人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目的和希望的平等”,霍布斯说,再加上资源稀缺这个条件,就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有人也许会继续反驳说,人们也许会采取相互谦让和合作的态度,而不是互相竞争与争斗。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不存在道德,所谓谦让和互爱都是不存在的;并且,在一个没有共同权力来确保正义的地方,也就是无所谓正义可言的。更进一步,霍布斯认为人性具有三个根本的特征:第一,为了求利益,所以互相竞争;第二,为了求安全,所以互相猜疑;第三,为了求荣誉,所以互相侵犯。这三个人性的基本特征,再加上自然状态的基本特征,就必然会让“自然状态倾向于导致而且事实上就是战争状态”。我们可以把霍布斯的论证步骤总结如下:

首先,自然天赋和精神能力的平等导致我们实现各自目的之希望的平等,希望的平等进一步导致相互竞争,使彼此成为潜在敌人。

其次,竞争导致相互不信任的普遍状态。

再次,缺乏信任导致人们认为辛勤劳动不如掠夺,进而导致人们相信,先发制人是获取安全的最好保障。

所以最终的结果必然就是,为了保全生命,每一个人都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

也许你会疑惑,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好像有点道理,但是对于文明社会应该已经完全不适用了吧?霍布斯的回答是,不是这样的!自然状态如影随形,哪怕我们进入了政治社会和文明世界中,自然状态的阴影依然伴随着我们。他说:当你外出旅行的时候,你会随身带上武器,并且设法结伴而行;当你睡觉的时候,你会把门闩上;即使在屋子里面,也要把金银细软放在箱子里面并且加上锁。你明明知道有法律和警察的保护,为什么还要这么做?霍布斯问道:当你带上武器出行的时候,对自己的国人是什么看法?当你把门闩起来的时候,对同胞们是什么看法?当你把箱子锁起来时,对自己的子女、仆人是什么看法?所以说,这些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行为,暴露出你在骨子里对于他人充满了猜忌和不信任,你在内心深处其实相信,这个看似文明法治的世界随时都可能堕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

既然自然状态是如此的不堪,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快通过签订契约摆脱自然状态。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讲接着说。


答问4 康德哲学为什么这么难懂?070 在全面恐惧和特定恐惧之间:霍布斯的《利维坦》(下)